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素 冯晓东 刘承梅 白艳杰 郭 健 孙伟娟
中医康复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张雅素冯晓东△刘承梅白艳杰郭健孙伟娟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郑州 450000)
摘要:中医康复学科建设应厘清中医康复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在内涵建设方面应明确学科内涵定义,从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学科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在精准理解学科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学科建设外延,合理的人才梯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扩大中医康复学科的学术外延,发展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学科宣传示范基地,能在巩固内涵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学科在业内和社会上的外在影响力,是学科外延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科内涵和外延建设对中医康复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康复学科;学科建设;内涵;外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康复医学的介入,中医康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时代的需要,而中医康复理论和技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学科,就要厘清中医康复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以精准理解学科建设内容,并准确把握学科建设方向,这对中医康复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2]。
1.1学科内涵定义《尔雅·释诂》云:“康,安也”,而《尔雅·释言》云:“复,返也”,故康复即是恢复平安或健康状态。中医康复学的核心内涵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各种疾病导致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诊疗研究,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和功能康复观是其核心特色[3]。中医康复学不仅有系统的传统康复医学理论,还有诸如养生、针灸、按摩、气功、导引、浴疗、食疗、药疗及心理疗法等独特的康复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重要康复手段和技术,是康复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1.2学科内涵建设中医康复学科建设应在全方位整理古今中医康复学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对中医康复基础理论与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进行发展,并建立可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通过学科内涵建设,来有效保障临床疗效,发展康复学科学术,优化康复教学体系,奠定学科文化基础。只有在确立学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视角,才能建设与时俱进的中医康复学科。1.2.1临床医疗中医康复学打破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学科界限,主要针对特异性治疗结束处于恢复期和稳定期的各种疾患,针对难治难愈的慢性病,身体伤残及功能、精神障碍,以及病后抗邪能力低下的儿童和老年人。在进行临床医疗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中医药理论做指导,充分发挥中医整体康复和辨证康复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优势病种的诊疗,如中风后遗症、骨科疾患、脊髓损伤的康复,可应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进行中医针灸、按摩、气功、导引治疗[4];二是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康复医疗技术,在治疗优势病种时,可结合假肢安装、作业训练、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轮椅使用等现代康复手段,以达到功能康复的目的;三是强调多学科协同治疗,以西医疾病为研究单元,如卒中单元强调早期康复介入,以中医康复医师为主的多学科参与的协作小组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康复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参与的辅助学科在康复治疗中常能发挥相同作用;四是统一规范康复评定标准和康复手段的系列检测标准,以全面综合评定和系统分期评定为基本原则,主要进行功能评定和疗效评定,并据此制定康复计划和康复措施,以不断提高中医康复疗效,夯实中医康复医疗持续发展的基础。
1.2.2科研建设科研建设要围绕学术创新进行,具体要求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在全面整理和发掘中医康复古医籍的基础上,系统整理成文献资料库,通过归纳、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在不摒弃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技术,提出符合学科理论发展,并能贴近临床实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学说,寻找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新增长点;二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以学术创新为主,引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并丰富中医康复理论,临床研究可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三是通过中西医结合来研究新的康复疗法和康复器材,努力实现中医传统康复现代化,以实现疗效实证、形式改良、技术革新[5]。
1.2.3教育教学在康复医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中医院校办学特色[6]。一是设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体现中医院校开设康复专业的优势;二是培养规模的扩增,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这直接关系到康复医学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前景,教师培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既要加强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也可以增加高学历康复人才的引进,甚至可以从国内外著名康复机构直接引进,培养面向康复治疗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康复应用性人才;三是加强临床实训课程开设,由临床医师与治疗师担任实训课与部分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四是适当引进外聘老师,针对某门课程或课程某些章节引进外聘知名教师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可提升原有老师的教学水平。1.2.4学科文化建设康复学科文化是康复学科从业者在长期康复工作中不断沉积而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群体文化,是学科成员所共有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6]。康复医学科在加强临床、科研、教育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强学科文化建设,良好的康复学科文化是康复学科提高学术、科研、教育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医技精良、医德至善、终身学习应成为中医康复学科的学科文化,康复学科文化的培育对于增强康复学科凝聚力,发挥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加快康复学科的技术创新,促进中医康复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学科外延定义学科外延建设,是在界定中医康复学科内涵建设基础上,围绕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而开展的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条件建设、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及社会服务等则构成了学科建设之外延[7]。合理的人才梯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扩大中医康复学科的学术外延,发展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学科宣传示范基地,能在巩固内涵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学科在业内和社会上的外在影响力,是学科外延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1.1学术外延中医康复学的学术外延可以涵盖中医康复文献学、中医康复心理学、中医康复工程学、中医康复教育学、中医康复管理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学、中西医结合康复比较学等;在三级学科方面,可涵盖中医脑病的康复、中医骨伤病的康复、中医内科疾病的康复和中国传统康复技能等内容,学术建设应该加强各学科的协同合作,从而促进中医康复学科的全面、良性发展。
