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评估

2016-03-09 12:52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扶持政策研究课题组
古今农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遗产地梯田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扶持政策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 100026)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评估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扶持政策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 100026)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对遗产地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好经验、好机制。当前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全国范围内农业文化遗产底数不清、保护制度与组织机构不够完善、遗产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的遗产地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制定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尽快完成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二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制订完善;三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机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四是分类分阶段开展遗产地保护政策制定与项目资金扶持。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遗产地;保护;评估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依靠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智慧,创造出来的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在历史上推动了农业发展,保障了百姓生计,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进步,由此演进并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

挖掘、保护和传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填补国家遗产保护在农业领域的空白,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探寻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更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不仅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传承农耕文明,弘扬农耕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经济与文化的永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纷纷按照农业部制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和认定标准,积极挖掘整理当地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依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对地方挖掘整理、省级管理部门审核上报的资料进行了严格评审,并经过网上公示,分别于2013年5月确定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19个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6月确定了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等20个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2015年10月确定了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等23个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总计62个,其中有11个遗产地同时还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占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的35%,居各国之首。

一、保护工作实施以来对遗产地产生的积极作用

自2012年农业部下发《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作为农业系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保护工作的实施弘扬了中华农业文化,增强了国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一步开创了遗产地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全新局面,带动了广大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益提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申报工作更加踊跃

自2012年开始,省级农业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工作指导,加大宣传推介,做好动态管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也以此为契机,按照制定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进一步做好挖掘保护,强化传承展示,遗产地广大农民对于遗产保护的意识由自发到自觉,对遗产保护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遗产地民众“人人知晓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时时关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处处维护遗产地良好发展”的可喜局面。随着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农业文化遗产”这个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重视。2015年,“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村电商”、“农产品微营销”等共同入选了农业市场十大热词。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评选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对于申报工作高度重视,踊跃申报。第一批申报候选遗产地为35个,经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选,认定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19个遗产地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二批申报候选遗产地为42个,经评选,认定了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等20个遗产地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三批申报候选遗产地为43个,经评选,认定了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等23个遗产地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遗产地申报评选的整个过程来看,各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申报工作都高度重视,申报数量和获批数量都有所增加。即使目前尚未申报遗产地的省份,也就本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并整理开展了很多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按照农业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第六条的规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每两年认定一批”,但是实际上,2015年10月,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刚刚发布,福建福鼎、河北迁西、陕西汉中等地便纷纷开始了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准备工作。如福建福鼎于2015年12月26日在福州举办了福鼎白茶“申遗”启动仪式;河北迁西在2015年初便聘请农业文化遗产专家为板栗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把脉;陕西汉中农业局2015年12月初发布了新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通知,号召各县积极准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措施日益完善,遗产地山川更加秀美,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随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措施日益完善,无论是鳞次栉比的宏伟梯田、云雾飘渺的古茶园、波光粼粼的稻鱼系统,还是广袤无垠的草场,遗产地山川更加秀美,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体现出了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和谐美,这些浸润着悠久人文历史、丰富生物资源以及独特农业产品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具备经济与生态价值的高度统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之地。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的核心区龙井村地处5 A级风景名胜-杭州西湖景区之中,地理位置优越,在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之后,地方政府更加重视遗产地各项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3年内,茶园通往龙井村的道路实现了全部游步道,均为1.2米宽、0.8米厚的石板路设计,每公里造价80万元;另外,龙井村蓄水池建设进展顺利,当地政府每年投入都在100万元以上,为茶叶生产抗旱保收创造了条件;龙井村的垃圾处理、环卫公厕的卫生保洁工作,均是按照杭州市城市卫生管理标准并入杭州市政管网来管理,真正实现了遗产地茶园美如画,人在画中游的效果。

