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论透邪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吴智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对透邪法的含义、透邪法适用的病邪及其使用原则进行详细的论述。透邪法指运用轻清透达之品,甚至辛温走窜之品,亦或刮痧放血等手段使邪气按营血分—气分—卫表的途径逐步达表或从血分直接外透。透邪法主要适用于治疗外感之邪,其中尤其适用于风邪、热邪,而对湿邪则相对较难。透邪法在临床运用中当遵循以下原则:抓住时机、尽早透邪,开门放贼、畅通道路,驱托搜引、分进合击等。即透邪法是疾病早期的主要治法;邪气透解,必须打开门户,透邪多采用使邪气由深出浅、由里出表从卫表“前门”外透之法,有时也可采用放血和刮痧等方法,以开放血络使邪从血分“后门”透出;对开放门户后仍不能祛除的温邪,还需采取驱、托、搜、引等措施,使邪气透解出去。
透邪法;温病;卫表;营血;透解
八法之中并无透法,但透邪法却广泛应用于温病治疗,如“泄卫透表”、“透热转气”、“宣透膜原”、“透风于热外”等。许多医家或温病学者[1-9]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议题做过精彩论述。那么,透邪法的含义是什么?什么邪气适合透解?如何透邪?以下对该类问题做一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中医大辞典》[10]对“透邪”的解释为“透达表邪的治法”;《中医名词术语选释》[11]的释义为“热性病初起,出现风热表证,采用辛凉解表一类治法,使病邪往外透达”。上述两种解释显然过于狭义,不能涵盖温病治疗中的多种透邪法。刘铁钢等[1]引余达等[9]的解释,认为是“指通过使用轻清透达(散、发)之品,使邪气由表而解或由里达外、由深出浅而解的一种治法”,这一表述虽不尽完善,但对透邪法的手段、途径、目的等做了说明,是目前比较全面、合理的解释。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透邪”的“透”是做动词用,如果“透”后面跟的是邪气名称如“透风”、“透热”,其意为使风邪或热邪“由表而解或由里达外、由深出浅”;如果“透”后面跟的是部位名称如“透表”、“透膜原”,其意为使邪气出表或达于膜原之外。对于温病治疗中的“透斑”、“透疹”法,虽然在具体治疗时要用到透邪法,但从字义来解释,该处的“透”不做动词用,而是程度副词“充分”、“彻底”的意思,意指使“斑”和“疹”出得充分彻底。这提示邪气外透路径不一定是由营血分—气分—半表半里—卫表这样由深出浅逐步外透,也可以从血分或血络直接外透,透邪的手段也不仅仅限于使用“轻清透达(散、发)之品”,还可用放血或刮痧等方法使邪外透。
温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温邪一般指外感病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燥热、暑热、温热、暑湿、湿热以及温毒和具有温热性质的疠气等。按现在流行的证素分析法来分,温邪实际包含了外感六淫中除寒邪以外的风、暑、湿、燥、火(热)五淫;除此之外,病变过程中,还会出现痰、湿、瘀、燥粪、宿食等内生有形病邪。上述两类病邪,显然是外邪更适合透解,内生之邪不太适合透解。即使是内生的湿邪,虽然也可透解,但还是重在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和全身机能状态而化解,如脾虚湿困则重在健脾化湿,热蒸湿动则重在清热化湿。
外感之温邪原则上都适合透解,但是不同邪气外透的难易程度不同。根据一般的自然现象,无形之邪容易外透,而有形之湿邪相对较难,这也是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的原因之一。其他无形之邪中,风邪最易外透,因为风邪“善行”,所以叶天士有“透风于热外”之说,说明风邪比热邪更容易外透。燥邪虽可外透,但针对燥邪很少提到透法,因为有的透邪措施有伤津助燥之虞。暑为热之极,热为暑之渐,故暑与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暑性开泄,所以暑邪自身有外泄之机,所谓暑邪容易直中于里,一方面与暑性酷烈有关,另一方面与暑邪在表之时很容易因其开泄之性随汗外透,仅表现伤津耗液的结果,故单纯暑邪很难滞留于表为患,并非暑邪不会伤表。
3.1 抓住时机,尽早透邪透邪的目的是“使邪气由表而解或由里达外、由深出浅而解”,故透邪首先要抓住疾病早期,此时病位多偏外偏浅,在邪气容易透出时使用,透邪法往往是此期主要的治法。如风热犯卫只需辛凉泄卫透表,到了阳明经热则需辛凉重剂达热出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所谓“犹可”就是“还可以”的意思,从语气上看叶天士认为此时透邪只是辅助手段,但主要治法还是“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清解营热。若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还需配合“入络搜邪”之品,也就是说还要先找到邪气,然后才能领其外透。
其次要在病邪较单纯且尚未与内生的有形之邪结合时使用。如果温邪已与有形之邪结合了,多数情况下要以解决有形之邪为主。此时透邪法可适当配合使用,如对阳明腑实,先要攻逐燥粪、釜底抽薪,则无形邪热容易消散或透解。
3.2 开门放贼,畅通道路正如刘铁钢等[1]所述,透邪法的“作用在于通畅气机、疏通表里……,使邪气有外达之机”,也就是说要使邪气透解,必须打开门户,使外透的道路通达。
肺卫之表是温邪出入的主要门户。若邪气在表导致肺气不宣、腠理闭塞,门户不开则邪气不能外透,治疗当宣通肺气、辛散表郁,才能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而外透,如桑菊饮证、桑杏汤证、藿朴夏苓汤证等,均有一定程度的表郁,方中也都相应使用了宣肺辛散之品。若表郁较甚或肺卫之表为阴寒之邪所郁,则不惜使用辛温之品,如银翘散和新加香薷饮等(两方皆含辛温之品,可发散表郁)。若闭阻心包,则要使用开窍之品,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之用麝香、冰片,菖蒲郁金汤之用石菖蒲、郁金,重在开窍闭,使邪外出而非针对邪气本身。
