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媒语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时空观

2016-03-07 10:19姚必鲜
关键词:时空观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姚必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湖南长沙410205)



新传媒语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时空观

姚必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湖南长沙410205)

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公众时空观的变化,这构成了学术界和业界一直关注的新传媒生态的根本话题。以电视新闻节目为研究的具体对象,从新媒介语境下时空观的变化入手,并以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实践为参考,从理论而后实践的维度系统地考察了新传媒语境下时空观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的影响。

电视新闻节目;新传媒语境;媒介时空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迅速变革的时代:各种飞速变革的新传播技术、新传播理念都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痕迹。无论北美环境学派的观点有多么的乐观,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技术涌动的潮水必然会将那些不思进取的旧有媒介形态打入历史的漩涡。这给我们的启迪是——媒介要生存,不能仅仅被动地依赖于旧有媒介的施舍和怜悯——以技术的开放性来赋予旧有媒体一种新的生存契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地改变被新技术日益渗透甚至是颠覆的旧有传播模式,尝试大胆的改造,迎合并助推新传媒生态所带来的一切变化。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尤其如此。

一 媒介生态的定义与再定义

人类所创造的新科学与新技术正以极不安分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改变着那些一贯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学术界对新传媒生态的谈论自北美多伦多环境学派开始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他们观念和理论更新的脚步,但技术的变化仿佛是难以捉摸的,在人类以裂变的速度改造技术、生产信息、传播观念的同时,研究者必须要再度审视我们所面临的时空观,审视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状况。“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人类不得不时时地重新调整、定义‘时间’、‘空间’和‘世界’的概念。因为这早已不仅仅只是宇宙物理学的任务,它已经波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本体论的地位”。[1]既然时空甚至是世界的概念都需要重新定义和再度审视,我们具化到媒介生态或者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介生态这一概念时,充分动用一切既有的理论成果对那些作为新技术受益者或“受害者”(指那些在技术上不能主动迎接挑战的保守派)面临的使命与挑战进行分析就非常有必要。

时空观的改变,根源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价值的,即对缩短新闻发生的时间点与再现新闻事实的时间差的强烈需求,以及公众对最大程度上还原新闻真实性的需求;第二个维度是技术的,即从历史和技术变迁的角度来说,每一轮的技术革命都是以最大程度上增强信息的质量、加大信息的容量、拓展信息覆盖的时空限度为首要的评价标准。网络媒体的出现便是这几个需求综合影响的结果。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的诞生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旧有的传播技术,并对其施加一种压力以确保旧有的媒介能够找到其相对的优势。换句话说,一旦旧有的媒介技术不能依靠这种对比来获得自身的比较优势,那么这种媒体技术可能就永远的进入了历史,从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因此,文中所谈及的媒介生态的再定义,就是以新的时空观来阐释电视新闻节目所面临的新的生存环境,以及这些生存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带来的威胁或者机遇。

二 媒介生态与电视新闻节目

媒介技术带来的时空观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利用的所有的媒介形态,包括至今依然享有主流地位的电视媒体以及电视新闻节目。新的媒介生态也即是我们所论及的时空观,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的变化:

首先,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我们对媒体这一人类了解外在世界的“中介物”的角色的把握和认知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公众对其以支付信息购买的费用和注意力的方式获得的信息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时间观层面在媒介呈现信息过程中的新诉求。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会迅速打响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件的争夺战,以缩小新闻事件发生与媒体报道两者之间的时间差。无疑,电视新闻报道在这个方面很难与以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抗衡,是故,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这种覆盖面更广、几乎是零时差、但是碎片化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一现场。这种尽可能缩短时间差的压力迫使电视新闻节目不得不做出调整和改革,以方便其能够在新媒体崛起的间隙找到自己的生存和价值路径。

