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晓(大理大学艺术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以弥渡民歌传承人李彩凤为例
杨晓
(大理大学艺术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立足“非遗”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语境,以弥渡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李彩凤为调查对象,通过其人生经历、演唱特点、传承谱系及个人对保护和传承民歌所作的贡献等几方面,对民歌传承人传承现状加以研究,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
李彩凤;个案研究;传承现状;保护与传承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3.0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云南省的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来看,亦是硕果累累,收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的种类涉及了众多音乐形式。作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对于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并进一步发展此音乐文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即在“非遗”保护语境下,着重关注音乐传承人在当下的一些音乐活动,以及他们对“非遗”保护工作所作出的实在贡献,在此基础上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几点建议。
李彩凤,女,彝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农民。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弥渡民歌)代表性传承人。1998年以来,李彩凤演唱的《放羊调》《黑七腊白》等9首原生态民歌先后多次在央视一套、二套、四套、十二套节目中播出。2006年,李彩凤先后与俄罗斯爱乐交响团在北京、昆明等地同台演出。
(一)人生经历
李彩凤1943年5月出生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1951年9月至1953年7月在弥渡县寅街镇多祜完小读书;1953年8月至1954年3月在弥渡县寅街镇勤劳中心校读书;1954年4月至1958年3月在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务农;1958年4月至1958年11月在弥渡县五一公社业余花灯剧团,任独唱演员;1958年12月至1961年2月在弥渡县多祜管理区卫生室,任卫生员;1961年3月至1962年1月在弥渡县勤劳公社卫生室,任卫生员;1962年2月至今,在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务农。
(二)演唱风格
李彩凤常以歌唱的形式宣讲历史、强调道德、传承风俗、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其唱腔则根据唱词内容,或流畅委婉,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转,极具艺术感染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叙事歌、劳动歌、仪式歌和情歌。总的来讲,其演唱的技艺特点有:①嗓音圆润、高亢,山野味十足,韵味悠长,具有穿透力;②歌声弥漫着彝族民间文化独特的淳香;③演唱内容涵盖彝家习俗、彝家人的爱憎以及彝山万物的灵性;④她在继承古老民歌传唱技巧的同时,凭着超常的记忆力和“指山为歌”的即兴创作才能,创作出大量风格各异的彝家山歌调子。
1.演唱彝族英雄史诗《黑七腊白》的技艺特点
《小河淌水》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直接采用了李彩凤用彝语倾情演唱的彝族英雄史诗《黑七腊白》片段:“黑七腊白啊,满脸红彤彤,络腮胡子旺。戴圆圆斗笠,穿黑衣黑裤,披团团披毡……”歌声空灵、飘渺,由远而近。
彝族英雄史诗《黑七腊白》是彝族尼子颇(“毕摩”,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或尼子嫫(会祭山神驱邪的女巫)在祭祀时演唱的歌词,流传于弥渡西山的彝族居住区。该史诗反映的是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黑七腊白)由牧羊人成长为国王的经历。一千多年来,弥渡西山彝人做法事时通常演唱史诗《黑七腊白》,尼子颇或尼子嫫借助神灵附体,以英雄黑七腊白的身份,疯狂地用鼓槌击打羊皮鼓,手摇铜铃,合着鼓点和铃声抖动全身,以不同曲调唱诵,厉声驱邪。场面十分紧张、神秘和恐怖。《小河淌水》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李彩凤唱段前有一阵急促的鼓点,这与弥渡西山彝族人做法事演唱史诗《黑七腊白》时,尼子颇或尼子嫫疯狂地用鼓槌击打羊皮鼓的场景十分吻合,这可谓作曲家左贞观的神来之笔。
2.演唱《多祜彝族情歌》的技艺特点
多祜彝族情歌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声音苍凉而跌宕起伏,听起来别有韵味。它是弥渡彝族民歌中的一种传统曲调,它的格律、格式沿用了彝族古老的五七言“彝族民歌”,用汉语对唱,分入格对白、唱格起腔、收尾落腔等不同调式。入格对白四五言不等,句句押尾韵,对唱时,一句截为两句或四句。表述语言用汉语唱词,对白句中用汉语方言协调句式。多祜彝族山歌,可以说是汉化了的彝族民歌,也可以说是彝化了的汉语方言民间文学。如民间艺人李彩凤演唱的情歌:“千年不干洱海水,万年不变妹的心。郎有心来妹有意,好比丝线配花针。郎是花针先行路,妹是丝线随后跟”。
3.演唱《多祜彝族青棚调》的技艺特点
青棚调是在松枝搭的青棚内唱,故名青棚调。青棚调一般是喜调,婉转抒情。它的活动场所是青棚、堂屋、院心。多在婚嫁娶讨、升迁新居等喜事场合歌唱。演唱青棚调者男女各一人,一人唱两句(一调),问答式。听众围坐四周,男女老少都可参加。青棚调共分五章。第一章:选地脉。第二章:采青,一二两章是选择地基,伐木备料,营造房舍。第三章:访亲,包括说亲、过聘两个内容。第四章:接亲。第五章:收仓,这是尾声,也是主人家最喜欢的,以祝贺之词为主,兼以教子成人及收拾家什等内容。歌唱青棚调的风俗习惯是通宵达旦,天亮时唱第五章收仓。青棚调中的《接亲歌》是这样唱的:“迎亲在今天,今天日子好。贵客满盈盈,大家都欢喜。今天办酒席,姑娘要嫁了,姑娘年纪小,不会洗衣做饭,您家多担待。亲家啊!您要教育她孝敬长辈、勤劳致富”。
