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沟通模式在改善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中的运用

2016-03-09 06:35古婷婷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改善运用

【摘 要】 本文在案例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将萨提亚沟通模式运用到案例中的过程及效果,并进行了评估与反思。认为,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理论,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介入留守妇女的亲子关系中,可以帮助案主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充分发挥沟通的重要作用,缓和出现问题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 萨提亚沟通模式;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改善;运用

一、萨提亚沟通模式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萨提亚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二、案例介绍

1、案主的基本情况

案主刘女士(化名),36岁,已婚,仅有一个12岁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小明(化名),丈夫外出务工近10年,从事建筑业工作,收入有限,每年仅有过年或者家中有事时才回家,刘女士与儿子和婆婆同住,婆婆身体不好无法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家中的农业劳动几乎由刘女士以一己之力承担,在劳作之余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和儿子,刘女士的生活疲惫不堪。

除了疲惫的身体劳动之外,与儿子的关系也让刘女士的生活陷入困境—小明近年来越发叛逆,对妈妈常直呼其名并经常与之争吵,刘女士训斥和责骂都没有起到作用;同时小明在升入六年级后,学习成绩下滑严重,还经常欺骗老师,刘女士不知道该如何管教小明。

2、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小明的种种表现和父亲常年不在家,奶奶溺爱、妈妈缺乏对他的关注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行为偏差除了排解自身的苦闷外,不排除是为了吸引父母、老师注意而故意为之。同时,刘女士在与小明的交流中也存在问题;最后,溺爱孩子的奶奶与不明真相的父亲在母子二人的关系中也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无意中激化了二人的矛盾。

三、萨提亚沟通模式运用到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中的案例分析

1、第一阶段:接触期

在社会工作者利用萨提亚沟通模式理论介入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与案主建立专业的关系,获得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须向案主进行自我介绍,并向案主介绍开展这一介入活动的目的与主题——旨在帮助刘女士通过对于平时沟通模式的改变改善与小明的亲子关系。其次,社工通过刘女士与小明的肢体语言及对话,对二者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在自我介绍后,社工让母子二人以自己觉得放松的方式依次就坐,刘女士选择了与社工相对靠近的位置就坐,而小明则选择了与母亲距离较远的椅子就坐,刘女士与儿子说话期间,经常用手指指着儿子。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通过观察案主的行为方式及言语,除了缓解案主的紧张情绪外,还能从肢体上了解案主间的关系。随后,社工让案主对于自己为何这样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刘女士:这样方便我说问题,而且他(小明)和我平时也不亲,在家吃饭什么都是和他奶坐一起,俩人一块使唤我,我跟个佣人一样,天天伺候他俩。

小明:我不想和我妈坐一起,她事特别多,老说我。

刘女士:我一天忙这忙那,伺候你奶完了还要伺候你,说你两句你还不爱听!(用手指着小明)

……

在刘女士与小明又要进行争吵时,社工介入对话,在谈话中,社工了解到,刘女士时常感觉到委屈,自己既要务农又要操持家务,丈夫也不在身边,婆婆身体不好也要人伺候,自己每天又忙又累,回家还要受儿子的气。她觉得儿子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尊重她,她觉得很伤心,所以有时候会控制不住的为一点小事训斥孩子。而小明认为,母亲每天就是“没事找事”,总看他“不顺眼”。

最后社工对于此次活动与当事人一起进行了总结与信息的回馈,社工引导刘女士和小明对于此次的活动进行反思,同时社工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和思考与案主分享,做到信息的及时互动。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介入初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彼此间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熟悉并建立专业的社工关系,尤其是刘女士与小明,能敞开心扉,尝试尊重彼此,最后向案主传递积极的情绪,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帮助。

2、第二阶段:蜕变期

第二次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对母子沟通中的不良沟通模式进行探索,让二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尝试对这一不良沟通模式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接受自身在亲子关系的营造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与社工一起探索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

(1)察觉问题。在对于不良沟通模式的探索阶段,社工首先让母子对于最近发生的冲突进行回忆,借由对某次冲突的分析了解案主的日常沟通模式,并发现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

刘女士:上周,我晚上做了饭他不吃,为此我们吵了一架。

在社工的引导下刘女士尝试回忆冲突发生的始末。

刘女士:那天我摘完花椒回家,他奶奶没有做饭,我就随便煮了一点面条,让他赶紧吃饭,他咋说都不吃,非要吃别的,我就很生气,说你不吃就饿着,然后我们就开始争吵。

社工:那你有没有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吃饭?

