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冰
(扬州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钢琴曲《春舞》的演奏与教学分析
张冰冰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钢琴曲《春舞》是孙以强先生的代表作。他巧妙地把中西方音乐风格特色与新疆地区的本民族特点相结合,创作出了这首深受人们喜爱的钢琴作品。本文从钢琴曲《春舞》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情感表达等特点,为该作品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钢琴曲;春舞;演奏;技巧分析
一、 《春舞》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结构
《春舞》这首钢琴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当时孙以强先生正在交响乐团工作,这首作品的创作是受人之邀。整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的曲式结构,音符之间的点滴流露,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新疆人民热情喜悦的心情,采摘葡萄,欢声笑语,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浓浓情感仿佛在音符之间流淌,每一个音符的流动都像是在为我们呈现一幅美妙动人的画卷。
《春舞》是一首富有浓郁特色的民族乐曲。它的创作很好的将外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色相结合,二者相统一,并达到了良好的创作效果,我们从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欢快的地方,都能很好的反应当时人们欢快愉悦的心情。乐曲的一开始就先由引子部分来带领听众走进这美丽的地方,作品中呈示部和再现部二者均以同种乐思主题来进行创作,其次,展开部的进一步发展,让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整首作品高潮部分的激昂,所有人的内在情感都由此而展现。乐曲中的左手伴奏音型采用了新疆地区独有的民族风格特色,并且加入托卡塔的手法内容,一点点的将音乐内容推向高潮。现将其音乐结构特点做分析如下。
(一)引子
引子部分舒缓而优美,很自然的将人们带入到这个美丽的仙境中去,旋律由D音开始不断的扩展,深入,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此时踏板的运用则显得格外重要,我们需要根据音乐的走向来合理的运用踏板。本段踏板要轻而准,这样引子部分的情感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来。左手特有的新疆民族风格特色的伴奏音型在乐曲的第18小节开始正式进入,仿佛马上将人带入到了美丽的新疆,让人沉醉其中,左手和右手的伴奏,旋律互相搭配,一问一答,很能体现当时劳作的人们相互问答的情景。主和弦与下属和弦的巧妙搭配给人一种悠长、缠绵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后面旋律的走向也能仿佛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眼前也仿佛呈现出了大地一片碧绿,鸟儿万物的成长的美丽大自然的风景。在一问一答的旋律当中听众能感受得到小伙子和小姑娘他们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话要告诉对方。演奏者在演奏本段落的时候需要控制好双手的触键力度,不可过重,以此来营造出一种美景。接下来所出现的主和弦与下属和弦的配合,这次我们仿佛能感觉到和第一次的情感表达有些不一样,的确,这次二者的相结合其中是一人更加期望得到另外一个人的回答,音符间流淌着羞涩之情。紧接着,一问一答这样的形式又出现了,相比上次,这次左手的伴奏变得更加紧密了,音乐的主题更加清晰明了,我们也能从旋律中来体会到里面的情感,音响效果的加强,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维吾尔族人们此时内心的心理活动。从乐谱的16-18小节,节奏型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新疆地区特有的音乐特色伴奏型的加入,正式开始主题旋律部分。
(二)呈示部
作品的呈示部由a、 b 、a1这样一个完整的三段体曲式构成,2/4拍。由于之前转变到d小调的旋律上,加上左手伴奏型的不停地重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乐曲内容的表现。我们从中能发现,八度、变化音、分解八度等手法的运用,使得乐曲每次都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呈示部音乐情绪轻巧欢快的基调上,“舞”的形象由简入繁,作品《春舞》的主题旋律更加深入人心。从19-37小节的d小调旋律上,整个部分的演奏需要体现出轻柔、轻巧、欢快的情感。特有的新疆维吾尔族风格特色的伴奏音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人们欢快愉悦的心情和欢声笑语的场景。第38-53小节又转入到了D大调,大调的特点让乐曲变得更加清晰明了。第46-53小节,我们能从中看出旋律在高八度上出现,乐曲的内容不断地向前推进,我们也能感受到激动热情的场面。从50-53小节是之前42-45小节的炫技部分,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完美配合使得作品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在这个乐段中作曲家用附加八度音的创作手法使旋律部分变得更加有力,与此同时在高音区部分我们也感受到了劳作的人民一问一答的情景,这种手法的变化让本来就欢快的情绪变得更加能感染别人,营造出人们开开心心的去摘采,享受这美妙一刻。接下去进行的是更具特色的一个乐段,以d和声小调作为基础,并且使用了增二度的音程,使得维吾尔族音乐的旋律又更加的富于特色。高潮结束后,整首乐曲的旋律也慢慢的缓和了,这样的创作手法也很好的为展开部作铺垫。
(三)展开部
本段开始就以bB大调旋律为主,表情术语为速度不太快的小快板,本段对手指的灵活性要求很高,需要演奏者以小快板的速度为基础,将每个音符准确无误的弹奏出来。这个速度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让人能感受到一股力量在奔涌而出,仿佛一匹野马在奔腾,在快速、刺激中感受自然环境之美,也充分表达了维吾尔族人民当时喜悦的心情,男女老少共同沉浸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歌曲中情绪的优雅缠绵和豪迈宽广给我们以美的享受。首先,第一个乐段(74-113小节),主和弦伴随着弱音的力度从展开部一开始就先给人眼前一亮,瞬间觉得周边的环境是多么的美妙,宁静。其次,副主题的弱起给人一种欢快、轻松的感觉,一天的劳作没有丝毫的疲倦。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仿佛给这首作品注入了活力,能感受到野马在奔腾的磅礴气势。右手快速的十六分跑动之后,就是右手低音区的旋律,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之后的旋律走向又回到了之前所对应的效果,进而进一步的发展。