4.演唱《放羊调》的技艺特点
《放羊调》是广泛流传于弥渡西山彝族地区的一首长歌,音乐界认为它是《小河淌水》的音乐原形之一〔1〕。它主要以牧羊人一年之中所受的熬煎为内容,唱出了牧羊人受歧视、无人怜爱,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孤孤单单的凄苦生活。此歌从正月一直唱到腊月:“正月放羊正月正,辞别爹娘要起身,左手拿着赶羊棍,右手打开羊圈门。放出大羊朝前走,放出小羊朝后跟……”全歌诉说了牧羊人的苦楚。抒情味很浓,甚是感人。
(三)传承谱系
李彩凤出生在弥渡彝族地区,并且差不多一辈子生活在彝族地区,李彩凤生长的多祜村的彝家人能歌善舞,具有用歌舞表情达意的技能,村里的人经常在田间地头唱彝族山歌、小调。李彩凤的母亲递珍罗嫫是当地的民歌手,对李彩凤的山歌演唱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李彩凤是听着长辈们和父老乡亲的山歌长大的。每当他们唱起山歌,李彩凤就用心聆听这些优美的山歌调子,并用心记下它们的音律。在家乡这个得天独厚的音乐环境中,李彩凤经常和母亲、亲友走村串寨,参加各种节庆上的演唱、舞蹈等活动。李彩凤传承彝族山歌、调子的过程只能用“耳濡目染”这个词来说。
多年来,李彩凤积极建言献策,向各级党委政府建议在各种节庆期间开展赛歌活动。她积极支持配合国内外著名音乐人的访问,使部分优秀的原生态民歌用于再创作,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她在演唱的民歌中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原生态民歌流传得更加广泛。此外,她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演出,使更多的群众欣赏到民歌的艺术魅力。
(一)2010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彩凤的传承情况
①2010年1月14日,寅街镇举行干部职工民歌大赛初赛。来自各村委会、站所的35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李彩凤演唱的《多祜彝族山歌》曲调优美流畅,歌声灵秀悠扬,让人如沐春风,如听天籁。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李彩凤荣获传统民歌组第一名。②《民族音乐》2010年第1期“人物”栏目刊登了魏树生采写的人物通讯《彝家调子客李彩凤》。③2010年7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电视节目《寻找歌王》摄制组走进弥渡,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和自然景观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拍摄。摄制组一行拍摄了李彩凤演唱的《小河淌水》《彝族山歌》和《彝族青棚调》。④《弥渡文化》季刊2010年第3期封三刊登了《李彩凤刺绣剪纸作品选》(共4件)。⑤2010年5月4日《农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长篇通讯《彝山凤鸣声啾啾:记云南省弥渡县彝族民间歌手李彩凤》。⑥由辽宁省文联主管、主办的《音乐生活》杂志,创刊于1957年1月,是集综合性、通俗性、群众性为一体的音乐刊物。在2010年第12期《音乐生活》杂志上,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李彩凤成为封面人物,引人关注。
(二)2014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彩凤的传承情况
一是把电视、报刊作为民歌传承的主要阵地。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今日民族》杂志2014年第7期刊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唐似亮采写的人物专访《山歌唱进北大讲堂——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彩凤》。7月29日《云南日报》“特别报道”栏目刊载人物通讯《“彝家金嗓”李彩凤》。9月23日《大理日报》刊载通讯员李武华采写的人物通讯《“调子客”李彩凤心里装着500多首弥渡山歌》。10月8日,大理电视台播出新闻专题《李彩凤与〈小河淌水〉的不解之缘》。10月14日,弥渡电视台播出新闻专题《李彩凤与〈小河淌水〉的情结》。12月,大理州文联主办的《大理文化》杂志2014年第12期刊载彭琼瑶采写的人物专访《唱民歌的李彩凤》。
二是用电影插曲的方式传播民歌。9月17日,微电影《小河淌水——因你转身》在弥渡拍摄。李彩凤参加演出并在片中演唱了《放羊调》和《埂子调》。
三是在民俗节日活动中,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民歌〔2〕。7月21日是传统火把节,在祥云县爱心医院火把节联谊会暨彩云艺术团文艺进企业仪式上,李彩凤受邀参加活动,并演唱了《放羊调》和《黑七腊白》。
四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4月14日,受大理州人民政府的邀请,李彩凤出席了2014年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并作为剪彩嘉宾为三月街民族节开街剪彩。
五是积极配合相关专家学者的访问。11月29日,大理柳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敏、云南希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陈建宇、刘建波一行访问李彩凤。李彩凤讲述了自己的艺术历程和成长经历,并演唱了《放羊调》《青棚调》《黑七腊白》《彝族画匠歌》《盘田人》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歌、小调。12月9日,李彩凤受邀参加大理州图书馆数字化音视频资料库建设,演唱了《彝族画匠歌》《盘田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放羊调》和《一压三》。
此外,12月30日,大理州人民政府对荣获首届优秀文学艺术奖的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李彩凤的民间音乐《弥渡山歌》荣获民间文艺类作品二等奖。
(三)民歌传承的前景
