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萍 田应旭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董建萍教授针药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举隅
董建萍 田应旭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三叉神经痛是针灸科门诊常见疼痛疾病,笔者在针灸门诊跟诊时观察到导师运用针刺配合清上蠲痛汤治疗此病,常常取得满意疗效,见效迅速且远期疗效比较稳定,针药结合治疗此病可作为对本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为临床提供参考。
三叉神经痛 针刺 清上蠲痛汤
三叉神经痛是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疼痛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刀割样、撕裂样、烧灼样剧烈疼痛,一般持续时间数秒到数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常因说话、吞咽、洗漱、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本病常迁延反复,以致影响全身状况。属祖国医学“偏头痛”、“面痛”、“眉棱骨痛”、“齿痛”等范畴[1]。头面部为三阳经分布区域,位于人身之巅顶,“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故此病的发作因素,古人每与风寒、火热毒邪联系在一起。风邪挟杂寒邪火热,痰浊,以致风寒凝滞,气血痹阻而引发疼痛。而寒、痰内壅也易化火生热,内伤情志不遂,阳明燥热,肝火上炎化生风热,灼伤经络,都能引发三叉神经疼痛。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因发作时面部剧烈疼痛,常伴有面部肌肉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不能说话、吞咽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故临床日益受到重视。是神经内科临床治疗的重点。董建萍教授在多年门诊临床中体会到,本病病机以风邪上扰清窍为主,兼夹湿、热、瘀血等因素共同致病,病机较为复杂,临床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针刺取穴以祛风清热,散寒利湿,通经活络,活血止痛为主,且注重头面部局部取穴,意在疏通局部气血。主穴:风池、太阳、下关、颧髎、地仓、颊车、承浆,翳风为主。配穴:曲池、合谷、太冲、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为主。以1寸针浅刺为主,针刺得气后留针,每日一次,每次40分钟,7日为一疗程。
导师通过临床多年实践摸索,发现清上蠲痛汤是治疗本病的一张高效方,本方为明代龚廷贤著《寿世保元·头痛门》所载,书中言其“治一切头痛之主方”。“凡头痛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2]。此方由当归、川芎、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麦冬、黄芩、苍术、甘草、菊花、蔓荆子组成,其中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菊花、蔓荆子皆为风药,祛风止痛,麦冬黄芩,滋阴清热,苍术祛湿,当归、川芎,此二药即为名方佛手散之组成,行气活血之经典药对。故本方以祛风为主,兼有清热祛湿行气活血之功效,恰恰契合三叉神经痛风邪为主兼夹湿热瘀血的复杂病因病机,故导师在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常投本方,其效如响,对于顽固性患者,导师分析认为久病多瘀,常合用桂枝茯苓丸,增加活血化瘀之力。
例一 满某女50岁,2015年09月20日就诊,主诉:三叉神经痛史五年余,反复发作史,发作呈针刺样放电样剧痛,夜不能寐,常服卡马西平控制尚可,此次发作疼痛剧烈,数日不得安睡,饮食俱减,痛苦不堪,服卡马西平痛减,停药则复发,反复数次,经病友介绍而就诊。检查可见:眉颧及下颌处皆痛,发作无规律,说话,喝水都会引起发作,舌略红,边间有红点,苔黄略腻,脉浮略数,晨起口苦口黏,小便黄,大便黏,身体困重,患者烦躁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诊断:头面痛辨证:风热上扰,兼有湿邪,针刺处方:主穴:四神聪、风池、太阳、下关、颧髎、地仓、承浆、颊车、阳白、鱼腰、翳风。配穴:曲池、合谷、太冲、阴陵泉、阳陵泉、血海,针刺得气后留针,每日一次,每次40分钟。
中药处方:清上蠲痛汤加茯苓、薏苡仁、当归15g,川芎15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3g,麦冬15g,黄芩10g,苍术10g,菊花15g,蔓荆子15g,生甘草5g,茯苓10g,苡仁30g,3剂,每日一剂,日三服,并嘱清淡饮食。针刺当晚即得安睡,痛减大半,见效守方,针刺五日后疼痛明显减轻。七日后疼痛基本消失,进食和刷牙时,时有疼痛,半月后完全消失。随访一月未见复发。三月后带亲友就诊,云三叉神经痛一直未作。
按:本例患者,除了风热上扰还兼有湿邪为患,故中药处方中加茯苓、苡仁以渗湿清热,用药更为贴合病机。
例二 隋某,女,58岁,2015年10月13日就诊,主诉:三叉神经痛一月余,节假日去海南旅游时发作三叉神经痛,止痛药效果不佳,返回哈尔滨治疗,曾在西医院治疗,服卡马西平暂时痛止,后又复发,再服药无效,故来针灸门诊就医。
检查可见面颊、下颌处疼痛明显,影响进食,夜间痛醒,口渴喜冷饮,舌红,脉滑数有力,小便如常,大便干结。辨证:外感风热,上犯头面,兼有阳明经燥热。针刺处方:主穴:四神聪、风池、太阳、下关、颧髎、地仓、承浆、颊车、翳风。配穴:曲池、合谷、太冲、阴陵泉、阳陵泉,针刺得气后留针,每日一次,每次40分钟。中药处方:清上蠲痛汤加石膏、知母,当归15g,川芎15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3g,麦冬15g,黄芩10g,苍术10g,菊花15g,蔓荆子15g,生甘草5g,生石膏30g,知母10g,5剂,每日一剂,日三服,并嘱清淡饮食。针刺三次后痛即大减,进食、睡眠不受影响,大便顺畅,5次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针刺配合药物继续治疗5次后,疼痛基本消失,又治疗4次后痊愈。随访一月无复发。
按:患者除有疼痛外,兼有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症状,此为阳明胃肠燥热之象,故以清上蠲痛汤加石膏知母,即合用白虎汤之意,清阳明气分热邪,药证合拍,故能顿挫病势,收效理想。
例三 江某,男,70岁,2016年02月13日就诊,主诉:三叉神经痛病史近十年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口服止痛药物三五日即止,此次发作一周余仍未缓解,遂就诊,检查可见:左侧面颊阵发疼痛,以下颌处为甚,进食时可诱发灼热疼痛,手不可触,痛苦面容,夜间睡眠不佳,情绪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边尖红,舌质暗紫,苔薄微黄,脉浮略数。诊断:头面风热上扰针刺处方:主穴:四神聪、风池、太阳、下关、颧髎、地仓、承浆、颊车配穴:曲池、合谷、太冲、阴陵泉、阳陵泉,针刺得气后留针,每次40分钟,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中药处方:清上蠲痛汤,当归15g,川芎30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3g,麦冬15g,黄芩10g,苍术10g,菊花15g,蔓荆子15g,生甘草5g,7剂,每日一剂,日三服,并嘱清淡饮食,治疗一周后反馈疼痛大减,仅偶尔发作,继续治疗一周,症状基本消失,继续巩固治疗一周后痊愈,随访一月未再发作。
按:本例患者为比较典型头面风热之邪为患,气血不畅导致不通则痛,因发作时间长,结合舌象,考虑久病多瘀,故加大川芎量至30g,药专力宏,故而收效良好。
讨论:三叉神经痛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以女性为多,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此病的患者数量开始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门诊三叉神经痛患者数量逐渐增多,针药结合治疗此病,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既能针刺迅速止痛消除症状,又能通过药物治疗消除人体内在发病因素,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本病临床治疗的远期疗效。
[1] 针药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初探 高丽;刘智斌;李彬锋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8):207
[2] 龚廷贤·《寿世保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016-06-15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