一般情况下,透邪的途径多采用使邪气由深出浅、由里出表从卫表“前门”外透之法;若邪气深入到营血中,且邪势较盛,也可以从血分或血络直接外透,如有时也可采用放血和刮痧等方法,以开放血络使邪从血分“后门”透出。
内生有形之邪常会阻滞气机,导致邪气外透不畅。此时当如上节提到的第2种情况,先解决有形之邪为主。湿邪比较特殊,类似自然界的水气和雾气,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既有形又无形,不像燥粪、瘀血等有形之邪难以外透。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之湿皆有外透之机,所以对于湿邪或兼湿之邪,一开始就要宣上、畅中、渗下多法并举,既使其外透又不使其阻滞气机。另外,对于湿热之邪的祛除需注意不可过于寒凉,适度温散也有利于透邪。
3.3 驱托搜引,分进合击通过开通门户,畅通道路一般即可透邪外出。但有时邪气不一定会自动外出,还需采取驱、托、搜、引等措施,才能将邪气透解出来。
所谓驱就是驱赶之意,即采用能走善行之品,驱逐邪气,达邪外出。邪气盘踞于里,必须使其动起来才有外透之机。如吴又可的达原饮中就采用“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可见槟榔、厚朴、草果就有祛邪之用。
邪在气分多采用味辛之品祛邪,若邪入血分,则应“散血”祛邪。入血就恐“动血”,但叶天士为何还要用“散血”之法?多数医家从动血会导致出血而致瘀血这个角度来解释,认为这只是散血作用的次要方面。如果单从动血会导致出血而致瘀血这方面考虑,那么动血阶段应该以凉血安血为首务,因为血热得凉则安而不至动血,况且血热妄行损伤血络,再用散血必致出血更甚,且热入血分并不一定就致出血成瘀。叶天士强调散血并非主要针对瘀血,应当还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散血防止热与血结,二是驱动血分之热使之有外透之机,三是若出现动血伤络、斑疹显露,可通过散血使斑疹出透,邪从血分外透。
祛邪外出不仅可以通过上述外加因素达到目的,也可通过扶正祛邪外出,这种方法通常称为“托”。温病最容易受到损伤的正气就是阴津,所以多数时候用药要顾护阴津。如叶天士对于胃津亡而邪不透者以甘寒之品助透邪,兼肾阴不足者于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托邪外透;温病后期阴伤而邪伏阴分者,则以生地黄、鳖甲养阴托邪等。温病也容易伤气,一方面壮火食气,另一方面气随液脱,所以伤气并不少见,如白虎加人参汤、东垣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竹叶石膏汤、薛氏生脉汤等,其方均有补气之品,其证皆有邪气,其用皆可透邪。若变化成为虚寒之证,则温阳透邪也是当用之法。
如果邪气深伏于里,则应先搜取邪气方可使邪气外透,如青蒿鳖甲汤证邪伏于阴分,以鳖甲搜邪;三甲散证主客交混,以鳖甲搜厥阴之邪,以穿山甲搜络中之邪等。
如果邪气虽在里,但尚未盘结深伏,或虽深伏于里但有搜剔之品配合,此时不一定要使用辛雄走窜之品祛邪,只需使用轻清灵动、芳香升浮之品引邪外出。如邪热初入营分,应使用银花、连翘、竹叶之属轻清引领透转气分;青蒿鳖甲汤以青蒿之芳香领邪外出;三甲散以柴胡之升散领邪出表,以僵蚕之灵动领邪出络等。
综上所述,透邪的正途是由深出浅、由里出表而透,特殊情况也有直接从血分外透的异途;一般多用轻清透达之品,必要时(尤其是兼有阴寒之邪时)也可使用辛温发散之品,或刺络放血等法;开、驱、托、搜、引等措施可分别应用,也可根据辨证合举并击。当然,除邪在表以外,多数情况下透邪法只是温病治疗中的辅助措施,还应重视清解等其他祛邪外出的方法,但透邪法运用得当则能事半功倍。
[1]刘铁钢,张望,袁淳浓,等.透邪法在温病中的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11):778.
[2]唐理蒙.论透邪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4,30(6):38.
[3]陆为民.《温病条辨》透邪16法[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2):63.
[4]徐子涵.温病透邪法对伏气郁热的研究概述[J].大众科技,2014,16(3):110.
[5]吴刚.叶天士《温热论》透邪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6.
[6]李跃庆.叶天士温热病“透邪”退热探微[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1211.
[7]尹标.《温病条辨》中透邪法运用浅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9):2662.
[8]汪红,张耀奇.论透邪法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J].国医论坛,2000,15(1):21.
[9]余达,杨坤.雷少逸《时病论》透邪思想浅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2):6.
[10]《中医大辞典》编集委员会.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1]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中医名词术语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责任编辑:贺小英】
R254.2
A
1007-3213(2016)06-0884-03
10.13359/j.cnki.gzxbtcm.2016.06.030
2016-04-11
吴智兵(1966-),男,主任医师;E-mail:136027651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