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洁
(福建江夏学院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荣格分析心理蕴涵的易经生命智慧及其现实价值
吴丹洁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受中国易经思想的影响,荣格形成了其独特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和体系,构建了目的论、心力论、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心理类型说。本文对荣格分析心理学蕴含易经的生气、生态、生长等生命智慧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探讨带来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荣格;分析心理学;易经;共时性;生命智慧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作为欧洲瑞士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西方文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无疑在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荣格曾经为著名心理学家佛洛尹德的学生,更是其独创的分析心理学,构建了包括人格结构说、原型理论说、心理动力说和人格类型说,拓展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第三势力”。
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中国道家文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主要归功于理查·威廉(Richard Whelm)。理查·威廉对《易经》有着很深的研究,曾在荣格和他人前演示相关的预测实验。荣格关于《易经》的论述与评价最早见于其为威廉所作前言。荣格认为《易经》包含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心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并历经岁月的推敲,仍然对研究它的人展示着无限的魅力与启迪。因此,探讨荣格分析心理学蕴含的易经生命智慧,对全面认识和了解荣格分析心理学,探寻人类心灵沟通具有重要价值。
一、原型理论——阴阳辩证之生气智慧
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与《易经》思想中的阴阳辩证思想不谋而合。原型理论中人格面具和阴影是其主要原型。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可与人甚至是不喜欢的人实现和睦相处,以此达到个人目的。个人面具具有顺从的一面,因此也被称为顺从原型。人格面具拥有双重的功能,人格面具具有积极的一面,为个人生存中必须具备的原型。通过人格面具,可让人与人之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最终达到个人需要的目的,体现个人的成就。积极的人格面具是社会与公共生活的基础。事实上,荣格认为,人的一生具有很多副面具,从而满足人在人际交往和生活中的各个需要。如在家里,或者与朋友游玩,或者工作中,都具有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在不同时刻、环境等条件下体现出的不同举止和行为方式,都可以称为人格面具。由此,从另一方面来讲,在众多的人格面具中,也具有消极的一面。当人过分的扮演,人格则开始出现扭曲,并与极不发达的其他人格产生冲突,使得人陷入到一种非常异化的状态。阴影作为与个人面具相对的另一“原型”,与其他的原型相比,具备更多的动物性,但并不意味拥有阴影对人的人格是致命的。霍尔则认为“一种完全没有阴影的生活很容易流于浅薄和缺乏生气”。心理学家认为,阴影是否为我们所用,则完全取决于人对阴影的态度。因此,除去阴影中恶的一面,还具备着活力和生命力,并具有惊人的创造力和智慧。适当给予阴影忍让和关爱,将使得自我和阴影更加的和谐相处,并使得人更具有活力,一味的压抑,则将使人变得更加的虚伪和空洞。
易经的太极图是中国传统的宇宙模式的抽象表达,易经的太极图中有两个阴阳鱼对立统一存在于一个整体——太极中。其中,“一阴一阳之渭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体现了易经阴阳辩证思想。万物统一于无形无象的“道”,太极的衍生物, 都由“气”构成, 把阴阳理解为生命的阴阳二气,阴阳的协调带来催万物生化的生气,当生命感悟阴阳辩证之生气智慧,能促进生命和谐发展,达到协调统一的境界。
本文认为领悟阴阳辩证之生气智慧能指导运用原型理论,把人格面具与阴影视为矛盾运动体,当人格面具与阴影两种原型处在对立的状态下,人的人格处在分裂的状态,就会产生一种片面的心灵;当人的人格面具与阴影为融合的状态,其为一个整体的结构,从而产生整体心灵,以此达到集体潜意识中的最高境界——“自性”。通过将所有其他的原型都统一起来,吸引到其周围,从而使得其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最终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当自身感到与这个世界相互协调、和谐一致的时候,人的心情往往会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而当其与世界不协调的时候,人的心情则往往会沮丧,甚至精神崩溃。因此领悟阴阳辩证之生气智慧、运用原型理论带来的现实价值则为通过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自我的和谐发展。
二、整合思想——动态平衡之生长智慧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原动力来自以性欲力为核心的力比多。荣格则反对这个观点,认为还存在着与力比多完全不同的精神能量体系,并由此提出心理动力论。荣格认为人的精神为相对封闭的系统,并通过心理能体现。这个心理能可通过人自我的心灵进行评价,最终借助心理值表现出来。而在研究中,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承认人存在着心理冲突,导致人产生创伤和情结。但两者其中精神冲突的理解却有着不同,弗洛尹德认为精神问题是因为创伤造成,而荣格则认为精神冲突是由生命力自身的表现力所导致的,这种表现是以心理能的转化进行体现。因此,要解决心理冲突问题,则需要如何处理和解决心理能量的冲突。对此,荣格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引入整合思想。荣格认为人类心理的适应过程,是最为根本的变故。荣格在此处认为的心理适应过程,需要一个具有内外条件的平衡关系,并通过能量的转化,实现动态的平衡。荣格将神经症描述为一个在内部和外部条件下都受到干扰,或者适应过程中被贬低所造成 。当其中的力比多在特定功能上的投入超过了该平衡状态,其能量则会逐步的被积累到对其价值实现的临界点,甚至超过。然后形成新的平衡,因为潜在的多的能量自动流入到另外的系统当中。《易经》则认为世间作为一个阴阳平衡的系统,存在着运动中的平衡。这与荣格的心理冲突解决思想切合。通过对心灵能量的整合,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动态的平衡。
