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李先念与新中国粮食工作
姜长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粮食生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李先念作为长期主持财经工作的领导人,在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粮食价格、粮食进出口以及粮食储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新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先念;粮食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1965年8月19日,李先念同谭震林召集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和中共中央华北局的同志座谈粮食问题时指出:“粮食工作是个艰苦的工作,从全国情况和战争形势看,解决粮食问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增加库存,积累储备,打起仗来,到处可以吃粮食。二是还要考虑城市需要,今天的情况和过去不同了,不能把管城市。这个工作很艰苦,从1960年、1961年、1962年、1963年,我可以说代理了粮食部长,天天抓粮食。”[1]事实上,鉴于中国财经和农业的特殊关系,李先念对中国的粮食工作一直以来都非常的关注重视。
民以食为天,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国初期,李先念对粮食生产供给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李先念1954年到中央工作以后,担任财经部门的重要领导人,因为中国财经问题和农业粮食问题的密切关系,自此他对全国粮食生产供给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1957年9月,李先念出席各省、市委书记关于粮食问题座谈会,在发言中说:解决粮食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全党的高度重视,在于使全党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粮食问题的本质,使国家粮食购销和农业社内粮食分配结合起来进行。[2]1958年4月11日,国务院颁发由李先念主持研究提出的《国务院关于改进粮食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3]1959年4月李先念在全国财贸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粮、棉、油、菜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是稳定市场的主要力量。粮棉油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4]三年困难时期和此后的经济调整时期,李先念为了全国的粮食供应调运殚精竭虑,昼夜操劳。1961年4月4日,李先念出席有关省市粮食调运会议时发表谈话指出:在粮食问题上要统筹兼顾,万一不能兼顾时,要挤农村保城市。同志们在全国粮食这个大局上,千万不要算局部账。粮食不稳,什么就都乱了。[5]
经济调整几近结束、中国粮食供应有了很大改善的1965年11月,李先念在出席中共中央财贸部党委会会议时讲话仍然念念不忘农业粮食工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是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是工农联盟问题。我们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下苦功夫,把各方面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摆一摆,千方百计地把粮食工作做好。[6]
“文革”十年,作为为数不多的没有被运动冲垮的财经高官,李先念为中国的粮食生产、社会经济正常运行耗费了大量心血。1976年1月23日,李先念接见参加全国计划会议的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门的负责人,在讲话中说:“我们要真正把农业放在第一位,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争取农业大丰收,各行各业都要更好地支援农业。”[7]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11月9日,李先念接见出席全国粮食会议代表时指出:粮食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事。少炼200万吨钢,不会出大问题,无关大局。少200万吨粮食,就要出娄子。粮食工作要抓紧,要成年累月地抓,销售要月月抓。[8]
李先念在长期领导财经工作的实践中,对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作了多方面的阐述。其中要保护耕地、少占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做好粮食工作的基础;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关系,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的生产积极性是做好粮食工作的前提;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做好粮食工作的根本等。1981年7月27日,李先念会见多哥客人时说:中国的农业一是靠政策,包括所有制、价格政策,用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二是靠科学,提高生产率,要推广良种,它可以增产。三是靠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要破坏生态平衡,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9]
李先念对粮食工作的重要性反复强调。1987年6月9日,李先念出席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发表讲话指出:农业生产,粮食是第一位。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不能放松。十一届三中全会发了两个文件,政策作了大的调整,农村形势很好。今年经济作物和副业有较大发展。这是好的。但是粮食作物面积不能减少。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广开门路,搞好多种经营。还是要大力提倡节约用粮,计划用粮。[10]1988年10月15日,李先念致信赵紫阳、李鹏并转中央常委:粮食问题要高度重视。我是被粮食问题吓怕了的。陈云同志说无粮则乱,这是真理。何况中国有十亿多张嘴巴。农业生产要有个长远的打算。农业投入、农业基本建设、经营管理方式、发挥农民务农的积极性等,都要有具体措施,并认真落实。”[11]他的这些教诲和指示对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发挥了长期性的深远影响。
