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华(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洱海地区白族观音崇拜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杨正华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白族的观音崇拜契合了天地孕育创造万物的精神内涵,是白族人信仰追求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典范,也表现在白族古代统治者君权神授的王权观,以及白族人的日常道德观念与审美诉求中。
白族;观音崇拜;天人合一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3.004
观音,是佛教“西方三圣”之一,“四大菩萨”之一,也是大理洱海地区白族最崇拜的神。在洱海地区的寺庙里几乎都有观音造像,其中最著名的有崇圣寺的雨铜观音和阿嵯耶观音。大理市观音塘每年的观音会远近闻名,崇圣寺的“崇圣论坛”已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宗教大会。据有关史料记载,初唐时观音信仰传入洱海地区〔1〕,随着南诏大理国的兴盛,观音深受白族人崇拜,关于观音的传说广泛流传。大理白族文化中非常注重对上天的敬重感戴,随着对观音崇拜的盛行,白族人通过祭拜观音与天沟通,以期达到“天人合一”而得到天的庇佑。
人有了自觉的意识就会反思人类的起源,一个民族有了民族主体意识,也会思考民族来源问题,从而创造出各种版本的创世神话。白族的创世神话就与观音有关。在大理民间神话中,相传古时龙王降大雨洪水泛滥致天崩地裂,有盘古、盘生兄弟修成天地,二人死后,盘古躺在观音寺,按照观音的指示,顺着观音的手所指到的地方,他身体的各部分分别变成日月山川,飞禽走兽。洪水灾难中在观音的帮助下幸存了两兄妹,为了人种繁衍观音让兄妹合婚,两人不同意。观音让两人各在东山和西山烧香,两烟合一处;各丢一根小棒在河里,变成两条金鱼;各推两扇磨盘到山箐,两扇合一,最后兄妹同意合婚,人类得以繁衍后代〔2〕。在这个故事中观音在天地中的人类及万物的劫后重生、繁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语称天为“姑亥嫫”“亥嫫卡”,称观音为“观乙嫫”,“姑”是古老的含义,“嫫”是母亲的含义,母亲的生育、养育之德是二者的共性。在洱海地区,许多著名的风物都与观音传说有关,这些景观都是由观音这位伟大的“母亲”孕育而成。比如大理四景“风花雪月”的其中三个与观音有关:相传公主的丈夫是个猎人,被罗荃法师打入洱海变成石螺,公主望夫成云,观音同情他们,借来九瓶大风,决心吹干海水,让二人相会,却被罗荃法师骗走六瓶风,所剩三瓶风只能吹开海水,让猎人露个头,公主只能在玉局峰山海相望,这是“下关风”的传说。大理坝子蹿来瘟神,散布“大理腐”(即疟疾),有兄妹俩向观音求得风雪各一瓶,风把瘟神吹得躲到苍山上,雪盖住苍山,冻死瘟神〔3〕,这是“苍山雪”的传说。洱海有黑龙为害,观音扔下金盆,盆上金链锁住黑龙,将其镇在海底,金盆变为一颗定海明珠——金月亮,明珠放出耀眼光芒,就是“洱海月”〔4〕278-279。另外还有:观音扔下大印镇住风浪,大印化作洱海中的小岛,村民建观音阁,如今称“小普陀”,“岚霭普陀”成为洱海八景之一,村为海印村;观音伏罗刹,开坛讲经处,成为“观音市”,就是今天的三月街〔4〕270;山腰云带为叶榆十观之一,诗云:“天将玉带封山公”,玉带云世传观音云,云现即菩萨降临〔5〕。在白族居住的地区,有许多观音山、观音箐、观音崖、观音岩、观音洞等地名,这些地名往往有一个与观音有关的美丽传说。
宗教意义的天是主宰之天,称为上帝、天帝,生成万物,主宰万物,包括人间祸福。比如在《周易》中乾为天为父,“万物资始,乃统天”〔6〕4;坤为地为母,“万物资生,乃顺承天”〔6〕28。从白族创世神话看,自然的天地修成只是个大框架,具体装饰点缀的花草虫鱼是观音的手指向所成,观音秉承天意,指示兄妹合婚,白族才得以种族延续。观音的造化,一风一月,一岛一石,终成大观。洱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成为乐土佳居,美丽的山水中处处显现着观音的“神迹”。在洱海地区白族信仰中,是观音点化生成万物,孕育了洱海地区的乾坤万象,为白族先民创造了美好的生存环境。从本源看,天意高不可测,观音才是天意的具体践行者。
