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抒忆
(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目标管理法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陈抒忆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教学管理要求管理者通过相关的组织调动活动,合理运用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使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对象更加复杂,因此,为了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顺利完成教育目标,必须及时转变教育方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目标管理法逐渐被应用于教育管理中,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首先分析了目标管理法的内容和起源,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标管理法在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步骤,此外,还论及在教学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法应注意的问题,希望以此促进教育管理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目标管理法;教育管理;应用
目标管理法由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起初被用于企业管理中。德鲁克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在制定目标之后再求取和获得工作。任何一个没有目标的区域,最终都将被忽视,因此,目标管理在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潜能,增强人们的自我调控能力,进而提高办事效率。将目标管理法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同样可以帮助学校制定系统的教学目标,协调各个部门,为教师提供工作动力,激发教学管理者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一、目标管理法的起源及内容
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法,倡导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都参加管理与考核工作,工作目标由领导及全体员工共同制定。提出以一种更为自由和现代化的方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德鲁克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及相关的工作考核标准和奖罚制度。目标管理法可以促使领导对员工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目标管理法的主要内容是指将“目标”视为一切工作的指导与核心。它层层细化工作目标,将总体目标逐层划分为各个部门和员工的小目标,然后依据这些小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并进行工作考核与信息反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目标管理法的实施过程就是确立目标——分解目标——践行目标——反馈信息——制定奖罚。这个过程由领导与员工共同参与和完成。员工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计划,进而加强自我控制,并适时衡量自己的工作效果。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在这种时代浪潮下,教育管理若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引入目标管理法。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一切事物一样,目标管理法也有两面性。其优势是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领导与员工共同参与工作计划的制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并细化工作目标,避免出现互相推诿和推卸责任的不良现象,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同时它也有一定的缺点,虽然任务分配较为明确,但却依然会存在职责不清或授权不足的现象。同时,也很难实施各个部门员工的横向比较,这有可能导致晋升机会分配不均。
二、目标管理法运用到教育管理中的可行性
从广义层面看,目标管理法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鼓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工作目标的制定中,同时,激励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整和控制,最终完成工作计划,确保总目标的顺利实现。具体到教学管理中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学校激励全体同学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并在自我调整和控制过程中自觉实现既定目标。目标管理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成熟性,根据多方调查显示,将其适时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具有可行性。首先,每个学校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与目标管理法具有共通之处。教学管理与目标管理都讲究时效性,最终目的都是完成总目标。每一个学校和班级,在一段时间内都有相应的目标,目标管理法正是为实现这种目标提供方法和途径,因此,这一管理法对教学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学校管理体系完善,有助于细化目标。教师管理队伍由校领导、年级主任、教师和班主任组成,学生管理成员则由学生干部与学生个体组成。学校组成可以根据这些团队成员的年龄、职位、能力、性格等特点实施目标管理法,明确划分工作职责,准确界定责任目标。再次,学校拥有合理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实施目标监控与检测。目标的实现情况最终都要经过合理的考察制度来检验,与此同时,合理的考核制度还能够监控阶段性目标的实施状况,例如学校的卫生检查制度、定期考试制度、考勤出勤制度等,每项制度都有对应的目标检验类型,例如,可以用学校评比或班级纪律来考核班干部的工作成效,用进步名次或分数来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除此之外,目标管理法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标管理法更加关注工作的实效性,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这些问题正是当前学校管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既定目标的完成能够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和教师的尊重需求,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成就感和工作动力,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目标可以增强学校的团体压力和集体凝聚力,促使学校和班级形成一种永争先进、奋发向上的学习风气。
三、目标管理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实施步骤
