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姿,郑炎山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多维度沟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视角
鄢姿,郑炎山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大学生沟通渠道方式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强化传统的现实沟通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展网络平台沟通渠道,营造多维度的沟通方式,成了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度沟通
在以网络和手机为主导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在巩固、强化传统的现实生活沟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开辟、拓展虚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积极营造多维度的沟通渠道,实现与大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俨然已经成为做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强化传统的现实沟通渠道
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现实沟通渠道中,由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在这个沟通场域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更多的是采取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在这种沟通方式中,要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我们更需要兼顾教育对象个体的因素以及教育环境的因素,采用多维度的沟通渠道,强化教育效果。下面以个别沟通、座谈会、班会和团队训练为例分别说明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沟通方式。
(一)一对一的个别之间沟通
能否区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征、不同沟通需求的学生,并事先做好相关的摸底调查工作,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学生情况和资料信息,是能否做好个别沟通的前提。此外,提前告知学生要谈话的内容和选择恰当的谈话时间、场所既是尊重学生的体现,也是取得良好谈话效果的铺垫。谈话时,师生之间应该是处于平等的位置,切不可老师坐着,学生站着,老师坐在高处,学生坐在低处,这样容易从一开始就使学生产生被训斥的感觉,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心理压力和心理不平衡,影响谈话效果。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要注意目光和口气。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行是内心的外在表象。有风度的言谈举止和善意平和的目光可以更快地获取学生的信任。对谈话的切入点选择也很关键。比如从发现和表扬学生闪光点入手,从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近况入手都可以营造和谐谈话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屏障。此外,要想学生打开心扉,与你畅所欲言,就必须在倾听的同时,对学生提到的表示赞成的内容点头肯定,对值得商榷的内容加以探讨和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讲道理、摆事实论据。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肢体言语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力求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潜移默化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达到预期效果。
(二)一对多的班会、年级大会等个别与群体沟通
无论是小群体会议,班会还是年级大会,都是辅导员面对集体的一种交流。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每次大会之前,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个别普通同学了解和掌握相关集体近期情况、关注动向以及集中问题。总结并拟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会前事先告知学生会议的具体议程和内容,让学生有所准备,便于二者之间的沟通互动。会议过程中,要紧扣大会中心内容,音量适中,深入浅出地分析当前问题,明确提出解决方案和指导意见。教师要立场分明,紧抓教育内容。在用语方面,要精练,不说多余的话;要赏罚分明,树立正确导向;要多讲实例,少官腔官调;要风趣幽默,活跃大会气氛。另外,适当地增设提问互动环节,给学生话语权,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良好的沟通。此外,也可以专门设置一些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等。把对大学生的教育、成长成才引导,融入到主题班会活动中。鼓励学生事先查找资料、主动思考,会上积极发言、交流思想。教师设置点评环节,总结并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活动层次。
(三)多对多的座谈会、讨论会等团队沟通
与其他的沟通方式比较,多对多的团队沟通方式更注重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因为在这种沟通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沟通的中心,而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互动。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参与者位置,学生可以最真实地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动向,为今后的工作做好素材积累。在活动中,师生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认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良好沟通效果。
不管是哪一种沟通方式,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教育者能够融入学生中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交流、沟通,在沟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预期目的。
二、积极拓展构建虚拟网络平台沟通渠道
传统现实的沟通多采取面对面的沟通方式,面对面沟通是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是人们乐于接受的沟通方式之一。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心理特征却有很大的不同。“因材施教”这个古老的教育指导思想更应该用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表达、不习惯和辅导员面对面沟通的学生,更应该尝试除了面对面之外的其他沟通方式。网络的实时、互动、匿名和便捷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的教育沟通方式的不足。辅导员可以积极利用电子信箱、BBS论坛、QQ、MSN、博客、网络聊天室等各种网络沟通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在网络上发布并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与学生同步在网上交流、互动,不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下面分别对不同的网络平台沟通工具进行具体分析。