遗产地传统民居村寨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文化遗产“活”的载体,保持其原有风貌,是真实记录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核心区元阳县通过开展重点文物普查工作,对全福庄中寨、麻栗寨等6个自然村中具有历史价值的水碾、水磨、祭祀房、寨神林等聚落要素和传统民居开展文物普查,登记造册,梳理出244间传统民居,聚落要素33个,对经过普查核实的978户传统民居进行挂牌保护,通过图片、影像、电子文档等方式进行科学化管理,使遗产地核心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所在地——青田县小舟山乡依托千亩梯田的生态资源优势,尝试做大做强摄影文章,积极引导梯田合作社和农户对梯田主景区抛荒地进行耕种,创意耕种爱心油菜花和各种图案的水稻,使遗产地景色更加秀美,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努力实现了从“种田地”到“卖风景”的转变。小舟山乡梯田因此还获得了农业部评选的“中国美丽田园”十大景观之一。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农业系统”获评农业部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以古桑树群为资源主体,建成了香雪园、槐林生物园等生态园区,开发建设了东方紫桑文化产业园、万景养生养老基地等综合体项目,每年举办椹果生态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借助遗产地秀美的山水人文美景,成功打造了“游黄河故道,品千年椹果”生态旅游品牌,森林公园也被纳入“黄河文明”国家旅游线路。

(三)农业文化遗产多种功能日益突显,遗产地品牌价值日益提高,产品更加畅销,遗产地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更加具有吸引力,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定有助于提高遗产地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文化内涵和产品附加值。目前有机农业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按照传统农耕方式生产出来的品牌农产品符合有机的标准,价值日益提高,各遗产地充分利用丰富的传统资源优势,发展品牌农业、高端产品,以优质特色有机农产品为发展目标,农民增收明显。

云南哈尼梯田红米是一种只能生长在哈尼梯田海拔1400米以上的红米,富含微量元素,因产量不高,以前主要是当地食用。近年来随着红河梯田知名度的提升,这种红米的价格已从原来的每公斤5元左右攀升到20余元,在北京等大城市,精包装的红米甚至卖到了每公斤100元以上。此外,梯田里养殖的鱼、鸭、黄鳝、泥鳅等,也因其“绿色原生态”的特质而受到诸多消费者的欢迎。

借助农业文化遗产地品牌,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稻米和田鱼都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青田田鱼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目前,遗产地龙现村的稻米收购价由之前的2元/斤涨到现在的10元/斤,田鱼价格由之前的14元/斤涨到现在的60元/斤,田鱼干可以卖到260元/斤,十分畅销,供不应求。根据稻鱼共生最大承载量,每亩田鱼能收120公斤,稻米能收400公斤,不算节省的人工,一亩地收入也在万元以上。更为可喜的是,青田稻鱼产品已经成功走向世界,欧洲市场十分抢手。田鱼按条卖,还成为外国人饲养的观赏鱼,每条可卖40欧元。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是农业部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漾濞核桃以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出油率高、营养丰富而誉满中外。获得遗产地称号后,当地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漾濞核桃种植面积达92万亩,年产量2.7万吨,产值超过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3000元以上。核桃树和各种农作物的套种及家禽的养殖,形成了良性生态发展格局。

自“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在加强古香榧群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中,积极推广高产丰产技术,取得了显著效果。绍兴市香榧不仅青果品质好,而且产量、收购价实现双增,全年产量在2700吨以上,青果收购价每公斤35-40元,较之前提高10元左右,榧农收入较之前提高四成以上。农业文化遗产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吸引着广大游客慕名前来,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是全球唯一以城市农业命名的农耕文化系统。借助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张靓丽的名片,结合宣化古城游,把核心区观后村古葡萄园纳入景区。舒适整洁的村容村貌、甘甜可口的牛奶葡萄、按照古法种植的漏斗型葡萄架无不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遗产地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收益显著提升。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以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为契机,积极整合从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以“稻鱼鸭系统示范区”、“稻鱼文化博物馆”、“标志性民族建筑”、“农业文化遗产景区道路”等吸引广大游客,使从江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农业文化遗产风情体验、少数民族风情体验、民俗文化鉴赏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区,以“高增侗乡农家乐、加榜梯田农家乐”为代表的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起来。

二、遗产地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经验与机制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只是一个项目,更是一项事业,各遗产地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农户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多方参与,共同努力,用实践探索出保护和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好经验、好做法与好机制。