因此,无论荣格心理动力论,还是《易经》所提出的阴阳平衡理论,都揭示出一个简单的规律,那就是万事万物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律,并以其自己的规律。道家认为道可扩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日反”,当其在扩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则开始向着相反的方向回归,这就是所谓的“反者道之动”。《易经》“泰卦”云:“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宇宙中都是按照这种对立和统一的规律,并大量的充斥着自然界,如生老病死、善恶等等。这种矛盾体相辅相成,都有着其存在的价值,并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遵循心灵能量运动的规律,让心有所安顿,是解决心理冲突的根本;遵循生命的节奏与韵律,把握各阶段生命生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体验,激活生命的本原能量;针对生长在不同时空下的人具有的不同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使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经过实践和思想引领完成能量动态平衡,使其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绽放生命自然风采,是提升身心健康成长的切实需要。
三、共时性原则——共生系统之生态智慧
荣格在进行心理治疗中发现大量巧合现象,为在众多的客观事件间,以及事件与观察者主观的心理间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相互依存。如当我们在想念某位朋友的时候,那位朋友真的来了。针对这类现象,荣格相信,在茫茫的宇宙当中,因果关系则为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除开这种方式以外,还拥有其他的联系,如在时间之流中万物并排进行,而这种并排进行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和事物会同时出现,这些可能为符号、数字、思想、物品等等。尽管这些现象的性质、形态等都不同,但都有着相合或等价的含义。针对这种想象,在这基础上荣格大胆的假设,认为是否心理现象都客观的遵循某种法则,并不局限在物理因果律之内。由于他们属于各自独立的系列,不可能存在着某种因果的关系,但是却进一步的认为其存在着某种巧合的对应关系——“共时性”现象。而让荣格在大胆提出该假设的关键是《易经》。《易经》中提出的天人则认为,宇宙为彼此相连又为和谐的整体,在宇宙当中,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和八方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彼此相同,同时又相互对应,因此在茫茫宇宙中则存在共同的方式将这些基本要素形成一种神秘而又必然的联系和感应,被称为天人感应。《云笈七签》认为 ,道教提出的天人感应的本质和目的,则在于使人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实现其最终的目的——天人相交,从而使得天人间能产生和建立各种美妙的和谐关系。同时《易经》认为连接这种现象的为感应观,同时感应观将天地万物纳入到超越狭义时空之囿限的易道之中。在时空当中感知之事,便可知道任何事物,皆原不自限定其用于一定之时空,其用乃恒溢出于一般所谓其所在之一定时空之外,而限为象,以见于其他时空之物之中者。
无论是荣格提出的共时性,还是《易经》提出的天人感应,其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将万事万物都纳入到“宇宙”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共生的系统。在这个“宇宙”中,万事万物包括生命体,生命能量和宇宙能量共生,感悟共生系统之生态智慧,让生命体之间和谐相处,充满关怀而不是冷漠;与生长的环境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绝不去破坏生态的平衡,实现整体之融合,有效促进生命协同发展。
四、结语
总之,生命系统的自然和谐,需要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和谐、统一,实现“自性化”发展。生命也只有通过心灵能量进行整合,才能实现阴阳动态平衡发展,形成发展的新秩序。生命在共生的系统中,才能感受生态的智慧,感悟生命协同、和谐发展之美。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斯托尔.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从:荣格[M].陈静,章建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2.
[2][美]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三联书店,1987.48.48.57.61.57.
[3]孔令宏.中国道教史话[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4]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5]吕锡深,陈明.论道教的修德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世界宗教文化,2009,(1).
[6]叶湘虹,李建华.荣格心理治疗思想的道德审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7]吴丹洁.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生长智慧研究——案例分析“失恋后的美丽蜕变”[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8]吴丹洁.探寻“三生”教育智慧[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9] [美]默里斯坦因.变形:自性的显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2003.
[10] [美]戴维·罗森.荣格之道——整合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B84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主流思潮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4XKS032)
收稿日期:2015-10-30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1-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