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三王”词叙论——兼与王安石词比较

2016-03-07 12:24叶汝骏
关键词:临川安国王安石

叶汝骏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临川三王”词叙论
——兼与王安石词比较

叶汝骏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以王安石为中心的临川王氏家族在北宋的政治、文化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王安石的同母弟王安国和王安礼、长子王雱在当时亦有文名,并称“临川三王”。他们不仅诗文兼善,亦偶作小词,其词虽传世不多,但自有体格面貌。在熙、丰词运转关之际,“临川三王”与苏轼、王安石等人合力开创了词的“盛宋时代”。

临川三王;王安国;王安礼;王雱;王安石

叶汝骏.“临川三王”词叙论——兼与王安石词比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4):307-310.

YE Ru-jun.Research on linchuan three Wangs’ Ci——Concurrently comparison with Wang Anshi’s Ci[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4):307-310.

以王安石为核心的临川王氏家族在北宋的政治、文化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诗礼簪缨之大族,临川王氏入仕者代不乏人,其家族文化修养亦为北宋士大夫之翘楚。王安石固然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抛却政治不谈,其诗、词、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皆占有一席之地。此外,王安石的同母弟王安国和王安礼、长子王雱在当时亦有文名,时人并称“临川三王”。他们不仅诗文兼善,亦偶作小词,其词虽传世不多,但自有体格面貌,正以不多为贵。也正是由于“临川三王”词作数量极少,且词学观念相对保守,学界历来对其重视不足,对其在词体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认识有限。本文拟将“临川三王”词置于北宋熙、丰年间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对其词学观念和存世词作进行还原分析,勾勒出其词作的大致艺术面貌,并联系王安石词进行横向比较,进而推论出“临川三王”在词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 王安国词叙论

王安国,字平甫,江西临川人,王益第四子,王安石同母弟。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卒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1],享年四十七。其生平见于王安石《王平甫墓志》、曾巩《王平甫文集序》和《祭王平甫文》等,《东都事略》和《宋史》皆有传。王安国曾“数举进士不售”(《王平甫墓志》),至熙宁元年(1068)应茂才异等科方赐进士出身,然丁母忧不应秘之试。服除后历任西京国子监教授、崇文院校书、著作佐郎、秘阁校理。后坐郑侠事,于熙宁八年(1075)正月放归田里。熙宁九年(1076)复官大理寺丞,未赴而卒。元祐三年(1088),追授宣德郎,仍复秘阁校理。王安国自少即以文才见于世,诗、词、文兼善。《宋史》载其“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2]曾巩《王平甫文集序》云:“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矣。”[3]欧阳修《送王平甫下第》云:“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亦见其赏识惜才之情。王安国原有《王校理集》六十卷、《序言》八卷,惜散佚不存。今见王安国诗歌仅37首,录为《王校理集》一卷,收于《两宋名贤小集》,另唐圭璋《全宋词》辑其词3首。

王安国的词学观念较为保守,对作词采取鄙薄之态度。魏泰《东轩笔录》卷五载:“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耳,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4]王安石、王安国和吕惠卿虽对晏殊作词看法不尽相同,但对士大夫作小词的鄙薄态度则形成了共识。王安国保守的词学观乃是时代风气使然,自《花间》以来,词始终囿于“艳科”、“小道”的范畴,在文人看来,词的品第、品格远在诗之下,“晏元献、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词于诗人而言始终不是正道,而是旁门左道。王安国存词虽仅区区三首,细味之则可见较高的艺术水准。试看这首《清平乐·春晚》: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花。

词人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感官描绘出一幅残春图景,寄以伤春叹逝之情而寓身世之感。唐圭璋先生评曰:“此首写残春景象,颇为名隽。起句言莺语留春,已饶韵味。‘费尽’二字,倍显留春之殷勤。‘满地’两句,倒装句法,言残花经雨狼藉之状,亦见惜春、惜花之深情。换头,因残春足悲,故托之琵琶弹出。‘不肯’两句,更写杨花之自在,以喻人之品格孤高。”[5]次看《点绛唇》:

