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月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孙明月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古老而又优良的教学思想,不断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正确认识启发式教学,了解其在新课程理念下继续实施的必要性及探讨更好、更高效的开展方式,促使其与时俱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的新特点,认识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实施的必要性,并对启发式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一些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使其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它是一种古老而又优良的教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以来,许多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曾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研究过有关启发式教学的问题。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展开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启发式教学该如何有效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无疑是对该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今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新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它仍可以并且应该能够与时代同步发展,继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在我国,启发式教学起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促使学生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再恰如其分地引导他们思考,进而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完成表述。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等才能举一反三。这在当时确实是很有见地的。而后,《学记》中阐述了“善喻”的具体做法,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释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其后,宋代朱熹将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解释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进一步完善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后代的学者紧承朱熹来阐释启发式教学。在西方,启发式教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问答法,他主张以此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而后,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十八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均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凡没有被彻底领会的事物,均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①。可见,启发式教学不仅在东方而且在西方也备受教育者亲睐,是一种古老而又优良的教学思想。
现代教学论者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识增长与能力发展相结合等。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们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启发式教学不单单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各种带有启发性的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总称,或者说它是各种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启发式教学的性质、方向和方式。它同各种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②。值得注意的是:启发式教学既有定法,又无定法。凡是能指导、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称为启发式教学。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也曾指出“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可见新课程理念与启发式教学所倡导的精神是一致的,它们是一脉相承、水乳交融的。实践也证明,启发式教学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教学过程是开放的、民主的、富有效率的,是我们必须倡导和坚持的。因此,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实施启发式教学,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创造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的新特点。
启发式教学渗透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概括起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分地强调其主导作用,对教材精雕细琢,然后手把手教给学生,这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教师的严重依赖性。所谓的“高分低能”者也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视学生为认识活动的主体,灵活地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科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共同的、更高级的能力要求③。新课程理念提出:“在现代社会中,启发式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启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应是逐渐培养学生构建自我启发的能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它指导下的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索,由不知到知,由熟知到真知,并在自我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去灵活记忆。这样记忆既轻松又快速,并且记得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自己对真理的一番探索,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特别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它将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
(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下,许多教学方式应运而生,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亲睐,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启发式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已经过时,应该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应当看到,这些新的教学方式莫不与启发式教学思想相关联,无一不遵循着启发的原则,体现着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认识新课程理念下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启发式教学本身包含有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的内容,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新的课程理念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实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其个性发展,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正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起点,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实践,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运用知识、提高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可见,启发式教学十分切合当今社会对教育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与新课程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
其次,实施启发式教学也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育效果的内在要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信息的多样化及内容的良莠不齐都会冲击他们的头脑。这样,不仅端正了学生的思想态度,还使学生学会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实施启发式教学也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弊端,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合格的国家主人翁的迫切需要。在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识的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并在其指导下,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真正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新课程理念呼吁启发式教学能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但它在实施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因此,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革、完善和优化启发式教学,使之真正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为其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注入式教学依旧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启发式教学的发展。在我国教育界,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分数仍是评价学生同时也是评价教师的主要尺度,这就使得应试教育继续存在。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客观上使得教师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以应对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启发式教学的发展,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启发式教学难以真正落实。
第二,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偏差化,使其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它的有效实施。首先,部分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诸如认为问答法就是启发式;讨论式就是启发式;讲授法不是启发式等。其次,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终解决问题。
上述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还有极大的改进空间,我们要继续对其进行审视和反思,分析其在实施中遇到问题的原因,同时在继承已有研究特色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新的教育理论,不断优化启发式教学,使之与时俱进,在新课程理念下熠熠生辉。
(二)全面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把启发式教学上升到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师成为课堂的操纵者,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做到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机统一,致使“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④。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应该不断深化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正确认识它的作用和价值,积极大胆地进行探索,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能够保持优势和魅力。
2.借鉴现代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理论。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展开,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教学方式,如合作式教学方式、发现式教学方式、范例式教学方式等,这些教学方式都强调民主和平等,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的着眼点越来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而启发式教学也强调教学民主,强调师生之间要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氛围。可见,新的教学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启发式教学思想,都提倡主体性教育,启发式教学应主动借鉴、吸纳这些教学方式的可取之处,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3.从教学实际出发, 具体优化启发式教学的过程。
(1)在备课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一般情况下,备课主要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研究教材,选择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教材是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认识往往不能一下子就步入正轨。鉴于此,教师要按照授课内容、授课对象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启发。在开课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在讲授新课中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做到每一堂课都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启发诱导。
(2)在讲课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这是启发式教学在课堂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第一,注意启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个体性,并且易于变化。这种易变性常常会打断学生思维,使之出现跳跃。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特别注重启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
第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许多新鲜而有趣的问题值得思考,这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方法指导。“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现代许多学者认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3)在课后工作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一般人之间的闲聊,而要讲求启发,要带有教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分析问题的目的性。例如:某生和同学相处地不好,很苦恼,想转学。教师此时可以给学生讲“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讲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学生要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及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继续实施的必要性,坚持与时俱进,真正重视启发式教学,敢于迎接挑战,不断优化启发式教学,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0-127.
[2]杨占国,刘超,田庆光等编著.启发式教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40-54.
[3]周曦.浅谈启发式教学及其实施途径[J]. 当代教育论坛,2011,(1).
[4]宋志强.启发式教学的探讨和再认识[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16 (3).
注释:
①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0-127.
②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4-127.
③宋志强.启发式教学的探讨和再认识[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16 (3).
④第五红艳.启发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