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机依赖的心理需求与当代青少年的精神缺失

2016-03-07 09:20王伟奇冷水江市第一中学湖南娄底4175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手机依赖

王伟奇 卢 雄(冷水江市第一中学,湖南 娄底 417500)



论手机依赖的心理需求与当代青少年的精神缺失

王伟奇 卢 雄
(冷水江市第一中学,湖南 娄底 417500)

摘 要:伴随着手机功能的日渐强大,青少年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他们的依赖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娱乐心理以及社交心理,这些心理需求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其实质是青少年精神的一种缺失,包括信仰的缺失、责任感的缺失和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对于青少年学生出现的这种精神的缺失,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关键词:手机依赖;心理需求;精神缺失

伴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化,手机的使用人群也不断地 扩大,由最初的少部分人发展到今日手机的普及。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上网、社交、资料查阅、娱乐、购物等等,手机快要成为无所不能的“家庭宠物”。然而手机的普及也给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不少的青少年沉迷于手机网络之中,缺少了应有的精神追求,他们注重自我,看重金钱,忽视社会责任,追求生活的安逸享乐,他们的精神支柱正在逐渐缺失。手机,它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那么,青少年手机依赖的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秘密?本文试图从手机依赖者的心理需求入手,揭开手机依赖背后潜藏的秘密,探讨手机依赖与当代青少年的精神缺失之间的关系。

一 从众心理需求与主流价值观的缺失

相关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众心理的需求。[1]在校园里,手机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互相攀比、彰显个性、表达前卫的方式。当各型各色的智能手机,一代又一代的iphone,引得青少年争相追逐时,他们对虚荣的渴求也就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

青少年使用手机,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原本无可厚非,可是,当手机的使用畸形蜕变成一种炫耀的资本,当手机的使用滋生出青少年攀比心理的蔓延时,我们不得不引起警醒。

从众心理的产生是时代节点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结合体。我国青少年正处于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具有极强的从众心理,尤其是同龄人的兴趣爱好和追求,更容易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还较弱,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而手机功能的齐全,内容的丰富,以及款式的不断变化,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对新奇事物的好奇,而且这种大众化的产品也促生了青少年的从众心理的滋长。尤其是在“没有平板电脑就落伍,没有智能手机就丢脸,没有笔记本电脑更是抬不起头”的庸俗理念的影响下,青少年的从众心理逐渐演变成一种攀比心理。52.7%的人认为追逐高端数码产品助长了青少年虚荣心。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杨谦教授认为,青少年的潜意识中本来就有虚荣、炫耀的成分,而企业营销策略营造的价值理念,也非常容易得到青少年的认同,这样一来,青少年就会产生超前消费和炫耀消费的观念,他们甚至不顾自己或者家庭的消费能力去满足消费的愿望。

当面子和物质欲望联系在一起,当商品价值决定了社会价值与社会规范的时候,传统的价值观必然就会缺位。青少年渴望被肯定,担心自己被孤立,这本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那么这种心理就会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来获得满足,即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来满足。

因此,攀比必将助长他们的虚荣心,导致自我价值进一步物质化,自我中心意识的强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他们甚至会撒谎,无法将精力集中到学习工作之中。如果他们在盲目攀比中一直处于劣势,他们还可能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游离于群体之外,导致挫败感、焦虑和自卑心理的出现。

其实,在每个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都存在着虚荣的因子,只要正确引导,这种虚荣会得到调整,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获得健康的发展。可是如果引导不当,特别是对于虚荣心强的人来说,就会在思想上自觉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渗入,从某种程度上就会导致公正观、国家观、集体观等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当然也会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人生美德格格不入,也就导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淡化。虚荣的人贪图表扬做好事,对来自外界的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有时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想方设法遮掩自己的不足,生活中,他们强化别人的缺点,突出自己的优点,在这种强短突长的心态的影响下,获取自我心理的满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了满足自我的这种心理,可能又会不顾亲情、友情甚至于爱情,最终导致亲情观、爱情观、友情观等价值观的变异。

因此,手机依赖导致的盲目攀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会使孩子过于计较得失。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自己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也不可能拥有别人所拥有的全部东西,那么,盲目的攀比会让他们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只去关注别人有的而自己没有的,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自身在追逐物质满足的过程中疲惫不堪,烦恼丛生,最终使得人生的幸福感荡然无存。

另外,手机功能的多样性,虚拟世界的五花八门,垃圾信息的铺天盖地使得本来就缺少理性判断的青少年不知所措,这些腐朽和不实信息更是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青少年错误的是非观的形成,削弱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污染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发了部分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犯罪。

针对青少年学生在手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不良心理,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价值观,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引导他们从学习、品质等层面进行对比,淡化物质层面的攀比,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

二 娱乐心理需求与负重感、责任感的缺失

黄林娟,林丹华认为,中学生手机依赖存在四种心理需求:信息、认知需求,放松、娱乐需求,个性、时尚需求,沟通、归属、情感需求。在这四种需求中,最突出的是娱乐、放松需求。[2]

伴随着手机的上网功能的强大,手机成为了互联网上的主力军,它以轻巧、便捷赢得了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手机消费者的追捧。一机在手,游遍天下,看新闻,听音乐,玩游戏,淘宝购物,聊天等等,手机以其强大的娱乐功能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力。

