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祥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
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来源探析
张发祥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
经费是书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书院的兴衰。清代是抚州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先后兴复书院60多所,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拨付、官员士绅民众的捐输以及书院自主经营等途径。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为今天民办教育办学经费的筹措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来源;多元化
张发祥.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来源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4):311-313.
Zhang Fa-xiang.Exploring the expenditure source of Fuzhou academies in the Qing Dynasty[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4):311-313.
古代抚州书院自唐天祐年间(904—907)宜黄湖山书院始创,历经宋元明三代的持续快速发展,至清代达到了顶峰。在整个清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抚州先后兴复书院达60多所,其书院数量在全省仍至全国均居前列[1-4]。清代抚州书院之兴盛除了清廷文教政策宽松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书院经费来源日趋多样化。本文拟就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来源做一探讨。
清代初期,统治者担心士人聚集自由讲学的书院成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为此对书院一度采取了压制政策。顺治九年,朝廷诏令“不许另创书院,群聚党徒”。然而,随着满清政权的逐步巩固,清廷认识到“书院之设,于士习文风,有裨益而无实弊”(《清朝文献通考》卷70《学校考八》),因而允许并提倡兴办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谕令:“创建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砺行,有所成就,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行。……督抚驻扎之所,为省会之地,着该督抚商酌奉行,各赐帑金一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须预为筹划,资其膏火,以垂永久。其不足者,在于存公银内支用。”(《清朝文献通考》卷70《学校考八》)雍正时期,全国共有23所书院得到朝廷“帑金一千两”的支持。抚州只是一个州府之城,其书院发展自然得不到朝廷“帑金”的支持,但抚州各府各县地方政府也纷纷拨公帑支持书院的发展。如南城盱江书院,自北宋创建后,地方政府数次将惩治富户的违法田、庙田、公田拨付给书院,以充书院经费。南宋景定二年(1261),建昌知军事钱应孙为盱江书院增设殿宇、讲堂,并将惩治富户的违法田三千亩划给书院。元代,书院遭兵毁。明正德七年(1512),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将位于城西南隅的东岳庙改建为盱江书院,同时把庙有田租223石1斗拨给书院;乾隆九年(1744),建昌知府杨宏志聚南城、南丰、广昌、黎田、资溪五县生徒课之,并拨公田充束修膏火。又如兴鲁书院,历经宋元明三代,屡废屡兴。乾隆五年(1740),抚州知府刘锡重建。前为大门,中为讲堂,前后列斋舍为学子肄业之所。后为高明楼,祀曾巩于楼下。乾隆四十六年(1781),抚州知府陈朗重修。咸丰六年(1856)遭兵毁,暂移刘公义学,后因经费短缺,停课六七年。同治六年(1867),抚州知府吴祖昌饬潘贻恩及郡绅等清复书院故田,又并入刘公义学租息,书院才得以开馆课士。再如始建于道光五年(1825)的汝阳书院,咸丰六年(1856)毁于战乱。同治元年(1862),知县黄恩浩移建于广寿寺废基(今兴鲁坊),同时将青云书院并入。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抚州不少书院的创建、修缮虽记入知府、知县等官员的名下,但书院创建、修缮经费更多是来自民间的捐输。
民间捐输,是指我国古代官员、士绅民众自愿、无偿地为书院捐赠银两、田地、房屋、店铺等货币或实物的行为[5]。民间捐输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2.1 官员捐赠
