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明夫子“致良知”学的意与念

2016-03-09 03:35邹建锋
关键词:致良知

邹建锋 任 毅

(宁波大学哲学和国学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 315201)



论阳明夫子“致良知”学的意与念

邹建锋 任 毅

(宁波大学哲学和国学研究中心,浙江 宁波 315201)

摘 要:国内学术界普遍注意到阳明夫子良知学体系与结构中精灵概念所具有的意向性,也注意到刘念台、黄梨洲对良知意念意蕴的充分吸收,但一直以来缺乏对良知心学意念维度对唐一庵、许敬庵、刘念台与黄梨洲一脉学术思想细致与具体分析,以致我们往往忽视去探究16至17世纪中国浙西学派对浙东学派具体传授及其工夫论。明代宁波的浙东心学的学术重要源头无疑源于阳明夫子心法,这在湖州吴兴一庵先生的文集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念台“意为心之所存”与梨洲“意是心之主宰”对意学的充分探讨与阳明夫子对意念的充分重视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明代儒学如丝线般的深密精细主要体现在宁波学人对意念之学的幽深思维。可见,16至17世纪中国的绍兴心学、湖州心学与宁波心学体现出逻辑的高度相关性,师承和传承,而对意念、意志与意向的共同重视和分析就是他们的核心话语体系。

关键词:阳明夫子;良知学;意、念

引言

阳明夫子(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宁波市余姚县人)眼中的本心为自觉自在自动运行的彻天彻底的精灵,无所不生无所不贯,具有本体意义的实在。①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9页。陈来教授说,此心体相当于萨特的“反思前的我思”、海德格尔“本真的生存状态”,也就是感情情绪的本然之体与本然状态。这种本体意义的存在也就是存在主义的学术精神。②(英)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唐蕴玉译,第67页。再如,克尔郭尔(1813-1855)认为真理无法从与经验相割裂的事物中获得,只有当我们以个体对经验的知觉为起点,才能获得真理。罗洛·梅(1909-1994)指出,理想和真实生活 的勇气就是有勇气选择未来,并且承受存在的焦虑(anxiety)。弗兰克(1905—1997)说,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在阅读明道、康斋、阳明论述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踊跃出来的焦虑感与孤独感。

阳明的哲学旨趣与程颢所讲的万物一体的仁者心境相同。③关于王船山抽象思辨的详细研究参阅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阳明的心性概念与程朱心性说并无二致④在选取阳明心说时,优先考虑书信与诗歌里资料。论者本人论述更接近论者意思,学生门人弟子的记录(语录)多为论者本人启发学生而说的方便话。学生有时会曲解老师的意思。研究时,语录因为其言说的直接性可以作为补充材料以资借鉴。需要指出的是,阳明弟子绪山先生隆庆年间在编辑阳明文集的时候,为美化夫子形象,对阳明夫子原文不仅进行了润色,还在很多地方进行了随意或刻意的篡改与改动,这是颇为遗憾的。如闻人邦正版《何陋轩记》与隆庆版有5处不一致,《君子亭记》亦有5处不一致;徐珊版《居夷集》所存文章与隆庆版很多处不一致。因此,隆庆版阳明夫子全集亟需要重新校对整理。参阅[明]王守仁《居夷集》,三卷,《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甲库善本丛书》,嘉靖三年丘养浩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明]王守仁《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存二十二卷,《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甲库善本丛书》,嘉靖闻人邦正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四卷》,20册28卷本,(明)闾东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印,浙江图书馆总馆善本库藏;《阳明先生正录五卷外录九卷别录十四卷》,22册28卷本,[明]董聪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印,浙江图书馆总馆善本库藏。。阳明的良知学则是在生死之念上赢取的

