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兵 宋仁环 韩 玮 倪晓威
循证护理在痛风石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陈思兵 宋仁环 韩 玮 倪晓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痛风石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手术治疗痛风石患者41例,分析、总结,确定循证护理问题,进行文献查询,确定导致问题的真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实施,评价效果及反馈。结果:本组患者无1例感染,切口均一期愈合,2周拆除缝线37例,3周缝线拆除2例,经过再次清创缝合术后按期拆线2例。随诊6~18个月,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对手术效果满意39例,复发2例。结论:痛风石患者围手术期有效运用循证护理,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患沟通的能力,丰富护理工作经验,提高护士自身素养及学术修养。
痛风石;围手术期;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EBN)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实践的过程中,审慎明确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以及患者意愿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1]。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护理领域兴起的新观点、新思维、新概念,亦是发展的新趋势,已成为21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2]。痛风石是因为血尿酸长期增高,形成尿酸钠,多发生在四肢关节及附近,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周围软组织及皮下,形成皮下硬结,通常称痛风石。痛风石形成的典型部位在耳轮,四肢多见于拇趾、膝、指、腕、肘等处,多数关节畸形,影响美观。一般以下肢为好发部位,少数病例可出现在鼻软骨、舌、声带、眼睑、主动脉、心瓣膜和心肌。随着病情发展和病史延长,痛风石可逐渐增大,数目亦由最初的1~2个增至十几个以上,并波及多个关节周围。痛风石一旦形成,一般很难再吸收消失,因此,应尽早手术取石[3]。我科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41例手术治疗的痛风石患者,应用EBN模式的护理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本组患者41例,均为男性。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6岁。痛风病史1~20年,平均9年。手术部位:指尖关节18处,掌指关节6处,腕关节2处,肘关节4处,趾间关节13处,踝关节4处,膝关节6处。
2.1 寻求痛风石患者围手术期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 利用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行手术治疗痛风石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痛风石患者围手术期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为发热、非手术部位关节疼痛、切口愈合不良。
2.2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文献查询 运用循证护理,动态观察和掌握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并发症,运用有力的护理实证,根据提出的护理问题进行文献查询。
2.2.1 发热的原因 (1)术后正常吸收热,可持续2~3 d。(2)多数痛风石患者身体蛋白流失,长期低嘌呤饮食,术后存在轻度贫血导致发热。
2.2.2 非手术部位关节疼痛的原因 术后少量结石残渣溶解回到血液中,使血中尿酸含量迅速增高,如不及时降低尿酸治疗,会在非手术关节发生急性关节炎而致痛,有的多关节反复交替发病。
2.2.3 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 (1)由于术前长期存有结石使得周围皮肤张力增大导致血液供应较差。(2)患者身患痛风,部分患者并发糖尿病、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均会影响切口愈合。
2.3 针对护理问题,根据有效实证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
2.3.1 发热护理 评估、汇总及分析发热特点、类型,确定发热的最终原因,若为术后吸收热,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术前术后血象结果显示,存在贫血的患者要进行饮食干预,在患者肾功能正常的前提下,于术前1 d开始酌情适量添加蛋白质粉,每日3次,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因贫血因素而导致的发热。本组29例患者通过饮食干预术后无发热,7例患者低热1 d,5例患者平均低热4 d。
2.3.2 疼痛护理 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制定因地制宜的护理措施。手术后切口部位的疼痛可采取分散注意力、暗示疗法等,必要时可对症使用止疼药物。预防因手术刺激引起的非手术关节部位发生急性关节炎的疼痛,对术前尿酸值>550 μmol/L的患者,根据个体使用痛风急性期药物的不同,有针对性选择秋水仙碱、立加利仙或别嘌呤醇,于术前1 d开始口服至术后3 d,用药期间,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监测血压,定时复查电解质、尿素氮、肌酐等。术后疼痛严重者辅以药物止痛,同时给予饮水干预,督促患者饮用碱性水每日不少于2500 ml。本组患者只有6例发生非手术部位关节明显疼痛,经辅以止痛药口服后缓解。
2.3.3 切口愈合不良护理 痛风石患者切口局部不宜用冷敷或者热敷,这是因为冷敷不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散,容易导致尿酸进一步沉积于皮下,使局部炎症加重;热敷可使病变部位充血水肿加剧,不宜采用理疗、针灸及按摩,避免疼痛加剧。因此,应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渗出液情况,评估渗出液的性质。浆液性和血性渗出液较多时,使用具有消炎止痛、促进组织生长且无热源的红光照射治疗,每日2次,照射距离10~15 cm,每次15 min;若渗出液为脓性分泌物时,每日换药时使用先银离子液进行冲洗,再每日给予红光治疗仪照射2次,每次20 min,红光可以发挥刺激细胞增殖、促进释放生长因子、促进胶原沉积、新生血管、抗菌、抑制炎症等作用,从而促进创伤愈合[4]。生长激素是体内重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可显著改善创伤、烧伤等高分解代谢状态,减少骨骼肌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负氮平衡,增强免疫力,维护肠黏膜屏障等[5],针对创面较大残存的未愈小创面,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促进创面愈合。本组2周按期拆除缝线37例。
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平均138 g/L,术前血尿酸平均562 mmol/L;术后血红蛋白101~119 g/L,术后血尿酸平均596 mmol/L。12例患者发生低热,体温平均在37.9 ℃。本组患者无1例感染,平均住院15.4 d,切口均一期愈合,2周拆除缝线37例,3周缝线拆除2例,经过再次清创缝合术后按期拆线2例。随诊6~18个月,功能恢复良好,手术效果满意39例,随访期内复发2例2处。
痛风石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人体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围手术期护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的生活,良好的护理能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我科对痛风石患者围手术期运用循证护理,有效地实施了护理干预。增加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了护患关系,使患者心理和生理得到满足,对促进患者恢复健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但减少了患者发热天数,减轻了患者疼痛,同时缩短了住院疗程,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使循证护理与循证医学更完美的结合,提高了护理质量。循证护理的应用,护士不仅通过查阅文献获取了更多更前沿的专业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也加强了护患沟通的能力,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宝贵经验,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养及学术修养。
[1] 樊建楠.循证护理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全科护理,2014,12(34):3249-3250.
[2] 谭晶晶,程丽楠,金英花.循证护理教学法对护生教学效果的 Meta分析[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5,40(3):207-209.
[3] 何小琴.四肢痛风石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医正骨,2013,25(2):79-80.
[4] 陈 霞.红光照射促进切口愈合的观察与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9):62-63.
[5] 董 海.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大鼠烧伤创面模型伤口愈合的影响[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5,38(4):12-13.
(本文编辑 崔兰英)
130033 长春市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
陈思兵:女,本科,护师
倪晓威,硕士,主管护师,护士长
2016-06-06)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