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柄山 郝吉顺 何玉信 谢晶日 杨常青 Steven Aung 吴本洪 韩翔 钟源
(美国加拿大中医证候研究协作组)
用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观点论述中医体质、气质、亚健康、亚临床与疾病的关系及相关易发疾病的预防
黄柄山1郝吉顺2何玉信3谢晶日4杨常青5Steven Aung6吴本洪7韩翔8钟源9
(美国加拿大中医证候研究协作组)
体质、气质、亚健康、证候与疾病的关系至为密切。亚健康这一概念系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Barkman氏提出,他认为除了健康与疾病状态外,尚有另一种状态,即第三种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我国逐步接受了这一概念,且近年来引起广泛的注意,WHO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疾病的人也只占20%,而其余的75%属于亚健康状态[1]。因此,亚健康问题,可以说是全世界医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而且,除了概念与诊断之外,这也涉及到亚健康基础上疾病的发生及预防问题,故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中医对体质以及气质学说,亚健康、亚临床证候及疾病,认为是一组意义不同,但又有紧密联系之概念。国内自王琦氏提出体质学说以来,这一组相关状况,在临床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运用[2],然迄今鲜有试以现代医学病生来加以诠释的文章。这几种状况其间紧密相关又有不同的含义,须进一步厘清。
依作者对中医内伤病证候的研究,认为中医证候,实际为内环境紊乱,具有的规律性的变化[3]。关于内环境紊乱,近年来国外研究文献极为丰富,单是图书列名者凡己成册。而内环境紊乱重要内容之一的StressSyndorme,研究者众,以Google记载为例,2013年4月4日,关于此项的研究文章条目即有7500万条。这些研究成果,也可以极大的为中医证候的病生研究提供依据。现试结合国内外对证候的大量研究及作者实践之经验,对这些问题加以阐述。
什么是体质?体质应当是先天禀赋(遗传)与后天成长过程形成的形体结构与人体心理、各种机能的特点,体质通过机体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通过形体、动态、机能、心理、素质的不同而表现出来[2]。体质学说源于《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2500年前HeraClietus曾提出经常变化着的机体状态,百年以后古希腊哲学家hippoclrates提出体液学说(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4],也都涉及到体质及气质学说。中医《内经》的体质概念,偏重于身体结构。而气质则与之相同,却又不完全相同。气质,多从人本心理活动机能特点,按内经五态人,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和平五个类型,即木、火、土、金、水,而概括出来了属气质学说之典型描述[5]。前苏联巴甫洛夫学说称之医学神经型,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及弱型,又有思维型、艺术型、中间型的说法。并指出思维型易患精神衰弱,而艺术型则易患者癔病的倾向,西方则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人格结构的学说,
而自王琦九种体质类型分类[2],以及后来诸家研究基础上,除了正常体质、特异禀质以外,属于气血阴阳虚实八种体质,与我们提出的包含在疾病中的八种基本病症,气虚、气郁、血虚、血瘀、阴虚、阴盛(痰湿)、阳虚、阳盛(火热)吻合,殊途同归,又一次证明了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完全一致[3],通过全国广大临床工作者的临床研究,证明第一层基本证候是内环境紊乱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核心表现,是中医气血阴阳之盛(实证)衰(虚证)。中医自2000多年前有文字记载以来诊病,均从证候入手,即不论任何疾病,其有共同表现的证候,这个证候的概念是相对稳定,有一定内在联系,又是常见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多种疾病时常共有相同一组表现。而中医证候是现代医学内环境紊乱时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内在一定病生表现,多种疾病经常出现的特殊病理生理学单元。
现就我国内及国外对内环境稳定破坏后产生的,与体质有关的证候:1)气虚,2)气滞,3)血虚,4)血瘀,5)阴虚,6)阴盛,7)阳虚,8)阳盛(火、热、阳亢)的体质表现及病生加以叙述。
2.1中医证候的病生
以作者临床观察及研究,对体质的八大证候的病生,介绍如下:
气虚病生:应激状态免疫功能降低,副交感神经偏亢,交感神经偏低状态,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髓质分泌降低倾向,甲状腺功能有偏低倾向。
气滞病生:应激状态免疫功能降低或异常,交感神经偏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髓质分泌均有短暂升高,进一步会引起副交感神经及其他内分泌紊乱,边缘系统情绪中枢或可伴有强烈反应。
血虚病生:应激状态免疫功能低下,引起贫血或亚贫血状态,常伴有气虚之病生基础。
血瘀病生: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液循缓慢,特别是微循环速度缓慢,免疫功能异常,可致肿物,组织增生、炎症,变性等变化。血凝时间缩短,多可伴气滞的病生基础。
阴虚病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髓质功能稍偏亢,特别是β受体激素激动有全身体液减少倾向,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边缘叶激动而烦躁失眠。
阴盛(痰、湿饮)病生:湿、饮、痰多是体内水液成分,副本交感神经偏亢,全身毛细管渗透性增加,水液潴留、全身水液增加,有时伴有醛固酮分泌增加,全身肌肉亦伴肿胀,非化脓性炎症,分泌物增加如带下,多伴有气虚之病生基础。
阳盛(热)病生:火盛是交感神经偏亢,儿茶酚胺血液含量增加,面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充血,血瘀滞,易伴有炎症,温度稍升高或发热,代谢旺盛,多可伴气滞的病生基础。