2014年10月2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由此正式纳入统一管理。首批实施范围是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批准的且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并符合条件的新闻网站。据《新京报》2014年10月30日报道,一类资质新闻网站包括中央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全国性行业新闻网站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一类资质新闻网站数量逾200家。此前,已有人民网、新华网等6家网站试点发放记者证。2015年11月6日,来自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的594名记者通过审核,获得颁发我国首批新闻网站记者证。首批获得颁发记者证的网站有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台湾网、中国西藏网、光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这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不断传递出同样的信息,即政府已经将网络媒体纳入到新闻媒体管理的范畴,赋予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同样的新闻采访权。

新媒体已然崛起,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更为逼仄,作为电视媒体的话语权体现者即电视新闻节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挑战。1980年6月,美国人特德·特纳创办了CNN,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前三个月一直亏损;但是1981年的一次偶发事件,不仅让CNN扭亏为盈,并且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电视传媒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报道理念的嬗变。1981年,上任仅70天的美国总统里根在希尔顿饭店演讲,返程遭遇刺客袭击。CNN获知此消息后,马上停下所有报道,将此次新闻作为特大事件进行连续不断的专题报道,这一行动比其他广播网早了两分钟,比电视网早了四分钟,CNN因此而打了一个漂亮的时间差,以至于在后来的追踪报道过程中,全美各州乃至地方电视台的里根遇刺事件报道都需要从CNN这里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有的干脆就直接转播CNN的电视节目。从某种程度上说,时间,就是新闻的生命力。电视直播新闻节目刚刚兴起的时候,曾经以强大的时间效应打败了它的竞争对手如杂志、报纸等传统纸媒,又以声画结合的多方位审美刺激打败了它的老对手广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网络新闻、微博等自媒体推送相比,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在制作上、画面和音效上更为精良之外,它的即时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互动性,应对舆情变化的灵活性等,都远远落后于新媒体。

其次,从空间的角度来讲,媒介作为一种建构和再度呈现新闻事件的中介物,实际上扮演的是“空间呈现”的角色,即媒介将另外一个空间发生的事情传输到公众所在那一个空间,实现空间的交叉。无疑,在今天,人们更倾向于一种“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的信息获取方式,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从获取信息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报纸、广播乃至网络或手机都能实现这个功能;但在空间的呈现上,或许只有网络这一平台能够即时地告知公众,在另外一个空间正在发生着哪一些有趣的新闻、世界正在如何风云变幻。相比之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即时性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也日益成为电视新闻报道节目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压力和挑战。

电视新闻节目从信息采集、节目制作到播出之间,无法做到与事件完全同步。即便是电视直播节目,也会因为庞大的电视直播设备和新闻采访人员以及后期制作团队的加入,从而在有形无形中改写新闻事件的走向和新闻人物的命运,但是在网络时代,一个拥有高清晰像素和高保真录音功能的手机便能实现所有的新闻采集和传输的功能,中途还不会加入任何后期制作,完全实现原生态无剪辑无加工的同步实时直播。

更何况,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延续至今的电视台分级制度,从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省市级地面电视台、再到各厂矿校区的闭路电视,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分块而治的新闻制作和播出的传统生态格局。如中央电视台可以采集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省级卫视主要报道该省范围内发生的大小事件,地面电视台更加不会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涉嫌越界采访,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至于那些处于电视传媒底层的厂矿电视台和校园电视台,它们的电视新闻节目基本上局限于自辖区域的传播需求和效果,从新闻的地缘性和接近性来讲,它们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远远无法满足大受众的传播需求。从空间维度观照,对于那些急于了解外部世界、渴望每天获取外部信息、了解全世界各领域发展动态的人们来说,电视媒体和电视新闻节目的空间局限性实在是束缚太多,无法实现观杯水而知天下的基本愿望。