(一)加强体制建设,不断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保障

目前,农业部评定的三批共62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在实际工作中均制定了各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划定了总框架。在此基础上,第一批19家遗产地普遍以当地政府发文的方式,制定了农业文化遗产具体保护管理办法,例如:云南红河州委、州政府颁布实施的《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办法》《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关于加强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的决定》《红河州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2015-2020年)》等条例与指导性文件,持续推动哈尼梯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向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迈进。内蒙古敖汉旗制定了《敖汉旗全球重要文化遗产标识使用与管理办法》,规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监管,维护生产经营者的权益;出台了《敖汉小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对敖汉小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专用标志的申请、受理、审核及批准,使用和管理、保护和监督等予以规范。福州市通过人大立法,政府立碑,颁布实施《福州茉莉花茶保护规定》。浙江青田县政府早在2012年就制订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办法》并推进实施。福建省尤溪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尤溪联合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河北宣化自2013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补助办法》、《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管理办法》和《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建立标准示范漏斗架葡萄种植管理方案(试行)》,等等。

第二批20家遗产地中过半数的遗产地制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例如:浙江省杭州市2013年出台了《关于印发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发展奖励办法的通知》,文件明确对西湖龙井茶的名牌工程项目、西湖龙井茶产业开发项目、西湖龙井茶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西湖龙井茶规范包装项目、西湖龙井茶产业推广项目等五个方面进行奖励;同时也制订了《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提高毁坏基地的处罚标准。河北涉县人民政府2013年出台了《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保护管理办法》,新疆哈密市制订了《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管理办法》,等等。

第三批23家遗产地中,目前有4家遗产地制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他们是:北京市海淀区农委印发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北京海淀京西稻农耕文化系统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房山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印发的《“北京房山京西稻作文化系统”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制订的《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保护管理办法》,吉林省龙井市人民政府制订的《龙井苹果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和山东省乐陵市人民政府制订的《乐陵市千年枣林公园管理办法》。

在制定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法规办法的同时,一些遗产地在组织建设上,先行先试、逐步强化,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形成长效机制,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保护与管理。例如:云南红河州在2007年8月成立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该局后更名为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2008年5月,元阳县成立哈尼梯田管理局,随后,红河、绿春、金平县也相继成立了哈尼梯田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哈尼梯田“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的重点保护管理工作。内蒙古敖汉旗于2013年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管理局,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并组织参与了多次专业技术培训,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云南普洱市于2014年成立了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浙江杭州市在2013年成立了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浙江庆元县成立了食用菌管理局,专门负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普洱茶、龙井茶、香菇的生产加工工作。

(二)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遗产保护意识与技术水平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体人民共享的宝贵财产,地方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来。遗产地广大农户普遍具有珍视农业文化遗产、爱护祖先宝贵遗产的朴素情感,但自身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因此,各遗产地政府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遗产地广大人民的遗产保护意识与生产技术水平。

云南红河州组织知名作家、学者、记者陆续编写出版《文化解读哈尼梯田》《哈尼梯田传统文化知识读本》等梯田文化丛书;组织编写《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哈尼梯田与青少年》等知识读本;成立州编译办收集整理出版《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40卷,加强对广大农户及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培训。红河州元阳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稻田养鱼对于梯田水土保持、水稻生长、水质营养都有重要作用。元阳县积极引进100万尾芙蓉鲤鲫,利用南沙电站库区网箱进行培育成规格鱼种,然后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将100万尾生长性能、抗病性、适应性更好的鱼苗分发给广大农户,开展稻田生态养殖和网箱养殖,丰富稻田养鱼品种,增加稻鱼产量。

浙江青田县为继承和保护稻鱼共生系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稻鱼共生技术培训,提升稻鱼共生产业发展。由青田县农业局、人社局、农办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青田县稻田养鱼管理技术提升培训班”重点对全县各乡镇(街道)的稻鱼养殖户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于稻鱼共生系统科学性的认识,提升种养殖技术水平。培训内容包括《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技术》、《稻鱼共生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稻田养鱼生态种养技术创新和实践》、《再生稻鱼共生技术》和《农副产品营销》等。相关的技术培训还有再生稻鱼共生模式培训,“稻鱼共生”和“稻-鱼-鳖共生”技术培训,以及《青田传统稻鱼共生技术》电子版光盘(配中文解说、英文字幕等)。