秋气微凉,梦回明月穿帘幕。井梧萧索,正绕南枝鹊。

宝瑟尘生,金雁空零落。情无托,鬓云慵掠,不似君恩薄。

此词以女子代言,表面上抒发女子被冷落后的孤寂落寞之感,实则托寓自身坎壈不遇之怀。最后看另一首伤春词《减字木兰花·春情》: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此词亦是词人以闺怨情愁托寓身世之感。综观三首存词,可见王安国词约略有晏几道、欧阳修词之风貌,情思婉转,委婉含蓄,隽永的文字间伏藏着人生的况味,在北宋士大夫词中亦可置品。

2 王安礼词叙论

王安礼,字和甫,江西临川人,王益第六子,王安石、王安国的同母弟。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卒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享年六十有二。《宋史》和《东都事略》皆有传,田昼的《王安礼行状》和《祭王和甫文》,楼钥的《王魏公文集序》亦可见其生平大略。王安礼于嘉祐六年(1061)中进士,累官莘县主簿、开封府判官、翰林学士等,元丰六年(1083)加尚书左丞,后历知江宁府和扬、青、蔡等州。绍圣三年卒于太原府任所,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封魏公。概其一生,王安礼仕途较为顺遂,身历四朝,是位干练有才华、为政有直声之循吏,亦曾疏救陷于“乌台诗案”的苏轼。王安礼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原有《王魏公集》二十卷,清初已佚,四库馆臣重辑为八卷,今人又有所增补,现存诗43首,文321篇,另《全宋词》录其词3首(另有残篇3首)。作为馆阁文臣,王安礼长于诏令、制诰、国书等应用公文,文风温润雅正,神宗对其颇为赏识。楼钥《王魏公文集序》引田昼语:“其称公之文,则曰踔厉骏发,卒归于道。制诰温润丰美,得中和之气;而属辞赡洽,成于口授。上数称之。”[6]田氏语稍有虚美拔高之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价则较为中肯:“其中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至若沈季良、元绛诸志铭,尤足补史传之阙,以视安石,虽规模稍隘,而核其体格,固亦约略相似也[7]。王安礼存诗虽不多,但体式多样,明快晓畅,多杂以说理和议论。

王安礼存词极少,和王安国一样仅存词三首。王安国三首词作皆为小令,王安礼则有两首慢词(《万年欢》《潇湘忆故人慢》)和一首小令(《点绛唇》),其中两首慢词艺术水准较高。譬如这首咏梅词《万年欢》:

雅出群芳,占春前信息,腊后风光。野岸邮亭,繁似万点轻霜。清浅溪流倒影,更黯淡、月色笼香。浑疑是、姑射冰姿,寿阳粉面初妆。

多情对景易感,况淮天庾岭,迢递相望。愁听龙吟凄绝,画角悲凉。念昔因谁醉赏?向此际、空恼危肠。终须待、结实恁时,佳味堪尝。

这首词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长于用事,“姑射冰姿”典出《庄子·逍遥游》;“寿阳粉面初妆”用宋武帝寿阳公主梅花妆一事;又“庾岭”多梅,亦称梅岭;此外“占春前信息,腊后风光”句乃是化用杜甫《江梅》诗“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之意,而用人若己,浑然无迹,不见斧凿之痕。二是从词律发展史角度看,《万年欢》始为仄韵格,押平韵者则始于此作;结句“终须待结实,恁时佳味堪尝”,按词律本应句读为“终须待、结实恁时,佳味堪尝”,王安礼却不因律废意,而活用词律以适其意,可见其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三是择语用字清雅流丽、不落凡俗。如若说《万年欢》约略可见晏欧、秦观之风,另一首慢词《潇湘忆故人慢》则带有些许苏轼词风的味道:

薰风微动,方樱桃弄色,萱草成窠。翠帏敞轻罗。试冰簟初展,几尺湘波。疏帘广厦,寄潇洒、一枕南柯。引多少、梦中归绪,洞庭雨棹烟蓑。

惊回处,闲昼永,但时时,燕雏莺友相过。正绿影婆娑。况庭有幽花,池有新荷。青梅煮酒,幸随分、赢得高歌。功名事、到头终在,岁华忍负清和。

这首词格调清拔,洗去婉靡,内蕴的情感却十分浓烈,颇具士大夫词风貌。下阕最为精妙,“青梅煮酒”句至词末,俨然开辛弃疾词之先河。笔者以为此词于王安礼词中格调最高,比《万年欢》更能代表其风格。此外,王安礼还有一首小令《点绛唇》,为典型的婉约词风,出入花间,有类秦观,此不赘述。

