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琼
摘 要: “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的四种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得到强化,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同样需要培养和加强这四种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学会如何“听”相关权威解释、“说”科学严谨的话、“研读”书本上的内容、“写”规范的专业术语。本文从高三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课后做练习及平时考试测验中发现问题并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策略,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以后的生物教学及其他生物教育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听说读写 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带有科学性和技术性的理科必修课程,是中外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进而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2],这必然需要大量生物学相关人才,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投入社会需要中,学生光靠在课堂上、课本上学到的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学生平时回答问题、做练习及考试测验等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笔者发现学生提取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相对较弱;运用规范性、专业性语言描述及表达问题的能力还需大大提高,而这些问题在高三学生中较普遍存在,所以,学生有必要在学习中学会如何提高获取、选择分析、吸收转化和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得到这四种能力的强化锻炼,以下从教师及学生两个方面总结出几个培养策略。
一、教师方面
1.合理恰当解释、应用专业语言。
有些专业语言深奥难懂,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教师运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进行解释或替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语言功底进行旁征博引,能够灵活地“寓乐于教”。此外,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准确辨析专业语言的要义并能够灵活运用。
2.及时、辩证、分享前沿信息。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成果见诸媒体,关于生物学相关的新闻、报导等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毕竟以后的时代掌握在新生代手里,学生通过了解信息把握动向,能够提早明确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这不仅体现了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为教师、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举两得。
3.正确、有效引导关注重点。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就是课本,虽然课本上的内容简练、插图精美、故事简短,但其背后隐藏的意味深远,而且高考考查的点越来越精细化,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挖掘、吃透教材,遇到困难能够回归教材、回归概念,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自如地运用到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及解题中。
二、学生方面
1.“听”专家、权威机构的相关解读:辩证地吸收知识。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蒸蒸日上,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铺天盖地,不同教辅用书关于同一科学知识的解读有时也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这令处于辨别能力形成关键期的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这样的形势包围状态下到底要参考哪一种说法呢?以下给出几种解决途径。
(1)选择相关领域专家的解释。
针对某一热议话题及观点,专家层面的解释更能够让大众信服,毕竟专家是“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对于学科知识的专业基础深厚、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选择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机构的解读。
一般最新的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会有各大媒体、出版社等机构发文解读,其说法同样参差不齐,这其中不乏海内外较有名气的本领域科研团队或者佼佼者们的观点,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和规范性,所以学生在遇到自己不清楚或存在疑点的信息时,要能够想到用网络搜索、比对的方式进行筛选和参考。
(3)选择教师的参考说法。
学生由于甄别能力不是很成熟,加上对很多领域存在更多未知,因此很多时候他们遇到问题都是参考老师的意见,教师的专业知识面比学生广,了解全面信息的能力及辨别能力比学生强,对本专业的一些科研内容能够做出解释,可以给学生一个参考。
2.看别人怎么说、自己又该怎么“说”——学会严谨地组织语言并表达。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功能,生物学亦有相应的生物学语言,在做生物学类演讲、相关文章或书本的撰写及生物现象的解释等都需要用到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规范使用生物学语言要从学生阶段培养,不管是教师讲课、学生做练习题或回答教师提问,老师都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对于专业术语一定要明确其含义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切不可张冠李戴、混淆一通。学生若要准确、规范使用生物学语言,则需打好基本功,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认真学习,多注意观察留意专家、老师如何应用,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抓住机会加以应用和锻炼,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3.结合所见所闻及所做的题目,学会细心研“读”课本文字并发现、总结。
读书要读什么、怎么读?高中生学业任务较重,生物知识的获得主要是由课本这一载体呈递,近年来高考题越来越注重回归教材,课本上一些小字部分或者正文中的举例说明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出题点。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II卷选择题第2题就有关于端粒的考察,这是在人教版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三节中“细胞衰老的原因”中的内容: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对应C选项;全国I卷生长素相关知识的考察,其中选择题第2题选项A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本P48原话“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提炼而来。这些信息告诉学生平时看书一定要认真、仔细并加以消化和变通。
虽然现行的教材比老教材看似简单了很多,文字简练、知识点少、语言描述简单易懂,但实际上文字背后隐藏的背景和内涵还是很深厚的,学生在读教材的时候除了要读核心概念,还要从这些概念的获得及经验的总结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验证假设、如何在以后的做题及研究中开动大脑合理解决问题。建议学生可尝试如下方法。
(1)读核心概念并建立知识网,系统把握知识点。
如必修1主要围绕细胞这一关键词,看到这一词语首先应该想到什么是细胞?细胞由什么组成?细胞包含哪些结构、各结构有什么功能?它是怎样生活的?细胞的生命历程是怎样的呢?通过这样的系统构建并逐步细化填充的方式不仅能够牢固地记住整本书的知识梗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系统的方法统筹全局并掌握各知识点。
(2)读科学史并尝试还原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
每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都离不开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们长时间的摸索、验证、质疑、再摸索、再质疑,并在不断重复中完善,伴随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总会有因此而被推翻的结论,所以科学研究永远没有终点。学生若能想象科学家们为科研而不懈努力的场景,了解每一个研究背后的辛苦付出,知道每一个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后遇到挫折时亦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而不至于急于求成、半途而废,则将远远比多做对一道高考题更有意义。
在读科学史的时候学生要善于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失败的原因及为什么后来的科学研究能够更加合理,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可能导致结果又有新的变化。这一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读题面信息并回归教材、回归概念。
习题的编制一般围绕课本中心知识进行拓展,学生在阅读题面的时候应该能够熟练联系课本中对应的知识,将重要信息进行转化,轻松应对。
4.学会规范答题。
在平时考试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拿到题一看,知识点都会,于是信心满满地填完交了。但是对完答案后发现这里缺一点那里少一点,分就很低了,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回答语言不规范。
不规范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心大意,审题不清;
(2)概念模糊,关系不明;
(3)语法疏忽,缺宾少主。
所以,在以后做题过程中需要学生细心审题、明确考察意图;牢记概念、学会加以辨析,能够区分相似、易混名词及概念;注意语法措辞,清楚表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讲得越多、越透,学生得到的就越少,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学习,才能不断吸收更多知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这一点值得所有生物教师和学生深思。学生自身也应该从各方面总结归纳,强化听说读写能力,并把这些能力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5-8.
通讯作者: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