白族人认为天是主宰,惟有虔诚敬天,天才会赐福。上古先民相信天人有感,试图“究天人之际”,达到“人神同乐”“万物一体”的境界。相传伏羲创八卦、周文王演《易》就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6〕510。古人对上天神灵的敬祭崇拜最典型地体现在人神沟通的宗教祭祀中。比如玉最早是巫用来通灵的,“灵,灵巫也。以玉事神”〔7〕。用贵重之物献祭,以示诚心,玉和三牲都是祭品中贵重之物。白族的原始宗教是巫鬼教,最大的鬼是天鬼,有天鬼庙。今天白族人去世叫“上天”,天上有神鬼世界,人去世,死者口中放点玉器和银器,以便他更好地通往天上。在人神沟通的宗教祭祀活动中,白族人对观音的祭拜最为重视,其中“绕三灵”是白族人最具特色的祭拜活动。“绕三灵”也被称为白族“狂欢节”,人们从各村赶往“佛都”祟圣寺,再绕到“神都”圣元寺,又绕到“仙都”金奎寺,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圣元寺寺碑载,唐初,感谢观音开化之功,蒙氏倡建圣元寺,圣元寺由三部分构成:中间圣元寺原供奉三世佛,现已不存;南边观音阁由原来圣元寺钟楼改建,内塑男身观音;北边神都一重殿为财神殿,二重殿为六王殿,三重殿供奉中央本主段宗榜〔8〕。崇圣寺是观音道场,所崇拜的“圣”就是观音,在寺的中轴线上,建有三大殿,入门后是雨铜观音殿,相传当时天雨铜珠铸其像,尊为圣,中间是供奉三世佛的大雄宝殿,后面是阿嵯耶观音阁,建在崇圣寺的最高处,供有12米高的鎏金阿嵯耶观音像,是全寺最高的佛像,其他药王殿、财神殿、罗汉堂、祖师殿等则分列中轴线两侧。大理南诏风情岛上也建有17.56米高的汉白玉阿嵯耶观音像,象征了白族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类用自己的思想理解和构建鬼神世界,并把自己的爱憎反映在鬼神体系中。寺庙里供奉的神总是满足当地人信仰中的某种需求,寺庙的格局和众神的布局,也反映出当地人对神的体系的理解。在寺庙,进门常见的是笑口相迎的弥勒佛,背后是护法神韦驮。白族寺庙里进门是观音,如观音塘。白族受儒释道三教影响大,多处可见多元文化现象,许多本主庙里往往三教神系共处,各教原有神系受到冲击,有的添加当地的本主,可谓四教融合,白族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四教神系重新安排座次,使众神民族化、地方化。在三进院落的寺庙里,依山势而建,常见的格局是:大雄宝殿在下,三教宫在中,玉皇阁在上。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或三清大帝,象征至高无上的天;三教宫供奉儒释道三教教主;大雄宝殿供奉观音、龙王、大黑天神、财神、土地、灶君、阎王、其他当地本主等。底层的大雄宝殿里,观音是常见的,其他的神因各地各村崇拜风俗不同而各异。有些寺庙只供奉佛教的神,没有玉皇阁,大雄宝殿在最高层,供奉的是三世佛,底层是观音阁或三圣宫。
寺庙是人们祭祀的场所,祭祀是为了祈福禳灾,在求财、修斋、安龙奠土、超度亡灵、庙会等祭祀中,诵经是重要环节,以舞蹈与唱经相结合,使神愉悦,降临而赐福。白族的许多经文与观音有关,如《观音经》《十二愿经》《念观音经》《药师经》和《莲华经》等。祭祀所念开坛经与观音有关,有些经开篇即谈观音,如《开门经》:“童子领我拜观音”“碾出香油浇蜡烛,敬上南海观世音”,《开坛经》:“一进寺门拜观音,八大金刚来引路”,《拜寿经》:“四月拜寿夏至来,观音造下度人船”“九月拜寿是重阳,准是观音来下凡,拜寿堂前来点化”〔9〕。
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侍者,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前往极乐世界。祭祀是为了神赐福,人们还祈求让死者的灵魂脱离苦海,早登极乐。农历七月十四日是白族的鬼节,傍晚为已逝的历代祖宗烧包具,包具背面印有大慈大悲观世音的《救苦经》。包具里装的是金银纸钱,近年来又出现了冥币,其模仿第五套人民币,印有玉帝或阎王头像,写着:“天地通用银行”或“冥府银行”,一元、十元、百元、万元等面值。从这个民俗活动看,观音为人间通往地府的“邮递”保驾护航,还为祖先“救苦”。
相传观音化梵僧来传教,开坛讲经,负石阻兵等,观音演变成白族的福音和保护神。白族人认为上,天为尊;下,观音为圣。寺庙是神在人间的受供奉场所和象征,在洱海地区白族的寺庙里,观音的位置很独特,也很重要,是众神在人间最接近人的位置。入寺先拜观音,观音是众神的先行者,也最具有世俗性。诵经的过程是行善、劝善和修行相结合,娱神和自娱相统一,在优美的音乐,虔诚的仪式中,祈求神灵降临。事天敬佛是为了祈福禳灾,诵经先要开坛引佛,所拜第一尊神也是观音,观音是沟通人间与天上的神。观音不但把人们的心愿带到天上,还能带到地府,为已逝的祖先带去福音,助他们销罪早超生。因此,在洱海地区白族的信仰里,观音是沟通天地人三界的全能信使。