3 王雱词叙论

王雱,字元泽,江西临川人,王安石长子。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卒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享年三十又三。《宋史》《东都事略》皆于《王安石传》后附有《王雱传》。王雱于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调旌德尉,累官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龙图阁直学士。卒后特赠左谏议大夫,封临川伯。王雱早慧,《宋史》称其“未冠,已著书数万言”[2]。青年时期的王雱在学术和政治方面已展现出过人的才华,王安石对其非常器重。王雱在“熙宁变法”中协助父亲推行新政,大至新法的宏观设计,小至训释《诗经》《尚书》和《周礼》,著成《三经新义》。此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还著有《论语解》《孟子解》《老子注》《佛书义解》《王元泽口义》《王元泽尔雅》《南华真经新传》等数部经学、哲学著作,学贯儒、释、道三家,时人称之为“小圣人”。惜今传只有《老子注》和《南华真经新传》。由于王雱英年早逝,又倾力助父变法,一生成就主要体现在学术和政治上,加之身后作品散佚严重,其文学成就一定程度有所掩盖。通观其今传作品和各类史书、笔记的评论,可知王雱众体兼长,在诗歌方面,至南宋时尚有近百首诗歌流传,风格近父王安石晚年风格,约略有唐人风致;散文方面,有《策》文三十余篇,惜不传;王雱亦作小词,《全宋词》录其词一首,另据《东皋杂录》载其有《眼儿媚》词一首,或以为非其所作。

王雱传世词作可靠者仅一首,即《倦寻芳慢》:

露晞向晓,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此词咏叹春愁。上阕景中有情,起三句交待时间和地点,紧接着描绘小院景致,“惊”字尤妙,寓动于静,画面感既强且美,“算韶华”三句由景入情,发为惜春之叹。下阕以情带景,先言因无人与共而懒于春游,又以“榆钱”之喻形容春愁之深切,“忆高阳”句似转仍承,借用好饮酒的狂徒高阳在酒侣星散后的愁闷之情,进一步抒发“谁共携手”之苦闷,结句更言辜负春光而令人徒增幽愁,总束全词。这首词描写细腻、造语婉媚,风致属晏欧一路。此词传为戏作,却屡被后人称颂。陈善《扪虱新话》云:“世传王元泽一生不作小词,或者笑之,元泽遂作《倦寻芳慢》一首,时服其工……此词甚佳,今人多能诵之,然元泽自此亦不复作。”[8]又沈雄《古今词话·词评》载:“或议元泽不能词,乃援笔作《倦寻芳慢》,‘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皱’,人不能及也。”[9]王雱虽于词不甚以为然,存词亦传为游戏之作,但究其体格风貌,也算得本色之作。

4 “临川三王”词评议——兼与王安石词比较

“临川三王”传世词作极少,王安国和王安礼存词各三首,而王雱仅一首,就算是声名远在三人之上的王安石,存词亦只有29首(其存诗则多达1 531首)。考察形成这种悬殊反差的原因,需回归到北宋的文化语境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北宋文人在作词上采取的一种游戏、娱乐的态度。李定广先生曾指出:“宋人‘娱宾遣兴’的词体观念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游戏态度”;“北宋文人以‘余技’作词,以游戏出之,以‘小技’视之,而且多作而极少评说,直到北宋末才有晁补之、李清照等极少数词人有些论说。他们基本上将词当作‘歌曲’而不是‘文体’,不是文学作品,创作上随作随弃的很多,不入文集是正常现象。故而绝不期望以‘词’来‘祈求名于时和名于久’,即使到南宋也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准。”[10]正是因为绝大多数北宋文人始终持有这样一种较为保守的词学观念,不视词为正道,故而词作入文集的现象并不常见,散佚的情况也就较诗文更为严重,许多文人的词作多是通过时人的笔记等流传于世。这些偶然保存下来的词作往往是经过审美选择和时代汰沥的作品,大都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正如邹祗谟《远志斋词衷》所云:“古来名作散佚,或其佳处而不传,或传者而未必佳,正贺黄公所谓文之所在,不必名之所在也。然贾文元生平止作一词,阮闳休、王元泽亦复止一二阕,琪花瑶草,正以不多为贵。”[11]

