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迟莉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1)
隗继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
张晶晶迟莉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及工作的一大问题,目前西医治疗在症状的改善及预防上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中医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特殊的优势。但是目前中医各家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有着各自为主的观点,并且在治疗方法上也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魏继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
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名师经验隗继武
隗继武,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带徒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委员会委员,曾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是著名的消化病、肝胆病专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内科各种疑难杂病也有较好的治疗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隗继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总结如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由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部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5~2/5,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西医对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已证明FD主要有以下三种病理生理学改变:(1)动力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消化间期Ⅲ相胃肠运动异常。(2)内脏感觉过敏:研究发现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整合等水平的异常有关。(3)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研究证明,部分FD患者进食后胃底舒张容积明显低于正常人,这一改变最常见与有早饱症状的患者。约半数FD患者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由此而引起的慢性胃炎,但研究至今未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慢性胃炎与FD症状有明确的相关性;且经治疗幽门螺杆菌被根除并伴慢性胃炎病理组织学改善之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并未得到改善,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慢性胃炎在FD发病中不起主要的作用。一般将此病归属于“痞满”、“胃痛”的范畴。目前西医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爆伤,肝气未平而痞。”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气机不畅发为痞证。其它如损伤脾胃,则脾虚不运,升降无力,痰湿中阻、湿热壅滞,均可壅阻胃气,以致升降失司,而成痞满。脾虚气弱,或实邪内阻,则致脾胃虚弱、胃气失和之证。
隗老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虽有外感、内伤或情志不遂等,但最终都将导致脾胃气机升降不畅,而出现脘腹胀满,心下痞塞,满闷不舒等症状。本病病变部位在胃,与肝密切相关,而肝郁脾虚是发病的关键。以脾虚为本,肝郁为标,本虚标实为其病机特点。肝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下降于肠,其间有赖于肝的疏泄条达,三者功能失调可致气机壅滞,升降失职,出现痞证,而中焦气机失常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中心环节。
隗老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当首辨虚实。发病初期,多为实证,因外邪入里,食滞内停,痰湿中阻,郁热内蕴,导致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如外感湿热、客寒,或食滞、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困阻脾胃而成痞;肝郁气滞,横逆犯脾,亦可致气机郁滞之痞满。实痞日久,可由实转虚,正气日渐消耗,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而致中焦运化无力;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阴津伤则胃失濡养,和降失司而成虚痞。因痞满常与脾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脾胃虚弱,易招致病邪内侵,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辨治痞满,首分虚实《景岳全书·痞满》中云;“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实痞者可散可消;虚痞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隗老认为当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消补并用。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原则。虚痞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实证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属实者常用辛散苦降之品,属虚者或用辛平甘润之品以补之、润之、温之,或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使胃腑之燥得润,脾胃之虚得补,脾胃之寒得温,胃气通降之职自复,脾之升清功能得健,脾能输精于胃,则病自除。
隗老以麸炒苍术12g,麸炒白术12g,陈皮12g,清半夏9g,茯苓1g,砂仁12g,厚朴12g,木香12g,鸡内金12g,黄连9g,白芷12g,焦山楂12g,麸神曲12g,炒麦芽12g,党参21g,甘草3g为基础方,临证加减。
《张氏医通·诸气门上》:“肥人心下痞闷,内有痰湿也;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脾胃虚弱,运转不及。”痰湿中阻,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者治以除湿化痰,理气和中。方用陈平汤加减;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祛湿,理气除胀。痰湿盛者加枳实、桔梗;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沉香;痰湿郁久化热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
嘈杂不适左金丸,便溏者,加扁豆、陈皮以化湿和胃;肝胃不和气郁明显者加柴胡、郁金、厚朴,郁而口苦可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地黄、麦冬。饮食停滞者加用山楂、神曲、麦芽,纳呆厌食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砂仁、神曲理气开胃。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厚朴、槟榔,理气除满,食积化热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普济方·虚劳心腹痞满》:“夫虚劳之人,气弱血虚,荣卫不足,复为寒邪所乘,食饮入胃,不能传化,停积于内,故中气痞塞,胃胀不通,故心腹痞满也。”《杂病源流犀烛》:“痞满,脾病也,本有脾气虚,及气郁运化,心下痞塞满。”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健脾助运,若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以温胃健脾;脾胃虚弱可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口燥咽干,舌红少苔之胃阴不足者,用益胃汤加减,津伤者加石斛,花粉。
病案:
2012年12月04日初诊。主诉胃脘痞闷不适10年,加重1年。近1年来自觉胃脘胀满不适,餐后加重,反复发作,纳差,时有恶心,口干,平素少气懒言、气短乏力,大便日1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2012年8月在当地医院查上消化道钡餐示:未见明显异常。
病属中焦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之痞满,痞满初期多为实痞,实痞日久,由实转虚,正气日益消耗,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而致中焦运化无力而致痞。
治以补气健脾,消食和胃。药用:麸炒苍术12g,麸炒白术12g,陈皮12g,清半夏9g,茯苓1g,砂仁12g,厚朴12g,木香12g,鸡内金12g,黄连9g,白芷12g,焦山楂12g,麸神曲12g,炒麦芽12g,党参21g,甘草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湿,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故以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共为君药,辅以党参益气健脾;脾虚纳运不及,食滞内停,故用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化滞,皆为臣药。佐以苍术燥湿健脾,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厚朴理气和胃,畅中消痞,且能防止补药滋腻碍脾;黄连苦寒,量少燥湿厚肠,防食积化热。白芷为足阳明胃经的引经药,且能燥湿;甘草调和药性,共为使药。
2012年12月11日2诊,服药后胃脘部痞闷不适较以前减轻,纳食增加,恶心减轻,大便溏稀较以前好转,但仍有乏力。原方去白芷、山楂,加太子参30g,10剂。
2012年12月21日3诊,诸症均除,上方继服5剂,巩固疗效。
(2015-12-23收稿)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