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6-03-09 06:35田启利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校级重点科研课题《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研究》(编号:14G-04-A02)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弹性学制等方面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政府、企业、学校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酒店管理;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2011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实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根据改革结果来看,本科专业实施的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和带动作用的专业,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国务院于2014年6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型社会的建设。目前,高职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个别省份和个别院校正在进行,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背景下,建成一批教育观念新、校企融合度高、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高、改革成效显著的特色专业及专业群。通过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建设,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环节,增强总体办学实力,示范和引领全省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改革,要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为相关产业发展服务,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现代学徒制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特征

1、现代学徒制内涵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用于13世纪前后。[1]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按照“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理念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特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核心内容,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任务,教师和师傅是该模式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 也是直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对其技能学习、职业道德等产生影响的重要力量;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障,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务管理与运行机制,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开展的基础,双方在合作的权、责、利的具体内容上等都有明确的利益共享机制,有着相对完善的协调管理办法和措施; 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主体,也是监督评价部门,双方合作的程度越高,越紧密,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也就越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行业发展的趋势,组织学校和行业专家进行讨论,进行实地调查等多方法,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结构水平和酒店各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及素养准确定位,确定应该达到的职业资格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良好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形成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制定校企合作项目规划,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思路和方向等方面探索适宜企业深度参与的形式与模式。校企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甚至是理事会,通过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讨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也要把企业研究的最新的方法、技术和文化,通过课堂、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课程教学与实际岗位能力的紧密对接。指导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技术服务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张,归纳出酒店行业职业人才需要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方法,归纳出专业的岗位任务,并转换为相应的专业课程,将技术标准作为课程标准,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课程内容进行衔接和贯通。

按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以能在酒店一线从事服务、管理等工作为核心的职业能力体系。根据工作岗位任务,分解工作过程要素,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构建融“教、学、做、评”于一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真正做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工作过程走。

4、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实训、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1)依托教学型酒店,建立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现代酒店行业的发展,秉承良好的服务理念,构建基于四学期制“工学交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入学后先到酒店见习,感受酒店文化,确立学生对本职业的感性认识。根据旅游季节特点,交替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学习、集中岗位实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在酒店服务的实践中,在“边做边学,做学结合”中,提升职业技能。

一体化教改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我们传统的教、学、练融为一体。学生可以“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做学结合”。尤其是情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一体化的教改改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也是对传统教室的改革。

利用校内的生产性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专业情境学习,然后实践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工作,使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专业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现场化,学生实习员工化,实习就业一体化,做到“穿上工装能服务,换上正装会管理”。

(2)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按照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结合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特殊性,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内容、形式与酒店资格考试相接轨。坚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过程,工学交替;教学方式,学做一体,让学生在边做边学,做学结合,在真实的环境中,在酒店服务的实践中,得到职业熏陶和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3)多元化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充分创设校内仿真实训场所和酒店真实的情景,建立同步观摩→模拟仿真→实践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提高能力。

角色扮演:对部分项目,学生自我扮演,角色互换,感受体验,巩固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利用真实的案例设计问题,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引导:以酒店服务内容为典型任务,构成酒店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框架,重点辅导,重点训练,边学边练,学做一体,以典型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资源、网络、电教片、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教学效果。采用笔试、技能测试、竞赛及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和职业素质评价。

(4)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为成才标准,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职业素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学校、企业、专家、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和思想道德、职业技能、身心素质、人文素质、劳动素质等多元评价指标,实现对学生的客观、综合和全面评价。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学习情境,设立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考核两个评价体系。专业知识技能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考核方法在每门课程标准中体现,主要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主要评价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在学生个案分析、技能综合训练、跟班实习、定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分别进行评价。

(5)积极探索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改革。改革学籍管理制度,以完成专业规定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发证的标准,根据学生修完学分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前或推后毕业。探索学生跨学年选课、根据学习能力多选课、以及学习成果类型和来源多样化的学习管理制度。学生修习期间,既可以修习校内课程,通过考试积累学分,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性的各类考试并取得学分。允许各类技能证书、外校修得成绩,在企业期间取得的发明、设计、创新等成果,通过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认证并转换为相应课程的学分。

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在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下,现代学徒制的实行要选择好专业,选择好合适的路径。酒店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服务性产业,加之我国正处在旅游业发展初始阶段等方面的原因,酒店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招工难以及出于人才储备的角度,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的意愿是比较大,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要真正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之路,还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参与主体积极做好自己的角色。

1、学生方面

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要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中坚力量,而不是低于本科的教育,也不是低分教育。在充分学到一技之长后,还要学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

2、企业方面

酒店行业是用人的主体,尤其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以及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酒店,要充分认识到酒店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以及人才储备的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同学校开展深入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共同授课,共同考核,形成“双主体”办学。

3、学校方面

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学校才是真正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是有深度合作的意愿,要主动同能发展、想发展、有潜力的酒店合作,按照“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吸引酒店参与。酒店培养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劳动力,同时在岗位上的带教师傅们也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发放津贴。

4、政府方面

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规则是旗帜、是导向。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让利益各方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职业人才培养上来,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德国双元制的实施,关键在于德国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来规定各方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职业教育制度得到全面制度化和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日]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9.

[2] 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学,2011.

[3] 蔡培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2(79).

[4]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5] 黄享苟,郭自灿,陈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6] 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

【作者简介】

田启利(1979-)男,陕西镇安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酒店管理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酒店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对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