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当代法国媒体外交

2016-03-11 00:07
关键词:法语外交法国

雷 霏



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当代法国媒体外交

雷霏

媒体外交一直是法国政府政治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世界传媒集团(FMM)是媒体外交的主要载体。FMM整合了RFI、F24及MCD三家法国对外视听传播的主要媒体,并与TV5有着紧密联系,其性质是政府控制对外传播系统的工具。法国进行媒体外交的实质,是对法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对国家政治利益的维护,是法国媒体外交的根本任务;对国家文化利益的保护,是法国媒体外交的重心;对国家经济利益的保障,是法国媒体外交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驱动力。

法国国家利益媒体外交对外视听传播

一、引 言

国家利益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目前,中国学者对国家利益的普遍理解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开放的国际关系竞争中认定的物质与精神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总和。”[1]由此可见,国家利益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内容,并且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核心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文化利益实现的前提。对经济和文化利益的维护,实质也是对政治利益的保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在君主制时代,战争和刑罚是统治阶级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如今,人类已进入文明社会。以往“显性”的暴力手段已被世界各国所抛弃,以外交为代表的“隐性”手段成了保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主流方式。

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方式,维护本国利益及实现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2]。由此可见,“国家”“和平”与“利益”是外交活动的三个要素。一切外交活动的终极目标,无不是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利益。因此,衡量外交活动成功与否,“国家利益”原则是首要的评判原则。这个标准体现了国家间的对立和竞争关系,是外交活动的根本动机所在。

媒体作为一种和平的手段,在外交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众传播媒体作为最有效的舆论传播工具,已经成为一国表明政治立场和进行对外政策的重要载体。于是,“媒体外交(也称传媒外交)”应运而生。媒体外交是外交和传媒相结合的产物,可看做公众外交的一部分。目前,学界普遍把媒体外交定义为“运用信息传播媒介来阐述和推进对外政策”[3]。当今世界媒体外交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等)进行外交活动。媒体外交是对传统外交手段的超越。大众传媒成为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协助政府实现外交策略,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在传媒产业高度发达的法国,“媒体外交”一直是其外交策略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法国的“媒体外交”主要通过对外视听传播系统这个载体进行。该系统隶属外交部直接管理,是法国对外宣传的有力武器。目前,法国的对外视听传播系统由法国世界传媒集团(FMM)领导。FMM整合了法国主要的三家对外视听传播媒体——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以下简称RFI),法国24小时新闻台(France 24,以下简称F24)和蒙特卡洛中东电台(Monte Carlo Doualiya,以下简称MCD),并与法国电视五台(TV5 Monde,以下简称TV5)*法国电视五台是法国主导的,面向法语国家播放的电视台。该台是法语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电视媒体。有着紧密联系,其性质是法国政府绝对控制下的官方对外视听传播媒体的融合体。

法国进行媒体外交的实质,是对法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对国家政治利益的维护,是法国媒体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对国家文化利益的保护,是法国媒体外交的重心;对国家经济利益的保障,则成为法国媒体外交在新形势下发展的驱动力。

二、政治利益——法国媒体外交的根本出发点

国家政治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其中包括国家安全利益及与国家统治阶级相关的政治利益等。[4]125法国媒体外交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政府的绝对控制下,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为前提,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执政党意识形态和外交策略的影响,以恢复、巩固和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

(一)政府控制——法国媒体外交实施的前提

政党和政府是政治领域中最主要的行动主体,是国家政治利益的代表。[4]124随着大众传媒对受众意识形态影响的日益深入,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媒体在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以获得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国媒体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使广电媒体更好地为其公众外交服务,从而巩固和提升法国政府的国际声望。为达到上述目标,实现对对外传播领域的绝对控制是先决条件。法国的对外传播媒体从诞生之初开始,就一直被政府牢牢控制,且一直没有间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政府已通过法案,规定无线电广播由政府行政机构直接管理,从法律上确立了国家对对外广播体系的统治地位。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浪潮,法国也不例外。在传播领域,“新闻和言论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对视听传播领域进行改革,以掩盖其“垄断者”的形象。1974年8月,法国议会通过法令,取消了官方性质的法国广播电视管理局(ORTF),将它的业务分散给七个国营的独立公司,即法国广播发行公司、法国制片公司、全国视听研究所、法国广播电台集团、电视一台、电视二台和电视三台。七个公司的领导成员都由内阁任命或批准,政府和总理统一协调各公司的事务。从表面上看,这一举措使政府在视听传播领域的绝对垄断地位受到了削弱。但七家公司的人事任免权仍掌握在内阁手中,受政府的间接领导。因此,在国营的法国广播集团和法国电视三台的领导下,法国对外传播系统被国家垄断的性质并未改变。对外广电媒体仍然是政府控制下的国际宣传工具。

20世纪80年代,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经济进入了“滞涨”时期。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就在此时,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东山再起,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强调市场的力量和市场经济原则,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很快在西方各国盛行。在此背景下,法国政府被迫对大众视听媒体解除管制,以保护其独立性。1982年,法国政府颁布菲尤(Fillioud)法,拉开了法国大众传媒私有化的序幕。然而,对外传播媒体有别于其他大众传播媒体,并没有受私有化浪潮的影响。例如,RFI在1982年的广电媒体私有化进程中,脱离了国营的法国广播集团, 成了“独立”的广播媒体。但这种“独立”只是形式上的独立,其资本一直被政府掌控;TV5以其“法语世界公共电视台”的特殊身份,并没有纳入改革范畴之中,私有化浪潮对其影响甚微。