目标管理法是一个循环过程,有特定的步骤与程序,当第一个目标结束之后,第二个目标就会紧接着制定和实施。在教学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法,也要遵循这些步骤,当然,同时还应根据教学管理的主要特点和需求进行适当的变更。首先要制定合理目标,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目标是学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努力的方向,要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成绩为根本。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若指定的目标过低,就无法起到激励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若指定的目标过高,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合理的目标应当确保学生经过奋发努力最终能够实现。而制定合理的目标首先要全面了解信息资源,考虑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并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制定目标方案,并经过层层商议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当制定出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后,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与教师的个性需求,及时听取师生意见,并进一步细分目标,引导师生明确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目标。其次,要逐步实施目标,并不断调整,加强检查控制。这也是目标管理法的核心环节,如果缺乏执行力,或实施不到位,那么目标就形同虚设。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应当分清主次,根据优先顺序逐步完成目标。学生学习成绩、班级纪律和学生身体素质都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者应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分清主次,然后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例如,若一个班级学习纪律混乱,根本无法组织正常的学习活动,那么教学管理的主要目标当然是规范班级纪律。若一个学生某一学科成绩明显较差,那么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该科的学习。此外,还应当创作良好的环境。目标的实施和完成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有利的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则需要所有的目标管理者共同创建。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培训平台及合理的福利待遇,教师则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与方法指导,学生要自觉维护班级纪律,增强自身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管理环境,从而促进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还应当调整与监控目标,管理目标是需要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要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不断调整。例如,当某一学习目标不适应教学进度时,就应当及时变化。而当学生不再愿意为目标努力时,也应当适时调整。当整体目标不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时,学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目标。再次,应当根据评审结果,表扬先进学生,并激励后进生。要及时检查目标的实现情况,这一步骤对激发师生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对那些顺利完成目标的学生,要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别人的尊重和相应的奖励能够激励学生和教师自觉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并以更大的热情去实现目标。对于那些未能及时完成目标的学生,则应当全面分析原因,若因态度原因就应及时批评指导,若因环境或个人能力问题则要给予鼓励和引导,以便学生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加倍努力。需要注意的是,对目标的评定和考核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能单一而论。最后,要全面总结目标完成情况,并改进方案,进而制定新的目标。总结经验在目标管理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分析已完成目标的成就及不足,还为新目标的设立提供必要依据。因此,每个目标管理参与者都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并以书面形式呈现,方便保存和以后翻阅。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交流,并及时传播有用经验。对于未能完成目标的学生,应当给予帮助和指导,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进步。此外,还要通报集体目标的实施情况,以增强成员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并将目标总结情况汇集到领导层,领导应全面分析这些总结,进而制定新目标。
四、在教学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法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满足学生实现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更加自觉的完成目标。例如,学校可以举办课堂辩论、知识竞赛、实验操作比赛、语言知识竞猜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次,要尊重学生,这是学生实现目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要动力。充分尊重学生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对待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和不同成绩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再次,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目标管理法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因此不能将学生的成绩视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和培养目标,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最后,要合理运用“团体压力”。所谓的“团体压力”即是指通过团体风气、规则与舆论促使人转变的一种心理压力,它的作用源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通过群体力量迫使个体改变。这种“团体压力”使个体在心理上较难违抗,可以有效的影响个体行为。若要顺利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采取措施形成积极的团体压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共同努力的氛围。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特点及实际学习需求,及时调整目标,建立日趋完善的目标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处于组织和引导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课程内容,还有助于教师合理制定系统化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备课过程中及时吸纳学生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在完成阶段性目标之后,应当与学生一起分析目标完成情况,共同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奎.强化学校目标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3).
[2]宋国平.目标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2).
[3]王敏晰,李新.目标管理方法的应用[J]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2).
[4]刘文霞,叶琳.分层教学中的目标管理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付世卓.中学班级目标管理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6]刘传江.目标管理策略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7]李洪源,孙玲.浅谈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8).
[8]彭旭丹,石岩.目标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2,(7).
[9]方焱灼.浅谈目标管理法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才智,2013,(31).
[10]漆小萍.学生工作的设计与评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24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