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2016-03-07 10:56刘应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刘应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公共课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4)

内容摘要: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丰富的情感赋予教学过程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与学生主流情感相一致,运用创新的方式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从而运用情感教育来达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效应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而言,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并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针对性的实践路径。

一、情感效应影响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实效

情感效应是一个心理学范畴,是指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或者说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的影响和效果。这是由情感的认识意义所决定的。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是否满足人的需要。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对某事物持欣然接受的态度时,就会产生喜爱愉悦的肯定性情感,即情感的正效应;当一个人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对某事物持断然拒绝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悲伤厌恶的否定性情感,也即情感的负效应。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法律知识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高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应当把情感这个非理性因素充分运用到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设计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原动力,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情感正效应。

情感效应能影响师生认知活动发展的方向和轨迹,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继而影响思政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事实上,毫无情绪反应或者缺乏情感色彩的纯粹的认知活动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或个体的意识活动中都是不存在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决定了思政课堂教学中,不能依靠单纯的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让学生被动甚至被迫接受,而应该在一种友好、和谐、民主、平等、互动、生态的教育情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接受某种固化的思想或赞同某个现成的观点。因为“无论是理想信念的树立,中国精神的塑造、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还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无一例外地都是以情感体验与认知为基础升华而成的”。[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和“三贴近”的工作原则,动之以情,用情育人,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不容践踏。只有充分利用情感这个“助推器”,才能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心中深刻的思想认知,内化为他们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外化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公民,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价值。

二、高校思政课堂的情感效应孕育积极心理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可见,情感在人们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引导指导学生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和帮助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情感正效应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十分重要。

1.引导学生调节情绪状态,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

情感具有调节功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3]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首先应成为一名出色的“调酒师”,应把学生尽可能地调节到一种较愉悦和积极的情绪状态中,让他们对所授的内容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心理。

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进入到愉悦和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呢?首先,要全面正确认知教学内容。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对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要通过布置思考题、查阅课外资料、阅读相关书目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接受这些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增强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学生由消极被动的情绪状态切实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情绪和行为转化。其次,要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或者生活实际,采用主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促进、升华思想认知和教学内容,切忌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机械生硬地照本宣科式传递理论知识,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更加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消极情绪,形成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最后,要善于营造良好教育情境。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在正式授课前先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通过设置音乐情境,将学生带入亢奋情绪状态,使学生沉浸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受到极大思想启迪与情绪感染。总之,情感调节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契机,设计情境,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把学生的情绪调节到积极主动心理情绪状态,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2.唤醒学生饱含真挚热情,产生课堂教学的情感共鸣

情感也具有激励功能。情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激励功能,是指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运用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学生,并促进激发学生相似情感的发生,从而对他们产生学习思政课的激励功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激情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因此他大声疾呼“要精力充沛地教学”[4]。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正是通过运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亲和的语气和谈心的方式来感染学生,并通过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合理表达自身内心的真实情感,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倾心投入、课堂的活力四射和语言的激情洋溢,从而最终产生与教师相似的情感共鸣,这就可以达到以情育情的目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本斯所说:“教育者的情感直接对教育者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教育者以不同的情感从事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就会相应地作出不同的反应[5]。”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教师积极情感的感染之后,会使学生提高学习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他们就可能开始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政课所传递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体系,从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人生价值,以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不懈进取和努力求知,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3.指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塑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情感还具有塑造功能。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塑造功能,是特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所授内容相关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和震撼,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达到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换句话说,提高思政课实效性与学生的情感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思政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情感特点了然于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并指导组织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通过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而达到导之以行的教学目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举止言行、接人待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6]

可见,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情感因素把所授内容寓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比如,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的内容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之徐本禹”的视频,营造出易于感染而又十分浓烈的情境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一次心灵洗礼,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帮助他们塑造爱国奉献敢于担当的高尚品质。因此,创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同时,也避免了简单说教和直接灌输,真正实现了教学设计之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融于一体,把所授内容融入到了一定的美好教学情境之中,以情入境,以境育情,情境交融,通过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崇尚真善美的内在情感需求,塑造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就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7]

三、高校思政教学激发情感正效应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政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情感正效应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心理。因此,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应当遵循师生情感发展和情绪心理产生变化规律,重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正效应。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设计者,应当着眼于着力于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带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使教学情感契合学生主流情感,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细致入微地实施情感教育,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1.倾注情感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等特点,使得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其产生抵触和排斥等消极心理情绪,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消除学生负面的情感因素,那么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用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去熏陶和感化每一个学生,注意转移或消除其负面的情感因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唯有如此方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毋庸置疑,高校思政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那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因素,灵活、恰当利用情感因素给学生以正确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在当代思想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就应该将那种社会责任感、社会正义感以及整个社会的向善、向上的精神表现在其中;在讲授国际形势以及国内外战争时,就应该把那种对于和平的向往,反对霸权和恐怖主义,反对核武器和战争的情绪渲染在其中。还有一些情感,例如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守,对于社会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期许,对于逝去英烈的赞扬与缅怀,对于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之人的赞扬等这些积极的心理情绪都应该恰当的表现在教学课程中。相反,对那些负面的思想,例如对于国家重大决策的错误理解,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诋毁等,这些不良的、不真实的、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价值观念的心理情绪应当避免出现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所以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使其全面发展,真正发挥情感因素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开展学生情感调查,确保教学情感契合学生主流情感

