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一年级学生学风特质与培养对策研究

2016-03-08 05:11田驰正蔡大鹏景海俊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田驰正 蔡大鹏 景海俊

摘 要:本文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一年级学生的学风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高职一年级学生存在的学风问题,从思想政治引领、行为习惯养成、职业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展开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风建设;人才培养

学风概念及其评价体系

学术界对于“学风”概念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学风,即涵盖学校的治校作风、教师的治学作风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气;一类是狭义的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外部反映。本文研究采纳的是狭义学风的概念,主要针对高职一年级学生的学风进行集中研究。

学生学习风气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实践学习四个方面。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建立学风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二级指标,即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实践学习;19个三级指标,即涵盖各二级指标的主要表现方面,包括求学原因、求学目标、专业选择、专业兴趣、专业了解程度、父母影响、学习观、厌学心理、对不良行为的看法、学习计划、课堂表现、课堂笔记、完成作业、预习复习、图书馆使用、网络使用、课外学习培训、社会实践、课余生活。围绕各指标设计《高职院校一年级学风情况调查问卷》。依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采用主观赋权法,为各指标赋权用以计算最终得分:三级指标得分由每个学生在相关题目上的得分之和除以学生总数、该指标权重得来;二级指标分数由相关三级指标之和除以该二级指标权重得来;一级指标,即学风建设总分数由二级指标分数之和除以总权重得来。

学习风气不仅是评判学生学习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更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即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展现。良好的学习风气能够在校园形成乐学、善学的文化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效率、效益的提高。目前,学风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学风特质调查及学风建设研究也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

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学风特质

本次调查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14级学生为例,共计1,300人,全部为统招、统考学生。涵盖社会工作、旅游英语、学前教育、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油画等26个专业,覆盖高职文、理学科,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300份,其中有效问卷1,273份。依照上述建立的学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方法,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一年级学生总体得分63.8分,表现尚可。其各方面具体特点表现为:

1. 学习动机多样化,学习目的功利性较强

学习动机调查中,选择“获得文凭,将来找个好工作”占76.1%;“高中毕业后的自然延续”占47%;“本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占31.6%;而选择“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仅占29.7%。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具体学习目标进一步调查中,显示学生在校期间最想学到的是专业知识,占78.7%。其他依次为社会工作能力、为人处世的道理、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方法。

以上调查数据充分显示:高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样化,同时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多地表现在追求个人的实际利益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是为社会服务,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2. 学习态度总体积极,厌学心理普遍存在

一是学习态度总体积极,教师监管起一定推动作用。学习态度调查中,53.2%的学生选择“有时积极认真,有时松懈随便”;28.9%的学生 “一贯积极、主动、认真”;“一贯平平常常”的学生占12.7%;2.6%的学生“依赖老师的管教”,即教师抓得紧,学得就认真,抓得松,学得就松。

二是厌学心理普遍存在,缺乏信心是主要原因。厌学心理调查中,58.4%的学生选择“曾经有过但不严重”;6.9%的学生是经常有;3.2%的学生至今仍有。进一步调查发现引发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为:成绩上不去,缺乏学习信心;性格浮躁,不能安心;没有兴趣。其中,选择“成绩上不去,缺乏学习信心”的最多,占45.5%。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数据,可以分析出高职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绝大多数仍然延续了高中时的学习态度,总体上看比较积极。但同时有许多学生也受到高考失利的影响,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从而导致厌学心理在高职一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

3.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总体较差,课堂学习缺乏积极性

一是学习具有计划性,但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计划调查中,有计划的学生比例远远高于无计划的学生比例。其中,长期和短期学习计划都已非常明确的学生占比42%;只有短期计划的学生比例为41.1%;只有2.1%的学生没考虑过制订学习计划。但调查显示:只有四成学生的课余自习时间在两小时以上。其中,自习3个小时以上的仅占13.1%,基本不上自习的比例为6.6%。

二是课堂学习表现良好,但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表现调查中,认真听课的学生占56.2%,自己看专业书的学生占21.3%。在听课学生中,近六成学生保持了良好的笔记习惯。上课时经常做笔记的学生占64.3%。同时,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上,67.5%的学生一般都不会主动回答或提出问题;经常积极主动回答或提问的学生只占20.1%。究其原因:有的学生是因为担心回答没水平,被同学笑话;有的是没注意听讲或不屑于去做。

三是作业完成情况较好, 但抄袭时有发生。在完成作业独立性上,近九成学生是独立完成作业,其中,63.9%的学生是完全独立完成,23%的学生是在别人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与此相关,对抄袭现象的看法上,73.1%的学生持不赞同态度。但对抄袭行为的容忍度上,62.1%的学生对抄袭表示默许或曾有过抄袭行为。