2.1.2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人才培养是发展学科竞争力的基础,康复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关系到学科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因此学科发展应加强人才管理,推出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学科后备人才年青医师全面培养等,用青年医师导师制加快培养步伐,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以适应各阶段、各层次的人才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从国内外康复医学机构引进适合学科发展的专业型人才。以经济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留住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大研究生和进修医师培养力度为行业输送人才,以增加学科的辐射能力和带动效益。
2.1.3发展信息技术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远程康复咨询、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康复资源,扩大康复学科的业内影响力[8]。以康复远程会诊为例,通过现代化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实现医学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水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现有医学数据库构建大数据平台,来发掘康复医学学术动态、康复医疗发展方向,整合康复医疗资源,把握康复医疗市场。
2.1.4建立学科宣传示范基地中医康复科具有大病房、小门诊的特点,住院患者治疗周期长,多为残疾患者、后期康复患者,针对这些特点,学科在患者咨询、住院、就诊、治疗环境等方面加强流程管理和制度完善,制订合理的中医康复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针对疾病治疗要建立规范化操作方案并切实执行,同时改造就医环境,为患者提供有力的生理和心理服务,使患者在治疗与康复期间得到充分的放松。此外,学科要明确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并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做好学科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中医特色、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建立特定的康复服务形象,以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同时利用好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一是传播中医康复医学知识,二是宣传学科基地建设,以起到示范作用。
内涵建设是深化中医康复的核心,外延建设是围绕中医康复学的发展而不断补充与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内涵建设结合外延建设,才能推动中医康复学科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建生, 樊蔚虹, 姚建平. 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探讨[J]. 中医教育, 2011, 30(6): 16-18.
[2]刘建平, 张骞, 杨学信, 等. 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与认识[J]. 光明中医, 2013, 28(12): 2670-2671.
[3]宋志萍, 师建梅. 论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J]. 中医杂志, 2007, 48(7): 581-583.
[4]郭健, 白艳杰. 浅谈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J]. 陕西中医, 2009, 30(2): 185-186.
[5]卓大宏. 康复医学发展的中国梦[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10): 887-888.
[6]王诗忠, 陈少清, 陶静, 等. 高等中医院校康复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展望[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2(4): 64-65.
[7]程军, 李建军, 密忠祥. 试论康复机构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5): 476-477.
[8]李建军. 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1): 1-4.
通讯作者△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2.072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12-1833-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李新民2015-11-06)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Rehabilitation of TCM
ZHANG YasuFENG XiaodongLIU ChengmeiBAI YanjieGUO JianSUN Weijuan
(Rehabilitation Cente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Henan,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i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rehabilitation of TCM.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t should be clear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discipline, including clinical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disciplin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etc.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e extens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e reasonable talent echel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 disciplines is beneficial to expand the academic extension of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establishment of propaganda and demonstration base of the discipline can expand the external influence in the academic area and the society,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extension,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disciplin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the discipline of rehabilitation of TCM.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of TCM;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