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卒中4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2016-03-11 19:54钟小明罗开源黄铀新
当代医学 2016年29期
关键词:出血性肢体缺血性

钟小明 罗开源 黄铀新

小儿脑卒中4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钟小明 罗开源 黄铀新

目的 观察小儿脑卒中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以其提高诊治成功率,避免误诊。方法 回顾2009年4月~2015年3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4例小儿脑卒中患儿的发病过程、辅助检查(尤其是影像学)及诊治经过。结果 4例脑卒中患儿中3例为缺血性脑卒中,1例为出血性脑卒中,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儿因病情进展快,家属救治消极,最终死亡出院。结论 小儿脑卒中发病突然,表现多样,多有意识或肌力改变,及时头颅影像学检查可早发现并提高救治成功率。

小儿;脑卒中;临床特点

脑卒中是指临床上发展迅速的血管源性脑功能障碍,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4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1]。本病起病急,进展迅速,但在小儿少见,容易被家长和医务工作者忽略,导致病死率较高或留下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目前研究表明,多种原因可诱发小儿脑卒中[2],且诱发因素与疾病恢复及复发率相关[3]。然而,目前小儿脑卒中的治疗依赖于成人脑卒中治疗方案,缺乏病因探讨及干预。为此,本文对4例小儿脑卒中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救治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4月~2015年3月在本院儿科、PICU住院的4例小儿脑卒中患儿资料。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9个月~8岁,平均年龄(3.9±3.0)岁。3例为缺血性脑卒中,1例为出血性脑卒中。

1.2 临床表现 2例在发病前1周有鼻塞、流涕、低热等症状,2例在发病前无明确诱因。2例起病表现为哭闹不安、单侧肢体活动障碍,1例发病表现为忽然晕厥,8min后能自主睁眼,但有意识障碍,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左侧肢体巴彬斯基征(+),右侧肢体巴彬斯基征(-);1例表现为玩耍时突然跌倒在地,伴有抽搐,表现为四肢抽动、双眼凝视、口唇发绀、牙关紧闭,无伴发热、呕吐,迅速进入昏迷。

1.3 诊断 3例患儿行头颅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清微生物检测、脑脊液检查、血脂、风湿四项、心脏彩超、脑电图等检查;1例行头颅CT及MRA检查、未行脑脊液及

DSA检查,其他方法相同。

1.4 治疗及预后 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儿早期经肝素抗凝,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病因治疗,尼莫同、丹参改善循环,中后期高压氧、康复治疗等,病情恢复,未留下明显后遗症。1例出血性脑卒中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入院时即有脑疝形成,家属拒绝行手术治疗,虽行机械通气、止血、降低颅内压等积极治疗,但病情没有扭转,住院5d,死亡出院。

2 经典病例报道

病例1:患儿,女,4岁,主诉为意识障碍8h。患儿发病前1周有低热、鼻塞、流涕,入院当日中午突发晕厥,跌倒在地,呼之不应,无伴抽搐及发热,8min后自主能睁眼,不能言语、哭闹,表情淡漠,不能对答,无呕吐。急送入当地区医院治疗,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降低颅内压、抗病毒等治疗,病情无好转,转入本院进一步诊治。急诊拟“晕厥查因”收住入本科。体查:平车入科,被动体位,神志不清,自主睁眼,呼之不应,不能言语及对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为3.0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自如;颈无抵抗。心肺听诊无异常。四肢无畸形,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存在,膝跳反射存在,左侧肢体巴彬斯基征(+),右侧肢体巴彬斯基征(-)。WBC10.95×109/L,RBC4.14×1012/L,HGB122g/L,PLT269×109/L;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心肌酶谱:AST 27IU/L,LDH 244U/L,CK-MB34.0IU/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6.26ng/mL;凝血分析:PT 10.7s,PT-INR 0.95s,FIB 1.95g/L,APTT32.2s,TT13s;心脏彩超:(1)左室假腱索声像,(2)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范围;抗“O”53IU/mL,超敏CRP0.01mg/dl,类风湿因子10.2IU/mL;颅脑CT:未见异常。MRI+MRI:(1)左侧基底节急性脑梗死;(2)右侧放射冠腔隙性脑梗死;(3)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管壁僵硬、毛糙,局限性狭窄,动脉炎?;DSA:大脑中动脉及左侧大脑前动脉管壁僵硬、毛糙,局限性狭窄,提示动脉炎;脑电图:睡眠波:顶尖波及睡眠纺锤波正常发放。异常波:额颞区可见尖慢波发放,左侧显著。血清肺炎支原体:3.12×103/L,脑脊液肺炎支原体IgM(++)。诊断:(1)缺血性脑卒中,(2)脑动脉炎。早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阿奇霉素抗感染,尼莫同、丹参注射液改善循环,神经节苷酯营养脑细胞;中后期给予高压氧、强制性运动疗法等治疗,经治疗25d,病情恢复,未留下明显后遗症。

病例2:男,8岁,主诉为抽搐1次,神志不清2h,患儿于2h前在玩耍时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四肢抽动、双眼凝视、口唇发绀、牙关紧闭,神志不清,抽搐不能自行缓解,无伴发热、呕吐症状。当地县医院诊断为“抽搐原因待查”,止惊后立即转入本院