(一)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具有收发和存储信息的功能,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通信工具。它凭借传递速度快、功能强大、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是当代大学生与老师网上沟通的最经常使用的沟通工具。电子邮箱具有安全、经济、快速等特点。特别是电子邮件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接收或发送电子信件的特点,更是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工作效率,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及时对话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诸如QQ电子邮箱的群发等功能,更是有利于教育者与大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及时沟通。对于那些不善于在现实中与辅导员面对面沟通的同学,那些不善于口语表达的同学,都可以通过写电子信件给辅导员进行详细的阐述。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学生和老师之间情感的传递和表达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贺卡等方式来很好地诠释。
(二)BBS论坛
BBS 即互联网电子公告栏,是大学生在网上的重要活动空间之一,已经得到大学生广泛的参与和认同。BBS论坛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在这里,大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结交朋友,发表对学校和社会的看法,BBS 间接地成了网络的“虚拟校园”。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工作,就应该积极利用 BBS网络沟通渠道,努力做到“管控结合,疏导为主”建立BBS长效管理、监控机制,适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过去“封”、“堵”做法,坚持用主流的声音来影响和统领舆论,掌握话语权。坚持创办一流的BBS论坛标志。可以定期邀请知名学者、优秀校友或相关权威人士题写贴文,用他们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直接参与网络讨论,有效引导舆论;开辟那些贴近校园生活的讨论区和版块,及时处理垃圾信息,加大对学校电子政务的开放度,提升站点的整体水平,努力把BBS 建成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内信息交流平台。设有专人监控 BBS 上的舆论导向,一旦出现一些敏感信息或不良信息,应主动响应并迅速作出反映。对于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恶意攻击国家、政府、学校的,鼓吹邪教组织思想及色情颓废等不健康的内容要坚决给予删除;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应及时加以疏导,努力放大理性声音,及时处理消极言论。主管BBS部门应快速反应预案,做到及时迅速处理网上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确保高校的稳定大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参与BBS,与学生直接交流,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也可以根据观察和总结近期内BBS上同学们反馈比较多的、关注比较深的问题和事件,展开实际调研,及时疏导,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QQ、MSN等网络及时通讯工具
QQ和MSN等聊天工具,由于其自身的便利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的特点,“挂QQ” 、“QQ聊天、视频”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要活动。广泛使用这些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注重利用它的正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可以借助这些聊天工具实时发布信息,而且还可以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要注意它的负效应。对那些沉迷于网络的,提倡“网恋” 和“裸聊”的大学生,要积极加以引导。正如有人提出的“他们把自我平时压抑和隐藏的个性自由发挥出来,在与网友的交流中获取认同感并释放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力”观点,网络聊天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精神萎靡,学业荒废,尽情地游弋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逐渐脱离现实生活,自我保护意识淡化,道德底线模糊甚至涉嫌不自觉的犯罪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真诚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努力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从而因势利导,矫正认知偏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也可以在网上建立“班级群”、“团总支群”、“党支部群”等,通过这些群体,建立网络学生工作组织体系,层层覆盖信息,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高度重视网络聊天工具负效应,及时跟踪网络成瘾学生行为,实时介入教育沟通引导,力求做到防微杜渐。
(四)博客、微博
博客(英文“Blogger”),意指网上写作的一种特定形式和格式,又指以这种特定写作形式发布信息的人。如今,在许多网站都陆续开辟了“博客阵地”。人们可以在博客充分展示自我、抒发情绪,也可以书写日记、文章或转贴他人文章、图片。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具相比,首先,博客这一沟通工具具有更鲜明的趣味性和亲和力,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需求选择界面或版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较强的趣味性,形象而生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了个人的知识视野,综合激发了个人的创造能力,打造着属于个人自己的交流沟通天地。新生一代的大学生用网络电子软件记录生活,展示自我,交流思想,已经成为网络媒体传播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等网络媒体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渠道。如何合理利用已经成为新的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成为当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重要探索。