(三)加强遗产地农家传统品种种质资源搜集工作,不断巩固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果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生物多样性,是农业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物质存在基础。然而,在以化学农业和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以产量最大化为追求目标造成了生产集约化和品种单一化,传统的耕作方式和作物品种遭受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加强遗产地农家传统品种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遗产地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内蒙古敖汉旗积极开展遗产地传统农家品种种质资源搜集与整理工作。自2013年以来,共搜集到谷子、高粱、黍子等濒临灭绝的传统品种计144个。2014年,建设旗级传统农家品种试验基地2.5亩,种植传统农家品种99个及国家种质资源库提供的212个品种。2015年,建设传统农家品种试验繁育基地16亩,种植品种170个,其中传统农家品种151个,扩繁谷子品种12个,实施育种6个,对照谷子品种1个。

浙江杭州自2010年以来,积极开展龙井茶群体种保护工作,每年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400万元以上,对于群体种茶园每亩补助550元的菜饼有机肥,老品种茶园共3700多亩,每年补助在300万元左右。对于老茶种生产出来的优质龙井茶,采取定单式生产方式,手工炒制,优质优价。对于老茶种的生产与养护做到合理有度,与当前市场上普遍流行的“龙井43”区别开来。

“世界茶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利用建立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创建现代生态茶园对本地茶种多样性进行保护。普洱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园清洁生产改造,采用套种本地树种、茶园养鸡、物理驱虫等方式,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2013年,普洱市成为全国绿色经济示范区,实现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茶产业发展的双丰收。

(四)加强遗产地宣传推介工作,不断提高遗产地品牌价值,打造遗产地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遗产地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比赛、农事体验等活动,以报纸、广播、电视、多媒体等为载体,不断扩大遗产地的文化影响力,打造遗产地品牌,推广遗产地优质特色农产品,促进广大农民增收。

云南红河州早在2013年就建成了8万亩梯田红米生产基地,产量2880万公斤,助农增收1.44亿元。已打造了“梯田谷雨”、“土司血米”、“云雾谷”等著名品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红米2014年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CCTV-7)“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桂冠。精心打造的反映哈尼梯田传统文化艺术的《哈尼古歌》成功亮相2015年米兰世博会,作为中国馆唯一驻场演出节目,获得了世人的惊叹与赞赏;韩国KBS电视台到红河县拍摄梯田及红米专题片,介绍当地哈尼人民生产生活现状、原生态哈尼梯田自然景观、梯田红米生产、加工、制作等内容,促进了红河旅游业和梯田红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同时,红河州不断与国内外各级报刊、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合作,在《人民日报》、《世界遗产》等报纸杂志上出专版专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度推介红河哈尼梯田;创建“红河哈尼梯田”微信公众平台,丰富《红河哈尼梯田》官方网站,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梯田文化信息,挖掘梯田经济,推动产业发展。

江苏省兴化市通过开展“中国兴化千垛菜花旅游节”,相约美丽兴化,畅游千垛花海;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专题片“种出来的风景”在CCTV-4《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介绍兴化垛田这一独特的田地形式;举办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进一步探讨兴化垛田农业系统的深刻内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积极推进龙香芋这一垛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开发,兴化市委、市政府在组织编制《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保护——龙香芋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投入资金150万元,在垛田地貌核心区域的垛田镇高家荡村初步建成了1800亩龙香芋产业园区。

内蒙古敖汉旗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积极邀请国内知名媒体到敖汉旗采访,通过报纸、网络、电视、专刊推介敖汉,取得较好宣传效果。《敖汉旱作农业探源》专题片在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启示——旱作之源》在央视7套《科技苑》栏目播出。《秋后算账,敖汉小米过亿的秘密》在央视7套《每日农经》栏目播出。《敖汉小米八千年》在央视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最近央视7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播出的《敖汉三宝》,对敖汉旗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传统美食等方面进行了报道展示。中国气象频道大型古代农业纪录片《天人合一》摄制组来敖汉旗拍摄。与此同时,敖汉旗积极承办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国际会议,使人们认识到敖汉旗是世界小米之乡。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敖汉旗“中国小米之乡”称号,中国作物协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称号。

