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庆雪
(三明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苏庆雪
(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注重开展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第二课堂的关注力度。第二课堂作为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在学生素质培养、高校科研活动建设推广、校园和谐环境建构等多个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本文就高校的第二课堂开展与建设展开分析,重点就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进行分析解读,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实施。
关键词:第二课堂;高校教育;价值分析
一、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解读与分析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其具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界定,从广义上解读高校第二课堂其主要指高校基础课程教学之外的学生自我参与或发动实施的教学体验与课程项目研究,属于文娱体育活动的范畴。但从狭义的角度分析,高校教育中的第二课堂是指对高校学生学习能力有推动作用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无论是狭义的解读还是广义的阐述,其都遵循“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注重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开发,从学生基本技能掌握与基本素质培养的角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创新的教学模式带动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局限的有效弥补。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开展,达到提升高校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既定目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开展与普及,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
二、高校第二课堂的三个特点分析
作为与高校第一课堂相区别的第二课堂其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分别为时间性、自主性与相关性。其中时间性是就第二课堂的开展时间而言,其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与课堂延伸,正常开展时间为第一课堂结束之后。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将培养重点放在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提升上,这也就意味着第一课堂的关注点是满足当前高等教育的普遍教育需求,注重对人才培养共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高校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过度关注使得高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不足,很难在高校学生的未来就业与生活中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因此第二课堂主要就素质培养问题进行补充。从本质上说第一课堂在前,第二课堂在后,两者的本末关系不能倒置,第二课堂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服务于第一课堂。其次是自主性。相较于高校第一课堂既定的课堂教学限制,第二课堂组织方式与开展实施都比较灵活,因此高校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参与中也带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学习。第二课堂对教师提出了角色变化的要求,如果说教师在第一课堂中起着主导者的角色,那么在第二课堂中将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主导地位的弱化代表学生课堂主导性的增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掘与开发,在开展引导性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自由选择第二课堂的类型,自由组织自己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第二课堂所具有的灵活性、多元化等优势使得高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培养。最后,第二课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主要表现为与第一课堂的息息相关。第二课堂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随意性,既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实验实践,既可以是服务性质的志愿活动也可以是高校引导与组织的文艺活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表现形式都与高校第一课堂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容的选取往往始终在第一课堂规定的范围内。此外第二课堂的开设是以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表现为心理发育的差异性,而这直接决定了高校第二课堂开展的具体与针对性。这种差异的把握往往是借助第一课堂所传递的教学反馈信息所获取。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主要开展社团与联谊活动,满足他们对大学的好奇感。中年级的学生第二课堂的关注点应该放在专业学习兴趣的引导与大学生活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巩固其在低年级逐渐建立起来的兴趣基础。而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时应侧重于综合技能的培养及其未来就业的指导,实现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三个特点构成了高校第二课堂的主体,也使得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发挥。
三、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做好高校学生的政治引导,推动正确价值导向的树立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开放与自由性优势使得其更契合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新颖生动的课堂组织与开展形式都强有力地调动起学生活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健康积极的教育与引导使得高校学生获取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塑造良好的品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对高校学生的政治引导作用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完成。首先是主流政治思想的渗透。高校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但是又带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激发个人主义与私利主义,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主流价值理念的传输。第二课堂改变第一课堂简单抽象的理论说教,通过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例如一场陶冶情操的音乐会,一场激发榜样学习热情的座谈会、一次红色主旋律的电影欣赏等都可以加深高校学生对主流思想的认识与肯定,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积极向正确健康的思想靠拢。高校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对先进政治理念与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文明做人,规范做事,遵守既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而通过这种无形的感染与影响,高校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其次具有一定的激励导向作用。高校第二课堂组织的各种科技学术研究、读书作文竞技及知识竞赛等活动,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建立公平竞争与共同进步的内部学习氛围,对学生刻苦钻研意识与严谨踏实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激发自身求知欲与进取意识,乐于思考,善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通过切身的实践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学生道德实践的开展与落实,传统的第一课堂思政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是什么,为什么”的阐述上,忽视了“怎么做”的问题。而高校第二课堂各项活动关注的重点恰好是怎么做的问题,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广阔舞台。高校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不断前进与努力。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有利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其集体协作意识的提升与培养。例如有的高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创新能力;有的高校开展公益劳动,帮助学生增强对诚实劳动的尊重,获取真实的劳动体验;还有高校组织基层锻炼与乡村体验,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民情与国情。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渗透与锻炼,高校学生借助第二课堂的参与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推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
高校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构建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第二课堂的组织与开展要建构在对高校学生现有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的充分分析基础之上,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结合,从而发挥出第二课堂的课堂和谐建构功效,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高校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积极健康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为高校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创新提供表达的舞台,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更加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形成良好校园文化风尚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的突破与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其次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校园建构。第二课堂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高校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往往以兴趣与爱好为单位进行组合划分,这是对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的改进与突破,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与协作,增进彼此的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建构下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校园环境,有利于高校各项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而高校学生也在第二课堂参与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交际能力。再次营造和谐纯净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第二课堂活动所特有的教学环境对高校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和谐性的特质与我国当前高校倡导的和谐校园建设自然契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二课堂对高校学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情绪的调动与感染,高校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参与中能够激发进取意识,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并且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与陶冶下自觉净化心灵,从而实现更高层面上的发展,也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最后营造民主、自由、个性、文明的校园风尚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完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倡导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时往往从高校学生的个人兴趣出发,培养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热情周到的教学风范赢得高校学生的认同与肯定,从而推动民主、文明、自由、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四个层面的影响,高校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深化高校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推动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
高校第二课堂是建立在第一课堂基础之上的教学项目,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后者是前者正常开展的前提,而前者又反过来推动后者的巩固与丰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使得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彻底。因此高校第二课堂建构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推动作用也十分突出,在科技创新与科研立项方面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更多的高校学生以第二课堂为科研基地,实现了高校科研队伍活力的重新焕发。而科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也为第二课堂提供可选择的课题,提供雄厚的组织经费,提供优秀的指导教师,使得高校的第二课堂得以正常开展与运行。一方面通过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有效建构,第一课堂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被安置在第二课堂中进行重点研究解决,使得研究力度更为深入,高校学生的研究精力与研究热情都得到有效保障。而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分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精简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时间,实现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减轻高校学生的学习负担,推动高校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而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丰富与补充也给予高校学生充足的思考与研究时间,从而实现教学成果向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在高校推广第二课堂教学项目,可以帮助形成多层次的研究队伍,改变高校研究队伍现有的混乱状况,实现科研队伍的结构优化。调查显示我国部分高校科研队伍构成及管理方面比较混乱,科研项目的重复研究,科研队伍的冗杂等现象十分突出,而顶级人才十分缺乏却又因为利用不当造成巨大的人员浪费,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头疼的问题之一。新时期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项目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思路,通过调动高年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科研第一线的研究,保证了人才数量,也减轻了顶级人才的流失压力。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一线的工作,有利于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构成高校教师与学生双向流通、双向选择的交流模式,积极推进高校的科研进程,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程度,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人才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做好高校的教育研究与改革。第二课堂作为新形势下高校的一种新型的课堂组织与开展模式,在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文体科研建设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价值优势,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主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薛峰.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87~188.
[2]李楠,焦昆,贾匆匆.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J].中国培训,2015,(6):1~2.
[3]余紫云.共青团组织多样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昆明:云南大学,20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10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1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