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锋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242000)
·个案与短篇·
羊水栓塞致DIC患者的输血分析
聂 锋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242000)
羊水; 栓塞; DIC; 输血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因为产科多种致病因素如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等激活了机体内凝血系统,导致广泛性微血管血栓的形成,体内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掉,并继发性地引起纤溶亢进,从而引起临床上广泛性出血的一组综合征[1]。而羊水栓塞引起的DIC病情最为凶险,发展迅速,患者死亡率高,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科学、合理输注血液成分,为DIC的纠正提供有效的保障。现就本院成功抢救羊水栓塞致DIC患者1例的临床输血进行分析,并总结如下。
患者,女,25岁,汉族,已婚。因“停经39+3周,下腹痛伴阴道见红1 d”入院。入院后给予胎心监护、吸氧等治疗,该患者于2016年2月2日20:00出现规则宫缩,次日3:50胎膜自破,流出清色液体,立即行胎心监护。10 min后该患者出现晕厥,呼之不应,鼾声呼吸,双目上翻。子宫呈宫缩较强,持续30 s至1 min,间隔约30 s,胎心听诊不清,血压110/59 mm Hg,脉搏100次/min。阴道检查:宫口开4~5 cm,考虑羊水栓塞,立即给予地塞米松30 mg静脉推注,氨茶碱0.25 g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300 mg静脉滴注,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诊断:羊水栓塞;孕39+3周G1P0ROA临产;剖宫产手术顺利。手术室留观。术后1 h出血600 mL,1 h后该患者出现阴道流血渐增多,鲜红,不凝固,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78 g/L,血小板计数52×109/L。考虑羊水栓塞并发DIC,为保全患者生命,需立即切除子宫,向患者家属讲明病情并经家属同意签字。立即行全子宫切除术+膀胱镜下双侧输尿管置管术(泌尿外科会诊)。血凝检查结果:凝血酶原时间33.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15.1 s、纤维蛋白原0.97 g/L、D-二聚体4.81 mg/L。术中共开通4组静脉通道(深静脉置管)给予扩容,24 h内输悬浮红细胞38 U,新鲜血浆4 400 mL、血小板2个治疗量、冷沉淀60 U、全血400 mL,地塞米松20 mg,甲基强的松龙40 mg,氨甲环酸止血,头孢曲松、甲硝唑预防感染及补液等各项抢救措施,术中出血约8 000 mL,尿量4 950 mL,色淡红,手术过程顺利,麻醉满意,术后送至ICU治疗,患者于2月12日转入产科继续治疗,共住院20余天后好转出院。
羊水栓塞被定义为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物质进入了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DIC、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2]。
DIC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机体内广泛形成了微血管血栓,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继发纤溶亢进,使出血加重。实验室凝血检测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血小板计数严重减少。本例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症状均符合羊水栓塞并发DIC的诊断标准[3]。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及时去除了病因并采用解除痉挛及抗过敏药物。及时、合理输注了各种血液成分,尤其是在消耗性低凝期的早期适时大量地输入了悬浮红细胞、新鲜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补充了患者血容量及体内大量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因为在高凝期之后的消耗性低凝血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最佳时期,从而为成功抢救本例患者提供了保障。
在手术过程中,因血站只能供应1个单采血小板,不能满足该患者当时的病情,所以在无单采血小板紧急供给的情况下,笔者为患者输注了1个治疗量冰冻血小板,结果表明也有较好的止血作用。表明了该血液制剂急需时可作为机采血小板的补充[4]。
本例所输的悬浮红细胞均选择保存期在3周之前的,因为超过3周的库存血不宜用于DIC抢救。库存血在保存期间,其血液中的氨、钾升高,红细胞碎屑也伴随增多。而且红细胞破坏后所释放的红细胞素亦有促凝作用[5]。
产科DIC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凝物质不断进入血液循环时,不宜直接补充凝血因子或输血,此时应在运用肝素的基础上补充凝血因子。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DIC时很难见到典型的高凝期,一旦确诊,患者往往已处于高凝与低凝的交界期或纤溶期,特别是产科DIC患者,体内常有较大的创面,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增加出血。所以在产科凡是能通过增补新鲜冰冻血浆而能得到有效治疗的产科DIC,均没有必要使用肝素[6]。本例患者很快由高凝期发展为低凝期,故在临床治疗中并没有使用肝素。
羊水栓塞并发DIC病情异常凶险,而且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产科、麻醉科、ICU、输血科等多学科的参与,死亡率有所下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医院各个学科应该通力协作,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远期致残率。
[1]刘亚萍,陆平芳,张莉.应用成分输血抢救产科DIC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8):941-942.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8-210.
[3]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4-688.
[4]刘景汉,欧阳锡林,王青梅,等.低温保存血小板在外科手术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3):139-141.
[5]陈妙婵,蔡葵.成分输血抢救产科DIC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4):419-420.
[6]石琴,许惠利.产科DIC 13例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09,15(4):184-185.
10.3969/j.issn.1673-4130.2016.20.068
C
1673-4130(2016)20-2946-02
2016-02-23
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