四是学习资源驾驭能力强,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学习资源利用上,41.9%的学生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学习。另有45.4%的学生 “只是去看些杂志和自己感兴趣的书”。在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使用上,当调查电脑用于学习的时间比例时,选择“10%~50%”,比例为42.8%;选择“≤10%”的学生比例为37.4%;而选择“≥90%”的比例最低,仅为6.1%。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可以反映出高职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总体较差,课堂学习缺乏积极性。因为延续高中的良好习惯,一年级学生学习仍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上课情况也较好,但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并不高。同时,受学习目的功利性的影响,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实用性较强的实践类课程。对抄袭等不良学习习惯,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认识,但对此类行为的容忍度也较高。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所下降,图书馆、互联网被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多。

4. 实践学习积极性强,却安排失衡

一是课余时间利用不合理,考证学习是首选。课余时间的安排调查中,60.5%的学生选择将课余时间用来进行培训学习;52.6%的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活动;30.9%的学生会去运动健身。对课外培训学习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积极参加各种考级、考证的学生比例最大,为25%;专注专业技能提升的学生比例为22.6%;侧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比例为16.4%。

二是课余生活安排不当,实践、学习安排失衡。首先,在 “课余生活对学生的影响” 调查中,选择最多的是“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情谊”,占70.4%;其次,是“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占31.1%;最后,有25%的学生选择做兼职,并认为这样增加了自己的社会经验。在社会实践对专业学习影响的调查中,46.7%学生能够处理好实践与学习的关系;26.2%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14.5%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

以上两个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高职一年级学生实践学习积极性强,但学习效率严重不足。课余时间的整体安排上缺乏规划,用于考级、考证学习的比重最大,这也正好契合了高职一年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特点。学习效率不足集中体现在近两成学生课余生活安排不当,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上网等事情上,并且一半以上的社会实践已经影响到了课程的学习。

高职一年级学生学风培养对策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就学校层面来讲,则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统筹合作,形成部门有效联动机制,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学风建设方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针对高职一年级学生上述学风特质,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培养工作。

1.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第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高职一年级学生在价值观上处于迷茫期和选择期,因此正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培育高职一年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高校思政课第一课堂的中心作用,创新授课形式,努力实现实践教学的常态化,并且尝试思政课走出教室,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学习和寒暑假实践调研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要着力培养学生集体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集体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仍然离不开社会实践大课堂。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应努力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引发学生自我反思,实现道德品质的自我升华。实际上,加入志愿组织,也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服务他人,开展关爱活动,能够有效提高高职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2. 注重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良学习习惯,指导其改正。特别要实行辅导员、班主任进课堂听课制度,此外还可通过任课教师座谈、学生自我反省、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等方式发现问题。其次,教师要为学生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生自身也要加强学习。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班级中学习成绩好、学习习惯优良的同学作为班级榜样,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最后,亦可以采用“结对子”等形式,通过互帮互助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则更多依靠学生自觉,辅导员、班主任辅助督促。宿舍舍友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影响最大。所以,第一,要从建设文明宿舍抓起。文明宿舍不仅要卫生整洁,宿舍文化也要积极向上。这就需要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宿舍引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第二,将辅导员进宿舍制度化是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措施。辅导员应该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并督促学生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实现对学生管理的全覆盖。

3. 着力职业能力提升,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人文素养由基本常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组成。当前许多大学生基本常识严重匮乏,还需不断巩固和充实。积极开展知识竞赛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时期丰富基本常识的主要途径。虽然,大学课堂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但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早已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创新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是当前专业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现阶段,教学信息化、网络化使慕课、网易公开课等一大批新型网络课程应运而生,并广受欢迎。高职教育也可以借鉴网络课程自由选择专业课程这一特点,在课程设计上准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自由选择。同时,切实推进学分制,保障自由选择的学生顺利毕业。

职业能力是每个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必备素质,其大致包含职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职业核心技能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与人相处能力,是所有职业的基础能力。高职一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竞赛类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心理素质,提升表达水平,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与人相处。在社会实践层面,团队类的素质拓展和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职业核心技能的优质平台。专业技能的提升则更多地依靠专业领域的实训或实习。专业实训应该纳入课程规划之中,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动手操作,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综上所述,高职一年级学生在学风上既有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也存在自身的明显特点。高职一年级学生的人才培养,只有通过学校各部门的有效联动,全体师生的密切合作,改革课程体制,创新授课方式,丰富校园活动,拓展社会实践,才能最终培养出人文素质高、具有一技之长、社会责任感强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本文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青年教师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201504)

参考文献:

[1]段艳.高校学风建设研究现状及问题[J].化工高等教育,2010(4).

[2]王宪平.高校学风建设的反思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李艺英 实习编辑:陈 栓]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