从建国一直到1960年,中国都是粮食净出口国。1961年为了化解国内的粮食困难,中国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口了大批粮食,这是中国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不得已的办法。对此李先念指出:“有一段时间,农民生活困苦,城里人日子也不好过,还挖了国家库存,被迫进口粮食。通过这个教训,才使我们懂得,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道理;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认真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学习辩证唯物法,破除形而上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12]
1960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公开表示赞成陈云进口粮食的意见。对此,当时在粮食部工作的杨少桥有过回忆,他说:“进口粮食这个措施是我们当时不敢设想的,当时一些人认为吃进口粮是修正主义。决定进口粮食是由陈云同志提出、总理同意的,可能总理也跟主席讲了,并且很快就决定了。从决定进口到第一船进口粮运到天津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可见事情办得是很果断很迅速的。”即便在国家决定进口粮食的时候,李先念也是强调粮食问题主要依靠国内来解决。1961年1月27日,李先念主持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办公会议时讲话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国内需要的粮食,只能依靠国内生产来平衡。这是我们在粮食问题上的根本立脚点,是粮食分配工作的基本原则,决不能动摇。[13]
1963年1月,李先念在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绝不能长期靠进口粮食来弥补国家粮食收支的逆差额,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国家工业化事业。”[14]
据统计,从1961年到1965年,我国共进口粮食547亿斤,年均109.4亿斤。同期共出口粮食127亿斤,进出口相抵,净进口粮食420亿斤,年净进口84亿斤。进口的这些粮食尽管占我国当时粮食总量比例很小,但它作为中央掌握的大宗粮源,在粮食的调度和调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避免了更大范围内粮食危机的扩散。
“文革”期间,在李先念主持下,中国也曾经大量从国际进口粮食。但这次进口粮食主要是以规避国际货币危机为目的的。从1972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恶化,人们对美元的信用彻底地失去了信心,国际金融市场上再次爆发了美元危机。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被迫宣布战后美元第二次贬值,美元对黄金贬值10%,即黄金官价由每盎司38美元再提高到42.22美元。由于国际市场上主要粮食品种的交易价格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贬值意味着以美元标记的国际粮食价格会出现上涨。
1973年2月26日李先念等人在研究了美元贬值后的国际市场问题后在给周恩来等人的简报中指出:“美元贬值百分之十以后,仍然稳定不下来,国际市场混乱,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现从十七种原料和食品(钢、锡、铝、锌、糖、可可、咖啡、大豆、椰干、花生、橡胶、牛肉、大米、羊毛、小麦、棉花、玉米)的国际市场价格来看,比美元贬值前上涨了百分之四,比去年秋交会期间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五,比去年年初上涨了百分之五十五。由于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恶化,财政赤字庞大,美元贬值百分之十,仍然解决不了问题,美元是否继续贬值还要看一看,但国际市场价格仍是继续上涨的趋势。”[15]
李先念接着又提出,“在国际货币危机仍在发展,金融货币市场动荡不定的情况下,我们拟采取少存现汇,多进口物资的方针。现在法商在京正与我洽谈转口美国粮食。其中:阿根廷玉米十万吨(每吨九十六美元)、美国玉米四十万吨(每吨九十三美元)、美国小麦四十万吨(每吨108美元)。由于美元贬值,可能每吨要涨五美元左右,才能成交。这个价格比去年粮价高峰时要便宜十美元左右,我们打算买下来。”[16]1973年6月19日,李先念致信余秋里、谷牧,提出一要适时抓好进口粮食,不一定都是小麦,玉米也行;二是出口大米步子要稳妥些。要达到稳妥,对国际市场作精密的分析,特别是对产米国收成如何,要调查研究。有了调查研究才能卖出好价钱。[17]
1974年6月29日,李先念在商业部《关于1973年粮食情况简报》上批示:粮食工作一定要抓紧。要兢兢业业做好粮食工作,千万不要大意。只要认真安排好人民生活,是不会出现问题的。我们是8亿人口的国家,吃饭是个大问题。进口粮食是靠不住的,我们不能靠进口粮食过日子,有这种思想就危险透了。[18]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为了保障民生,减少并稳定粮食征购,每年进口约1300万吨粮食,保证城镇及经济作物集中区人民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减轻农民粮食生产的负担。在此基础上农村开始改变片面发展粮食生产的做法,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1979-1981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由于政策对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有力,1978—1982年5年间,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指数(以1952年为100)从1979年的229.6增加到1982年的306.6[19],由于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市场供应发生了根本性改观,从而一举改变了中国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的被动局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粮票、米票、布票、油票等各种票证也随之被逐步取消。1982年全国人均年生活消费粮食从1978年的391斤增加到451斤;人均年生活消费猪肉从1978年的15.3斤增加到23.5斤;人均日用消费品年生活消费从28.8元增加到51.1元。[20]
