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大学本科生就业焦虑与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
——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中介效应分析
李丽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及职业成熟度三者间的关系,研究选取四所综合性本科院校的804名应届毕业生为对象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程度、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均在中等偏上水平;(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存在差异,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焦虑呈负相关,与职业成熟度呈正相关;(4)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调节着就业焦虑和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相关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到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价值观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等诸多影响因素。教育部要求我国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程,旨在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规划未来,实现高质量就业。目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西方国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各个方面,比如从个体内在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等影响因素到外在的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家庭职业的平衡、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等等。这些都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国内众多学者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方面硕果颇丰。而关于就业焦虑研究则集中于一些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问卷编制探索以及干预研究等方面;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侧重于量表编制和测试,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这些研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并且从描述性研究逐步过渡到实证性的研究。虽然学者众说纷纭,但是将三者一起进行研究的少之又少。即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的程度等能很好地反应出大学生职业状态的评估与对未来职业要求的准备。而对三者关系研究,为以后做好毕业生就业和职业指导提供实证依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否存在变量间的中介效应等问题,这是本研究需要了解和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样本采集源自广东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和经济发达的佛山地区共计四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应届毕业学,通过随机抽取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804 份,问卷有效率为 80.4%,其中男生 410人,女生394人,学生干部 397人,非学生干部407 人,文经类学生208人,理工类学生195人,农艺类学生200人,医学类学生201人。
一、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就业焦虑水平、职业成熟度总体水平
分别对不同区域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就业焦虑水平、职业成熟度的每个维度及总分做描述统计分析,大学生规划程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总体在中等偏上水平;职业成熟度属于中等偏上,成熟度水平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差异不显著,粤东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较一致。大学生就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粤东地区高校就业焦虑水平高于其他三个区域,而粤西北、珠三角三个地区高校差异不大。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珠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高于粤东北地区高校,粤西地区高校学生职业成熟度最低。
当前高校普遍开始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注重大学生生涯的规划引导,但相较于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处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较落后,再加上经济减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学生实践体验、就业机会较少,加上对成长路径规划不清晰,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容易产生就业焦虑。
(二)是否任职干部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就业焦虑水平、职业成熟度差异分析
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在是否担任干部上差异显著(p=0.02<0.05),即担任干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高于不曾任职的学生;两者就业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两者职业成熟度均显著差异(p=0.04<0.05),即曾任学生干部的职业成熟度水平高于不曾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这与学生干部参与社团实践和社会实际机会多,有利于获取更多的职业信息,发展职业决策能力有较大关系。
(三)男女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就业焦虑水平、职业成熟度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具有显著差异(p=0.000<0.05),男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程度优于女生。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焦虑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p=0.001<0.05),男生的就业焦虑水平低于女生的。男女生职业成熟度差异不显著。(p=0.11>0.1)。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可能女生比男生平时注重学校学习,主动参与实践少,相对疏忽了对未来的规划;而在就业焦虑方面,以往的研究多数认为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的个性特征更关注具体细节和事件的相关。
(四) 不同学科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就业焦虑水平、职业成熟度差异分析
不同学科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差异不显著,文经、理工、农艺、医学类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较一致。大学生就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医学类、文经类就业焦虑水平高于其他两个学科,农林类最低。不同学科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理工和农林类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高于其它两类,医学类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最低。调查显示,各专业学科就业焦虑和职业成熟度有较大差异,大学生各专业就业率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关系。新时期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技术、生物医药工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人才紧缺。因此,企业提供给理工科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机遇多于文经类、医学科专业学生。
(五)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及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分析
根据学者们研究的相关理论,本研究首先对量表总分进行相关分析,以验证前人的研究。总体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程度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职业生涯规划程度越高,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越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程度与职业成熟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职业生涯规划程度越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越高;就业焦虑与职业成熟度呈负相关,即就业焦虑越高,职业成熟度越低。
为试图找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之间的一些规律性,进一步对各分量表间的相关分析。研究发现,除职业目标定向与就业不安、职业心理准备与就业恐惧、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职业决策现实性、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职业决策功利性之外,其它所有分量表之间都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相关性。
(六)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及职业成熟度关系模型