“世界第一古梨园”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首批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皋兰县打造梨花之都提供了一张不可复制的拥抱自然、追求生态、亲近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通行证”,这是华夏生态文明的一张“名片”。“黄河奇峡花漾什川旅游节”是遗产地固定节庆活动,游客络绎不绝。走进梨园,枝繁叶茂的古梨树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现存古梨树9082株,其中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梨树2000余株,300年以上的600余株,400年以上的72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古梨园独特的农业生态文化为农产品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内涵,农民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人民政府通过举办联合梯田民俗文化旅游节、开设专门网站、开通联合梯田官方微博、建成联合梯田人家传统用具陈列室,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如有线电视、手机、固话彩铃、明信片、图片展等方式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介。

“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是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遗产地的节庆活动。文化节期间,通过生态采摘、地方文化艺术展演、古桑书画展等活动展示古桑树群的魅力,提升了古桑树群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了古桑树群的保护和发展。文化节期间,CCTV-7《农广天地》栏目围绕古桑树群生存环境、生长形态、栽培过程、古桑文化、桑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开展纪录片拍摄工作,进一步宣传了遗产地多彩农耕文化,提高了遗产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遗产地桑葚优质产品得到广泛的宣传和好评,直接推动了农民增收,桑葚全产业链从桑树种植到产品深加工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五)加强遗产地与社会相关机构合作,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建立遗产地博物馆,扩大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内蒙古敖汉旗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农耕记忆讲述”活动,做好整理、录音、存档入库工作。开展“农业与农村认知问卷调查”活动,调查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学生500名。征集生产工具类、生活器具类、民俗民事类、家居生活类、传统习俗类、休闲娱乐类等十三类与农业生产、农耕文化相关的实物共130余件。2014年开工建设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及特色农副产品展厅,该博物馆目前已经竣工。博物馆共分为农耕器具展示区、农村文化展示区、民俗展示区、敖汉杂粮展示区四个功能区,多方位、多角度、多视点地展示八千年灿烂的敖汉农耕文明和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敖汉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弘扬敖汉史前文化、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敖汉旗灿烂的农耕文明。

为加强对“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宣传与保护工作,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政府与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在江苏省兴化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兴化农耕文化展”,围绕“展、演、乐、品、销、赛”六个字,通过实物、图片展示宣传农耕文化,并配有兴化优秀特色民间艺术表演,让观众亲自体验到传统农耕生活的乐趣,品尝到辛勤劳作的成果。另外,还组织了地方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会。通过活动,进一步挖掘、弘扬蕴含在传统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服务兴化农业的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耕文化展共接待各类参观观众5万多人次,其中有来自FAO、孟加拉国、不丹、印度、越南、泰国等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农业文化遗产事务官员和技术专家共计31位,社会影响广泛。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6月,投资5000万元建设香榧博物馆,博物馆建筑投资4000万元,香榧主题公园投资1000万元。2014年8月,与浙江农林大学共同组建了中国香榧研究院。围绕香榧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院将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研究院的成立和博物馆的建成,将有效整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为香榧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和“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的保护、利用、传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云南省红河州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地理所、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先后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云大、云师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到哈尼梯田进行持续研究考察,用科研成果推动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形成合力,不断推动红河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