PICU治疗。体查:平车入科,浅昏迷,全身皮肤未见淤青及出血点,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约2mm,对光发射迟钝,右侧瞳孔4mm,对光反射迟钝。口角无歪斜,颈部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呼吸不规则,心率72次/分,律齐,肝脾不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存在,膝跳反射存在,左侧肢体巴彬斯基征(+),右侧肢体巴彬斯基征(-)。头颅CT提示:脑干及右侧基底节-放射冠、小脑半球出血,血分析:RBC 1.68×1012/L(降低),WBC 11.65×109/L(升高),N 76.7%,E 1.6%,PLT164×109/L,HGB 45g/L(降低)。抗“O”834 IU/ml(升高),超敏CRP35mg/dl(升高),凝血功能:PT 26.1 s,PT-INR 2.31 s,FIB 0.74 g/L,APTT 80.9 s,TT 28.2s。NSE13.54(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脑电图提示:双侧半球以4~6Hz,10~160uV左右的θ波节律为主,夹杂较多2~3Hz,低中幅的δ波和少量的低波幅β波;以右侧为显著。MRA提示:右侧基底节及小脑部可见血管炎性改变。血培养阴性。入院诊断:(1)出血性脑卒中;(2)脑疝;(3)颅内血管炎;因脑疝形成未能行脑脊液检查,家属拒绝外科手术方案,经机械通气、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输血、改善凝血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治疗。病情没有扭转,住院

5d死亡出院。

3 讨论

小儿脑卒中多为急性起病,部分为亚急性。以缺血性卒中多见,出血性脑卒中少见。脑血管炎是小儿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4]。目前研究发现各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微生物及感染后血管免疫反应均可诱发脑血管炎[5]。感染可直接和(或)继发免疫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引起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同时,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引起血液黏滞性增高,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导致神经变性、坏死;另外,炎性改变使血管脆性增加,当血压升高,部分患儿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出血性脑卒中。本文4例患儿中1例为肺炎支原体诱发,2例为EBV诱发,1例由于病情原因未能监测到病原学,但血清抗O滴度及

CRP异常升高,MRA证实血管内壁粗糙提示血管炎的存在,考虑为链球菌感染导致脑血管病变可能性大。

小儿脑卒中的诊断首选头颅影像学检查[6]。对于缺血性脑卒中,CT发现低密度改变及占位效应的时间一般在起病后24~48 h显示,而MRI对此极其敏感,不但可显示早期病变,而且对腔隙性梗死及脑干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因此,早期检查首选

MRI。2h内早期出血性病灶的CT显示优于MRI,因此,出血性脑卒中早期首选CT检查。同时根据患儿病史特点、实验室检查,结合MRA或DSA检查,分析脑卒中形成原因[7],使治疗有的放矢,降低致残率。本文4例患儿早期均对病因做出明确诊断,改善了预后。

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小儿脑卒中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很多治疗方法借鉴于成人。总体上分为早期治疗和康复治疗两个阶段,早期治疗包括:(1)一般治疗:急性期降低颅内压,通过抬高床头30度,短程允许性过度通气,使脑血管轻度收缩,以及甘露醇或高渗盐水等高渗治疗;抗惊厥以防止继发性脑损伤;控制血压,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2)去除诱因,去除感染及减轻血管免疫反应,避免卒中加重。(3)特殊治疗:早期抗栓治疗以促进缺血再灌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血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溶栓治疗由于副作用较多,目前还处于争论阶段,临床应用未见报道。对严重出血性脑卒中患儿,在脑疝形成前,偏侧颅骨切除术能够救命和保留功能,但目前相关报道少。第二阶段(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常见有物理、语言、职业疗法等;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小儿的应用较少[8],本文通过限制正常肢体,更多活动病变肢体,探索性运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 Amin H,Greer DM.Cryptogenic stroke-the appropriate diagnostic evaluation[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2014,16(1):280-283.

[2] Andrade A,Yau I,Moharir M.Current concepts in pediatric stroke[J]. Indian J Pediatr,2015,82(2):179-188.

[3] Fox CK,Fullerton HJ.Recent advances in childhood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J].Curr Atheroscler Rep,2010,12(4):217-224.

[4] Lee EH,Yum MS,Ko TS.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childhood ischemic stroke in a single Korean tertiary care center[J].Child Neurol,2012,27(4):485-491.

[5] 焦富勇,郭向阳,卫丽,等.儿童脑卒中诊断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2):940-943.

[6] Yock-Corrales A,Barnett P.The role of imaging studies for evaluation of stroke in children[J].Pediatr Emerg Care,2011,27(10):966-974.

[7] Beslow LA,Jordan LC.Pediatric stroke:the importance of cerebral arteriopathy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J].Childs Nerv Syst,2010,26(10):1263-1273.

[8] Baker JM,Rorden C,Fridriksson J.Using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to treat stroke patients with aphasia[J]. Stroke,2010,41(6):1229-123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9.045

江西 341000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钟小明 罗开源)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 (黄铀新)

猜你喜欢
出血性肢体缺血性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肢体语言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肢体写作漫谈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