第三,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说,媒介的发展及变迁和革命都是源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知识的了解的一种需求的变革。自从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完成了祛魅的过程,要求将人本身和人的理性当做最高的存在之物,这就使得人们掌握外部世界的知识成为其自身确立主体地位的重要力量。媒介所传播的信息都为了建构人的主体性,掌握外部世界的所有变化及其规律。无疑,从这个角度上说,能够赋予公众最大自由的媒介才是人类理想中的媒介,比如微博,它是公众不经过别人的诱导而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与此相比,电视则是单向度的传播,它不以公开的辩论为方式,不以丰富且海量的可供公众随意获取的信息为首要卖点。因此,从充分发挥公众主体性的角度来说,网络媒体的自由度是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依然只是一个将公众当作议题设置对象的工具。

2016年4月12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新浪网站开通微博,并用英语写下了自己对网民的第一声问候,然后简单回顾了自己和中国的渊源。这条微博发出后,迅速引发网民围观,霍金先生的微博粉丝量因此而激增,1小时内达到了30万,8小时后超过了127万,这条微博的评论和转发量也超过了20万条次。在众多的回复中,除了列队欢迎霍金先生的到来之外,网友们还纷纷咨询“外星人”“黑洞”等专业物理问题。在一个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大家对于新鲜事物的关注度和好奇心,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所能到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网络使得各个层次的受众都能找到各自相对专业的阵营,而且都能在此阵营内获得长足的滋养与进步,同时满足自由表达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电视新闻节目由于在策划伊始就已经根据市场调研设定好受众范围和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渠道,此后的新闻选题和播出内容相对固化,无法依时依势而变,在题材的广泛性、专业性、传者与受者的互动性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和后天难以弥补的缺陷。

三 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生态适应

若单纯的以信息传播在即时性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相比,电视在新媒体面前仿佛已经一败涂地。但时空观的改变并非一味的将电视媒体挤压到不能脱身的五指山下。但自媒体的竞争策略却是碎片化的,人们利用作息、排队、休闲的间隙浏览网页,获取对最新事件的报道的同时,却同时陷入了因网络传播碎片化所带来的恐慌,这种恐慌是人们对碎片化呈现时由于信息的琐碎、一闪而过、片面性所导致的,媒体的超链接虽然呈现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还原姿态,却不能建构起对一个事件最详尽的解读,尤其是当各种观点、信息都以海量化的姿态呈现时,我们如何辨别有效的信息,如何识别重要的信息就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正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良好的生存契机。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充当了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的角色,电视新闻节目成为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和解说员,以良好的信息整合、过滤机制呈献给公众,以消解公众因为碎片化阅读而产生的恐慌感和无力感。

人们对媒介的时空观的变化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时空观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赋予了将时间当成财富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人们秉持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即事件的发生和新闻报道两者之间的差距为零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报道方式。但这种观念只是基于我们对信息时效性这一个维度的考察,在快节奏的时空观中,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公众也需要一个调适、沉淀、消化他们所获取的信息的过程。这就为电视这种单向度的传输方式的存在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电视不仅是网络信息的过滤器,更是沉淀器和反思者,它以替代公众反思和沉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存赢得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的单向度传输并非十恶不赦,而是充当了微博这种高度交互性媒体的必要“他者”。公众需要借助新媒体这种开放性的平台进行公开的讨论,但也需要电视这种单向度的平台获得他们进行讨论时所针对的话题。因此,电视和网络成为一个互补关系,而公众在新的时空观或新的传媒生态下,就因这种互补关系而成了“全媒体”且能“与时俱进”的人。

2015年3月2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全国“两会”进行了“全天候”、“开放式”、“时时互动”的电视直播。节目利用自身优势,专访了多位省部级领导和与会代表,并且对新政新规、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等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解读,还多次集结国内最高端的专家学者对新形势新常态进行专题讨论,这一系列新闻报道对于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维护社会和谐、引领舆情方面起到了新媒体无法比拟的积极作用。3月15日上午,两会结束,总理记者招待会电视直播正式开始,记者紧锣密鼓地提问,总理举重若轻对答如流,中央电视台调集精兵强将将这次记者招待会全程进行实时直播,整个过程中电视画面清晰流畅,多机位切换毫无瑕疵,节目外还伴随有精准独到的专家点评,直播现场可谓高潮迭起。