兼证如湿热、痰瘀、气阴双虚等。
2.2中医证候与体质
经过我们长期大量临床病例研究,“证”乃身体内环境稳定破坏后最常见的病理模式,与体质关系如下:中医体质可为内环境状态下之病理倾向性,进一步,亚健康(subhealth)及未见疾病时证候之表现,进一步衍化为疾病状态,则会具有疾病和临床证候的明显表现。
气滞(肝郁):多为A型性格,即性格暴躁,急躁易心烦,易烦恼,时有焦虑,直言快语,反应灵敏,做事效率快,不愿拖拉。若有肝郁者:情绪不稳,思虑无穷,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时有杞人忧天、不明原因的情绪低落,可见周期性。
气虚:不愿活动,懒散乏力,经常感觉精力不足,记忆力不强,稍活动则汗出,慢言细语,畏风,食量少,偏食。
阳虚:喜暖怕冷,精力疲惫,无强烈欲望,性冷淡,少气懒言,四肢冰凉,冬天易红紫,或易冻伤。
阳盛(火):性情火暴,极易盛怒,声高息涌,喜凉怕热,面目红赤,腹大项粗,易生痤疮疖肿。
血瘀:常有身体疼痛不适,面赤唇黑,心情不顺,常有瘀斑,或易肿痛。
血虚:绵声细语,语少声低,身体瘦弱,精力不足,神情柔弱,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指甲淡白。
阴盛、痰湿饮:懒散少动,神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虚浮,嗜卧怠惰,精神焕散。
阴虚:喜扰不宁,思绪万千,夜不成寐,心烦而虚弱,颧赤唇红,易手足心热,身体某个部位易盗汗。
除以上外尚见相兼者,如气阴虚、湿热、痰瘀等相兼型。
临床上单纯上述基本证候有时是暂时的,亦有人是稳定的,持久的。而且与内脏定位症状相兼而出现则是常见的。如脾气虚,肝郁气滞,心肝血虚,心肝血瘀,肝肾阴虚,湿邪困脾,肾阳虚,阳盛火,肝火,胃火。
根据不同的临床体质,根据我们分析为三种病生系列。
(一)以肝郁气滞为主的系列。此乃中枢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偏亢,此系列多属于肝病之实证,中枢神经系统重要是边缘叶交感神经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从而有心烦易怒焦虑,胸闷腹胀胁痛,长太息,抑郁等症状,脉弦,血压升高等体征,多由气滞、肝郁和阳高亢引起。
(二)以脾虚为代表之系列,实则为中枢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减退,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等,临床表现与肝阳偏亢,肝气郁结相反,是神疲精神淡漠,水液增加,脉缓,嗜卧,便溏,尿清长等,以脾虚、肾虚等为主。
(三)以肾功能亢进或衰退为代表的系列。而以衰退为代表的为下丘脑---脑下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低下,且有气虚: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倦怠,畏风自汗,舌淡脉虚,面色苍白。及肾虚特殊症状,齿摇,发脱,腰酸,腿软,耳鸣耳聋,性机能减退,尺脉弱等症状。甚至阳虚出现寒象,形寒肢冷,面白目清,尿清长,便溏薄,脉沉迟等。若此轴衰竭,则有肾阳虚外、阳脱,全身衰竭等现象。
证候是一个中西医常见的病理生理单位,因而它有固定且有一定要求(诊断标准)的一组症状和体征,亚健康是没有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一种状态,因其自觉已有不适而求诊,我们称之为亚健康。而亚临床明确病人有异常症状体征,但不能成立临床疾病诊断,称之为亚临床,这种疾病应属西医诊断的疾病名称。
西医疾病慢性经过者,多有三阶段,中医证候有一定的衍化规律,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至于中医疾病,中医疾病的名称,则常与症状体征重合,如咳嗽、黄疸、心悸、痛疼等属症状亦属中医疾病。
中医主张“治未病,不治已病”,自古有预防疾病的观点,而深入了解了人的体质及亚健康的现代病理生理实质,我们将可以预测其未来疾病发生倾向及可能,因而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仍以三条主轴腺的病生变化为例。
(1)肝郁气滞及有关证候为兰斑----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亢进为例:这一组证候易发生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粘液度升高,血糖升高,脑中风,心肌缺血梗塞,焦虑,抑郁,组织增生,甚至有良性或恶性肿瘤发生。
(2)以脾虚及其有关证候为主的兰斑——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减退,副交感神经紧张为主的系列疾病,为溃疡病、胃病、胃肠病、水肿、皮肤搔痒、过敏、血压偏低、眩晕、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
(3)以肾虚为主的证候系列。主要以虚证为主,即下丘脑——脑下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减退,可产生早衰、免疫功能低下、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功能减退、性功能低下、全身代谢缓慢、听神经功能减退、全身内分泌功能减退,甚至萎缩衰竭等。
从以上三组证候所表现出来的体质、气质、亚健康、亚临床等相应之病生及其好发,易发疾病,在预防过程中予以干预,将对病人极为有益。
[1]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2]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15.
[3]黄柄山,王超群.中医统一内伤杂病辨证施治新法[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4.
[4]朱瑞生,林春宇.四行体液学说与五行藏象理论及藏象内环境稳态学说的关系[J].中医中药,2010,1(7):88-89.
[5]王丹芬,朱文锋.中医气质学说的理论基础探新[J].世界中医药,2009,5(4):127-128.
(2016-03-18收稿)
1原黑龙江中医学院博导、中国及美国教授
2博士、教授全美资格鉴定考试委员会委员、美国中医学会主席
3教授,全美中医资格鉴定考试委员会委员
4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专科带头人
5日本神经精神病学博士,美国中医教授
6加拿大教授,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主席
7美国博士研究生
8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