从教育学基本原理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发自内心感兴趣,教学过程才有实际意义,也才能真正发挥该课程的教育价值。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于其立场鲜明,观点明确,所以只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兴趣,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才能使他们真正对思政课产生兴趣,才可以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当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思想不可能完全相同,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作为一定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总有相似的地方。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找寻到思政课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主流情感的相似之处,从而使思政课的教学能更贴近于学生贴近于实际,而不是要思政课所表达的情感甚至是内容一味地迁就学生的主流情感,这样只会导致事与愿违。并且,思政课的教学本来就是试图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思想启迪,一味地迁就或者将思政课堂娱乐化,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难以触及心灵深处,只会使学生的某些错误思想更加泛滥,反而会使思政课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问卷或者是访谈的方式对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做一个深入的调查分析,为思政课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主流思想更好的契合奠定基础。其次,思政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开展差异化分析,在教学实施中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对那些过分推崇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程度崇洋媚外思想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以结合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不畏艰难所做出的卓著功绩,或者通过介绍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外交及国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获得感和自豪感。而对于那些崇尚享乐主义进取心不够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充满正能量立足艰苦环境依然依靠坚强意志顽强拼搏最终成长成才成功的典型案例,促使他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走向勤奋好学的道路。当然,思政课教学并不是要一味顺从学生的情感脉络,而是要尽可能将他们主流观点中的积极因素部分放大,对那些消极的、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负面情感及时进行释放与遏制,使他们尽量纠正错误的观点和行为。由此可见,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将教材蕴涵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正确表达出来,将教学情感与学生的主流情感相契合,才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情感效应功能的充分发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已经跃上了新的层次。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整个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快速变化和转型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古板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思政课教学,情感手段的单一运用也无法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难以发挥情感教学的真正作用。随着创新时代的到来,应当综合各种情感手段,运用创新的方式,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刻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尽管师生之间也会有一定的情感交流,但这种情感交流依然严重缺乏。师生双方都觉得自己表述和表达的足够清楚明了,但并不知晓对方真正要反馈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角色换位,相互之间进行无差距的平等的心灵沟通,这样双方的情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传递与宣泄,而一方也可以清楚明白地知道另一方所要表述的思想观点,这样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改变过于抽象呆板的师生思想情感交流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语境中,在情感交流方式上表现为过于单一,而且太过抽象,这样会使某些思想情感的表达不够准确或者不够翔实。这样,思政课教学中对思想情感交流方式进行改变和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如果能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的主要思想与情感放在一个与学生感兴趣的比较熟悉的具体案例或者情境中,进行入情入理的阐释,无疑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教学吸引力。

同时,由于互联网以及一些社交网站的普及与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方便,开展师生情感交流更加便捷。所以,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庞大数据以及资源进行教学,也可以与学生在网络上通过MSN、QQ、教师空间、Facebook、微博、微信、飞信等媒介进行教学互动,从而发挥出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作用,实现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深入学习或者更加广泛的学习。

4.注重情感表达方式,精心设计情感教育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曾经说过:“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只注重认识,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导致了教育的狭溢性、封闭性,影响了人的素养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可见,思政课教师需要牢记肩上的使命与责任,注重情感表达方式,精心设计和实施情感教育方案,科学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使课程内容设计更加的鲜活,使语言表达更加到位。例如,在讲到祖国领土问题时,一定要表达自己坚决的爱国情怀,要表达对台独分子以及世界上的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企图阻碍祖国走向统一的无穷无尽地痛恨之情,同时渲染民族情结使学生感同身受。又如,在讲到社会公德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扶与不扶”的现实问题,要将遵守公共秩序的利与弊讲清楚,态度要坚决,思维又不能偏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维护社会秩序的情感渲染,并进行正确的思想表达。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日渐凸显。要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果不能把主流情感与学生情感有效契合,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也使教学过程只有“知”和“理”的躯壳,缺少“血”和“肉”的灵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感效应的功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氛围,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 号.

[2][3][4][5]杨海军.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效应[J].理论与改革,2002,(1):84,85.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3.

[7]卓腾.情感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9.

[8]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9]张灿.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究的一部力作-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10]陈坤,曹良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析与界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9.

[11]李德福.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1.

[12]孙洪波.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转向—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3):41.

[13]易鹏,鲁宽民.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J].求实,2013,(7):80.

[14]刘煜,蒋重清.高校德育中师生情感效应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23.

On the Emotional Effect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ing-jun

Abstract:Emotion has the adjustment function, the incentive function, the shape function and so 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give the rich emotion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order that the emotion in the teach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instream of the students. We should develop the role of emotion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y innovative way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teaching us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emotion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15)01-0087-05

作者简介:刘应君(1971—),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公共课部教学部副教授,硕士。

收稿日期:2015—12—2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