互联网是一个多元文化揉杂在一起的时空。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大学生接受着来自各种不同层次、水平的多元文化的冲击。许多“网络名人”也趁机借助个人博客迅速成名,其不当的言行也相应地在网络上迅速传开,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主动学习、积极尝试运用博客开展教育,积极搭建新型网络沟通平台并向大学生公开。以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研究的态度面对新媒体,从微博中把握住学生的动态,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去主动地发布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并且对于他们的回复,需要及时地回复,这样,微博就可以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衍生。具体的做法,教育者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尝试将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知识拥有通过博客、微博、微信与大学生共同分享,采取单向和多项甚至是综合的传播模式逐渐淡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消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学生对“辅导员说教”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距离更加接近,关系更加亲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在交流互动中,自觉有效地运用博客等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价值理念,对时事新闻、热点问题进行评论,用积极的、健康的思想占据网络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教育者也要及时关注学生个人和学生班级博客。通过访问学生私人博客、互粉,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情感动态,在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解决其实际问题,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访问学生班级博客,主动发表对班级事务的见解,对班级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个别案例采取匿名方式进行分析,对先进事迹大胆公开表扬,吸引班级同学参与到班级的各项工作中,认真组织班级主题活动,在群体交流和探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认知、审美、情感、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判断等综合思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五)校园网、红色主题网站
校园网是一个学校对外的窗口,同时也是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阵地。由于校园网就像是一个家庭的门面一样,所以,学生容易关注校园网的建设。新时期,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育人功能, 使校园网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校园网的建设要力求充分展示本校的优良传统、人文气息、学术氛围的重要底蕴,精心设计,注重原创,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集宣传、服务、教育和引导为一体的强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校园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开设相关专栏,如创先争优主题活动、网上党校等栏目,围绕一些重大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问题,开展旗帜鲜明的评论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实现校园网络或红色网站的弘扬主旋律,活跃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育人功能。此外,还可以立足本土,充分挖掘,重点打造立足于本校的红色品牌网站,尝试并推广学生党支部建设网络化工作。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网”、上海交大的 “焦点网”、南开大学的“觉悟网”、天津大学的“天外天”网站等相继出现并在广大同学中产生较大的影响。“红色网站”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高校理论宣传教育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地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要想把红色网站建成并建好,还需要挖掘身边的资源,把发生在校园以及周边的典型实际、优良传统、革命和建设成就进行大力宣扬,努力革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建设信息强大、内容丰富以及生动形象的、大学生点击率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六)网络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网络更有利于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开设选修课、保健知识讲座、开放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殊不知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普通学生更害怕面对他人。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安全性则对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心理保健知识园地、心理在线咨询服务,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免费提供相关权威的心理测试体系;详细介绍辅导老师的专长、联系方式;开设网络心理咨询聊天室;开展网络调查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在匿名情况下自主选择要了解的相关心理保健知识,预防与消除各种心理问题;在测验中客观了解自己的智力、性格、能力倾向、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状况,从而正确认识、评价和规划自我;选择辅导谈话对象并接受进一步咨询服务;参与网络团体心理咨询,与团队成员通过交流、沟通交换各自对一些心理困惑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心得和意见,具体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解决心理障碍,纠正认识偏差,优化心理素质的目标。
(七)微博、微信等手机互动
日前,一份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半数以上注册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微博使用者占到25.15%。刷微博、玩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只要有零散的时间,就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刷微博,看微信。由此可见,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的沟通媒介的出现,信息传递的多元化、多效化正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沟通方式。而正是在这种可以“畅通无阻”地沟通生活、交流琐事、了解八卦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种“便利”阅读、“微”阅读带给我们的“真”了解、“深”阅读的阻碍。微博、微信上的消息的真伪性、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确认。花边八卦充斥的时代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沉思。在这种新媒体沟通环境中,我们当然不能也无法去改变这种渠道,但相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恰恰可以适时把握这种新媒介所带来的机遇,占领一席之地,摒弃传统的“封”、“杀”、“堵”的沟通方式,传播“真”、“正”、“精”的信息。具体做法,除了可以将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知识拥有通过微博、微信与大学生共同分享,还可以通过“关注”、“评论”甚至“群聊”的方式,对时事新闻、热点问题乃至学习生活困扰等问题进行评论、解疑及帮助。新媒介下,用积极的、健康的思想占据网络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3
基金项目:2013年闽南师范大学人文研究项目“党建与思想教育专项”研究成果(ms13002)
收稿日期:2015-07-18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1-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