进入21世纪,法国政府对对外视听传播系统的控制,由过去的行政控制,逐步转变为通过资本的控制来实现。2008年改革完成后,AEF被政府100%控股*AEF, 全称French Foreign Audio-Visual Holding(法国对外视听传播控股公司),是FMM的前身。,实质上已经成为国家控制对外视听传播媒体的工具。AEF成立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对相关媒体的股权进行重新控制:(1)2006年,F24成立时,由法国电视一台(TF1)和法国电视集团(France Télévision)共同控制。AEF成立后,收购了上述两家企业对F24 100%的股权,成了F24的绝对控制者。(2)法国一再宣称AEF只持有TV5 49%的股权,没有达到50%,是维护TV5“法语世界共同的电视台”[5]98这一性质的重要体现。但除AEF之外,TV5还有三家法国股东——法国电视集团,法国文化、欧洲及法德电视台(Arte France),以及法国国立视听中心(INA)。France Télévisions和INA完全被法国政府掌控,Arte France也有着浓厚的法国官方气质。上述三家股东加上AEF的份额,使法国势力持有的股份比例达到了66.61%[6],超过了半数,实际上已经对TV5形成控股。(3)RFI的资本一直被政府掌控。AEF成立后,法国政府只是把所持有的RFI股权转移到AEF进行管理。法国政府通过AEF对TV5、RFI和F24实施经济控制,目的是为了达到对该领域的政治控制,从而使对外传播系统成为实施国家外交策略的工具。

商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是西方国家传播业发展的特点。[7]但法国对外传播媒体并没有追随大众传媒的改革步伐,表现出了非常强的“独立性”。这种个性的形成,是由对外传媒特殊的政治使命决定的。纵观历史,法国对外视听传播的载体一直都在变更:从20世纪初的法国海外广播公司(SORAFOM),发展到如今的AEF,其实质都是政府控制下的国有传媒集团。

(二)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法国媒体外交的根本任务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是国家利益的根本。法国对外传播媒体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方面功不可没。19世纪末,法国在非洲、亚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并把这些地区的殖民地视为法国领土的一部分。稳固对殖民地的控制成为当时法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内容。为此,在1931年巴黎世博会期间,法国政府专门建立了“殖民地电台(Poste colonial)”(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主要面对法属殖民地前来参观的受众进行广播。此后,对外广播成了法国对殖民地进行舆论和思想控制的有力武器。这种控制一直没有间断,即使在“二战”期间,在大部分法国电台被迫停播的窘境下,当时的维希政府仍然不忘建立“法国之声电台(la Voix de la France)”, 用短波继续维持和殖民地的联系。

“二战”前夕,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势力抬头,西班牙被亲法西斯的佛朗哥掌权,法西斯主义在上述三国十分盛行。为了抵制汹涌的法西斯浪潮,增强对德意西的舆论影响,法国媒体通过联合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迅速掀起了反法西斯的媒体战争。当时法国主要的对外广播外语是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德语节目主要聘用犹太员工进行编制;意大利语部由意大利反法西斯斗士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领导;西班牙语部则和反法西斯的西班牙共和党有密切联系。虽然“二战”期间,法国没有摆脱被法西斯国家入侵的命运,但法国媒体对法西斯思潮的遏制,是“二战”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战”结束后,戴高乐上台执政。面对百废待兴的法国,他积极推行“戴高乐主义”。该主义的本质是法兰西民族主义,其核心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思想与实践。[8]在谈到对外传播的发展时,戴高乐指出:“媒体负有国家的使命,它承担了代表民族形象的重要责任。”他还强调:“要让世界听到法国的声音,且是真正的法国自己的声音……”[9]在戴高乐思想的影响下,政府成立国营的广播金融投资公司(SOFIRAD)*法国外交部部长Michel Jobert(1973—1974)曾说过:“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政府的政治关系组织。”,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控制邻国的电台,以恢复法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蓬皮杜执政后,基本延续了戴高乐的思路,推行积极的“媒体外交”政策。

进入21世纪,面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全球化扩张,营造稳定的国际舆论环境、遏制美国对欧洲的意识形态入侵成为法国对外传播媒体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首要任务。1986年,当时的总统密特朗为对抗美英在欧洲愈演愈烈的霸权主义干涉,推行了“对外视听媒体复兴计划”。该计划可以看做近代法国对外视听传播的一个拐点,极大改善了《8月法案》*1974年,德斯坦(d’Estaing)为了应对战后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缓解国内经济的颓势,巩固新生政权的领导地位,不得不紧缩银根,颁布《8月法案(Loi d’aot)》。法案大幅削减对外广播预算,取消14种对外广播语言,许多记者也被辞退。这使法国的媒体外交一度陷入低迷。颁布以来法国对外传播一蹶不振的状态,为法国重返国际舞台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执政党的利益——法国媒体外交变革的驱动力

在法国,几乎每一次党派执政更替后,对外传播系统都是其优先改革的目标之一。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对外传播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有助于外交策略的实施及统治地位的巩固。[10]执政党的意志决定了法国媒体外交的政策导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执政党有着不同的政治利益。对不同政治利益的维护,成了法国媒体外交变革的驱动力。执政党权力的更替,为不同时期的媒体外交赋予了不同的内容。

1.1974—1980:“世界主义”。1974年,德斯坦(d’Estaing)领导的独立共和党上台执政,并积极推行“世界主义”的外交政策。[11]他在强调民族独立的同时,把 “结好第三世界”及“西欧联合”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1975年成立的RFI电台,可看做“世界主义”的产物。RFI打破了一直以来法国对外广播的“单一频道”传统,先后开设“南方(Chane Sud)”“西方(Chane Ouest)”和“东方(Chane Est)”频道,针对不同地区受众的喜好播出节目。RFI根据地域进行频道设置,是法国重视海外受众多元化的表现,符合德斯坦“同一切人做朋友”的外交策略。

