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生态系统研究

2016-03-09 14:48王海英王旭娜李聃妮
关键词:子系统同伴师生关系

王海英,王旭娜,李聃妮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生态系统研究

王海英,王旭娜,李聃妮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学校环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是青少年必须接触的一个近体环境。从学校生态系统角度出发,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三个子系统的影响,分别为教师子系统、同伴子系统和学校环境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包含不同的变量和因素。如果学校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应从整个学校生态系统出发,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方式、重视同伴关系、营造班级氛围和创建校园文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生态系统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研究报告了青少年所接受的教师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学校文化氛围等学校因素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但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了横向研究或静态描述,即在某一时间内,以某一特定群体的青少年为被试,运用有关心理健康的问卷进行调查,从而揭示所调查群体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特点与影响因素等。站在生态系统观的视角看,这些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了解目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但它只反映了部分图景,缺乏内部效度与生态效度,并不能探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层影响机制。因此,为了能够更深层次地、真正持久地维护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则需要以生态系统观为指导,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模型,努力建设和维护健康的环境系统。本文试图借助元分析的方法,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探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从而揭示学校这一重要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生态系统观

生态系统观又称为生态系统发展观,它指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互动所产生的系统,是系统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的相结合。系统发展观认为,个体生活在一个大的系统之中,这个系统中包含着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有很多小的因素和成分。这些因素和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断变化,这个过程就是个体的发展过程,它重视系统内的联系性和动态性。生态发展观认为,个体发展是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既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具体的生活环境,也包括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和挫折,这些环境之间同样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生态系统观的主要代表观点是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物生态模型。此模型将个体生活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行为系统由小到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型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1]568-586,这四个层次是以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划分的。从微观系统到宏观系统,也就是对个体发展的直接影响到间接影响。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学校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微观环境,是除家庭环境以外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对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生态系统是青少年与其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系统,所以当学校生态系统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时,青少年的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发展;反之,青少年就会出现心理偏差。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生态系统研究

站在学校生态系统的视角,运用元分析的方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教师、同伴和学校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影响。在教师子系统中,影响的变量为教师素质、教师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在同伴子系统中,影响的变量主要为同伴关系;在学校环境子系统中,影响的变量为校园文化和班级氛围。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师子系统研究

1.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是执教者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和能力。教师素质可分为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三种,包括五个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格特质、教育理念、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身教重于言教,人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学习获得的。教师素质影响着教师的言行举止,而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给他的学生。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指出,鉴于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让一位情绪失控的教师任教。如果一位教师有严重的抑郁、过分的沮丧、极度的消沉,那么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躯体传染病对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王乃河(2013)研究认为,教师作为主导者如果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稳定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机智的应对方式,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会将这些优良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给学生[2]151。彭康清(2015)在对教师的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指出,教师的问题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正确,对自身的情绪缺乏控制,对学生的个性缺少尊重,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3]116-119。

2.教师教育方式

教师教育方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和特定的行为模式,它概括了教师的各种教育行为,因此也称为教师领导行为模式。姜金伟、李苏醒(2013)采用教师支持问卷、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242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师支持对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积极的教师支持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对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来说,积极的教师支持有助于学生归属感的形成,建立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提高[4]46-49。 程黎等人(2015)采用教师课堂行为学生知觉问卷和学习策略量表对144名低学业成就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教师课堂行为中的支持性帮助和高期望两个维度与学生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性策略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分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教师支持性帮助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存在显著预测效果[5]47-52。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和学生以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表现形式而形成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反映着双方间心理上的距离和满足各自心理需要的状况。亲密的师生关系能够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改善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促进学生对良好人际关系的渴望,有助于学生智能品质的培养。张丽华等人(2009)采用师生关系满意度量表、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和同伴关系满意度量表对560名学生进行施测发现,师生关系与青少年的自尊有密切关系,师生关系对自尊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同伴关系间接实现的[6]1378-1381。雷榕、锁媛等人(2011)采用师生关系问卷和 SCL-90量表对西安市4所普通中学的93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师生关系可以显著地影响和预测青少年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师生关系的支持性、亲密性和满意度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呈显著负相关[7]687-689。陈丽霞(2014)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师生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关于师生关系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过多干涉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被教师严厉指责,这些行为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造成对立情绪。而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不能不一视同仁、轻视自己、处理不公正等[8]153。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显著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同伴子系统研究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在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纵向的追踪研究发现,在学校有良好同伴关系的个体比被同伴拒绝的个体更不容易辍学,也更少表现出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在未来生活中也很少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9]76-79。Storch等人(2004)对女性青少年进行同伴亲社会行为、关系性欺侮和孤独感的调查研究发现,同伴公开的和关系性的欺侮与个体新环境下的社会退缩、对消极评价的担心以及孤独感呈显著性正相关,在关系性欺侮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同伴亲社会行为起着调节作用[10]351-362。Buhs等人(2006)以青少年为被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同伴团体拒绝、学业成绩与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同伴拒绝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关系密切,早期的同伴拒绝与课堂分享行为的减少、学校逃避行为的增多呈显著性正相关,进一步结构分析发现,同伴虐待在同伴拒绝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长期的同伴排斥在同伴拒绝与课堂分享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长期的同伴虐待在同伴拒绝与学校逃避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11]1-13。姜金伟、李苏醒(2013)运用同伴支持问卷、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对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同伴情感支持能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自尊和生活满意感,同伴学业支持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感[4]46-49。以上研究表明,如果同伴关系缺失或不良则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使青少年在该阶段缺少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同伴关系所带来的大量信息和榜样行为,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情绪与人格。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子系统研究