即便在中国粮食生产取得很大成绩的情况下,李先念对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仍然多次强调。1988年4月16日,李先念视察河北省石家庄市及栾城县农村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搞不上去,别的什么都不好办,什么四个现代化,一个现代化也没有。十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靠进口是不行的,一定要重视农业发展。”[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作为基本的生活物资,对整个价格体系发挥着中枢作用,李先念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日李先念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指出:“物价政策在国营商业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价格规定得适当与否,就更加要直接地广泛地影响到生产,影响到人民的消费和国家的积累。过去几年,我们没有认真地研究物价,总结经验,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22]他指出“粮食价格是所有农产品价格的主体,是市场物价的中心,粮价一有变动,必然牵动整个市场物价。因此,对于粮价的调整必须慎重从事,个别需要调整的地方也只能分期分批地进行。”[23]
1956年10月21日,李先念致信陈云、周恩来,就邓子恢来信反映一些农业部门和省提出以提高粮价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业生产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粮食价格是基点,不要说提高40%,即令提高5%也不得了,工业品必然随之上涨。那样,城市人民生活如何办?对农民、对国家究竟有多大好处?将是一系列问题,必须慎重考虑。[24]
由于大跃进的失误和“左”的思想指导,中国粮食产量1960年比1957年减少了26.4%。[25]商品特别是粮食供应不足,导致人民的消费水平和身体素质下降。1960年同1957年比较,国家粮食库存减少236亿斤,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粮食脱销的危险。由于粮食减产和征购量较大,1960年农村留粮比1957年减少37.1%,按人口平均的粮食消费量比1957年减少35.3%。[26]粮食供求严重失衡,这个时期如何做好粮食工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李先念于1961年7月30日给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粮食是稳定市场物价的关键。如果国家不能征购到必需的粮食,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27]9月6日李先念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指出:“计划价格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稳定下来,一般不动,个别调整;自由价格允许有升有降。要保障占职工生活开支百分之六十左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现行价格的基础上稳定下来。这是目前处理物价问题的一条重要政策界限。”[28]“粮食价格,即使在品种变化或者质量提高的情况下,也不要提高零售价格,差价由国家补贴。国家在收购大宗蔬菜的时候,应当实行必要的补贴办法,或者采取用粮食、化肥和工业品奖励菜农的办法,以稳定菜价,保证职工生活的稳定。对于占职工生活开支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商品,主要是三类农副产品和一部分以三类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手工业品,应当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物资交流出发,协商议价,有升有降。如果把这些商品的价格统死,就会妨碍生产,越统越少。只要生产发展了,就会逐步地由少到多,由贵而贱。在目前工业品不够的条件下,要保证这部分商品价格的稳定,是办不到的。当然,我们应当积极地加强农村集市贸易的领导和管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应当通过业务活动,吞吐商品,便利购销,协商议价,平抑物价。国家要在可能范围内拿一部分工业品,用奖售一部分物资的办法同农民进行交换,尽可能使三类物资的价格不致过高。一、二类农产品收购价格,应当坚持中央今年一月决定的分两步走的办法,即今年提高粮、油、猪、禽、蛋的收购价格,明年再考虑提高某些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经济作物收购价格的提高,必须慎重从事,不要使粮食价格再成为‘盆地'。目前工业品不足,单纯用提价的办法拿票子给农民,并不能真正使农民得到好处。如果提价过多,反而会使物价造成更大的混乱。第二步如何办,还要看一看。我们必须避免陷入这样三个‘轮番',即:粮食与经济作物之间的轮番提价,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轮番提价,工农产品价格与职工工资之间的轮番提高。”[29]在经济困难时期,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和保持平稳,有利于社会大局的稳定,对经济调整的成功发挥了很大作用。
1978年6月7日,李先念听取全国物价会议情况汇报时指出:“物价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调价要慎重。市场物价的调整更要慎重。”[30]同年10月20日,李先念同纪登奎、陈永贵等听取全国粮食会议情况汇报,在讲话中说:我们对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粮、油等定量供应的部分,要切实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调价要慎重,调价时要向人民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调价后要补上工资。要把情况告诉人民[31],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伟大的民生情怀。
粮食生产是有周期的,并且粮食生产也有丰收和歉收的年份,中国是一个有着巨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大国。这就要合理调剂粮食生产的时间周期,兼顾丰收和歉收年份粮食供应的持续性。建国伊始,中国党和政府便加强了粮食工作,实行了粮食的统购统销,但粮食工作还是常有风波出现。“一九五六年的经验说明,在丰年的时候,应当预计到以后可能的歉收;在有余的时候,应当预计到以后可能发生的不足。这就是说,应当逐步地扩大物资储备,以丰补歉,以有余补不足,保证我们的建设事业顺利地前进,更加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32]
1957年7月,李先念同陈云主持全国粮食会议。李先念讲话指出:今后粮食工作必须坚持‘三定'为基础;坚持增产增购、统一调度、先公后私、严格控制销量等原则。粮食库存不能再挖,灾荒必须随时准备应付,城市人口必需的粮食供应应该保证,出口不能减少。[33]这里李先念着重强调了保持库存不能再挖。