南方频道是RFI成立时的唯一频道,主要针对非洲受众播出节目。节目语言为法语和英语。法语播音时间为每天16小时,英语播音时间仅为每天1小时。可见,“法语非洲”是当时法国外交策略的重心。西方频道和东方频道分别开设于1976年和1977年。前者主要针对北美和拉美播放,后者针对中欧和东欧广播。这两个频道充当了美苏冷战时期“调解人”的角色。这和德斯坦“让法国在世界上起和解作用”及“多边利用”的中性外交策略相一致。同时,东方频道也是法国遏制以苏联为代表的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的工具。

2.1981—1994:“欧洲联合”策略。20世纪80年代,密特朗领导的社会党并没有继承德斯坦的多极外交策略,而是采取“欧洲第一,非洲美洲第二”的指导方针,把“促进欧洲统一”和“实现法国与欧洲的政治一体化”作为外交的首要任务。在此期间,法国的“媒体外交”表现出“联合欧洲”的特征。1984年1月,面向法语世界的电视台——TV5成立。成立之初,其节目内容主要取自五家合作法语媒体,它们分别是法国电视一台(TF1)、法国天线电视二台(Antenne2)、法国电视三台(FR3)、比利时法语区电视台及电台(RTBF)和瑞士法语区电视台(TSR)。TV5中的“5”由此而来。RTBF和TSR共持有TV5 22%的股份[6],是电视台管理运营中的重要参与者。TV5的建立,可看做“欧洲联合”策略的第一步。比利时和瑞士是欧洲主要的法语国家。从地域看,它们是法国的邻国;从语言文化看,上述两国与法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法国把欧洲的法语社会作为这一时期媒体外交的突破口。

3.1995—2007:全球扩张。以希拉克为代表的人民运动联盟执政后,面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挑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法国的“媒体外交”表现出全球扩张的特点。2002年3月,在巴黎举行的法语国家最高委员会(Haut Conseil de la Francophonie)上,希拉克提出:“应该建立一个用法语不间断播放国际新闻的频道,就像英语世界的BBC和CNN一样。”[12]在希拉克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2002年起,相关部门就开始着手筹备建立法国自己的国际新闻频道。2006年,在政府的促成下,法国电视一台与法国电视集团合作,建立了面向全球的F24。从希拉克的讲话可见,F24的建立,目的是和CNN等英语媒体争夺世界话语权,有着很强的政治动机。它体现了希拉克外交策略的调整,是“戴高乐主义”的回归。

4.2008至今:国际传播力的整合和提升。同为人民运动联盟成员的萨科奇延续了希拉克的理念,不遗余力地增强法国的世界传播力,以重新树立文化大国的形象。引导对外传播系统向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改革重点。2008年4月,在萨科奇的倡议下,法国对外视听传播控股公司(AEF)成立。AEF完全由政府控股,并通过股权收购整合了法国对外传播领域的三大媒体——TV5、RFI和F24,在法国对外传播领域处于主导地位。2013年,AEF改革成为FMM。在FMM的领导下,RFI、TV5 、F24和MCD间的协调性和合作性得到增强,有效提升了对外传播系统的运作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利益——法国媒体外交保护的重心

国家的文化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总和。文化利益主要由三个维度构成:(1)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2)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度和民族凝聚力;(3)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13]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利益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第一层次的利益;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度的实质,是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涉及传播的内容、手段及受众,是文化利益获得的保障机制。作为世界文化大国的代表,法国一直把文化利益和经济利益摆在同等重要地位。媒体外交是法国保护其文化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媒体外交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是引导目标国受众作出有利于实现外交目标的态度和行为。要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影响,文化是最有效的手段。区别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外交形式,以文化为主体的外交活动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并表现出很强的非功利性,这使它比别的外交形式更容易被目标国所接受。媒体外交是一种和平的外交手段,在媒体外交中进行的文化战略,则把这种柔和的方式变得富有内涵和难以觉察。这种形式的外交对受众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和潜移默化的。

(一)保护和推广法国的价值观——对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的维护

价值观是文化利益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价值观的保护和推广,实质是对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的维护,是国家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进入新世纪,文化安全受到了法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被提升至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国家安全战略及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的海湾战争,使法国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分歧对新闻报道的深刻影响。当时美国凭借CNN在全球的强大号召力,大力鼓吹其对伊作战的正义性和合法性。法国对美国出兵持反对态度,但其观点却受到了CNN和BBC的否定。面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盎格鲁-撒克逊主义的挑战,法国最终选择了建立“自己的CNN”电视网,以维护其“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理念。

在此背景下诞生的F24,是法国维护自身价值观的产物。根据F24的企业章程,电视台的首要任务是,“向世界传播法国对国际时事的看法,促进世界新闻报道视角的多样化”[5]92。究其实质,就是打破英美对国际新闻的垄断,向世界传播“法国的声音”。F24的建立,是法国表达自身理念和价值观的巅峰之作,体现了以“自由平等”和“人权至上”为核心的法国外交理念,及与以“个人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美国对外政策的抗争。

在许多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F24与CNN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F24侧重从维护人权方面进行报道,而BBC则更强调美国对该地区经济制裁的必要性。在巴勒斯坦“入联”的报道中,BBC报道的重点是奥巴马行使否决权的合理性;而F24则从不同侧面分别报道了美国、法国、巴勒斯坦民众和国际社会对该事件的不同态度,突出了事件的复杂性,以支持萨科奇敦促巴以恢复谈判的折中方案。