西周时期已形成君王受命于天的思想,这在《尚书》中多次提及;汉初,董仲舒提出“天子受命于天”的观点,用天人合一思想把统治者的地位神圣化〔10〕。中国历代帝王治理天下,力求“上合天意,下合民心”,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君权思想在民族地区又和当地的宗教信仰联系起来,把天意在当地所信奉的宗教中具体化落实化了。洱海白族地区的南诏大理国统治者通过“观音佛王”信仰的确立,体现其“天人合一”的君权神授地位。
古正美教授认为,7世纪以后,亚洲各国人民广泛使用密教观音佛王传统,南诏晚期隆舜自号“摩诃罗嵯耶”,宣布自己是转轮王,又宣布自己是阿嵯耶观音,就确立了密教观音佛王信仰〔11〕。侯冲教授认为,南诏观音佛王信仰的确立,是南诏王室地位意识的觉醒,是南诏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意识觉醒后,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意无意地排斥、回避、淡化汉文化〔12〕。南诏王室命人绘制《南诏图传》,就是宣扬天命观和观音佛王传统。《南诏图传》以文字和绘画的形式,讲述观音授记建国,王权神授的思想。第一部分:巍山起因,观音七化授记,天降祥瑞;第二部分,铁柱记,白子国主张乐进求等九人祭铁柱,五色鸟从柱顶飞到逻盛肩上,张乐进求让位逻盛,以此说明蒙氏立国乃是天意;第三部分,两条毒蛇缠绕金鱼金螺,喻示南诏蒙难,祭拜观音就能使国复兴。可以看出观音授记是对华夏文化天命观的继承。《白古通记》《南诏野史》《白国因由》等一批地方史志又将观音的功德大肆渲染,演变成十八化,观音救护、托梦,指点段思平打败杨干贞建立大理国,就是第十七、十八化,清代又编撰出第十九、二十化。观音佛王传统和天命观都是“君权神授”的治国理念,实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政治化。南诏王室将两种理念融合,创造出独特而具有地方色彩的阿嵯耶观音,从王室到民间造像、建寺窟,广泛加以崇拜,为感谢化梵僧传教开化之功,授记建国之德,建观音老爹祭拜,成为一方本主。南诏大理国时期信徒取名常用佛号或菩萨命名,其中用观音的最多,如陈观音锦、高观音政、李观音得等。又经白族民间一千多年的演绎,不断赋予她传奇色彩,观音信仰已深入人心,与白族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洱海地区自汉唐以来深受华夏文化影响,敬天重礼的文化源远流长。白族敬奉天,很多人家厅堂的正中用红纸书写:“天地国亲师位”,将天列为首位。结婚时典礼,首先叩拜天地。白族的信仰中信奉:“上有天,下有地”“人做事,天在看”等,以此告诫自己,也劝慰别人,与华夏文化中的“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似。白族人做事讲天地良心,天主宰一切,还洞明一切。在白族的村子里,他们互借财物而一般不立字据,购物贸易,公平交易,老幼不欺,因为一切“天在看”。下雨有人遭雷击,他们认为这是“天劈”,即天用脚踢死,可能是遭恶报了。天高居在上,无所不见,观音闻声而至,无处不在;天高深莫测,神龙不见首尾,观音随身在侧,时刻警醒人们。白族人敬天爱人,勤劳善良,勇于开拓,讲诚信,又严于律己,对天和观音的信仰,深深影响了白族的民族性格并体现在日常道德观念与实践中。
不仅在民族性格及日常伦理中有观音崇拜的影响,在白族人的审美追求中也体现着观音崇拜的印记。比如无论是崇圣寺还是南诏风情岛,阿嵯耶观音已成为洱海地区白族心中的福星,瘦高赤足,细腰长腿,圆脸丰颐,衣华美裤裙,妆璎珞珠宝,华美的衣着与端庄清洁的外形美融为一体,更显庄严华贵。观音又如一位慈善长者生活在世俗中,好善乐施,广大的神力与人性的至善之美合二为一。白族的信仰追求会在器物和习俗中表现出来,这些审美也会在传说和造像上体现出来,无论是观音造像,还是神性,实质都是白族人审美诉求的实际体现。
在洱海地区,观音崇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观音十八化、秉承天意,开天辟地,创建山川风物,授记建国,正契合了天地乾坤创造万物的精神内涵,是白族人信仰追求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典范。白族崇拜观音的历史,也是白族宗教信仰发展的历程,深受华夏文化影响,其民族意识觉醒后,创造出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阿嵯耶观音,成为白族宗教信仰的砥柱。对观音的崇拜,体现出白族人不辞辛劳、不畏艰辛、以德化怨的佛教信仰理念与道德自觉。天空的高深浩瀚、观音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与白族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是一致的。从宗教意义讲,观音参与并建构了白族的整个历史,观音崇拜是白族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白族观音崇拜,也是我们今天解读白族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
