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扬,李纪岩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探析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周 扬,李纪岩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著作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代表著作。马克思在文章中详细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以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描写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无产阶级的异化状态和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本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从源头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腐朽性,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性论断。在社会制度方面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做准备。但是,马克思与其他的思想家不同,他对社会制度的研究不单局限于寻求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在《共产党宣言》里他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相对立人的异化状态,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论证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准确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异化”概念的起源,学界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异化”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的学者则认为“异化”概念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法启蒙学者那里才真正得到使用。虽然对于“异化”概念的起源学者们看法不一。但是,学界普遍认同的是,异化概念不是起源于马克思主义,但是却在马克思那里得到了新的发展。以至于现在一提起“异化”,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都会浮现《手稿》中的字句,可见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影响之大。同时,关于马克思主义异化概念具体内涵,学者们也大都认为异化就是主体在实践中产生客体,客体没有复归于主体,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和束缚主体。所以异化产生的首要前提是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异化的实质就是客体在主体的实践中产生,但是,主体却依附于客体,客体统治着主体。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没有对“异化”概念进行专门的解释,但是通过他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的考察和分析,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异化”,特别是异化劳动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在《手稿》中,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异化,提出了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的异化。如果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因为前两个规定性“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都属于物的因素。而在后两个规定性无论是人的类本质还是人本身都属于人的范畴。下面本文将从物的角度和人的角度两方面分别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理解。
1.在“物”方面的异化劳动。
(1)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它首先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工人同他们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工人通过付出劳动,生产出产品,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本应该属于工人的劳动所得,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绞尽脑汁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得本应该属于工人的劳动产品,落在了资本家手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1]51因为大部分产品都被资本家占有,而且工人生产的越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就越多。所以,就造成工人劳动越多反而越贫穷。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家在占有了工人的劳动产品之后,不可能完全用来消费,资本家必须从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为了更好地获取超额利润,资本家必然会进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用更先进的设备不断代替工人的劳动。这样,就造成了大批工人暂时性或永久性失业,形成劳动力的买方市场,使得“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51
(2)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
马克思在分析了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工人自身的异化之后,又从劳动过程入手分析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1]53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异化,固然是事实,但劳动产品仅仅是劳动过程的产物,所以工人与劳动产品产生异化的根源在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当人在自由状态下劳动时,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所以他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使自己得到充分确证。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受制于机器和资本家,工人的劳动不再能够服从自己的自由意志。在残酷的工作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也不再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所以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己性表现为“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53这种异己性,就造成了本应该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劳动,到了工人阶级这里却成了避之不及的瘟疫,所以工人阶级只有在不劳动的时候才是快乐的。这时候,劳动已经不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性行为。这种强制劳动,一方面使得工人的作为动物的生理机能(生存、生殖等)正常运转,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工人在劳动中作为人的自由状态完全消失了。
2.在“人”方面的异化劳动。
(1)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前两个规定性之中,马克思从劳动结果和劳动过程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这主要是从“物”的角度分析了异化劳动,但是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可能发生自我异化,所以马克思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将“物”的异化归结到“人”的异化。引出了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性:“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虽然劳动结果,劳动过程方面的异化确实存在,但是无论是劳动结果还是劳动过程都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所以物的异化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异化。
人作为类存在物,不同于其他动物。“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2]3但是,人除了拥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机能外,还拥有自己的“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人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它动物在自然面前是被动的,无力的。它们只能无条件接受自然给予它们的一切,但是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却是有意识的,能动的。诚然,从生产活动的角度看,动物也从事生产活动。但是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只是一种本能活动,它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免于死亡。所以动物的生产受到自身需要的限制。而人的生产活动则是全面的,除了满足肉体需要,人还能够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尺度,根据“美”的原则进行生产。因此,这种生产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另一方面,生产活动的自由决定意识活动的自由,人把整个世界以及人自身作为意识的对象,而这种意识活动是动物所没有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机器大工业使得本来应该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人的生产活动和意识活动的自由状态被消除了。人的类本质,人的类生活,变成了仅仅是维持人生存的手段。丧失了自由的,有意识的类本质,人就同低级动物无异了。
(2)人同人相异化。