基于各分量表间的相关分析发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必然联系,研究试图通过拟合结构方程模型来建立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程度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成熟度同时又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基于此,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成熟度作为外因潜变量,将就业焦虑作为内因潜变量,探讨他们的之间的关系。在初次模型拟合欠佳情况下,经再次修正和分析后模型拟合程度较佳。
(七)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及职业成熟度的中介效应验证
在已有的研究中,中介变量( mediator)一般是指如果自变量 X 通过某一变量 M 对因变量 Y 产生一定影响,则称 M 为 X 和 Y 的中介变量( 卢谢峰,韩立敏,2007) 。中介效应检验一种统计分析手段,中介变量是起间接调节作用,其作用的目的是在已知 X 和Y 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和解释产生这个关系的内部作用机制。[1]为了检验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焦虑和职业成熟度之间的中介效应,依据前人的相关理论研究,[2~6]在基于三者关系模型基础之上,进一步检验三者间是否存在某一变量的中介效应。研究将就业焦虑作为外因潜变量,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成熟作为内因潜变量,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介变量加以检验。结果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及职业成熟的相关修正模型(模型Ⅰ)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新模型Ⅱ拟合度较好。为了进一步检验职业生涯规划的中介效应,研究中假设就业焦虑与职业成熟度的路径系数固定为0,以检测在排除就业焦虑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后,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变化。结果发现,当固定就业焦虑与职业成熟度的路径后,即在加入职业生涯规划后,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成熟度路径系数相应下降,即符合中介效应的理论。[7]
二、讨论
(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和职业成熟度的差异
研究表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存在学校差异;而就业焦虑存在学校差异,经济欠发达的粤东地区高校就业焦虑水平高于其他三个区域;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高于粤东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度、职业成熟度在是否担任干部上差异显著,大学生干部职业规划程度高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干部职业成熟度高于非学生干部;两者就业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焦虑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职业生涯规划程度高于女生,男生就业焦虑水平低于女生,男女职业成熟度差异不显著。不同学科大学生职业规划程差异不显著,但就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医学类、文经类就业焦虑水平高于其他学科。不同学科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差异,理工和农林类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高于其它学科。
(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焦虑和职业成熟度关系
本研究中相关分析发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相关性,这与前人的研究有一致性。同时借助相关分析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具有较好拟合度的相关模型,各项指标达到了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的要求,从而验证了相关分析的结果。充分表明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三者的因果关系,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r=-0.256,P<0.01),与职业成熟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1),就业焦虑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负相关(r=-0.31,P<0.01)。由于研究中采纳的经国内本土修正的问卷与量表进行测试,并结合高校实际,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焦虑、职业成熟度之间相关性这一结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现实性。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中介效应分析
中介效应理论指出,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是自变量、中介变量及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7]在中介检验中,中介变量间接解释预测变量如何通过它来影响因变量。首先假设预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预测变量与中介变量也存在显著相关,当中介变量加入时如果预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或者回归系数显著降低,就可以认为中介效应较为明显,当该回归系数降低到 0或变得不显著时,称为完全中介作用。正如本研究结果所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介变量,在就业焦虑与职业成熟度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效应,即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水平,也影响到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也进一步验证了在大学期间开展全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在大学教育期间,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提供学生职业成熟度。
三、教育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大学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程度中等偏上,以及就业焦虑总体水平较高情况,结合高校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实际,提出有关教育建议:第一,专业及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审视高校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进行专业或课程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建立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高等教育从“现实人”向“发展人”的逻辑转变。 第二,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深化改革传统的以纯粹知识传授与知识考核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和教研科研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提升密切结合,不断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第三,构建全程化发展性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模式。设置就业职业教育四年连贯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强化现有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注重创新精神的课程化渗透。侧重专业能力的考核,突出实践环节对素质的培养。把专业实践和职业实践结合,以专业技能实操提升知识技能、增强工作适应能力。第四,创新工作方法,分群体、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就业指导。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加大“双困”生就业帮扶力度。推动基层就业政策落实。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到基层、到农村去,面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第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及学生自主创业指导。开展创业大赛营造校园创业文化,开设创业课程输送创业知识经验,扶持和孵化优质创业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方杰,张敏强,邱皓政.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 回顾与展望[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108~110.
[2]廖泉文.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三、三理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32(9):15.
[3]肖凌燕,邹汉.大学生特质焦虑:结构及其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47~48.
[4]熊红星.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5]谷鑫,李丹琳,刘永琦,等.兰州市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诸因素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2):124~126.
[6]张玉柱.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心理教育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7]温忠麟.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15.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广东农村两后生就业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GD10CJY11)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28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