阳明夫子在教学中多次提出初心、本心、天心、天性、真心、真性、素心、无心等概念外,还丰富了天性与本性两个概念,也就是说阳明学在性学方面推进理学的发展。阳明所处时代心学学者辈出,学术间讨论日趋活跃,形成讲学活动的高潮。康斋良心学,白沙的端倪观,被阳明后学所吸收,为阳明学及其后学风行天下提供思想史背景、参照。阳明则直接讲真性,还提出天性与本性,主要为功夫主体而设的一些评价概念。阳明早年未倡良知学时,其心学、教法与与程朱诸儒的存天理、去人欲并无二致,如“日用间何莫非天理流行,但此心常存而不放,则义理自熟”⑧同①,上册卷4《文录一》《书一》《答徐成之》(辛未),第163页。,而阳明的洗心之法似与弼,如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⑨同①,上册卷4《文录一》《书一》《答黄宗贤应原忠》(辛未),第164页。。待阳明对自己良知学自信时,方强调本心之觉悟,提出良知是宇宙的本原,是“生天生地”的精灵,抬升心之明觉能力,甚至贬低湛若水“体认天理说”为“枝叶”求“根本”,不如良知学“培其根本之生意”○10同①,上册卷6《文录三》《书三》《与毛古庵宪副》(丁亥),第243页。。当阳明强调“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时○11同①,上册卷6《文录三》《书三》《答魏师说》(丁亥),第242页。,他就把良知学带入精深地步,康斋的“绝念”就难与其同日而语了。在某些方面,阳明就以心体为天理为良知,一定程度上背离传统程朱教法,导致部分儒林人士的攻击。在阳明,他还能自觉到究良知未能知行合一可能导致“议拟仿象……只做得一个弄精魄的汉”○12同①,上册卷5《文录二》《书二》《与杨仕鸣》(辛己),第207页。。其门人后学少有其境遇、慧根、坚韧和真实功夫,故传播阳明心学难免陷入空虚地步,空谈心性,直至阳明心学的消亡。孟子首次提出良心是成人的最低标准,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1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从恻隐、羞恶、辞让与是非即仁义礼智四个层面论述良知意味。孟子以“良心”说接续中断多年的道统,将良心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低价值标准,促进孔子成人之学在历代得到学习、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孟子的心学体系无疑成为宋代、明代心学的主要的精神食粮。阳明提出的四句教和王龙溪的四无说将心变为纯粹无杂念、灵明昭觉状态,后学多有禅宗风格。存理克欲自二程而大明,成己成人,以自得自觉为宗;存理即存天理,致知养气,让先知先觉者成为具有领导能力的道德英雄(Moral Hero)即圣贤。①美国学者以“道德英雄”来翻译儒家的圣贤。可参阅〔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世安等译,第1992页。圣贤推己及人,将善性扩充于宇宙,以至于大同。②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2001年。王阳明并不是如梨洲说的那样小气,对白沙端倪学“后来从不说起”③〔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白沙学案上》,第78页。。相反,阳明对白沙心学多有赞誉,给予其较高评价,阳明说“白沙先生学有本原,忒地真实,使其见用,作为当自迥别。今考其行事亲信友辞取予进退语默之间,无一不概于道,而一时名公硕彦如罗一峰、章枫山、彭惠安、庄定山、张东所、贺医闾辈,皆倾心推服之,其流风足征也”④〔明〕魏时亮《大儒学粹九卷》,明万历十六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册第467页。。而其学生龙溪、薛侃则深入研究白沙心学思想,薛侃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首次倡导将白沙配享太庙,拉近阳明心学与白沙学的距离。