官员捐赠,是指大小文武官员在任职时,以官员的身分或个人的名义捐赠薪俸以资助书院的建设或经营。官员的薪俸和钱财属个人私产,非官府公产,其捐赠行为是其主观意识主导下的一种热心教育或者以此获取升迁的个人行为,因此官员捐赠不能等同于官府拨付。官员捐赠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官员独自捐银创建或修缮书院。如道光二年(1822),抚州知府郑祖琛、耿维佑等捐修兴鲁书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建昌同知郭维莞对始建于明代的崇儒书院进行了重建,并捐出俸禄,购置学田,以作书院办学之资;道光十四年(1638),始建于明代的凤冈书院奉文裁撤,南城知县黄宗宪捐银300两购其址,复立书院;金溪槐堂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历经宋元明三代,代有修葺。咸丰六年(1856)遭兵毁。咸丰十年(1860),金溪知县罗荣绪捐修。(2)官员捐出部分薪俸,倡导士绅民众捐资共建,或捐钱置物以作增补修葺、经营之费用。乾隆四年(1739),临川县令李廷友与邑人李绂捐资兴建青云书院。李绂亲自主持教席,一时名士云集。乾隆二十八年(1763),南丰知县卢崧因嘉禾书院“湫隘嚣尘”,地近闹市,与里人集资,将书院移建于龙首山之东的张家堡。书院置重门,进为讲堂,后有先贤阁,祀曾文定、李寅清、谢程山。偏东有斋舍6所,前有文昌阁,后有揽胜亭;偏西有斋舍4所,月池1口,庖厨3间,另有半规堂、跃龙桥、眄柯亭,共计大小房舍80余间,莲塘2口,蔬圃数亩。乾隆五十七年(1792),广昌知县陈纯士偕县人李思任、饶文涛捐建盱源书院,历时三年竣工。咸丰八年(1858),毁于战乱。同治二年(1863),县令陈维清通过募捐予以修复。嘉庆二十一年(1816),金溪知县万国荣会同儒学率城内善士李庭藻等拆旧建成40多间房的仰山书院。所捐田亩、店屋岁收租息为书院的办学经费。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卢崧偕邑绅黄祜、陈道等集资创建黎川书院。东西学舍计30余间。卢崧捐其中膏火之大部并自为记。清同治四年(1865),黎川知县金时宣及县绅捐资创建崇正书院。资溪鹤城书院,始于建于康熙三年(1664),其原址在城西城隍庙右,但此时书院规模较小。乾隆十八年(1753),资溪知县杨焯联合全县士绅移建于城西南县儒学左,并劝捐田亩,以资月廪。工未毕,知县杨焯调任。乾隆十九年(1754)年,继任顾德懋续成。中有讲堂,左右为学舍,庖、廪、茶亭均备。后有大楼1座。道光三年(1823),东乡知县吴名凤应举人吴士杭之请,发动全县士绅富户捐资兴建汝东书院,全县士绅纷纷行动。浯溪王芳谷捐建头门;幕塘刘士、水南饶有詹、前贡乐静川、樟坊刘兼善、严塘揭赞成和揭作舟、上嵩李大文、嵇坊嵇范芳分别捐建“观摩”、“攀桂”、“凌云”、“时敏”诸斋。荫岭李星占、长石万亿分别捐建讲堂和寝堂;邑中乐姓集资捐建“嘉善堂”。全县其他各地士绅富户则纷纷捐献银两兴建仓屋、厨房、围墙,并为书院置买田产。
2.2 士绅民众捐输
士绅民众捐输,是指地方士绅及各界民众自愿、无偿地为书院创建或经营捐赠银两、田地或房屋、店铺等货币或实物的行为[5]。民众捐输是清代抚州书院最重要、最稳定的经费来源。(1)生员、举人、进士的捐输。清道光五年(1825),临川生员桂殿芳捐银14 600两创建汝阳书院,同时为书院置买民田728亩,以供膏火之需。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崇仁进土陈开第等人向全县民众集资创建相山书院。道光年间(1821—1850),南城举人梅春魁等捐资重建紫阳书院。(2)普通民众的捐输。嘉庆十二年(1807),临川汪锦江捐银2 940两重建青云书院,又捐银3 000两发典生息,以充书院开支。嘉庆元年(1796),崇仁罗位斋、罗以丰召集崇贤乡士绅集议创办崇文书院,得到一致赞许。邑人除认捐书院建造的经费外,一些士绅富户还拨出个人的田产以充书院办学经费。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乐安县民丁薄捐资兴建义云书院的主体部分,其余为云盖、忠义两乡民众捐资兴建,故又称“两乡书院”。
地方政府拨付和民间捐赠的银两、田产、房屋、店铺等大都发生在书院创建之初,这些银两、田产虽然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地方政府拨付和民间捐输都是不固定的,为了确保书院经费稳定,各地书院都开展了自主经营活动。抚州各府各县的书院亦是如此。同治元年(1862),汝阳书院有学田729亩,年租额114 170文,店房租金年额3 000文,地租年额3 480文,共计120 650文。嘉庆十二年(1807),临川青云书院除将邑人汪锦江所捐银3 000两和知县捐银200两发典生息外,还有学田108亩,学店1所,其田租、店租收入,均充书院经费。乾隆十八年(1753),黎川进士陈道捐银2 000两,江元洪捐银300两、黄道镇捐银200两,建昌知府姚文光核准府城典铺每年生息700余两交书院作教育经费。嘉庆四年(1799),两淮盐运使曾燠捐纹银3 000两,交省商张广和、王履泰具领,营运生息,每年接息324两(逢闰年加息27两),分冬、夏两季由盐道衙门支付给盱江书院,作为生童费用之补贴。同治六年(1867),黎川书院置有学田共计额租谷1 200多石(还有二田佃四六分成不计石斗);另置店屋坐落南市大街(属闹市),每年收赁112 800文。道光二十七年(1847),东乡知县马九功发动富绅捐献,共得钱七千串,存典生息,以供汝东书院经费。同治年间(1862—1874),汝东书院有田地共计830.4块,店房3栋9间,其田租和店租均充作书院经费。