当一个成年人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之下的时候,借助某种活动适当地进行自我放松,本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可是当一个人处于青少年时期,整天沉迷于娱乐之中,无法自拔,加上自身缺乏自控力和理智的头脑,那么这种放松就会演变成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商品社会的等价交换法则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为追求商业效益的最大化,市场化的主流媒体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庸俗的文化混杂在一起,经过一番炒作之后,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从而导致了社会舆论环境的复杂化。这种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倾向。当大批的肥皂剧、充斥着暴力色彩的动漫游戏、被戏说的历史和各种文学名著、毫无艺术价值漫天吼的流行音乐、低俗的网络书籍取代了高雅艺术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需求必然出现空缺,虽然这种快餐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应了当前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的现实需求,但它却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混乱,这种混乱,直接导致了部分青少年的人生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航向。二是低俗化倾向。当阳春白雪逐渐消失,当凶杀、暴力、色情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的时候,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也随之被颠覆。

这些对沉迷于网络之中正处于社会化边缘的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是重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使得社会的真实环境被严重扭曲,更为重要的是容易引起分辨能力本来就极差但模仿性极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复杂社会环境下成长着的青少年价值观的可塑性极大。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多变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甄别能力极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稳定,面对形形色色的外界信息,他们更多的时候只能被动接受,在多元价值中迷失自我,价值观也日渐混乱,他们崇尚个人崇拜,追求享乐主义,体会不到伤心和生命逝去的苦痛,注重自我的享乐,缺乏同情心,被一些无厘头的搞笑剧吸引,被一些充斥着暴力和凶杀的色情网络游戏吸引,缺少对真善美的追求,缺少对崇高和美好的认识,缺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的隐蔽性、虚拟性,也使得青少年在网络之中更多的是使用化名或匿名参与网络交流,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们的言行无法规范,自我放纵,容易摆脱现实社会中道德的约束,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

追求快乐,回避痛苦是人类的本能,可是当低俗的文化信息成为现代人逃避挫折、宣泄能量的场所时,这种场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会相伴而生。意志品质低下、自我控制力差、不服从社会规范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必将导致沉迷者自律性、责任感、耐挫力等的缺失。因此,在发挥手机娱乐功能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青少年学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以及对自身负责的态度,尤为重要。

三 社交心理需求与人生道德信仰的缺失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涂成芳、顾林认为,大学生使用手机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对社交的渴望。他们通过手机与同伴通话、发送短信,随时随地保持着与其他人的联系,获取了社会资本,从而满足了社交需求。很多时候,青少年学生会以手机上储存的电话号码的多少来作为自己社交网络大小的标志,作为自己社会认同度的基准。[1]

手机的使用,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青少年借助手机构建的社交网络来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原本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在这种散漫化的聊天之中,一方面充斥着许多不健康的、不成熟的甚至低俗的思想和信息,在这些信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本来就缺乏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开始弱化、社会责任感开始下降;另一方面,这种聊天的随意和开放给崇尚自由、追求解放的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满足。他们可以摆脱家长及学校的种种约束,进行自我的选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包括学习、休闲、娱乐等等。这种极端的自主行为在促进青少年自我主体意识增长的同时又导致了他们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能在现实中进行理智选择,但是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却潜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它很可能转化成一种以保护自己为借口的个人主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在工作与生活中,他们就会趋利避害,凡事只顾及个人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是非善恶的标准,没有积极进取的愿望,更缺乏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意识,缺乏对崇高道德信仰的追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就会盛行,道德价值标准就会呈现多元化倾向。事实上,现在有些青少年甚至认为每一种标准都有它存在的“合法性”,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大众的利益逐渐淡出了他们的视眼。比如面对“先给钱,还是先救人”这样的问题,有些青少年学生认为“救人前不应索取,但如果被救的人主动给钱是可以接受的”,表面看来,这个说法很折中,但事实上,这个折中的背后还是隐藏着一种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与这种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相伴相生的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以及严重的“自我中心论”的抬头。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现象的频频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些青少年因为没有道德信仰,一旦遭遇挫折,或遇到与自己个人的要求不相吻合的情形,就“郁闷、苦恼”,情况严重者甚至自杀或他杀。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定位的关键且多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家长和老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皮艺军说,“成人社会中出现的道德和价值迷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行为准则,当然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因为需要成年人作出表率,我们的社会要对青少年的成长真正负起责任。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对生命价值、死亡意识的教育和认识严重缺失。我们应该更多地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应该对成长中的孩子给予更多的生命和人文关怀”[3]。青少年道德信仰的建立,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道德信仰是我们所追寻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青少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接受的是优良的道德信仰,那么必然产生正面的影响;反之,则产生负面消极行为。手机社交里芜杂的信仰使得青少年学生的信仰混乱,无法辨析。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就是他们自身的经验以及被他们视之为道德榜样的人。因此,家长的示范,学校教育的引导,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促成青少年崇高道德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拒绝形形色色的挑战传统道德体系的极端、世俗、功利、唯我独尊的价值观念,为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楷模是根治青少年信仰缺失的关键。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网瘾戒除专家陶宏开教授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如果失衡,一个社会就会出现问题。一个民族需要信仰。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性,而人性的最高表现就是信仰。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事关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教育,使青年们能将信仰扛在肩上,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精神坐标;将责任扛在肩上,给自己一份沉甸甸的人生;明确自己的价值,给人生一个正确的航向。只有这样,青年才能真正担负起社会的重担,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而教育工作者也不辱使命,在担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上体现出闪光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

[2]黄林娟,林丹华.中学生手机心理需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

[3]杜晓,谷艳东.道德滑坡信仰混乱影响价值观社会剧变压力增大诱发情绪化青少年极端犯罪凸显成人社会弊病[N].法制日报,2011-04-22.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王伟奇(1970-),女,湖南益阳人,冷水江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和教学管理。卢雄(1976—),男,湖南新化人,冷水江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研究”(项目编号XJK014BZX X038)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116-03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手机依赖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
学生心理需求角度下的管乐训练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