阳明夫子“致良知”学的兴起

王阳明的良知学以主体意志力的凸显来做道德修养的功夫,通过主体的意念性直觉的展开来实现道德知识,不仅与传统呆板的朱子格物之学迥异,也与明初吴康斋的静观反思、陈白沙的静养体认端倪不类。由于王阳明道德修养论的简易、通透和直接感悟的特点,再加上他自己的九死一生的传奇磨难,以及他晚年的非凡事功,使得他的良知学显得格外引人入胜,一下子紧紧抓住想摆脱困窘状况的读书人的心。那么多的读书人,即便是西北偏远山区的,通过直接接触、跟读、游学王阳明,或者是阅读王阳明的著作,或者直接拜于门下,或者挂像尊奉,或者传播其学,明代学风为之大变。而所有这些现象,都与王阳明良知学的特质有关。良知学的特点就是,无论你是谁,只要足够真诚、上进,您善于把握意识,善意开悟,善于知行合一,你都可以超凡入圣。以前那些艰苦的传统入圣的法子,在王阳明善于启发人教法顿悟指引下,容易上手,而王阳明对年轻学子的尊重、包容、热心和长时期的提携,慢慢形成一个庞大的学术流派:姚江学派、阳明学派,后世尊称这一学术为良知学、王学、阳明学。

王阳明与学友湛甘泉一样,主张为学“不从躯壳上起念”⑤〔明〕王阳明《传习录》,阎韬注评,卷上第109条,第98页。,这是圣学入门第一步。“不从躯壳上起念”的学问,就是要摆脱名利财色等外在诱惑对虚灵本心思维力、决策力和意志力的干扰,公心问学,潜心治学,让本心可以对外在事物有绝对的宰制能力,使“心纯乎天理”,使得心体远离身体血肉之躯的干扰,从而实现读书人经纶天下、开物成务的最终目标。在这里,“此心纯乎天理处同”⑥同⑤,卷上第109条,第98页。“心纯乎天理上用功”⑦同⑤,卷上第109条,第98页。,使自己实有之心“诚意”,王阳明与程朱理学家并无二异。如果王阳明的学问年仅停留在这里,那么他的学问也仅仅停留在程朱的心性之学。但是由于意外的政治生命残酷经历,贵阳绝境的“龙场之悟”,以后偏远山区血腥的军事生涯,以及随后的政治斗争的凶险,加上他自己常年对佛学、道家哲学的学习,使得他经历了生死之间的意念感悟,经过长期的系统总结,他摆脱了穷经、格物穷理、勿忘勿助、静坐等繁琐的成圣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新学问:良知学。王阳明意识到,在客观天理、主体之心之外,还有个隐微之意在保护每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善心,使得那些卓越者可以对越神明,起死回生,力挽狂澜,逢凶化吉,这就是对良知的信念、信仰。致良知,在王阳明看来,就是要让善念从一奥妙难察觉的深层次领域开发出来,迸发出来,使得主体之心可以直接契合客观天理,从而实现千古圣贤治国平天下的壮志雄怀。

王阳明发现,要使善良的意念从微妙之域呈现出来保护善良的人心的心法就是“正念头”,需要善于装换内心的感悟意念,让自己时刻保持意念之善,就需要“必有事焉”上的磨练,把潜意识的良知与外在公共事务、需要分析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内心对事物内在道理的意向性。应该来说,王阳明使用的概念、范畴、核心命题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与原来的理学家很不一样。即便是明代心学早期重要代表、自己好友湛甘泉的老师陈白沙,王阳明在自己的学术活动中很少提及。他或许觉得良知学是他自己很辛苦得来的,是“圣贤血脉”,自然需格外重视。在意念之学体系里,“念”作为核心范畴得到格外重视。决定善恶的也就是“念”。王阳明的“一念良知”①〔明〕王阳明《传习录》,阎韬注评,卷中《答陆原静二》第8条,第179页。“一念开明”②同①,阎韬注评,卷中《答陆原静二》第12条,第179页。,都是要求道德修养者要狠狠与内心的恶念作坚决的斗争。天台宗以“一念无明法性心”为其学宗,王阳明为方便教人,也以“一念”心法开示其门人,俨然禅宗学风,其良知学也就成了“良知教”,其四句名言也就成了“四句教”。