其他农业遗产地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福州市农业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在2013年9月共建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同推动“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传承与发展。辽宁鞍山南果梨历史文化博物馆已于2014年建成开放,该博物馆位于千山区大孤山镇对桩石村南果梨祖树园附近,建筑面积近百平方米,为仿古建筑。南果梨历史文化博物馆利用展板以及声、光、电等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立体展示南果梨栽培系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六)遗产地多部门联动,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各项措施落地,促进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让弃耕农民回归耕种,让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一直是遗产地各级政府心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为此,遗产地各级主管政府部门努力实现多部门联动,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各项措施落地,促进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自稻鱼共生系统获得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称号以来,浙江省青田县依托环境和品牌优势,把稻田养鱼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抓,坚持以生态农业为主线,着重做好“稻鱼共生、鱼米增效”的大文章,大力实施稻鱼共生“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工程,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稻鱼共生精品园和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区建设,呈现出“有稻就有鱼”的良好扩展局面。以2013年为例,青田县积极组织多部门联动,不断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总投入共1039万元,其中用于青田县农业局水稻产业提升150万元、农田基础建设100万元、稻鱼共生生态循环项目30万元、青田稻鱼共生基地产业化基金120万元;县水利局基层渔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30万元、现代渔业项目40万元;县旅游局龙现观光道路39万元;县农发办小流域农业科技示范项目150万元;县文化局吴乾奎故居修缮项目300万元、吴家祠堂维修80万元。经多方支持,共同促进了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和发展。目前,全县80%以上的稻田养有田鱼,标准化稻田养鱼面积达到3.85万亩。通过三品认证种植面积达到19.9万亩,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28个,标准化生产面积23.2万亩。同时创建了21个农产品重点检测示范基地,总面积6366亩,拥有龙头企业40家,省级1级,市级19家,农民合作组织184个,其中省级示范5个,市级示范17个。

山东省夏津县人民政府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鲜果和鲜叶资源,引进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等桑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百姓保护古树、利用古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目前,夏津拥有桑果加工企业3家,桑叶茶企业1家,农户传统加工作坊近20家,围绕桑叶、桑果、桑枝、桑树皮、桑根、桑菌、桑籽油等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和利用,形成包括桑叶茶、椹果酒、椹果饮品、旅游观光等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10万元,直接为农民带来收入3亿元。同时,因生产企业增加,出现了桑果供不应求的现象,当地农户积极投入到桑树扩大种植规模的行动中,目前桑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5年全县桑树种植面积达到了3.6万亩,实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福州市整合各种资源,恢复和保护丘陵山地与部分平原地块用于种植茉莉花,逐步建成闵江、乌龙江、马江、敖江、大漳溪沿岸的茉莉花生态走廊,形成种植、生产、加工、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目前,福州茉莉花茶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中国百强茶业企业6家,建立国家农产品(茶叶)加工研发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2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级驰名商标10个。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已达到23.26亿元;“十二五”末,全市茉莉花茶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每卖出100元的茉莉花茶,有65元是花农和茶农的收入,直接带动农民每亩增收5000元。

三、当前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自2012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尽管时间不长,但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步,成果突出,形势喜人。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也面临一些困难与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全国范围内农业文化遗产底数不清。当前,我们尚未对农业遗产进行系统普查,全面的科学评估还没有做到,这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目前采取的是由地方申报的方式,集中申报一批、批准一批的评选方式,还是属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初级阶段。

二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还要不断向前推进。尽管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地方层面上结合遗产地具体工作情况出台了各具特色的保护管理办法,但后续的工作还有很多。当前工作中最紧迫的是缺少生态与文化方面的补偿措施,同时面临保护与发展的两难问题。遗产地传统农耕生活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很多传统农耕栽培技艺的传承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如何实现遗产地的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还是面临许多困难。

三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机构还有待健全完善。目前,仅有部分遗产地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比如内蒙古敖汉旗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管理局,云南红河州成立了梯田管理局等等,其他大部分仍在农业部门或者文化部门管理,缺少专职工作人员。

四是遗产地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遗产地之间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既是中国同时又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遗产地,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其保护与发展在政策制定上、项目资金扶持上做得就比较到位,发展也更好更快;但另一些刚刚获评的遗产地以及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遗产地,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遗产地民众文化水平不高,基层政府资源有限,在资金扶持政策上捉襟见肘,举步维艰,面临很大困难。

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保护工作中面临困难与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制定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力争在3-5年内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全面普查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要紧密结合,制订方案,组建队伍,把全国各地现有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摸清,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定和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扶持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大力推动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制订完善。要抓紧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与文化补偿方面的规章制订工作,吸引遗产地年轻人回归,继承传统农耕财富。对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技艺传承人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增加补贴力度,同时要大力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机制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更好地开展工作。近期,建议以内蒙古敖汉旗、云南红河州等地的实践经验作为榜样,各地成立专门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选拔热爱此项事业的专业干部充实进来,认真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对于遗产地保护政策制定与项目资金扶持应当分类分阶段开展。对现有已经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62个遗产地,要按照其所处地域、农业类型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一、二、三类,针对每一类遗产地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改变目前实际工作中“一刀切”、“撒胡椒面”、将扶持政策简单化的做法,做到因时因地、精准扶持,使遗产保护工作效率最大化。

