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松 关俐娜 宋会官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00 )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郭茂松关俐娜*宋会官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150000 )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者可危及到生命,然而近几十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这一疾病,中医主要从辨证论治入手,采取因人制宜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本文将介绍近年来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应用古方、自拟方及中成药治疗的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辨证论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率低于60次/min而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出现不适症状者,主要包括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目前现代医学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上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该病的治疗上,仅有暂时性的应急处理或进行安装心脏起搏器,临床疗效欠佳并难以得到有效的普及。而中医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上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本文将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祖国医学中虽然没有“缓慢性心律失常”这一病名的记载,但依据中医理论分析,根据不同脉症特点可将其归属于“心悸”“怔忡”“迟脉症”等范畴。近年来诸多医家依据本病的临床证候特征,提出了多种病机学说。大多数认为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因于心、脾、肾阳气亏虚,寒、湿、痰、饮诸邪阻滞心脉,导致心失所养而发本病。郭文勤[1]认为心肾阳虚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并提出了“心病表现于心,根源于肾”的理论,因肾为先天之本,诸阳之本,肾阳亦为心阳之根,因此针对本病以“温补心肾”为治疗大法。梁君昭[2]以为本病的病位实质在心之络脉,虽然阳虚血瘀为本,但病程持久“久病入络”“久虚入络”“久瘀入络”,则导致“经脉波及络脉”,而络脉具有易滞、易瘀的特点,络脉瘀血阻滞日久而化浊生毒,造成脏络同病,形成瘀、滞、毒、浊的互结。周智恩[3]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是痰、瘀、虚三个方面,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痰为痰浊阻滞脉络,瘀为瘀血阻脉血流不畅,虚为心肾阳虚,痰瘀并病、心肾阳虚是本病的共同病理基础。
2.1辨证论治
中医在临床上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有统一的分型标准,各家对此均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汪勇[4]将其分为4型:(1)气滞血瘀型(2)心肾阳虚型(3)心气不足型(4)痰热内蕴型。祝兴超[5]将其分为6型:(1)阴阳两型虚(2)脾阳亏虚型(3)心脉瘀阻型(4)心阳不振型(5)肾阳虚衰型(6)痰浊阻络型。张艳[6]将其分为5型:(1)心阳不足型(2)心肾阳虚型(3)气阴两虚型(4)元阳欲脱型(5)心血瘀滞型。
2.2古方应用
古方多以参附汤、补阳还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使用较多,近代诸多医者大都采取古方化裁的方剂来治疗本病,但总以“温阳益气”为主要治疗大法。李禾花[7]应用保元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8例,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87.9℅,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3.1℅。李伟[8]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2.45%和67.31%。杨光成[9]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60例,全部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给予影响心律的药物,四周后观察疗效显示:显效17例,有效3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7%。
2.3自拟方
王丽茹[10]参芪复脉汤方(党参15ɡ,黄芪15ɡ,丹参30ɡ,川芎15ɡ。阳虚者加柏子仁10ɡ,枸杞子15ɡ;失眠者加酸枣仁30ɡ,夜交藤30ɡ;血虚者加阿胶12ɡ,当归20ɡ)治疗窦性心动过缓80例,总有效率为90%。李嵩岩[11]等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9例,治疗组28例给予益心升率方(制附子6ɡ,当归10ɡ,桂枝10ɡ,红花10ɡ,瓜蒌皮20ɡ,土鳖虫5ɡ),对照组21例给予特布他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48%.宫进亮[12]等心病五号方(麻黄6ɡ,红参9ɡ,桂枝12ɡ,制附子9ɡ,麦冬12ɡ,炙甘草6ɡ,细辛3ɡ,五味子6ɡ。脾胃虚加白术、黄芪;肾阳虚加补骨脂、仙茅;心血虚加当归、阿胶;挟痰者加瓜蒌皮、薤白;挟瘀者加川芎、红花)治疗心动过缓36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9%.
2.4中成药
沈晓旭[13]治疗气虚血瘀型窦性心动过缓48例,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24例,心宝丸对照组24例,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Holter疗效。结果显示: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9.17%和66.36%,Holter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8.00%与54.16%,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心宝丸对照组。高晓慧[14]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2例,总有效率93%,心宝丸对照组总有效率83%,疗效优于对照组。赵伟平[15]治疗急性心梗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46例,常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基础上,同时给予参附注射液静脉输注与只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组对比,两周后显示同时给予参附注射液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缩短、心率提高明显。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治疗不仅可以提升心率,同时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具有改善心脏及外周循环的功能,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显现了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巨大潜力和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仍未达到统一,临床研究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观察等问题。因此,今后应在辨证分型及疗效标准化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医的临床经验研究,着实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指导。
[1]郭文勤,寇玮蔚.郭文勤教授补肾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经验介绍[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3-54.
[2]梁君昭.从脏络论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证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报,2009,36(6):23-25
[3]周智恩.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思路与方法[J].光明中医,2013,2(28):239-240
[4]汪勇.心动过缓辨治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9):543
[5]祝兴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证治浅析[J].甘肃中国,2006,19(4):9-10
[6]张艳,赵佳欣,吴文明,于开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治谈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9(25):44-45
[7]李禾花.保元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6(21):963-964
[8]李伟.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3例[J].现代中医药,2011,31(1):8-9
[9]杨光成.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60例[J].中华中医药科技,2013,20(1):88-89
[10]王立茹.参芪复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80例[J].陕西中医,2012,33(2):141-142
[11]李嵩岩,李良.益心升率方治疗阳气亏虚型心动过缓28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3):346-347
[12]宫进亮,赵立红,杨玉恒.自拟心病五号方治疗心动过缓36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5):87
[13]沈晓旭.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24例临床研究[C]//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4]高晓慧,李永红.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39-40.
[15]赵伟平,张晚龙,杨雪莲,等.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46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9(8):1138.
(2015-12-18收稿)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