1519年,48岁的王阳明在南昌与25岁的临川籍学生陈九川(1495—1562,号明水)问答时,讲出了意是心的发动机制,意是心活动的深层次,他说“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挌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③同①,卷下陈九川录第1条,第231页。。在这一年,王阳明任江西巡抚,戎马生涯,内心对意念的认识随着军事活动成功而逐渐自信,其意念之学逐渐成熟,指出了其心中的意是联系外在知识、自然事物和内在本心的沟通重要连接概念。④黄宗羲也注意到意念二字合说,参见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61页,“‘意’之内涵的转变”。“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相当于他后来四句教中“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意之涉着处谓之物”也与“为善去恶是格物”联系起来,这样王阳明的四句教的功夫论根本着眼点就是意,只要可以在“意”上做足为善去恶的道德修养功夫,四句教也就成为真知真行的圣贤学脉了。诚意就成为四句教的功夫法门了,这样王阳明通过对意念学的范畴的确立,使得他的四句教与《大学》内在逻辑契合起来,增强他的良知之学在士子心中的认同感。即便是进士的陈九川尚不能明白“意之所在为物”⑤同①,卷下陈九川录,第1条,第230页。这句话的深意时,王阳明便告诉他“身、心、意、知、物是一件”⑥同①,卷下陈九川录,第1条,第231页。,事实上道出了王阳明良知学的整体性、贯通性和一体性,他要用意去打通成圣的所有方面,一了百了。在王阳明的细心教诲下,明水便做起了“正念头”的“诚意”功夫,不断遇到功夫上“打不成一片”⑦同①,卷下陈九川录,第4条,第235页。的困难,于是王阳明便鼓励、激励他,阳明说“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地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⑧同①,卷下陈九川录,第6条,第237页。“人若知章良心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⑨同①,卷下陈九川录,第9条,第239页。,指出良知学要以意念为下手功夫,要靠内心的觉悟。说到良知对外物欲望的克制效果,他甚至把良知学上升到道家灵丹的效果,表现出较强的学术自信心。而明水性格颇为耿直,不肯流俗,为官颇多劫难,遭廷杖、诬陷、贬官、流放之苦,晚年更遭家庭惨变,却能依托良知学真实践履,转危为安,良知学护人之功效可见。

阳明夫子“良知”学的内在意向性

在意的发动机之下,人通过念头的转换可以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一念”心法○10杨国荣赞同王夫之的观点,认为王阳明的“一念发动”有模糊知与行的倾向,参见杨国荣导读《阳明传习录导读》第163页。,即众所周知的“正念头”。在回答江西金溪弟子黄直“知行合一”困惑时,王阳明批评当时学者有“念头不善”的缺陷,指其“一念法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于是他“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7○11〔明〕王阳明《传习录》,阎韬注评,卷下,黄直录,第26条,第251页。,并且他自己称之为“立言宗旨”,可见其对“一念发动”之学的重视。此句彰显阳明所渴望的光明心体、内心光明是纯粹至善德性满溢于内心深处,他要把心中贼、念率中不善的潜意识完全清楚,体现出一位大儒的豪迈情怀。○12参见李素平一文“王阳明‘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解析”,第89页。李素平博士认为,王阳明强调个体道德实践主体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是从道德修养论上而不是从认识论说的,它并不一定导出王船山所批评的“销行归知”“以知为行”的结论。阳明经常告诫他的学生要全心全意做为善念的功夫,这个“一念“功夫具有西方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所说的“意向性”①〔美〕塞尔:《心、脑与科学》,杨音莱译,第110页。,是行动的,如王阳明说“一念孝亲”②〔明〕王阳明《传习录》,阎韬注评,卷上,徐爱录,第85条,第77页。,善念如“树之根芽”③〔明〕王阳明《传习录》,阎韬注评,卷上,徐爱录,第55条,第57页。、“树之种”④同①,第117条,第104页。,通过“一念”“指向、关于、涉及或表现其他客体和事态”⑤〔美〕塞尔:《心、脑与科学》,杨音莱译,第110页。来遏制内心的恶念,这些按现代科学术语来说虽是在“脑中进行的神经生理过程”⑥同③,第113页。,却“表现了可能的未来事态⑦同③,第124页。,实现了“世界向人心的符合趋向的未来指向”⑧同③,第124页。,沟通了心—身之间从无到有、从隐到显的感应与互动。塞尔说,“意识和意向性是有大脑中较低层次的神经元作用导致的生物过程”⑨〔美〕塞尔:《心灵的再发现》,王巍译,《导言》第2页。,意向性的心智状态包括“信念、欲望、意向和知觉”○10同⑦,意向性“指向超出了自身的东西”○11同⑦,第74页。,这样就从现代心理神经生物学解释王阳明意念之学具有知行合一的可能性。王阳明特地要求学生“一心一意”“千思万想务必求得此至善”○12同①,第94条,第82页。,这说明他预见到意向性的心理活动会带来主体意想不到的气质变化。在这样的思维下,他提出“念念致良知”来做复性的道德修养功夫,也容易将后学引入意念学的精深地步,特别是那些天资聪敏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强调“几”“一念”等觉悟心法,开启阳明后学的更深的地步,却也容易偏离道德自我束缚,而遗忘五经、走入狂禅的地步。