在粮食匮乏的三年困难时期,李先念等对粮食储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60年2月13日至28日,李先念主持全国财贸书记会议,在讲话中指出:粮食是稳定市场的核心,一定要有储备粮,国家要有储备,公社和生产队要有储备,社员个人也要有点储备,年年都要储备一点,逐年增多,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34]这对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不顾集体和个人积累,放开肚皮吃饭等做法表达了不满,又对以后粮食工作提出了要求。
1963年1月,李先念在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上讲话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正常周转大约需要360亿斤,加上战略储备需要就更多了。因此,每年收购的粮食要大于销售和其他开支,做到每年都积余一些粮食。”[35]1964年12月,李先念在四川省粮食厅的一个报告上批示:粮食系统要把保管粮食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尽快取得效果。现在就应认真总结前几年的那些好经验,如‘四无'粮库要大力提倡。[36]
合理的经营管理有利于粮食的运输储藏。1965年3月28日,李先念出席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在讲话中指出:粮食部门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按照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不解决这个问题,网店设置不会合理,劳力也花得多,运输储藏等费用也增加。[37]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经验教训,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粮食问题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李先念对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有着清醒的认识,1980年12月16-25日,李先念会见联合国粮食理事会主席等人时指出:中国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要靠天吃饭。要真正解决粮食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38]1988年5月,李先念视察湖北时指出:“三年困难时期,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也可以说是饿怕了。这些年来,我一直非常注意粮食问题,就是吸取了那时的教训。”[39]1988年他在致关广富的信中指出:我国是有十亿人口的大国,谁也养不起。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无粮不稳'。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睡觉的时候也要记住[40],表达了他对中国粮食工作的严重关注。
李先念长期担任党和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达26年,长期分管财政、金融、贸易等工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倾注了大量心血。[41]这自然包括李先念同志为中国粮食工作所做的巨大贡献。
[1][6][37]《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45;282;182.
[2][3][5][13][33][34]《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8;64;301;291-292;28;213.
[4][27][32]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330;474;240.
[7][17][18][30][31]《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43;297;361;610;673.
[8][9][10][11][21][38][39][40]《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6;146;131;456;443;393;444;446.
[12][14][35][36]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235;93-94;93;225.
[15][16]李先念.建国以来李先念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10;210.
[19][20][25]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3[M].北京:中央统计出版社,1983.483;483;149.
[22][23][28][29]李先念.李先念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14;216-217;270;271-272.
[24]《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9.
[26]《当代中国的计划工作》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85)[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162.
[41]胡锦涛.在纪念李先念同志10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http:// www.gov.cn/ldhd/2009-06/23/content_ 1348336.htm,2009-06-23。
Li Xiannian and the Work with Grai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iang Changq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836)
Grain prod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uch a populous country like China.As a long-term leader taking charge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work,Li Xiannian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a's food security.He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s in grain production,consumption,price,import and export and grain storage,etc.
Li Xiannian,Grain
姜长青(1975—),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