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

2016-03-07 13:07葛鲁嘉
关键词:人本多元积极心理学

葛鲁嘉,李 飞,2

(1.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

葛鲁嘉1,李飞1,2

(1.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摘要]积极心理学肯定人的自我发展潜能以及生命体积极发展的愿望与发展积极、正向心理特性的能力。基于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当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第一,以发展促防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重在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可持续提升;第二,以动制静,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动态的心理健康资源建构;第三,以体验激发情意,心理健康教学实施过程重视生成与内省;第四,以“人本”代替“物本”,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引入“心理成长袋”模式;第五,以“多元主体”代替“单一主体”,锻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体验;人本;多元

发端于20世纪中叶,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公民美德、积极社会组织系统为研究的切入点,着重关注人类的发展潜力、积极力量和美德,以帮助人们更加快乐、幸福健康的生活[1]5-55。其自我预防、积极应对以及有关生活质量的理论论述打破了原有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的主导,开启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使心理学研究更加注重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积极力量,从而提升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训练等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与行动取向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动向和趋势。

一、以发展促防御——教育目标重在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将教育目标定位在对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以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然而,不难发现,这样的目标定位本身就是一种误区,即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窄化为疾病群体以及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片面理解为对疾病的防治进而忽略生命个体潜在心理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我们以为,积极心理学对成长个体生命力的信赖以及其生命品质的关心能够为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不一样的目标视域,即将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养成及可持续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于那些可能阻碍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不良事件或问题心理不采取消极抵抗和否定式防御,而是通过激发、调动学生内在生命能量予以积极对抗,进而将消极抵抗转变为积极对峙。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可持续提升,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所有心理能力的可持续提升还是部分?按照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中力求实现的心理能力的内涵包括一切个体潜在的或现在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些基本心理品质包括主观幸福感,生活的满意度,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流畅感和思维,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等等[2]487-489。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此种定位对于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起到的导向建议有三:

第一,教育者当充分信赖其所面对的生命群体拥有自我建构健康心理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其所面临的工作对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如果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看作是“问题群体”,同时认为这些“问题群体”不能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问题现状,那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变成教育者“教育霸权”的单向定位。也就是说,教育者自行建立教育方式和方法,自行定位其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这种双向关系中教育者显然会将自身定位为完全主导地位。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就成为完全被动的群体,等待“问题”找上门,然后等待教育者来“教育”。这种消极的教育关系不利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积极关系的建构,也不利于双向的教育成长。而反之,如果教育者本身完全相信教育对象具有自主完善自我心理能力,具有自觉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意愿,同时能够自发于对自身心理困惑与问题的积极解决,那么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成为教育者主导、教育对象主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努力而实现的建设性工作,这种工作的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第二,教育者应当有意识地挖掘一切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的教育资源,建设“有准备”的教育环境。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教育资源的针对性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针对性过强的教育资源难免会忽略其他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资源挖掘。而且既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针对性建构往往也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问题”展开,具有典型性问题的教育资源受到充分重视。而这些典型性教育资源对于那些发展中的个体的不同需求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有准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指将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考虑其中的环境建设,是一种汲取一切有利于实现学生积极心理特征的资源的环境安排,更是一种随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发展与进步而不断提升教育资源质量的环境创设。

第三,教育者有必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生命对话关系,拒绝任何有碍于学生积极心理养成的“不信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隐性文化之一。我们以为,平等与尊重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应当形成的最为基础性的态度特征,而心理健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教育关系更应提升为一种基于尊重和平等的对话关系。之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对话关系是以彼此尊重与平等的态度关照为前提,主要是建立在彼此对于各自生命的敬畏和欣赏。作为同样的生命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一样拥有生命体本身的心理特征,既存在基本的生存需要,也存在成就需求和自我实现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给予教育对象以真诚的关心、严肃的建议和起码的信赖和期待。而这种信赖与尊重无疑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群体的集体成长和发展。

二、以动制静——教育内容侧重动态的心理健康资源建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开展而进行。这种固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拓宽与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围绕固定的教学大纲展开,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大纲得不到及时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同样得不到相应变革与调整。至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则很少涉及主动性的教育资源的挖掘,更多是被动地面对学生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基本能做到有的放矢,但也仅仅是有的放矢,一味强调“反应性干预”,做不到对全体学生心理成长的全面关注。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每个发展中的生命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正向的心理品质和能力[3]402-405,而事实上,影响心理能力形成的任何资源和事件都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和关心的对象。因此,我们以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资源的建构应当引入动态构建机制,也就是用动态的教育资源挖掘代替以往不变的静置的课程内容,借此增添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动性和生动性。那么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构中,应当围绕哪些思路展开具体的资源构建呢?我们以为,主要途径有如下四点。