如前所述,马克思通过物的异化引出了人的异化,在阐述了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后,他自然而然地将异化劳动引入到人与人的关系上,论述了异化劳动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规定性: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58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产品没有复归到工人自身,本应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幸福和确证的工人,感受到的却是痛苦和不幸。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生活”变成了强制的、机械的仅仅是维持生存的手段和活动。
既然工人的产品和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异己的力量和存在,那它必将而且只能属于工人之外的而且是和工人对立的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1]59而占有这一切的不是别人,正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资本家。
这里,马克思从工人的方面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即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异化。下面他又从非工人的角度考察了人与人的异化。“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1]63他指出,异化劳动不仅存在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而且相互存在于资本家之间,但是在手稿中他对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并没有非常详细的阐述。那么,这是不是说明马克思在论证资本家的异化时,论据不足,无法论证呢?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可以从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性中得到体现,从工人的角度出发,资本家剥削工人获取超额利润,是一种幸福的过程,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肯定和确证”。但是,假如我们从资本家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资本家并不如我们想得那样幸福和自由。首先,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本家不能将所有利润用于消费,而必须拿出一部分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的制约。其次,资本家占有工人的产品和劳动,并不意味着他能立即占有商品的价值,因为“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资本家只有将自己占有的产品卖出去,实现产品和货币之间的转换,才算真正实现了商品的价值。但是“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3]137资本家为了完成这一“惊险跳跃”,从生产方面他们必须引导工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销售方面他们必须面对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时刻承受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家又受到产品的制约。总而言之,人同人的异化不仅存在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而且存在于资本家之间。
在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论述完毕之后,马克思又一次溯游而上,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相互关系出发,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的根源。
“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1]60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另一方面,又作为异化劳动的后果。简而言之,在他看来,私有财产既是异化劳动的原因,又表现为异化劳动的结果。
到这里,大多数人可能会心存疑虑,既是结果又是原因,这不是一个存在着明显矛盾的结论吗?但是,跟随马克思的思路继续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并不是矛盾的。在后文中他补充道:“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60当然,仅仅从字面上来这一补充说明似乎仍然让人费解。但是,它却能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私有财产。
结合前文中关于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的论述,马克思所讲的私有财产应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作为异化劳动原因的私有财产,这里的私有财产可以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理解。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羊“吃”人,造成了劳动和土地的分离。农民阶级赖以生存的唯一的生产资料(土地)被夺走了,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被迫进入工厂,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由于大量的资本和土地都被资本家占有,工人们要想生存就必须依附于资本家,心甘情愿地接受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如此一来,工人生产的自由状态就会慢慢消失,异化劳动也就自然产生了。其次,是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有财产,我认为这里的私有财产可以从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异化劳动的存在,使得本该复归于工人自身的劳动产品,却被作为非工人的资本家占有了极大部分,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所以从产品分配的角度理解,正是因为异化劳动,资本家们才有机会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获得私有财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应该从所有制和分配的角度分别进行理解,否则就必然会陷入自我矛盾之中。
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总能给人们以启示和指导,而且这种启示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于历史的长河。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虽然是从十九世纪西欧地区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实际出发来考察的,但是,它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异化劳动的阐释,在马克思之前的黑格尔、费尔巴哈都有所涉及,在马克思以后也有很多哲学家谈起。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36异化理论只有在马克思这里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现实——只要无产阶级依然生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他们就永远无法摆脱被奴役的异化状态,无法完成向人性(人的自由状态)的复归,同样也就无法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还清楚地认识到无产阶级的解放根本不可能依靠其他任何阶级,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依靠无产阶级自身,依靠无产阶级的大联合。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消除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所以,在当代对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激励我们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汲广运,徐东升,李纪岩,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Class No.:A811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Proposed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Zhou Yang, Li Jiyan
(School of Marxism,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5,China)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y works of Marx, and it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Marx discussed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or alienation. He explained the alienation of proletariat an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We should deepen the study of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 eliminating the private ownership and establishing a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in to achiev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alienation theory; alienation labor; private property; free and all round development
周扬,学生,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 李纪岩,博士,教授,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南京师大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中心。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基础问题研究”(13YJC710017)的研究成果之一。
1672-6758(2016)12-0029-3
A8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