如今,国际交流呈现双向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进行公众外交的过程中,他国大众对本国外交策略的理解和回应是非常重要的。大众传媒通过对本国价值观的输出,有助于提升他国公众对其思维模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影响外交策略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法国对其价值观的捍卫和推广,实质是对法国核心文化利益的保护,并通过“推动世界多极化”这一外交策略实施。两次世界大战使法国的硬实力受到了很大削弱,但仍保持文化大国的地位。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不如美国的窘境下,法国提出了“构建多极世界”的理念,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为配合这一外交策略的实施,法国的对外视听传播媒体非常智慧地对法兰西民族“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进行宣传,以唤起国际受众对美国单边霸权主义的反感,从而促进这一外交策略在全球的开展。

(二)传播法语文化——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度的提升

法语文化是以法语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包括法国文化和其他法语世界国家的文化。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磨灭不掉的胎记。[14]正是灿烂辉煌的法国文化,使法兰西民族拥有了身份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他们引以为豪的资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度是国家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驱动力。

法国在实施媒体外交的过程中,一直把提升海外移民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度作为基本任务。希拉克在谈及F24建立的构想时,曾经表示:“这对于我国的传播事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移居海外的法国人,这将成为他们及时了解祖国动态的有效方式。”[12]“祖国动态”一词,除了指法国的时事新闻,还包括法国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正是法兰西民族文化身份的内涵所在。

如今,展示法国文化特质的节目,已成为法国国际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并受到了包括旅居海外的法国人在内的国际受众的高度关注。正如TV5前主席伊莫斯(Imhaus)所言:“法国媒体最吸引人的节目,是那些表现我们鲜明观点立场的时事类节目,那些反映我们语言文化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以及介绍我们生活方式的电影。因为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是被世人所推崇的。”[15]法国媒体外交对本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实质是以文化为纽带,不断提升法兰西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促进海外法国人对本国文化身份认同的同时,促进“法语世界人民的文化身份认同”成了法国媒体外交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所说的“法语世界”,主要指世界上42个说法语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地区说法语的群体。从地理位置来看,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阵营:“北部”和“南部”。“北部”以欧洲的法语国家和加拿大魁北克地区为代表;而“南部”主要以非洲和西亚的法语国家为主。“北部”经济比较发达,代表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南部”经济相对落后,普遍有被法国殖民的历史,但漫长的历史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关系。

在法语世界中,“南部”一直是非主流的,弱势的群体。这种弱势始于殖民地时期,主要体现在:“北部”认为自己至高无上,是唯一的先进文化拥有者,给世界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北部”殖民者在“南部”推行赤裸裸的暴力殖民策略,并把其文化认为是“另类”,属于主流文化之外,且是一种低等的文化。随着“南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国际地位正在逐步提高,改变这种旧秩序的愿望日益强烈。“以前法语对我进行殖民,现在是我对法语进行殖民”,是当今非洲和加勒比地区人民的共同理念。[16]193他们要摆脱以往受剥削和压迫的状况,建立法语世界的新秩序。为了维护在法语世界的号召力,法国不得不改变以往对“南部”显性的武力控制策略,实行更为隐性的媒体外交。文化身份成了法国在新时期控制法语世界的有力武器。

TV5作为全球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法语电视台,已成为法国对法语世界展示法语文化的最重要窗口。它从建台之初,就以打造“世界第一法语综合频道(1erchane généraliste mondiale en français)”为己任,并实行单语(法语)策略,可以看做展示法国文化最积极的媒体。TV5对法语世界共同文化身份的建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1.注重节目内容的多元化。在法语世界中,由于各国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多元文化是法语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保护法语文化的多样性,对维护法语世界的稳定,促进法语国家的团结,反抗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有重要意义。TV5的节目制作理念是“一个不同节目的大杂烩”“电视节目的万花筒”“不同频道的聚会”。[16]187—199为此,除了播出自己制作的节目,TV5还会播放比利时、魁北克等法语国家频道的节目,如歌舞和电影等。TV5在2009年初推出了针对非洲的WebTV,选取了大量非洲媒体制作的内容播出,为非洲本土电视台提供向世界展示其节目的机会。

2.采用“去民族化”和“去区域化”的表达方式。为适应不同受众,对于使用的国内其他法语媒体的节目内容,TV5改变了以往全盘照搬的做法,而是对节目的语言进行重新编写,力求使论述更加客观公正,避免“我族中心主义”倾向。表达方式多元化策略的实施,宣扬的是一种“文化平等”的理念,有助于表现法国“文化包容”和“文化尊重”的情怀,改善了其在法语世界的形象。

(三)推广法语——对民族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增强

法语有着优美的发音和严谨的语法,是联合国的主要工作用语,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法语不仅是联系不同法语国家的纽带,同时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非法语国家的学习者。国际法语组织(OIF)的统计显示,2010年,世界上法语区的人口已达2.2亿,比2007年增加了2 000万。此外,世界上法语学习者的人数也呈递增现象:2010年,人数已达1.16亿,比2007年增长13%。[17]法语是法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通过对法语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最直观地接触和领悟法语文化,有助于法语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文化的优势在于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教授和推广法语一直是法国媒体外交的重要内容。

RFI是最早进行法语推广的法国媒体之一,其法语教学节目的开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节目播出的初衷是帮助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移民学习法语,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法国社会。此后,法语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独特的亲和力,成为媒体外交的有力武器,且被一直延续下去。进入新世纪,为了更好地推广法语,RFI专门成立了“法语部(Service langue française)”,不断对节目的理念、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成为法语在世界传播的使者。为了保持对世界法语爱好者的吸引力,RFI的法语推广行动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注重根据受众特点进行节目编排。在世界的法语学习者中,青少年占绝大多数。为了保持这一群体对法语学习热情的持续性,RFI在节目制作中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新颖体现在内容紧扣当前时势;趣味性指教学的方式生动有趣,提倡快乐学习;教育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不仅注重娱乐形式,还有一定的教育内涵。RFI对法语教学内容的改革,符合青少年法语学习者的特点,很好地保持了这一受众群体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2.注重传播渠道的拓展。RFI在2011年的宣传册上,提出了“和RFI一起在任何地方学法语”的口号。为此,RFI进行了数字化建设,向全媒体方向发展。在法语的对外传播过程中,RFI还非常注重与国外媒体的联合,借助他们的渠道和技术推广法语。2010年,RFI和美国最大的手机广播运营商Audio Now签订协议,通过其网络在全美24小时不间断播放法语节目。此举取得了巨大成功,满足了在美国的法国移民和法语爱好者的需求。

