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江闽
[摘要]语文课程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会涉及一些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程来渗透科学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为学生今后的语文以及科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教育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科学知识;渗透方法;教学问题
科学素养,是一种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公民辨别和抵御各类谣言传播的认知基础,更直接关乎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最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而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
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渗透科学教育,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作为小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也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渗透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引导他们通过语文课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以利于今后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渗透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现状
1.教师渗透科学教育的理念不足
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本学科课程的教学,对于渗透科学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思维分析比较单一,只是一味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对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理解得比较肤浅。尤其在讲解一些科普类文章时,很多教师不能从科学的角度为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但是对于文章中所介绍的一些科学现象一知半解,更缺乏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2.教师科学知识储备得较少
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得较少,这是影响语文课程中科学知识渗透的重要因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将近53%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专科师范院校毕业,41%为本科,6%为硕士;其中94%以上的教师为文科出身,对科学知识学习和掌握得较少。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无法为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科学现象,教学中对科学知识渗透不足,再加上部分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然沿袭旧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意识缺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方法
1.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端正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态度,就要从学生实际入手,帮助学生解决语文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问题,使学生对一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
比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来传播科学知识,让学生对科学现象有更深入的认知,同时提升学生参与科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向学生介绍居里夫人:她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一位独具魅力的伟大科学家,她与丈夫为了提炼出镭元素在烟熏火燎的实验室中进行了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工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居里夫人的其他事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渗透科学教育的目的。
2.增强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法指导,利用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授学生《夜晚的实验》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学习文章,进一步提升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如“你们认为斯帕拉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觉得他做这个实验的原因又是什么?”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不同,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一些学生认为斯帕拉捷是一位科学家,当看到蝙蝠能够在夜间自由飞行却不会碰到墙壁的现象时引发了他的好奇心,因此他才想要做这个实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斯帕拉捷是一个观察能力较强的人,他能够从身边事物出发,发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并提出相应问题,这也激发了他做实验的兴趣。学生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斯帕拉捷做实验的步骤和思路,从语文的角度接触和学习科学。
3.做好学生阅读的引导工作
语文阅读是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相应的阅读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科学人物,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例如,在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科普类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不仅可以学习到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增长科学见识。像《五彩池》《观潮》等文章都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范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五彩池》感受五彩池的美,了解五彩池的成因——五彩池的石头中含有许多金属成分,加之光波在石头表面容易形成反射和折射,所以池中的水色就变得五彩斑斓;可以通过阅读《观潮》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奇观是江水受到地球与月球引力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4.将语文写作与科学实验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将写作与科学实验相结合,以此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使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最终实现语文与科学教学的双赢。endprint
例如,学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测一下结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然后再用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认知,最后让学生写一篇实验报告,在写作中体会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语文与科学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5.彰显科学的价值与力量
科学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十分清楚科学有什么用处,因此教师要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与力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科学知识,彰显着科学的力量。例如,《司马光》一文,如果司马光不知道水能淹死人、水往低处流、石头能砸破水缸这些科学道理,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出令世代传颂的智慧行动了。又如,《曹冲称象》和《捞铁牛》这两篇课文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是浮力原理,如果曹冲和宋朝的怀丙和尚不懂浮力原理,那么曹冲就无法称出大象有多重,而怀丙也无力捞出铁牛,这就是科学的神奇力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威力有多大,使学生明白科学使人更聪明、更有力量。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时,应做好充分准备,将科学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去认识科学知识,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从语文写作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描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华青.浅析小学语文中的科学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08):117-118.
[2]杨东.浅析小学科学课教学导入类型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1):201-202.
[3]许丽英.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误区与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4,(10):81-84.
[4]张玉平.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研究述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02):38-42.
(责任编辑 赵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