在102-109小节里,八分音符的加入使得之前欢快的旋律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同样,从中我们能想象维吾尔族人们一起骑着马儿,共同奔驰,欢呼着的美好景象。结尾的四个小节里,伴随着十六分音符的跑动,旋律中也自然地流露出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并在后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第二乐段(114-145)小节第一次呈示采取的是音程的扩张、收缩以及重叠等方法,体现出了欢快、热情、豪迈的情感。第二次呈示采取的是托卡塔式手法,左右手的相互交替演奏,使得内容更加紧凑,内容也变得更加激昂,反应出人们收获的愉悦之情。主题部分从(130-145小节)开始转到G大调,乐曲的旋律走向部分运用了分解重叠和齐奏相结合的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同反向的进行手法来改变乐曲的音响效果,来表现出此时维吾尔族人民共同享受这一美好幸福的欢快时刻。第三乐段的(146-167小节)创作手法之独特,高声部主旋律的出现,左右手双手交替的配合,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一上一下,形成了强大的对比,瞬间整首乐曲达到高潮。特有的民族风加上托卡塔式的手法,二者共同发展,不断地推向顶端。两种旋律相互衬托,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旋律的流淌也是那么的清晰自然,让人陶醉其中。乐曲的展开部也是其难点所在,展开部一开始演奏者需要将音符的颗粒型和人们愉悦的心情一同表现出来,中间部分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琶音要体现快而准,双手八度的交叉则需要控制好手臂的力量,通过力度的增加,最终达到顶峰。
二、《春舞》演奏教学中的重点技巧分析
(一)多变的节奏与和声色彩
节奏在音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它音乐才完整,才具有生命力。新疆这个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它也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特色相互交融之地。这里生活着大约47个民族,它们各自有特有的文化、习俗。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有他们自己的音乐风格特色,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节奏,淳朴的人文风情等等都是很受人们的喜爱。教学中除了多变的节奏以外,还需要关注其和声色彩,如第32-37小节为第28-31小节的重复与扩展,并转入 G大调的属调 D大调,而在第35小节的最后一拍上做了巧妙的设计,令其既是 D大调的 DⅦ7和弦,也是其关系小调 b小调的 sⅱ和弦,如此一来,在转入第一部分的时候可以延续 D大调的功能和色彩,也为转入呈示部时进入 b小调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较强的旋律形态
这首《春舞》音乐作品充分的吸取了维吾尔族的民族音乐特色,并加上西方音乐的风格特点加以创作,最终完成了这首名曲。《春舞》从演奏的角度来说不属于追求速度、炫技类的作品,更多的是注重音乐内容。而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内心情感丰富、追求真实音乐的人,所以想要很好的演奏这类作曲家的作品,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和精神世界是必不可缺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的音乐,才能知道该如何表现其音乐。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深入一线体会到维吾尔族音乐的美感之外,还需要对作曲家在乐谱上的各类演奏符号有所熟知。因为乐谱上各类记号清晰详细,为我们大致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提供了直接的帮助。乐曲开头的双手八度被标记为顿音,要求演奏该音符时值的一半,但要注意不能过分跳跃,演奏上运用跳音是想使旋律增加活泼的气氛,如果过分跳跃则会显得很轻浮而破坏乐曲整体的意境;这里要求我们运用前臂带动手腕的方法跳奏,大臂彻底放松,从容弹奏。在跳音时可以适当增加踏板的运用,以保证旋律明快的同时又富有歌唱性,但注意踏板一定要随着和声的变化而更换,以免造成声音的混乱,破坏演奏效果。切分音和紧随其后的和声伴奏要分清强弱,注意和声部分贴键弹奏,切不可混为一谈,破坏了乐曲的旋律性。第12小节也是同样的道理。
乐曲最后的连续跳音是本曲的技术难点,既要弹奏出跳音的明快轻巧又要保证旋律的连绵丰富,这就要求我们手腕保持最佳的放松状态,触键上高度灵敏,踏板运用上快抬快踩以保证音乐的颗粒性。练习中应采取由快到慢的方法,触点轻微连贯,分句分段的练习,而不是机械的弹奏音符。乐曲的最后,低声部的旋律结束了,高声部的十六分音符仍在继续,仿佛维吾尔族姑娘的舞姿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模糊但依稀可以听见姑娘身上的铃铛还在欢快的响动,也有可能那早已是铃铛的回声了。所以结尾的处理十分重要,尤其最后一个音的处理不能太过生硬,要让我们感觉到声音还在可是画面里的舞姿早已消失不见了,最后只留下人们不忍打破的平和。
《春舞》作为中国钢琴作品的代表之一,它包含了非常多的演奏技术,它的写作与演奏开创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新时代,从此以后,钢琴中的多声部跳跃、双手交替演奏、快速分解和弦及震音弹法、注重歌唱性的表达等艺术创作及演奏手法在以后的钢琴音乐作品中逐渐推广开来。《春舞》在钢琴教学作品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如何根据其音乐结构、和声功能、演奏技法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新时期钢琴教学中该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沙莎. 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新疆舞曲》与《春舞》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张露. 轻舞飞扬[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胡阿荣. 钢琴曲《春舞》的风格赏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5.
[4]罗畅,邵红润,赵美音. 钢琴作品《春舞》分析[J]. 大舞台,2012,(7):74~75.
[5]胡满春. 轻舞飞扬,令人陶醉——谈钢琴曲《春舞》的创作及演奏[J]. 音乐创作,2010,(6):144~146.
[6]魏耀珍. 论钢琴曲《春舞》的音乐叙事特点[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134~137.
中图分类号:G62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08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