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反思,提升学力

2016-03-09 20:18黄振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反思经验习惯

黄振华

[摘要]基本思想的领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获得,更需要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依赖学生的独立思考,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与沉思中逐步形成的.笔者尝试结合实践经验,根据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三个阶段的学习状态的不同,讲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反思;经验;生成;习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来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实践表明,基本思想的领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获得,更需要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依赖学生的独立思考,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与沉思中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找准自我反思的时机,激发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使学生养成主动反思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学习前反思,激活经验

学习前反思,顾名思义,发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指向于未来的学习进行反思.

1.回忆——迁移新知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学习新知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前,可以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分别是怎样计算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让学生先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提取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相关知识,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提取有用的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激活已有的推理和模型思想,对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和迁移效果.

2.自学——激活经验

教学前,教师理性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布置好自学研究题,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如在教学《搭配中的规律》之前,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布置这样的题目:“小红有2件上衣(1件黄色、l件白色),3件下装(1条短裤、1条短裙和1条长裤).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穿在一起算一种穿法,那么小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课前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的自学成果,归纳并在课堂上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果,让学生自觉感受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想的;原来这道题还可以这样想;原来自学中我还有疑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环节,能使教学最大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思维的发展.

3.设疑——指引学习

实践证明,带着疑问的学习和思考更富有针对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前,可以开门见山,直揭课题,激起学生内心的自我对话,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教师由课前游戏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关于替换,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先从课题上与自己进行一番对话,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提取出本课学习的主题:什么是替换?为什么要替换?怎样替换?这三个问题指向明确,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到替换这一策略的价值所在.

学习中反思,促进生成

学习中的反思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操作程序、学习方法以及获得的结论的反思.通过反思,可以让学生对思维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再认识,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生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在重点处追问,升华感悟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心脏,也是学生智慧的生长点,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重点处,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自我对话,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重点是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小组探究:给10厘米的小棒配两根小棒(提供4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使它们能围成三角形,提问:通过实验,你觉得需要选两根怎样的小棒?

(2)在学生得出所配的两根小棒长度和要大于10厘米时,猜想:如果配的两根小棒分别长14厘米和3厘米,可以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又联想到了什么?检验你的联想是否正确.

经过这一番探究,学生在实验中思索,在活动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不断的自我质疑、反思中得到了有效提升.当教师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眼中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一个学生回答道:“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多么简洁而富有思想的回答!在她的脑海中,三角形的三条边已经抽象成了三个符号,初步建立了三边关系的模型.而这三组式子,可以直观地帮助其他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句话的意思.

2.在困难处点拨,提升思维

高质量的自我反思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同伴的帮助和文本的支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剂,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后,笔者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2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刚看完题目,学生很自信,拿笔就算,渐渐地,他们开始窃窃私语.笔者提示: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个思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想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不久,一个学生就想到了以圆柱的半个侧面做底面,以半径为高求出体积的方法.这题确实有一定思维难度,如果笔者直接讲评,帮助学生找到答案,那过程就毫无挑战性可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故作惊奇的神情、启发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路有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思路得到了有效的扩展,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3.在疑惑处留白,反思生成

所谓留白,就是给予学生时间以及内容上的自主权,让学生充分获取自我对话的成果与价值.留白是为了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生发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操作程序、学习方法以及获得的结论等的反思.通过反思,可加深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再认识,真正理解新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endprint

如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课堂上冒出了一个声音:减法有没有交换律呢?笔者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所有同学思考.一时间课堂肃静无声,随即却又嚷嚷了起来.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生1:我认为减法可以使用交换律,3-3=0,交换位置还是3-3=0.

生2:我不同意.如果减法有交换律,那么5-2=3这一题中,交换了就变成2-5了,2-5不等于3呀,

生1:那么减法中有时有交换律,有时没有.

生3补充:当被减数和减数相同的时候就可以用交换律,不相同就不能用,

其他学生纷纷点头.

生4:我认为减法没有交换律,因为加法交换律是所有的加法式子都可以用的,减法只是一些特殊的式子可以交换位置.

师:回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加法交换律的,我们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这个运算律是存在的,但是减法中可以吗?这说明了什么? 经过这一番争辩、交流,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更为透彻,也清楚地知道了减法中是不存在交换律这一事实,因此,我们不妨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变式和反例,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自觉反思,巧妙进行迁移推理,在猜想的基础上主动验证,求证结论,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学习后反思,培植习惯

学习新课之后,对学习过程的自觉反思和及时总结也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习水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超越.一般在课程末尾,教师都会安排一个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好好设计、利用好这个总结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反思习惯,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课堂总结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帮助同学及时总结和反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同学们预习时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通过学习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呢?这样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回顾了预习时的问题,又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自我对话,在自觉思考中形成新的问题,进而激活他们后续学习的动力.

每一课结束都应该有反思,每一阶段结束了更要进行系统反思.反思时,除了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外,还可记下那些在有关知识启示之下所萌生的联想、猜想和发现,以便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可以引导中高年级的学生建立“错题库”、写数学日记、画知识树等,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一个“悟”字包含了学习时的自我反省与沉思.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经验和方法等进行自觉的回顾与反思,长此以往,能使学生形成自我对话的意识,养成反思习惯,学会深入思考,促进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主学习的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思经验习惯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上课好习惯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