来自人民网舆情频道《<2015年两会总理答记者问>网端和电视端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这一次的电视直播首播,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的电视播放端收视率突破了一个点,市场份额总和突破9%;与此同时,各省级卫视和省市地面频道也在同步转播。可以说在3月15日上午,神州大地上万人空巷收看了这次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历年的两会直播,不仅有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员工集体收看,也有老百姓个体自觉自发地准时守候并收看节目,同时各大门户网站也都对央视直播和相关新闻节目进行了实况转播,实现了以传统电视新闻媒体为领头人的新旧媒体的无缝对接,再一次凸显了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技术上的高端性和新媒体暂时无法与之媲美的无可匹敌的专业性。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电视也许暂时不能彻底的迎合受众时空观的剧烈变化,但却能够以一种延缓时空观的方式来建构我们所认知的外部世界的事实,这种延缓恰恰是一种对知识和信息的反思与沉淀。这或许就是我们所探讨的电视新闻节目在新传媒语境下的生存之道。

四 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之道

要想通过强调某一种新生的媒体来彻底否定或淘汰旧有媒体永远是不可能的。正如甚嚣尘上的“报纸消亡论”[3]和“广播消亡论”[4]之声喧嚣了几十年都没有宣告纸媒和电波的消亡一样,电视媒体以及电视新闻节目在新的传媒生态下,不可能淡出历史舞台。相反,在这个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时空观语境下,网络媒体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庆幸电视媒体依然有一个非常好的适应环境——在竞争中,电视新闻节目找到了通过延缓时空观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的策略。在上述冗长的理论分析之后,我们回归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实践本身,以此来考察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策略。

首先,从电视新闻节目最新的生存态势来看,以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电视新闻读报节目、电视新闻故事节目、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电视新闻脱口秀等为代表的新闻节目形态从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占据了较高的收视率,[5]这表明了电视新闻节目在当今的新传媒语境下依然有极强的生存空间。这些节目类型所针对的话题依然是我们在网络上、报纸上看到的新闻消息,但这些消息的呈现方式却与我们所感受到的并不一样,这是因为电视新闻在构建节目的时候已经进行了适合自己平台特殊性的加工。它以近期社会事件进行再度聚合、整合和再度解读的方式,实现了对碎片化信息的反思与沉淀,同时将碎片化的议题聚拢成有限的几个重点议题,使各种纷纷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与深度化。

其次,从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策略来说,电视的物力特性和新媒体的附加优势,构成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优势——一方面,电视媒体声像兼备的物理属性和空间层面上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电视信息的易读性和电视媒体使人回归部落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素材和互动特质也被移植到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呈现方式和反馈方式更加耳目一新。正是基于电视的这两个优势的合作,电视新闻节目方能实现以深度取胜,以评论取胜,以声像兼备取胜,以现场直播和现场再现取胜的优势策略,这些是电视媒体所特有的优势,是网络媒体所不可能取代的核心优势。

[1]京特·安德斯.过时的人: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的灵魂[M].范捷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0.

[2]佚名.《2015年两会总理答记者问》网端和电视端分析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27(02).

[3]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M].张卫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哈斯廷斯.传统广播电视16年后消亡[N].中国科技日报,2014-12-04(04).

[5]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珂

Time-Space View of TV News Program based on Context of New Media Ecology

YAO Bixia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China)

The r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has great impact on society from all aspects,among them,the most prominent one is the change of public’s view of time and space.This change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topic in new media ecology,which has always been popular both in academic world and related industry for a long time.Starting from the change of media time-space view in new media context,it analyzed the impact on TV news program and the practice of TV news program as a reference.

TV news program;new media context;media time-space view

G222.3

A

1674-117X(2016)03-0077-05

10.3969/j.issn.1674-117X.2016.03.015

2016-03-22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科研课题“新传媒生态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11C0297)

姚必鲜(1973-),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教学。

猜你喜欢
时空观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浅谈高考历史学科的整合与长效复习模型——新时空观的构建与运用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