综观清代抚州书院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清代抚州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既有地方政府的拨付,也有民间捐输,还有书院的自主经营,其经费来源更趋多样化。不过,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最重要、最稳定的来源,依然还是民间捐输。有清一代,抚州经济并不十分发达,但民众对捐输书院事业却不遗余力,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清廷所颁布实施的《捐输义述章程》,有效地调动了民众捐输书院事业的积极性。《捐输义述章程》规定:“绅民人等有乐善好施,急公报效,与义述例相符者,准予议述。”[6]对书院的捐输者,朝廷将根据其捐输的多少奖励出身或官职。二是书院满足了抚州民众“以诗书求闻达”的需求。顺治三年(1646),清廷承明代科举体制,开科取士。然而,由于官学生徒名额十分有限,广大贫寒之士无法进入官学就读。为了满足广大士人求学应举之需,抚州民众不遗余力地自愿将个人银两、田地、房屋、店铺捐输给书院,并藉书院的繁盛以实现“以诗书求闻达”之目标。另外,府县志、家谱、族谱等地方志书还通过为民间捐输书院者树碑立传的方式来激励民间捐输书院。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对今天民办教育办学经费的筹措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1] 张发祥.古代抚州书院发展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307-312.
[2] 张发祥.清代抚州书院考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306-310.
[3] 周克强,张发徉,晏波才子摇篮——抚州书院掠影[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4] 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5] 李兵,唐亚阳.民间捐输对清代书院发展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J].交通高教研究,2002(4):14-17.
[6]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5.
Exploring the Expenditure Source of Fuzhou Academies in the Qing Dynasty
ZHANG Fa-xia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44000,China)
Expenditure is the basis of academie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ademies’ rise and fall.The Qing Dynasty is a peak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Fuzhou academies, with more than 60 reviving. The expenditure of Fuzhou academ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ame mainly 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s’ appropriations, the donations of the local tyrants and common people and the academies’ self-management. Such a diversity of expenditure source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school funds raise of current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those private ones.
the Qing Dynasty; Fuzhou academies; expenditure source; diversity
2016-06-18
张发祥(1964—),男,江西临川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文化及农村社会学研究。
G529
A
1674-3512(2016)04-0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