意念之学的涵养需要慎独学的支持。王阳明也意识到主体慎独对善念的守护。他说“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瞆,便已流入恶念”○13同①,第122条,第110页。,又说“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14○14同①,《答陆原静二》第5条,第174页。,使得他在世的时候良知学不至于流于过分凸显意念知觉的作用。意念本身有好坏之分。○15钱明研究员15专门分析先秦至明朝的儒学家对“意”的界定,区分了意志、意念、诚意、私意等概念,参阅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211-223页。在心性学时代,意念更多是作为自私的潜在固执的念头、“私意”或者恶意等应该除去的念头。心学兴起后,杨慈湖的不起意心法以无意为宗,也让后学不敢对意念之学深入实践、讨论。当代中国阳明学研究专家钱明研究员指出,王阳明对“意”的解释有“私意”与“公意”前后两种说法,导致其后学对意念学看法不同。○16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意”之内涵的转变,第60页。晚年阳明对意念的认识较为纯熟,多以“意念”来看待意,“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17同①,卷6《文录》3《答魏师说》(丁亥),第217页。,这时王阳明56岁(1527年),功夫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把知道好的意念作为检验良知的标准,提升深层次意念在良知学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为其门人重视。不难理解,天资聪颖的阳明后学高足王龙溪提出一套精深细密的“一念”学体系,专从意念上发展阳明良知学,可谓用心良苦。○18彭国祥“明儒王龙溪的一念工夫论”第54页。彭国祥博士对王龙溪的一念之学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王龙溪区分“本念”与“欲念”“正念”与“邪念”的差异,指出其着重凸显“一念之微”的“几”学心法和诚意工夫。王塘南以不懈的经历,刻苦顽强,从“几”上以生机之意、断续之念透至善性体,“不执意念”,构建庞大的“几”学体系。○19钱明:《阳明后学的主意趣向》第223-228页。而王一庵一生以讲学为主,以志为意,其慎独诚意之说以“意为心之主宰”,与刘念台的诚意说颇多契合○20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王一庵的主意说及其对泰州王学的修正》第228—239页。总之,经过阳明后学对意念之学的发展和推进,对生意、意志、心意等意念学的百年构建,在刘念台那里,意就成为比心范畴还重要的宇宙最高本。○21同○18,第251页。按黄宗羲研究专家朱义禄教授的话说,刘念台的理学思想核心学理就是“唯意志论”①朱义禄“论刘宗周的唯意志论:兼论阳明心学的终结”第5页。,“刘宗周的‘意’,是指人们在践履自己行为时的专一与坚定,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②朱义禄深刻的分析刘宗周的意志之学,并认为刘宗周的意志之学终结阳明心学。此论值得深思。见《东方论坛》2000年第3期第4页“论刘宗周的唯意志论:兼论阳明心学的终结”。,意成为一种信仰甚至相当于宗教理念的“神”,高扬主体内心的意志信仰与对伟大崇高目标的至死不渝,他自己也以最艰苦卓绝的努力证明意志之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捍卫明代理学努力高度的至上尊严。故王茂与蒋国保等学者指出,心学思想的发展将会出现“崇尚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凸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致于走上唯意志论”的现象③王茂、蒋国保等:《清代哲学》,第49页。,刘念台以意范畴超越良知范畴④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254页。黄宗羲赞同此说,甚至以念台的主意之说诠释王阳明的良知学。,这是阳明后学不断往内用力、重视意念的深层次心理学的学理发展。