3.注重为法语学习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为了促进法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RFI进军青少年使用最多的Facebook,为其提供学习和讨论的空间。此外,RFI还出版季刊《法语世界(Francophonie)》,作为世界法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的交流平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核心。RFI对法语的推广,实质是以语言为手段,通过与别国的文化互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通过法语学习,可以培养受众对法国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法兰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众多法语学习者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这一群体具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自身的成长性,正日益成为各国外交的优先发展对象。RFI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便利的传播方式和为学习者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协同发展。目前,这一受众群体已经成为法国媒体外交最稳定的增长点。随着法语学习者数量的增长,法国文化在全球的受关注度将不断提升,有助于其世界文化强国地位的巩固。

文化是已知行为模式的一个综合系统,它代表着某个社会成员思维和行为的各种特征。[18]46法国是为数不多的认为文化与经济同等重要的国家,法国人普遍认为法国是文化的代名词。谈起法国,人们无不联想起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法国文化已成为法国媒体吸引国际受众的最有效手段,并将被一直沿用和发展下去。

四、维护经济利益——法国媒体外交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两级战略格局解体,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虽然局部冲突仍时有发生,但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在国防利益受威胁程度较小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就成为了各国关注的主要问题。自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之初起,保护和发展本国的经济利益成为了法国历届政府的中心任务。法国媒体外交对其经济利益的维护,主要从“维护法国在非洲的利益”“建构和传播新法国形象”以及“提升法国媒体的全球传播力”三方面进行。

(一)非洲——法国海外经济利益的重心

非洲一直是法国海外经济利益的重心所在。法国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大部分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依靠进口。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非洲成了法国主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据统计,法国100%的铀和钴、72%的锰、80%的铝矾土和52%的铬都从非洲进口。[19]此外,非洲还是法国的传统市场,是法国大型企业海外拓展的主要区域之一。充足的资源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对市场的占有则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非洲在法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巩固和增强对非洲的控制力是法国外交政策的重点。18—19世纪,非洲大部分地区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近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时期,法国殖民者对非洲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进行疯狂掠夺,为本国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进入20世纪,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非洲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赤裸裸的武力殖民已成为历史,“独立”与“民主”观念在非洲社会深入人心。为了保持对非洲这块“根据地”的控制,法国不得不重新定义与非洲的关系,以改善其在非洲“掠夺者”的负面形象。法国政府敏锐地觉察到:非洲国家在经济复苏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急需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支持。为此,“对非援助”及“经济合作”成为新时期法国在非洲的重要外交策略。

为配合以上行动的开展,强调法国在非洲不可或缺的作用,“非洲悲观论”[20]成了法国媒体外交在这一区域的宣传重点。法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对非洲和中东领导人所使用的褒义词较少,取而代之的,是“独裁者(didacteur)”“强硬的人(homme fort)”和“不经民主选举的总统(président autoproclamé)”等字眼。*根据TV5、RFI和France 24 2011年1—4月对非洲领导人的描述语料整理。语料来源于www.tv5.org, www.rfi.fr和www.france24.com.法国媒体对非洲时政新闻的报道基调是:“独裁统治”和“政局混乱”。从内容上看,大部分非洲新闻反映的是理智的丧失、种族争斗和野蛮的习俗。具体表现手法为尸体、童子军和受虐的妇女等画面。有的媒体还专门近距离拍摄妇女脸上的泪水,以增强图像的震撼力。关于非洲负面新闻画面的大量播出,使“接受非洲的不好”成为受众的常态。

法国媒体对非洲的信息处理和输出是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是“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这种倾向来源于殖民历史留下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法国媒体从本国利益出发,主观地对非洲局势进行解码,对该地区受众灌输着一种潜在的意识:非洲是“混乱”的代名词。法国媒体在强化“非洲悲观论”的同时,注意展现法国的美好画面,表现法兰西民族和非洲人民间的深厚情谊,使他们认识到法国社会是先进、宽容和人道的。这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控制方式:通过和法国的对比,降低非洲社会对自身的认同感,从而增加该地区对法国的崇拜和归属意识。

(二)对法国新形象的传播——法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展示

法国是世界第五大、欧洲第二大出口国。但近10年来,法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却不容乐观。贸易逆差的持续攀升和出口企业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其外贸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出口的放缓,是20世纪末以来法国经济萎靡不振的主因之一。目前,扩大出口已经成为保持经济稳定的基本任务。为了挽救每况愈下的出口贸易,获取大项目合同及帮助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法国政府在新时期的重要经济任务。大项目的获得,必须取得别国政府和大企业的认可;中小企业要把产品销往国外,必须取得海外消费者的信任。国家整体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影响海外顾客对该国产品认可度的重要因素。德国产品之所以被世界消费者广泛认可,是因为该国已成为“科技强国”的代名词,其卓越的研发能力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为此,对法国新形象的塑造,成了法国国际媒体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又一重要内容。