〔1〕王明达.南诏大理国观音图像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6.
〔2〕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白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6.
〔3〕大理州《白族民间故事》编辑组.白族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8-9.
〔4〕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M〕.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翻印,1983:87.
〔6〕周易〔M〕.冯国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22.
〔8〕杜德威,李维斗,李锡鹏.大理揽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9-21.
〔9〕张明曾,段甲成.白族民间祭祀经文钞〔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47-137.
〔10〕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5.
〔11〕古正美.从南天乌茶王进献的《华严经》说起:南天及南海的《华严经》佛王传统与密教观音佛王传统〔J〕.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0(5):159-161.
〔12〕赵怀仁.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92-193.
〔Abstract〕The Bai people's Avalokitesvara worship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irit of heaven and earth breeding and creating everything,which is a model of the Bai people's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is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Bai people's ancient rulers of monarchical divine,as well as in the Bai People's daily moral values and aesthetic appeal.
〔Key words〕Bai;worship of Avalokitesvara;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责任编辑贺曦)
On the Idea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Bai People's Avalokitesvara Worship in the Erhai Lake Area
Yang Zhenghua
(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 Cul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C955
A
1672-2345(2016)03-0018-04
大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KYQN2013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X063)
2016-02-27
杨正华,讲师,主要从事白族历史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