刘女士:那有啥问的,不就是嘴馋,或者找事么?(听完社工的话刘女士虽然不情愿,但还是问了小明吵闹的原因)

社工在这里希望刘女士了解到行为背后往往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是缓解矛盾的重要因素。

小明:我不吃是因为昨天她答应我要给我包饺子的,但是她都忘了,还骂我不懂事!

刘女士:我一天辛辛苦苦,哪有精力什么都记的,你一点都不知道体量大人,就是不懂事!(再次出现用手指指着儿子的状况)

除了这次冲突外,社工还了解到了一些其他的冲突过程,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刘女士在与儿子的沟通中多以指责为主,而儿子除了对母亲的权威感到惧怕外,也经常通过哭闹的方式来指责母亲的过失。萨提亚将不良的沟通模式分为“讨好、责备、超理性和打岔”四种模式,刘女士与小明的沟通模式明显属于“责备型”模式。

……

社工:(对刘女士)您觉得以这样的沟通方式能否解决你们日常的冲突?

刘女士:很难,反正最后不管说啥,都会吵起来。(情绪比较沮丧)

社工:您有没有思考过原因?

刘女士:就是我不该脾气这么暴躁,老是训他,有时候都不给他解释的机会。

小明:我不知道,反正我妈凶我,我就和他吵。

……

可以看出,刘女士与小明对于自己的问题认识并不清晰,二者均需要社工对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

(2)接受问题。为了帮助他们逐步接受这一问题,社工尝试通过雕塑沟通模式让二人体会换种形式的沟通会得到怎样的后果。

首先社工通过深呼吸的放松练习,让二人平复心情,并要求二人回到当时的那个情景,开始模拟练习。

……

社工:当孩子发现您没有按照约定而大吵大闹时,您除了训斥他,还能怎样处理这个事情呢?

刘女士:我不知道。

社工:您可以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方式说话比较能让他接受,从而平息这一冲突,比如告诉他妈妈今天干了一天活,没有时间去完成对他的许诺,向他承认自己的失误等。

刘女士:(非常不情愿)哪有大人向孩子道歉的。(但是还是照做了)

小明:你看她的态度,我不想听她说话。

社工:妈妈不应该在谈话中带入这种敷衍的负面情绪,而小明你要体谅,妈妈没有完成与你的承诺一定是有自己的原因,你应该要尝试与妈妈进行沟通,了解原因,再根据原因判断自己是不是应该原谅她。那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一遍模拟演练。

这次的演练进行的比较顺利,母子都用比较平和的语气询问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并在后期稳定的气氛中,向对方倾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心理感受。

社工:这样的交流后,两位有什么感受?

刘女士:我那天确实是忙糊涂了,忘记了与孩子的约定,我有一定的问题。但我在辛苦后受到那样的指责真的非常委屈,也觉得我作为大人不能让孩子牵着鼻子走,确实有些冲动了,以后会注意。

小明:我也不该那么不懂事,不应该为了这个小事就那么说她,但是我还是希望我妈对我们的承诺不要那么随意。

社工利用萨提亚的沟通姿态模式分析二人的问题所在,帮助探索一个适合于他们的良好沟通模式,在第二阶段的蜕变期中,刘女士与小明已经逐步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二人均能在社工的帮助下接受自己的问题,并能努力搭建一个能帮助缓解母子关系的沟通模式。