在民歌的传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如年轻人体会不到学习民歌小调在生存中的价值,徒弟难寻。这需要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协调联系,多开展一些相关的弥渡民歌进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口耳相传的近距离教育,让原生态民歌在学校中传播。而传承人与学徒之间有原生态民歌为主的音响媒介的介入,也能更好地促进民歌的传播和发展。具体的实施计划可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争取资金编辑出版《李彩凤原生态民歌》DVD专辑。二是配合县文体局、县文化馆、学校、社区等部门的民歌培训,向学员传授弥渡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通过现场听音乐、示范演唱、练唱、现场点评等方法,让学员们了解弥渡民歌在国内外的影响,弥渡民歌的文化背景元素,弥渡民歌的传承、保护,以及弥渡民歌的开发利用等。以李彩凤为主的“彩凤民歌培训班”,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三天,培训对象为音乐爱好者、乡土文化、弥渡民歌爱好者。学习期满,学员举行演唱测验,通过测验者纳入重点培养对象。此外,培训班聘请热心公益事业的弥渡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毕、弥渡一中退休音乐教师徐菊芬、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鲁其中等向学员传授弥渡民歌写唱常识。
以上文字记录和介绍了李彩凤的经历、演唱特点、传承谱系及其个人对保护和传承民歌所作的贡献。李彩凤是提升大理乃至云南知名度的有效资源,她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文化产业开发行动中重要的地方文化标识,无她,弥渡政府冠之以名的“小河淌水的故乡”“花灯之乡”的自我定位难免显得空洞,“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的发展路径也会失去重要的参与主角。她依赖电视、报刊、电影插曲、口耳相传等多种传播途径,将现代传播手段与当代民歌传承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这对于一个年已72岁的老妇人来说,无疑是令人称道、值得尊敬的,她为很多“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传承模式。但在社会和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她的传承方式在有些方面还可以适度拓展。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带徒补贴制度。弥渡民歌传承人后继乏人,李彩凤靠民歌演唱技艺连自己也养不活,更谈不上致富,她公开声明愿免费招学徒,传授民歌演唱技艺,但愿意学习的人却很少。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对类似李彩凤这样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相应给予经费补贴,用于开展展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同时,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带徒补贴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考核,为成绩优异的学徒提供资金补贴,鼓励其学习、掌握传统技艺。
二是建议将民间音乐进课堂这种形式广泛运用于学校教育,以此传承和保护民间音乐文化,让李彩凤的民歌走进中、小学校园,聘请她兼职教学或校外辅导员,让孩子们从小了解、继承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民间音乐,保证地区瑰宝的顺利流传与发展。
三是建议政府或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采纳、收集、整理李彩凤的民歌,在经费上给予一定补助,尽快编辑出版《李彩凤原生态民歌》DVD专辑。
〔1〕李永军,邓胤.弥渡密祉: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43.
〔2〕杨晓,李毕.对传承弥渡花灯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16):2.
〔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protecting"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is paper takes the national Midu folk song inheritor,Li Caifeng,as the subject.Through her life experience,singing characteristics,opern system and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olk songs,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folk songs for putting forward feasibl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music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Li Caifeng;case study;inheritance status;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责任编辑党红梅)
Reflection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Folk Songs:A Case Study of Li Caifeng,the National Midu Folk Song Inheritor
Yang Xiao
(College of Ar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J722.21
A
1672-2345(2016)03-0053-04
大理州文化局科研基金专项横向课题(20130606)
2015-10-26
2016-01-10
杨晓,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