阳明夫子“致良知”教风行天下

康斋的养良心、白沙的“养端倪”和阳明“致良知”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明初心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继承开拓特点,正是阳明的良知学把明代心学带入深厚精深的意念学领域,最后在念台那里形成以身献道德诚意之学。⑤方祖猷《黄宗羲长传》,第362-363页。方先生对念台与梨洲的意念心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念台意为心之体,以意制念,在意根上讨工夫,主意中见真工夫,见该书第149-159页。对一庵、敬庵、念台的意念学的分析可参阅邹建锋《明儒学脉研究:以吴康斋到刘念台的师承为线索》。良心、端倪和良知三个概念均体现出理心合一、德性内聚于生理之心的特性,而养良心、“养端倪”与“致良知”则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功夫过程。15世纪到16世纪明代心学史的内在理路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明代学脉在促进学术发展的进路上长盛不衰,而作为良心的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价值一直都得到坚守。白沙求心体“端倪”之呈现无疑为阳明心学的大明开启潘多拉之盒。尤其是他的致虚立本、主静和自然为宗,打开阳明后学真心、真性说的潘多拉魔盒。在白沙、阳明探求心体的影响下,明儒援道入儒,纳气入理,开启真心说的新路。白沙以“端居养静虚”⑥〔明〕陈献章《陈献章集》,卷4《五言律诗》《南归寄乡旧》(十首),第351页。“吾坐养吾真”⑦同⑤,《筑室》(二首),第368页。为“端倪”之呈现,获得万物一体、自得、自然与自由之心境,一定程度上与阳明相契。不同的是,白沙之端倪呈现追求心体之潇洒,自我的陶醉,步入“至虚”禅学,回归自然世界,而阳明功夫之后则以功利效用为念,回归真实世界,归路稍有不同。胡敬斋的“本心即理”“理心本一”和陈白沙理心吻合、凑泊说均与王守仁“心即理”说内涵一致。吴康斋由工夫而证本体的理契于心的感悟与王阳明“心即理”功夫进路异曲同工。陈白沙认气作理,将元气之理上升为天地之道,抬升个体内心的明觉能力和意向性,以自然为宗,以主静为入手功夫,将良心观内化,追求心体的自由、洒脱和快乐,开出明代心学的新局面,一时风靡,被誉为“真儒复出”。在此基础上,王阳明超越有无对待、敬静之分,一以直觉冥想,加上自己传奇的事功和活泼真诚的教法,阳明心学顿时风行天下,明代心学园蔚为大观。

