徐源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河南 驻马店 46340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病情变化急骤且复杂,一旦诊断不及时将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及时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对改善该病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1]。本文选取5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探讨对象,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救治的88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探讨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第七届全国血栓和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按照患者病程时长的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其中,早期患者29例,男性17例,女性12 例;年龄17~78岁,平均(46.2±4.6)岁,晚期患者21 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5~76岁,平均(45.7±5.1)岁;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0~75岁,平均(47.4±6.2)岁。3组患者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收集所有患者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5 ml,给予枸橼酸钠抗凝,以3 0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浆保存至20℃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对所有患者血浆中的PAP、F1+2、TAT、D-D以及GMP-140等指标进行检测,AT则采取发色底物法进行检测。所有试剂盒均购置于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组患者其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值与早期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s)
表1 3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s)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晚期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PAP/(mg/L) F1+2/(μmol/L) GMP-140/(μg/L) AT/% TAT/(mg/L) D-D/(mg/L)早期组 29 0.43±0.121)2) 4.51±0.881)2) 41.53±5.971)2) 89.81±5.621)2) 10.67±1.421)2) 2.89±0.971)2)晚期组 21 0.89±0.321) 5.76±0.371) 71.51±6.841) 33.14±2.591) 16.82±2.941) 8.37±2.901)对照组 30 0.24±0.11 0.68±0.30 10.42±2.10 164.03±9.76 1.75±0.65 0.36±0.1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PAP、F1+2、TAT、D-D、AT以及GMP-140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6.21%,25/29)、(100%,29/29)、(100%,29/29)、(100%,29/29)、(89.66%,26/29)和(100%,29/29),晚期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值分别为(90.48%,19/21)、(95.24%,20/21)、(100%,21/21)、(100%,21/21)、(100%,21/21)和(95.24%,20/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的出血-血栓综合征,常由多种因素引起毛细血管、小静脉和小动脉内大量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从而导致广泛性的微血栓[2]。由于该病病情发展加快且复杂,过程多凶险,难以判断,致死率较高,因此早期及时有效的诊断对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实验室常规检测的凝血指标对该病的早期患者缺乏敏感性,首次检测为阳性患者其疾病已经发展为中晚期,而丧失了最有利的治疗机会,同时对已经被确诊的患者病情改变反应缺乏敏感性,难以指导临床应用。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现凝血生物过程时的指示标志物,随着该病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出凝血分子标志物主要包括PAP、F1+2、TAT、D-D、AT以及GMP-140等,上述标志物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的不同阶段其水平变化情况均不相同。本文研究显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晚期其F1+2、TAT和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凝血早期患者,而AT、PAP和GMP-140水平明显低于健康患者和凝血早期患者,该结果与万楚成[3]等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出凝血标志物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检测中不受凝血因子降低的影响,其含量可随着病程加重而出现变动,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1]黄坚,曾雪,李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558-3559.
[2]万鹏.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
[3]万楚成,夏云金,刘瑜,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