第一,依托校园文化实现绿色心理环境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而心理环境建设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又依托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中积极、正向、有意义的文化导向对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认知、情感意志养成以及个性品质的优化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以校园文化为出发点,建设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生命力养成以及心理能力提升的绿色心理环境既有学理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第二,假借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师者示范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集合了自主性和依赖性两方面,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批判性意识。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其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水平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建构。因此,监督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完善教师的心理调节水平,发挥教师心理能量的示范性价值对于提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有重要功用。

第三,关注同伴群体的教育资源建构,发挥“伙伴”的“健心”力量。初中生群体存在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小团体”现象,这种“小团体”如果有积极的发展目标,和谐的成员关系,以及能动的行为示范,那么对于整个团体的正向发展有正面促进意义。因此,关注小团体中的同伴的心理成长,引导其积极正向的心理能力提升,有助于初中生个体的心理发展。

第四,挖掘与建设来自不同社会媒介的有效教育资源,发挥大众的心理健康教育能量。初中生固然以校园生活为主体生活,其主流的价值观念自然也多数在校园内受到一定熏陶和引导。但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初中生的心理成长影响源绝不限于校园世界。来自校园之外的包括各种社会机构、各大社会媒体、各种人群舆论等等,都一定程度地影响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因此,对大众媒介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效过滤和挖掘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至关重要。摒弃消极的社会影响,建构并设计积极的社会资源对初中生的心理成长有利无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务必遵循动态建设机制,拒绝简单化、片面化、静止化的资源储备。只有将影响初中生心理发展,尤其是有益于其积极心理能力形成的各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才有机会实现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建设目标,即形成初中生可持续的心理能力。

三、以体验激发情意——教学实施过程重视生成与内省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们经历的生命全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发生在成长个体身上的痛苦、不幸与挫折,也包括幸福、快乐和成就[4]1113-1115。从这点来说,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那些逆境中求生的人的命运发展,同时更关注那些常态生存环境中普通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事实上,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每个人身上寻找到其积极心理品质的生长点,才有可能实现对生命个体遭遇挫折的心灵抵抗力,也同时能实现其在顺利人生中的积极成长和进步。重视生命体成长的全部过程,自然离不开对其内心感受的关注,尤其是对个体成长中所呈现出的对各种事件,各种人物的态度体验的关怀。初中生群体比较特殊,首先他们既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对教育者表现出完全的依赖或信任,同时也不像高中生那样,有着更为独立的思维和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初中生群体有着对教育管理者的信赖与怀疑、服从和反抗、依赖和逆反等比较复杂的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的成长过程既充满期待和自信,又有着浮躁和迷茫的时候。因此,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发展,其对周围人和事作出的评估和态度倾向就很有必要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中不能单纯地讲授甚至是灌输教育,也不能放开甚至是放纵式的自由教育,而是一种围绕初中生群体内心体验的变化,重视积极态度体验的发现、发展,从学生内心世界找到激发其心理成长的生长点,重视学生的内心变化,关怀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价值冲突,在变化与冲突的体验进程中探求教育的最佳时机。

我们认为,生成与内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侧重于教学方法上的体验或体悟式,教学内容上的真实性或现实性,以及教育评估上的定性评价或过程评价。而这几方面的条件要求如果能合情合理得到呈现,对初中生态度体验的生成将有重要促进意义,同时这种体验的生成对于其情感特征、意志品质的完善有着最为直接的激发和激励意义。生命个体内心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观念冲突对于其最终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实为必要,而这种冲突后的积极观念一旦形成,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四、以“人本”代替“物本”——教育评价引入“心理成长袋”模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将学生是否出现心理问题,出多大心理问题等作为其评估的主要指标,对于那些“拯救”或是“挽救”更多“问题”学生的工作者往往给予更高评价。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咨询笔记等也将成为其工作量多少的考核指标。我们以为,这种既有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方式既没有完全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性质的全面性,也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和受教者的人本发展需要。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为参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定难逃消极应对、被动适应的不良局面,这种局面既不利于“问题”学生,更不利于任何一个有着成长需要和积极心理发展的普通学生。鉴于此,我们主张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本需求,对于教师和学生采用“心理成长袋”的评估模式。“心理成长袋”评价方式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彼此的接触、交流、对话而使得内心态度体验发生的具体变化以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储备到自己的“心理成长袋”之中,使用成长袋监督彼此的心理发展进程和质量。具体而言,“心理成长袋”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模式建立在以下具体操作理念之上。