1.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李巧灵等人(2014)运用中学校园文化问卷和学校归属感问卷对73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校园文化中人文关爱、创新活泼两个维度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校园文化中的规范有序维度则对学校归属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12]158-160。李健(2013)的研究发现,如果一所学校的环境是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就会使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对他们健康情绪的形成有消极影响;一旦他们考试失败,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习得性无力感,这会影响着他们良好自我意识的确立;甚至当许多青少年所有的重心都是考试成绩和班级排名时,就会放弃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从而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塑造[13]231-232。

2.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是指班级成员通过长期的合作、互动以及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共同的学习目标、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整体性、表征性的表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班级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环境具有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功能。卢家楣(2015)在对班级氛围与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研究中发现,班级氛围对学生情感素质的班级变异的方差贡献率超过百分比的一半,并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充分说明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情感素质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作用[14]1174-1179。班级氛围作为学生长期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够对班级内学生的行为有所解释,也能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所以班级氛围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启 示

学校生态系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生态子系统之一,是由学校内部环境与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它与其他社会生态子系统一样应该受到高度关注,应从多角度、多水平、全面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干预。第一,提高教师素质,合理运用教育方式,培养和谐师生关系。教师作为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应该从三种素质、五个方面出发提高教师素质。在提升教师素质的基础上,使用合理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和班集体,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适时、适度听取青少年的意见与建议,合理改善自身已有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完善教学方式的同时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认真对待和引导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作为青少年人际交往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同伴关系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同伴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青少年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二者关系的预测模型,找出青少年心理出现问题时同伴关系方面的可操作性指标,从而达到通过促进同伴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措施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第三,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丰富校园文化。青少年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认识特点[15]188-191,班级氛围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和重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16]188-191。教师通过尊重、接纳和真诚,给青少年营造“心理自由”的班级氛围,消除青少年的压抑感,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如果说班级是青少年学习的小环境,那么校园则是青少年学习的大环境。在教育制度不断交替更新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在新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从校园文化的文化类型入手,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进行建设,给青少年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16]155-159,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1] Bronfenbrenner U,Ceci S.Nature-nurture reconceptualized:A bioecological model [J].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

[2] 王乃河.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

[3] 彭康清.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5).

[4] 姜金伟,李苏醒.教师和同学支持对初中生生活满意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5] 程黎,李浩敬.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与家长参与对10—12岁低学业成就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5(7).

[6] 张丽华,张索玲,等.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影响青少年自尊的路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

[7] 雷榕,锁媛,李彩娜.家庭学校环境、人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5).

[8] 陈丽霞.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4(4).

[9] 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4).

[10] Storch E.A.,Masia-Warnerb C.The Relationship of Peer Victimization to Soci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in Adolescent Femal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4(27).

[11] Buhs E.S.,Ladd G.W.,Herald S.L.Peer Exclusion and Victimization: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Peer Group Rejection and Children’ s Classroom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98).

[12] 李巧灵,王俊有,王明辉.校园文化对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的多层线性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3] 李健.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浅析[J].才智,2013(18).

[14] 卢家楣,王俊山,刘伟.中小学班级氛围、班主任情感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影响:基于多层线性分析[J].心理科学,2014(5).

[15] 张宪冰.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与政府责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6] 殷世东,靳玉乐.回归与运作:生态取向学生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A Research on th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 as an Ecological System

WANG Hai-ying,WANG Xu-na,LI Dan-ni,

(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Schoo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surroundings during the adolescent’s growth.It is a proximal environment that they must face up.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ystem,th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is affected by three subsystems:the teacher subsystem,peer subsystem and school environment subsystem.Every subsystem has different variables and factors.If the school has positive sense on th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it should start from the whole school ecosystem.This includes improving the teacher’s quality,change educational method,emphasis on peer relation,build class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 campus culture.

Adolescence;Mental Health;the Ecological Systems of School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26

2015-01-25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BA150233)。

王海英(1975-),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王旭娜(1990-),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李聃妮(1991-),女,吉林舒兰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G44

A

1001-6201(2016)04-0157-04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子系统同伴师生关系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寻找失散的同伴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