五、结语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是在做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生态脆弱、经济落后、文化底蕴丰富的传统农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面向未来的,我们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保护,而且要在保护的同时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让其成果惠及社会、惠及人民。

注:文中引用的具体事例、数据等相关资料来自课题组实地调研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编的《农业文化遗产简报》(2012-2015)”,还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等遗产地申报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申报书、遗产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总结、汇报与报告,在此一并感谢!

[1]杨绍品.杨绍品党组成员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EB/ OL].[2014-03-25].http:// www.crr.gov.cn/articleContent?parentId= 37&sonParentId=37&articleId=349.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5年第3期,总第17期,第13页。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4年第2期,总第10期,第14页。

[4]吴升上.小舟山梯田获评“中国美丽田园”梯田十大景观[J].青田侨报,2014-01 -08。

[5]中国网.山东夏津第八届椹果生态文化采摘节推介会举行[EB/OL].[2015-04-29]. http://www.moa.gov.cn/ztzl/cxzl/hdyw/ 201504/t20150429_4569432.html.

[6]郑惊鸿.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趟出新路[EB/OL].[2015-09-30]. http://www.cqagri.gov.cn/nsjy/Details.aspx?topicId=616691&ci=64&psi=6

[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3年第5期,总第7期,第7页。

[8]中华园林网.绍兴:香榧量价双增榧农增收达四成[EB/OL].[2014-10-24].http://news.makepolo.com/845375.html.

[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3年第5期,总第7期,第14页。

[1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5年第2期,总第16期,第13-14页。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4年第2期,总第10期,第14页。

[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3年第5期,总第7期,第9页。

[13]普洱新闻网.普洱日报: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EB/OL].[2013-09-13].http://www.puer.gov.cn/zthd/sjcpe/74927 31651440300862

[14]马映竹,李赟立.留住活态的千年文化景观-红河州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J].红河日报,2016-02-18.

[1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4年第2期,总第10期,第20页。

[16]辛华.敖汉旗农业局辛华局长在农业文化遗产评估会上的讲话,2015-8-30。

[1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5年第2期,总第16期,第19页。

[18]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5年第2期,总第16期,第33页。

[1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5年第3期,总第17期,第20-21页。

[20]江苏农业网.江苏兴化市举办“中国兴化农耕文化展”[EB/OL].[2014-10-15].http://nc.mofcom.gov.cn/articlexw/xw/dsxw/ 201410/18784315_1.html

[21]斯海燕,斯文秀.中国香榧研究院成立[EB/OL].[2014-10-27].http:// news.zjrb.cn/news/pd/jyxw/466287.shtml

[22]李峻.市农业局和福建农大携手共建茉莉花茶研究中心[J].福州新闻网,2014-09 -28.

[23]杨艳.鞍山南果梨历史文化博物馆明春开放[J].千山晚报,2013-12-18.

[2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印,农业文化遗产简报[R],2015年第3期,总第17期,第20-21页。

[25]福建农业信息网.福州市立法保护茉莉花茶产业[EB/OL].[2014-09-22].http:// www.moa.gov.cn/fwllm/qgxxlb/fj/201409/ t20140922_4061958.htm

Assess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Research Group of Conservation and Supportive Policy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Beijing 100026)

The conservation work of China's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site,which has resulted in many good experiences and mechanisms in practice.The main problems in current work schedule are the unclear number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nationwide,imperfect conservation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s and big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heritage sites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us,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s follows:first,the general survey scheme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nationwide should be made and the concerning work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soon as possible;second,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should promote the formulation and perfection of conservation regul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third,continuing innovation should be made in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s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last,policy setting and supportive project fund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heritage site's conservation.

China's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Heritage site,Conservation,Assessment

苏天旺,男,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遗产地梯田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山区修梯田》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秀美梯田
活态文化
梯田之恋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