在F24的章程中,提到“应该通过对法国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科技成就的介绍,向世界传播反映法国的新时代特征”。这一策略的提出,是F24对法国文化内涵的发展和延伸,体现了其塑造法国新时代形象的传播理念。法国在众多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其高级时装、香水、化妆品及葡萄酒在世界享有盛誉,且不断推陈出新。此外,法国在航天、核能、军工和石化等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全方位塑造“现代法国”的形象,F24开辟了一系列反映法国最新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专栏,如:《科技24(Tech24)》节目,介绍法国的最新技术发明;《法国好胃口(France Bon Appétit)》节目,介绍法国的最新饮食理念;《时尚(Mode)》节目,展示巴黎最新的时尚设计。目前,F24介绍新法国社会的节目,无论从数量还是播出时间上看,均已经超过了介绍法国传统习俗的节目,且这个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一直以来,人文领域的成就是法国文化的杰出代表,“文学和艺术的法国”是法国在世人心目中的传统形象。进入21世纪,科技发明和文化创新成了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正如法国著名外交家莱维特(Levitte)所述:“无论是纽约还是东京,对法国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印象派画家、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音乐、加缪或萨特的文学和哲学上……这是不公平的,我们的年轻艺术家也有十分出色的创造力……我们也有高精尖的技术,如高速列车、空客飞机和阿丽亚娜火箭。”[21]在新形势下,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需求要求把法国崭新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眼前。法国媒体对本国新形象的塑造,可看做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展示,使海外受众对法国的认识从“文化的法国”转变到“现代化的法国”上来。对法国新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有利于其品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提升海外消费者对法国产品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其对外经济的发展。

(三)走出欧洲——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

法国是欧盟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从拿破仑时期开始,欧洲一直是法国经济利益的重心,法国63%的对外贸易是与欧盟国家进行的。[22]为了促进在欧洲经贸和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法国的对外传播媒体把“增强在欧洲的舆论控制力和领导力”作为基本任务之一。

为了增强对欧洲国家的舆论影响力,法国政府实施了两个重要举措:(1)1989年,《无国界电视(Télévision sans frontière)》法案通过。该法案明确规定:“法国的广电媒体企业应该致力于向欧洲其他国家推广节目。”(2)1990年10月,法德在柏林签署协议,合作成立了欧洲文化频道(Arte)。其使命是“传播国际性的文化节目,以促进欧洲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无国界电视》法案可看做法国政府在法制层面上对媒体外交发展规划的完善。而Arte的建立,则是“伪政治联合”的结果,是密特朗防止德国超越法国在欧洲地位的举措。从表面上看,Arte的成立是为增强法德合作和欧洲团结,但实质上却传播着一种理念:法国与德国处于平等地位,法国仍是欧洲的轴心,法德两国共同主导着欧洲。由此可见,与德国争夺在欧洲地区的话语权,已成为法国媒体外交保卫本国在该地区经济利益的隐性手段。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使欧洲经济受到重挫。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消费市场迅速萎缩,使法国在欧洲的经贸业务陷入困境。寻求和开拓新的市场,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成为法国政府和企业的当务之急。法国外贸国务秘书勒卢什称(Leuouche)曾坦言,法国出口过于依赖欧盟27国市场,而法国对“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出口比德国少三倍。德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占总贸易额的7.5%,而法国只有2%。[23]为此,“走出欧洲”战略成为新时期法国对外经贸拓展的主线。随着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迅速崛起,法国把亚非拉地区锁定为最具潜力的市场,并加快了对这些区域的进军步伐。

法国媒体外交的“全球扩张”战略,可看做帮助其企业进军新兴第三世界市场的协同战略。“全球扩张”策略的实质,是提升法国对外传播媒体在全球的传播力。以往,法国的媒体外交一直把欧洲和非洲的法语世界国家作为工作中心,并取得了在法语世界的话语权。但在亚洲、东欧和拉美,法国媒体的收视率和受众数量不容乐观。舆论引导力的下降和话语权的缺失,必然对其经济和外交策略的实施造成不利影响。这使法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媒体外交的重点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优势区域,必须稳步向外扩张,走向世界。因此,法国媒体外交的发展,实质是围绕“走出法语世界”进行的。AEF成立的根本任务就是:“致力于传播推广法语、法国和法语世界文化,尤其是通过电台和电视台、通过它们关于法国和法语社会的节目传播,增强法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24]AEF主席普齐拉克(Pouzilhac)曾指出:“争夺与法国友好国家的受众之战和争夺法语世界国家的受众之战一样神圣。”[25]

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AEF把F24定位为“有力的国际新闻媒体竞争者”,并把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拉丁美洲定为优先发展区域。该频道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全世界播放时事类节目,阐述法国对世界局势的看法。法国前文化部部长瓦布尔(Vabres)曾形容它是“法语世界的CNN”。[24]有别于TV5,F24实行多语言策略,针对的受众也不再局限于说法语的国家,而是扩大到世界范围。这个转变有别于以往“固守的法语世界”的策略,是法国对外新闻传播的重新定位。

对RFI而言,其广播语言的调整策略是电台传播重心转移的重要体现。这是因为:广播具有不可视性,广播语言是广播内容的唯一载体,它直接决定了受众的范围。殖民地电台时期,为了巩固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RFI的广播语言主要是法语、英语和西班牙语。1982年,RFI恢复对拉美的葡萄牙语广播,重新开始向美洲扩张。1990年,RFI开设了越南语频道,拉开了进军亚洲的序幕。2005年,RFI重新制定了发展计划,重点发展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中文广播业务。[26]2008年,RFI被AEF合并后,取消部分收听率不佳的语种,开拓汉语、俄语、波斯语和越南语的网上播出业务,并加强了法语、英语、葡萄牙语(针对巴西)、西班牙语、豪萨语和斯瓦希利语频道的建设。[27]

由F24和RFI的发展趋势可见,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东欧、中东、拉美和中国的崛起,法国已经逐渐把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列为媒体外交的重要对象。在巩固对“法语世界”统治地位的同时,法国的外交重心开始向更具经济发展潜力的东欧、亚洲和拉美转移。