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心理成长的“自我比较”机制,以此激励与监督彼此的心理成长进程。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无不倾向于横向比较,即将学生或是子女与同龄其他个体比较,尤为倾向于同那些比他们优越和强大的个体比较,以期实现对其自尊心的“激将”。从长远看来,这种横向比较的方式不利于个体积极心态的形成,反而可能会无意间激发了学生或孩子的“嫉妒心”、“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特征的发展。我们以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者也好或是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帮助其建立“自我比较”意识,就是给予双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成长”或是“教学成长”以充分的时间或空间,尤其对学生来说,积极心理体验,可持续心理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按部就班。建立“自我比较”机制既能帮助其建立进步意识,同时也不至于使其好高骛远而最终望而却步。

其次,用积极关注代替消极监督,学校当尊重教师和学生生命特性,围绕双方共同的心理成长展开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5]31-34。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方式有很多,而我们以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消极监督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反而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因此,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生命特征、生命需要、生命体发展条件的充分关注,以此种积极关心代替消极的监管更利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再次,检视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评估用语的人文性、有效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标签”评价和善意的“搪塞”。评估用语作为了解和判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的主要媒介,其自身的表达特点影响着最后的表达效果,确切说影响着教育对象心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愿望的强与弱。我们以为,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体之一,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种尊重既体现在与教育者之间人格的平等性,也体现在同教育者一起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可能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当具有人文性,即对教育对象自身生命能力的肯定、关怀,与此同时,教育评语中应当提出可供教育对象发展和主观改变的可操作性意见,以帮助其建立具体的执行计划。

最后,学校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们抱有宽容心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中“人”的心理成长。评价机制的建立有着导引、规范教育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不同的评价理念其所实现和追求的导引与规范方式是不同的。无论是一般教学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具有很大“未完成”性的学生个体,“以偏概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合理也不合情的。因此,主张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宽容化的评价文化,依托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发展性功能建设,应当是学校有关部门组织与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理路,事实上,这种以宽容促进发展,以发展激发教育主体心理进步的方式更简捷,也更有效。

五、以“多元主体”代替“单一主体”,锻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教育者。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离不开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传统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一般被狭义地界定为学校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我们以为,这种界定既不合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性质的需要,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积极心理学理论主张建立积极的机构,以帮助个体发展积极心理特质[6]210-213。基于此,我们认为结合当下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建设与锻造一支有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开发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可持续的心理能力的有效前提和必要条件。学生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时机能否被顺利评估和把握,内省的心理健康实施方式能否被科学运用,重视发展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式能否被有效运用等都将以此为重要前提。我们以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当指集合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等较为优等的心理教育主体资源,在积极心理团队中成员们能够共同协作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生成和发展,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产生和发展。既然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就要求团队内部有着和谐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有着共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同时有着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积极心理资源储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建立是困难的,但也是可能的。为了锻造这样一支科学、有效的团队力量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努力。

第一,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力量,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引导、引领各界人士关心、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第二,辨别与储备优秀的家庭教育资源,将有着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的家长教育主体纳入到团队之中,发挥家长教育功能。

第三,发挥社区心理教育资源的作用,重视社区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将学生生活的社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体之一,提升社区的心理教育意识。

第四,利用大众媒介将社会各界教育“精英”吸收到团队之中,发挥“精英”们的资源供应、弹性评估等功能。

[参 考 文 献]

[1] 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2] 陈晓娟,等.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32).

[3]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5(28).

[4] 陈红,等.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5] 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

[6] 王海英.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责任编辑:何宏俭]

The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GE Lu-jia1,LI Fei1,2

(1.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Tonghua Nomal University,Tonghua 134002,China)

Abstract:Positive psychology seeks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humans,help the individuals to achiev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desires and form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bility.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positive psychology,the concepts and implementations of the pres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promote defenses by development.The ai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power’s sustainable promotion.Second,dynamic is the substitute for static,the cont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construction.Third,stimulate affection by experience,mental health teaching process focused on generating and self-examination.Fourth,focused on people oriented,the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ll use the “psychological growth bag” mode.Fifth,use “multivariate bodies” instead of “single body”,forge a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m.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Experience;People Oriented;Multivariate

[收稿日期]2015-10-11

[基金项目]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LSJY2012G257);吉林省教科规划项目(GH150437)。

[作者简介]葛鲁嘉(1956-),男,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飞(1981-),男,山东临沂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通化师范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3-0244-05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3.042

猜你喜欢
人本多元积极心理学
人本计算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论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应让人本教育成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