由于“临川三王”与王安石的特殊关系(安国、安礼为安石的同母弟,王雱为安石的长子),考察“临川三王”的词学成就,必须联系王安石一同进行比较讨论。首先,在词学观念上,以王安石为中心的北宋临川王氏家族总体上表现得较为保守,和北宋大多数文人一样,仍以词为“艳科”、“小道”,于词不甚留意,只是以游戏、娱乐之态度偶尔染指,故而传世作品稀少。其二,在题材上,王安石存词大致可分为咏史怀古词、闲适词和禅理词三类,其中以咏史怀古词成就最高,而禅理词在其以前也并不多见,在荆公词中则占比较大,这两类是王安石在拓展词的题材领域上的重要表现;王安国和王雱在题材上则都长于闲适一类,并无甚开拓处;王安礼三首存词分别为咏物词、赠别词和闲适词,题材较为丰富。其三,在风格上,王安石上承欧阳修、范仲淹,下启苏轼,词风刚健深重,王安国和王雱多为晏、欧之风,王安礼则出入晏欧、秦观和苏轼之间。其四,在形式上,王安石小令和慢词兼长,慢词成就较高;王安国长于小令;王安礼有小令一首,慢词两首,后者成就较高;王雱则以慢词见长。其五,从作词艺术手法上看,王安石词已有以诗为词的端倪,他十分擅长化用前人诗作(特别是唐诗),大量用典,还首创了集句词这样一种作词方式;王安国词句法多变;王安礼词擅长用事,在词律上亦是驾驭自如,不为律所缚;王雱词在造语和结构上则有出彩处。其六,从词史发展角度看,以王安石贡献最大,其怀古词为北宋士大夫词的重要代表,亦开创了集句词的形式[12];“三王”相较王安石而言创获有限,其中王安礼首创《万年欢》词调的仄韵格,这是他在词律上的些许小创辟;然王安国和王雱词虽在艺术上较为精美,开拓处则十分有限。以上为王安石与“临川三王”词比较之大略。

最后谈“临川三王”词在词史上的位置。王安石和“临川三王”词大多作于北宋熙宁、元丰前后,而熙、丰之际正是词运转关之时,在苏轼、王安石等人的引领下,词渐从晚唐五代体过渡到宋体,词的品格、境界、风貌、题材、形式等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王安石和“临川三王”词亦可见较为明显的新旧交替的过渡特征,词由是走向了多元化、精致化的发展道路,标志着词的“盛宋时代”的来临。苏轼固然是转移一代风会的领袖级人物,但词之极盛时代的来临乃是前代积淀和时人合力开创的结果,王安石和“临川三王”正是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词人群体,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1] 汤江浩.王安国卒年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27.

[2]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557,10551.

[3] 曾巩.曾巩集[M].陈杏珍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201.

[4] 魏泰.东轩笔录[M].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52.

[5]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9.

[6] 楼钥.攻愧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705.

[7]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056.

[8] 陈善.扪虱新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83.

[9] 沈雄.古今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92.

[10] 李定广.论北宋词与晚唐诗的近亲关系[J].求索,2006(11):172.

[11]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654.

[12] 焦宝.王安石的经学观和他的词[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1-4.

Research on Linchuan Three Wangs’ Ci——Concurrently Comparison with Wang Anshi’s Ci

YE Ru-jun

(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Wang Anshi’s Family of Linchuan ha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politics,culture and literature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Wang Anshi’s brother Wang Anguo,Wang Anli,and his eldest son Wang-Pang were famous for their literary talent, who were addressed as Linchuan Three Wangs.They were not only adept in poetry and prose,but also wrote Ci sometimes.Their Ci has a special style even if the quantity is not much.During the period of Xining and Yuanfeng which was the turning period of Ci,Linchuan Three Wangs, together with Su Shi and Wang Anshi, created the golden age of Song Ci.

Linchuan Three Wangs;Wang Anguo; Wang Anli;Wang Pang;Wang Anshi

2016-05-06

叶汝骏(1989—),男,浙江景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I210.5

A

1674-3512(2016)04-0307-04

猜你喜欢
临川安国王安石
千年药都,健康安国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敢为当先
盼春
北陂杏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临川四梦(乡音版)
临川渡
ACC Secretary-General H.E. Mme. Yang Xiuping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8thChina-ASEAN Education Cooperation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