五、与美国模式的比较

法国媒体外交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是成功的。在媒体舆论工具的辅助和促进下,法国文化外交策略在全球得以迅速开展,国际地位及国际声望得以明显提升,文化大国地位得以逐渐恢复,法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作用及影响力得以有效增强。

不可忽视的是,作为西方世界的另一轴心,美国的媒体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法国相比,美国的媒体外交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代表了西方另一种外交模式。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尝试抛砖引玉,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一)“地中海”模式的体现

根据哈林(Hallin)和曼西尼(Mancini)的“比较媒体系统”理论[28],媒体的运行有两种模式——“地中海模式”与“北大西洋模式”。前者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代表,其特征为政治导向、媒介的工具化及国家干预;后者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为代表,其特征为媒介发展的商业化、专业化及市场主导。无须质疑,法国对外文化传媒具有很强的“地中海”特征。无独有偶,一向以自由主义自居的美国媒体,在履行对外传播职能时,却也有违“北大西洋”的理念和精神,同样隐含着“地中海”特性。

法美两国涉外媒体的“地中海”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属性看,两国的对外传播系统都具有官方性质。法国大部分对外传媒从一开始就控制在政府手中,改革的效果是官方控制主体的转换,发展脉络表现为政府权力的“分散—集中”,如F24的建立模式。美国对外视听传播系统的打造则是政府通过对私人媒体的收购实现,“美国之音(VOA)”的成立是典型代表。1942年,美国政府收购11家私人电台,并将其组合成VOA。可见,美国对外传媒的发展脉络表现为“私人—官方”模式。(2)从组织机制看,法美都着力促进对外传媒的集团化,在加强外宣媒体协作机制的同时,设立专门的外宣管理机构,以实现政府的直接介入。(3)从发展驱动看,法美对外传媒的改革触发机制极其相似,都是出于满足国家外交战略的需要。

法美两国对外媒体系统运行机制的相似性,缘于该系统所肩负使命的一致性: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因此,两国的国际传媒无一例外地表现出高度的政治平行性,尤其是与国家外交战略的平行性。虽然两国媒体对外传播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从内在本质看,都属于“地中海模式”。

(二)“被动防御”与“主动进攻”

“二战”使法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趁势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力的差异,使两国媒体外交的触发机制不尽相同。法国的媒体外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而美国的传媒外交则展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法兰西学院院士富马罗利(Fumaroli)认为,法国对外传播行动是“失败后带来的一种效应”。[29]纵观历史,法国国际传播系统的改革时点均在窘境中产生,与挫败性事件有密切关系。法国虽然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但战争使法国国力出现极大衰落。为了保护拿破仑时期建立的大国地位,直接促成了提升法国对外视听传播力的改革战略。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恐怖威胁席卷全球。RFI迅速反应,变成24小时不间断播出,对该事件及全球反恐形势进行全方位播报,使法国的对外广播进入了全天候“无缝播报”时代。此外,F24的成立,也是法国应对BBC及CNN威胁的举措。

如果说法国的媒体外交常有“亡羊补牢”之意,美国的媒体外交则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是该国打击对手的有力武器。1989年美西战争序幕的拉开,是美国媒体持续舆论引导的直接结果。20世纪中叶,美国与苏联展开了对东欧及拉美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在美国政府的授意下,VOA加强了对苏联、匈牙利及古巴的广播力度。在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及1961年的“猪湾事件”中,以VOA为首的美国传媒进行了强力的舆论干预,以降低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认可度,并彰显资本主义阵营的正义性。

可见,与美国的媒体外交相比,当代法国的媒体外交以防御为主,体现了一种被动的温和性;而美国的媒体外交更具侵略性,是美国海外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体现了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三)“和谐传播”与“强势主导”

在实施媒体外交的过程中,“和谐”传播是法国坚持的核心理念。国际传播强调国家性,且往往带有一定的利益性。为确保传播的效果,掩盖其政治及经济动机,维护及提升传播的“和谐性”是关键。“和谐”是当今外交领域平等互信新理念的代名词。在传播领域,“和谐”表现为使用他国人民所接受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是文化民主的体现,可理解为“不同文化承载者之间沟通的和谐调整”[30]。这种方式是非暴力及非强制性的,且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

法国媒体外交“和谐性”的突出表现是“调停人”角色的扮演。普齐拉克在谈到F24对中东报道的定位时曾表示:“BBC和CNN代表英美的观点、半岛电视台代表阿拉伯世界的观点,而F24则位于两者之间。”[31]在他看来,F24的新闻应更具中立性及客观性,以缓和、调解美英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

“和谐性”还体现在对他国文化选择机制的适应上。从国际传播的内在规律看,适应他国的文化选择机制是成功的关键。法国在推进媒体外交的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目标国主流媒体的合作,通过互动方式使他国受众充分了解本国的新闻立场,并在充分了解他国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倡导与时俱进的普世价值观,以努力适应他国的文化选择机制。

此外,这种“和谐性”还体现在法国媒体对多元文化的维护、对他国新闻工作者的培养、传播策略的地域调整、坚持与受众的对话和互动,以及发扬思辨精神等。

与法国相比,美国的媒体外交极具“强势”的特征。该特征表现在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政府对媒体进行话语控制及舆论主导,甚至使用极端手段。在重大外交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美国政府强调对外传媒与国家政策走向的一致性。1983年美国对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中,甚至进行战时传媒管制,以消除一切对行动不利的报道。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美国媒体甚至不惜牺牲新闻传播的真实性。[32]如对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大屠杀的虚假报道、对伊拉克战争及科索沃战争的不实报道等。此外,美国政府经常通过“不经意地”对媒体“泄密”,以达到对别国的心理威慑。