(3)沟通模式的改变。接下来,如何帮助案主改变原先的沟通模式,仅靠单纯的模拟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案主这一存在问题的沟通模式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对话了解到,小明的沟通模式主要受到来自母亲的引导和影响,所以探究刘女士为何会产生这样不良的沟通习惯是关键,社工尝试对这一不良沟通模式的因素进行探索,萨提亚认为在人受到压力时的应对模式的反应与选择受到早期父母行为模式的影响,社工拟从刘女士的成长环境入手,分析这种沟通模式产生的深层原因。

通过对于刘女士成长经历的探索,发现刘女士成长在一个经常被父母训斥的家庭环境之中,其与孩子亲子关系的沟通方式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与萨提亚认为的在人受到压力时的应对模式反应与选择受到早期父母行为模式的影响这一观点相吻合。由此而言,想要彻底通过改变沟通模式来改善亲子关系,需要从根源上纠正刘女士的一些看法和认识。从根本上扭转刘女士的行为认知即如何帮助案主改变沟通和行为习惯,是接下来社会工作的重点。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社工将重点放在帮助刘女士母子搭建一个适合二者的良好沟通模式,并在社工的帮助下不断进行练习。主要利用感受的转化理论,从二人的行为、感受、知觉、期待、渴望五个方面入手让彼此关系不断强化。

社工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引导和帮助母子获得一个正常的、避免冲突的沟通模式,通过练习,使二者逐渐习惯这一沟通方式,并帮助在沟通中制定一些规则,帮助案主学会正确与人沟通的方式。同时萨提亚的互动成分技术也能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亲子关系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萨提亚认为,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对面对的事件进行加工,形成属于自我的独特认识,设立自己的规则,并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社工在前期的介入中应帮助求助者认清自己的渴望,并帮助他们采用沟通的方式完成期望,互动成分技术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社工在帮助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后,同时应注意帮助案主树立正确自尊的,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避免出现由于自尊过低而导致的不良心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妇女在丈夫角色缺失这一背景下亲子关系的维护,为维护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帮助。通过萨提亚沟通模式帮助案主实现实质上的蜕变。

3、第三阶段:巩固期

社工在完成介入活动后,需要对介入成果进行维护和巩固,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帮助巩固期的顺利进行。首先,社工除了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应与案主一起对整体活动进行总结和整理,做好信息的回馈工作;同时在后期,要常常与案主保持联系,关注案主的情况,引导案主独立完成一些相关问题,保证介入活动的成果。最后,社工应定期进行回访,对案主及周边的亲人进行定期辅导,从根本上解决因沟通不良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疏离。介入活动结束后,社工应对此次活动开展的经验进行总结,书写结案报告,做好相关结案工作。

四、评估与反思

利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将萨提亚沟通模式运用于改善农村留守妇女亲子关系缓和中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萨提亚沟通模式中的沟通姿态理论可以帮助社工及时发现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不同沟通姿态特点的了解帮助社工找到介入案主的突破口,制定一个符合案主特质的介入计划,对于社工开展助人活动提供了一定帮助。其次,萨提亚沟通模式中的感受转化理论从“渴望、预期、知觉、感受、应对、行为”六个方面体现案主的所思所想,帮助社工选择适宜案主表现的介入方法,通过合理沟通模式的雕塑缓解农村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最后,通过利用萨提亚沟通模式中互动成分技术的运用,能帮助留守妇女树立正确自我自尊和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留守妇女进行全面性改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作为解释者、示范者、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帮助有留守经历的妇女在自身发展上获得提高,获得幸福,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接纳、沟通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春园,秦亚洲,朱国亮.农村留守妇女心头三座山[J].半月谈,2005.6.

[2] 叶敬忠,吴惠芳.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

[3] 维吉尼亚·萨提亚著(美).心的面貌[M].台湾张老师出版社,1993.

[4] 维吉尼亚·萨提亚等(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5] 萨尔瓦多·米纽庆著(美).家庭与家庭治疗[M].商务印书馆,2009.

[6] 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2.

【作者简介】

古婷婷(1991-)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改善运用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设计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