阳明对学生的关心、支持、鼓舞和培养是风动天下的,特别是王阳明的功业更是无人望其背,再加上其光明人格,所有这一切,都注定了王阳明是明代学术的主流和支柱。书写明代思想史,不对王阳明的良知学大书特书一番,也是对不起读者的。而阳明的学生中,虽然有一些豪杰之士、醇修之士,当然也没有一个有王阳明那样的教法、机遇、才华和光明人格。阳明弟子对师学的传播也是不遗余力,这点比湛甘泉对白沙学的传播有过之而无比及。在传播阳明学弟子中,有恪守师说的钱绪山,有谨严修身的邹东廓,有以禅学接洽的王龙溪,有民间化的泰州学派,更有得起“的传”的北方王门,不一而足。另一方面,崇仁后学余脉、甘泉弟子、东林学人、传统理学家也都不遗余力的批评、反对、阻击阳明学。在护卫者和批评者的交互声音中,阳明学和程朱理学共同成长、发展,也客观上推进了经学思潮和实学思潮的成长,学术风气为之一变。从养良心到致良知,最后由慎独诚意之学体现出对程朱理学的回归,明代学脉的传承表现出价值的回归和涵养方法上的成长。正是对心性涵养方法的不断探求和对德性价值的坚定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优秀文明在时间的轨道内不断地学习成长,中华文明在满怀光芒人格的儒家的努力下赖以不坠。

(责任编辑 周感芬)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3-0018-06

DOI编码:国际10.15958/j.cnki.gdxbshb.2016.03.004

收稿日期:2016-04-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NDB009);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阳明夫子不知名嫡传弟子对‘致良知’的继承与发展研究”(15NDJC215YB);宁波大学人才引进启动课题“15—17世纪的宁波学术史稿”(421600630)。

作者简介:邹建锋(1978—),男,江西抚州人,复旦大学(第一站)公共管理博士后,浙江大学(第二站)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国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任 毅,男,内蒙古包头人,宁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带有很强烈的生死关怀情怀,所以是有强大的冲击力的。阳明的良知(明觉心体)相当于自知、自觉的本心(性灵、精灵)。阳明的真心相当于天理浇灌于内心的饱满状态。有了真心的功夫修养,才会有真性的性体(至善性体)呈露。他说“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①〔明〕《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等编注,中册卷27,第1112页。,又说 “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②同①,上册卷4,第193页。,“本心之明,皎如白日”③同②。,可见阳明在良知功夫论上强调“念”上下手,重视内心对私欲、思念的纠缠和挣扎,这与吴康斋读书和事物上“养性灵”不一样,也与陈白沙的静坐涵养“端倪”不一样,这是阳明对明代心学的创新之功。在功夫不断合本体的过程中,真心为学,如阳明说“学者欲为圣人,必须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④同①,下册卷32《补录》《传习录拾遗》条42,第1299页。,这说明他自己的道德修养论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心体应对世间的公共事务,使明觉心体要依托于真实事务,这样的修养才是真知真行。王阳明很担心一味的涵养心体容易让心体脱离性体的规范,所以他的“四句教”教法是要对所有人有效的。天泉证道要让所有人都可以获得良知学的真效用。因此,在阳明看来,所谓的“无心”心境也只是一种权境,王阳明说的“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⑤同①,上册卷3,《语录三》,《传习录》下(黄以方录)条337,第141页。为的就是道德修养的本体与工夫的合一,体现出高度的不断创生性。⑥方先生指出,阳明夫子所说的本体就是本心之良知,高度赞扬阳明夫子工夫与本体合一的互相展开,凸显知行合一智慧的重要性,良知学具有发展性、变动性和实践性品格。参见方同义《中国智慧的精神:从天人之际到道术之间》,第44-46页。王阳明的“无心”心境其实与明道的天地万物一体、周流天下的大快活是契合的,而其成人之学就是做个大写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⑦同①,上册卷2《语录二》《传习录》中《答聂文蔚》条179,第89页。

猜你喜欢
致良知
浅谈新时期致良知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法论意义
浅论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浅谈王阳明“致良知”思想
朱熹与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
论王阳明“致良知”的修养功夫
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
王阳明“致良知”的书院教育思想研究
王阳明,你是封建的卫道士还是人文主义的拓荒者?
阳明四句教与唯识学八识思想的对比研究浅析
浅析牟宗三智的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