一直以来,美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把本国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提升为世界公认的道德规范及制度准则。这使美国对本国价值理念的输出方式,极具单向性及强制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毫不忌讳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33]

美国媒体外交的“强势”特征还体现在其信息传播的途径及时间跨度上。美国并不注重与外媒的合作,而是依托本国传媒集团强大的对外传播力,直接对外国受众进行新闻输出。此外,为增强对意识形态影响的深入性,美国媒体注重新闻议程设置的连续性及持久性。例如冷战以来,VOA针对社会主义阵营人权问题的持续负面报道。

六、结 语

与传统的外交手段相比,媒体外交具有较强的隐秘性。这种隐秘性主要指进行方式的非官方性,不易被觉察。从表面上看,这种外交手段的实施方式是一国媒体企业在他国的信息传播,是政府体制以外的不同国家媒体间的相互影响。然而,政府往往是这些跨国传媒的幕后主导。这些媒体的节目内容常常被渗入该国的对外政策和主张,目的是在他国制造有利于本国的公众舆论,从而为外交策略的实施提供便利。媒体外交的实质,是对国家利益的维护。

如今,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全球化是一种新的社会框架,培养和支持多国沟通。[18]84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全,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实施有利于本国的外交策略,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而“媒体外交”则是这一战略的关键。“媒体外交”一直是法国政府外交行动和维护本国利益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为了巩固在法语世界的地位,扩大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的影响力,法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媒体外交”将继续进行下去。

[1]洪兵.国家利益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3.

[2]钱其琛,黄金祺.世界外交大词典(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2045.

[3]孙建平,谢奇峰.传媒外交初探.现代传播,2002(3).

[4]曹晓飞.政治利益论. 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M. Bonnet.Politiqueextérieureaudiovisuelle:aunomdelaculture. Decision Media, mai 1990.

[6]J. Kergueris.ActionAudiovisuelleExtérieure[EB/OL]. Rapport de SENAT, No. 102, Session ordinaire de 2009—2010, 2009-11-19 [2011-04-23]. https://www.senat.fr/rap/a09-102-8/a09-102-8_mono.html.

[7]刘晓红.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83.

[8]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世界历史,2003(6).

[9][法]夏尔·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一卷复兴1958—196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174.

[10]C. Blet.Lesmédias,uninstrumentdediplomatiepublique? Revue internationale et stratégique, 2010,2(78): 119—126.

[11]张帆.法国外交:从戴高乐到德斯坦.世界知识,1980(19).

[12]Lachanefrançaised′informationinternationaleFrance24 [EB/OL]. Direction du Développement des Médias (DDM), 2006-12-27 [2011-04-23]. http://www.ddm.gouv.fr/rubrique.php3?id_rubrique =89.

[13]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1.

[14]张玉国. 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15.

[15]P. Imhaus.Ecritsdel′image. HERMES, 1997(16):20.

[16]O. Serdoroglu. TV5 : Quand le Nord et le Sud se rencontrent en français, On n′habite pas un pays, on habite une langue. HERMES, 2001(2):193.

[17]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La langue française dans le monde 2010. Paris:Editions Nathan, 2010:9.

[18]陈国民,安然.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6.

[19]李安山.浅析法国对非洲援助的历史与现状.西亚非洲,2009(11).

[20]P. Boniface. 50 idées reçues sur l′état du monde. Paris: Armand Colin, 2007:41—42.

[21]彭姝祎.试论法国的文化外交.欧洲研究,2009(4).

[22]李克勇、杨艳如.法国面面观.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6.

[23]马与雄.法国贸易逆差达 514亿创历史新高.中华工商时报,2011-02-15.

[24]Lapolitiqueaudiovisuelleextérieureen2010 [EB/OL]. Direction de l′information légale et administrative, 2010-07-07 [2011-04-08]. http://www.vie-publique.fr/politiques-publiques/politi que -audiovisuel/audiovisuel-exterieur-2010/.

[25]M. Robert.EntretienavecAlaindePouzilhac,présidentdel′audiovisuelextérieur. Le Journaldes Arts,[2013-02-11].http://www.lejournaldesarts.fr/oeil/archives/docs_article/72936/entretien-avec-alain-de-pouzilhac-president-de-laudiovisuel-exterieur-.php.

[26]A. Roy.Laradiocosmopoliteperdseslangues[N/OL]. L′Humanité, 2004-11-18 [2011-04-10]. http://www.humanite.fr/node/315968.

[27]RFIenvisaged′arrêtersadiffusionensixlangues[N/OL]. Stratégies, 2008-11-29 [2011-04-13]. http://www.strategies.fr/actualites/medias/104854W/rfi-supprimera-six-langues.html.[28]D.C. Hallin, P.Mancini.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89,198.

[29]X. Darcos.Qu′est-cequel′ActionCulturelleFrançaiseà-l′Etranger[EB/OL]. Académie des Sciences morales et politiques, 2011-03-07 [2011-04-16]. http://www.asmp.fr/travaux/communications/2011_03_07_darcos.htm.

[30]C. Camilleri, M. Cohen-emerique (dir). Chocs de Cultures : Concepts et Enjeux Pratiques de l′Interculturel . Paris: L′Harmattan,1989: 1—20.

[31]C. Blet. Une voix mondiale pour un Etat France 24. Paris: L′Harmattan, 2008: 98.

[32]刘伟.试析美国媒介外交.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5.

[33][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 林添贵,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

【责任编辑:于尚艳;实习编辑:杨孟葳】

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育苗工程项目“国家利益视角下的法国对外文化传播行动研究”(2013WYM_0010)

2016-05-11

D80;G206

A

1000-5455(2016)04-0035-12

雷霏,广东广州人,传播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法语外交法国
法国(三)
法国(一)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浅谈法语学习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法国浪漫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