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陈瑞华(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效课堂之构建
张 丽,陈瑞华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后的新设课程,作为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有着不同于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效课堂,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从自身入手,通过整合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恰当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来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示,全国高校从2007年春季开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它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纽带,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供丰富的历史积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通过历史史实的学习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通过开设的相关历史课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这就使高校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面临着重大挑战,如果照本宣科,讲不出深度和特点,必然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妨碍该课程所承担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拟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入手,探讨如何通过整合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最重要环节,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课,进行“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懂得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首先明确和必须始终注意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1]。因此,不能将它当做普通的历史课来讲授,而要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事件的阐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帮助大学生提高历史知识素养与思想理论修养,树立起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2]。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纲要”课课堂教学内容时要与这门课的课程特点相适应,既要具有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纯理论演绎式授课内容不同的特点,又要与作为历史课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相区别。
首先,教师必须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与发展线索,把握整本教材的编写体系,这是上好“纲要”课的前提。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明确“纲要”课以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进程为铺垫,若缺少这些铺垫,课程就可能变成空洞乏力的说教,无法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明确“纲要”课虽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但在授课过程中却不能讲成纯粹的历史课,其与“中国近现代史”课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要把感性层面的历史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更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阐释历史规律,而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表象。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一要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通过研读和拓展教材准确掌握历史事实,力争做到历史年代倒背如流、历史事件烂熟于心;二要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历史史实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要阐述的基本理论与丰富生动的历史史料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难点,做到言出有据、言之可信。
其次,紧密围绕“三个选择”这一核心目标,以问题为思路按照专题来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纲要”课涉及内容较多、时间跨度很长,完全依据教材体系来进行课堂教学,既无法在有限的32学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将教材全部内容讲授完成,也不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会使学生感到味同嚼蜡。所以必须根据“三个选择”这一核心教学目标来重新整合教材,合理设计专题内容,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为了突出本门课程与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不同特点,实现“纲要”课的最终教学目标,可以将其设计为八个专题: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这样设计教学专题突出的是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以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就能自然而然地导出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也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时事热点问题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既增加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又培养学生鉴古知今的能力。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往事,追溯“往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服务于未来。中国近现代史是与当代中国联系最为紧密的历史,中国的今天无一不源于中国的“昨天”,“纲要”课本身又是一门下限可以延伸的开放性课程,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可以增加当代时事热点问题。由甲午中日战争可引申出朝核问题,通过对今日朝鲜半岛局势和1890年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当今中国政府应对半岛危机的举措与昔日清政府应对危机举措的不同,使学生感受中国崛起之珍贵;义和团运动可联系保钓问题引发的砸毁日系汽车等仇日举动来讲解,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与盲目排外情绪区别开来,教育学生要把爱国主义的精神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由解放战争可引申出台湾问题以及台海局势,通过介绍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与实践,引导学生分析两岸关系的走向,关注祖国统一大业。通过这种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不仅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富有时代气息,而且可使学生感受到学可以致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都与中学生有所差异,大学生中的文理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大学生与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照本宣科式、填鸭式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首先,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式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载体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无一不与世界历史紧密相连,又无一不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是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次大变动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强盛的历史都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3]。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应该把相关内容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讲解分析,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进行横向比较;同时也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古代史和当代中国史联系起来考察,进行纵向对比。
每位教师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酌情运用比较式教学法。笔者根据自身的学术经历和知识结构,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在以下问题上采取了比较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1)把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中世纪西欧国家封建社会的特点进行对比,揭示同样经历了封建时代的中国与西欧后来走上不同类型发展道路的深刻内因,进而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西不同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思考,把对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认知从肤浅的了解提升到理性的分析。(2)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进行比较,一方面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说明近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别。通过这种纵横比较和解释,更形象地阐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形态。(3)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讲解,将中国抗日战争与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爆发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在战争中遭受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对比,说明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联系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来讲解戊戌变法,将光绪皇帝与彼得大帝,康有为、梁启超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推动者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分别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为什么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5)把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前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进行对比讲解,通过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更突出中国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自愿互利、和平赎买的鲜明中国特色。
比较式教学法着重于以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和中国历史自身的纵向对比来对历史问题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恰当有效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学生是认知和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有效调动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适当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互动式教学法内容形式虽多种多样,但都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求课堂教学组织者教师课前要科学设置问题,对所设置的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引导课堂互动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热情。一般而言,理工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薄弱、对社会时事问题关注不多;音体美艺术类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突出的表演能力;而文科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相对丰富、对现实社会热点比较敏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强烈。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理工类、艺术类和文科类学生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也应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对理工类学生而言,课堂互动应以课堂提问、设问为主,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让学生重温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动态,以利于根据其学识和思想困惑来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达到通过“纲要”课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对文科类学生课堂互动应以课堂讨论为主,讨论的主题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讨论的时间也应有严格的限制,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必须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予以点评、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应有的结论。对艺术类学生可以就某一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自编自演课堂情景剧,这样既有助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式教学法。“微课”是指大约在十分钟左右时间内,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一种数字化、可视化、情景化的新型网络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讲授“纲要”这门课并不难,但要讲好这门课则需要相当深厚的史学功底和较高的教学艺术。由于每位教师在学术领域各有专长也各有短板,要完全得心应手地驾驭课程的方方面面,必然会遇到大小不一的困难。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预计自己讲授效果不理想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优秀“微课”来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同时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采用名著荐读式教学法。一般而言,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关注都超过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有着更强烈的求知欲、时代感和追求自我完善、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能力的愿望。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顺势而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名著,引导他们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道路做出正确的总结。如讲西方列强的入侵,可以向学生推荐茅海建的著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讲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时,向学生推荐金一南的著作《苦难辉煌》,让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深切体会这种转变的确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恰当运用课堂教学手段也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纲要”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以传统手段为主、现代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手段。
首先,要注重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所谓传统教学手段是指教师使用粉笔、书写板书来讲授课程的过程。传统教学手段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创造,历经几千年实践检验行之有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姿教态、语言感召力、人格魅力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所难以企及的,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组合因素,所以必须重视传统教学手段的改革。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教师应通过表情、眼神、手势等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来配合口头讲解,时刻注意保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紧紧吸引住学生,从而增强课堂教学过程的感染力。还必须将教材的书面语言转变为课堂教学用语,切忌照本宣科、照述课本内容,要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对教材中晦涩呆板的学理性用语进行解释,让课程内容更通俗易通。此外,还要注意授课过程中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握。课堂授课固然要充满激情,但却绝不是演讲,不能单纯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一味采用高亢的语音语调语速把讲课变成政治煽动性的演说,这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亦会引起反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语音语调语速要适中,抑扬顿挫又娓娓道来,既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其次,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多媒体教学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依托的现代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等诸多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但要真正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种种优势,必须要对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1)要精心编排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将多媒体课件变成电子板书。教师要在广泛搜集资料、合理取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联系教材内容,配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创设出全新的教学情境,制作课件时要注意使用生动形象、富有现代气息的语言而不是晦涩难懂、生搬硬套的语句,以提升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的兴趣。(2)制作课件时要选择图像清晰音质完好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注意色彩合理搭配尽量使画面富有美感。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最终能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与选用的素材是否清晰、色彩搭配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图像、文字、声音不清晰,色彩搭配混乱,就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反而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为保证学生们在课堂中能真正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性,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提前到教室中播放课件,亲自观看大屏幕的演示效果,观察字号、色彩等是否清晰可辨,并不断进行修改调整,以便顺畅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方式,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但无法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必须始终注意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用传统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意识;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用传统方式来启发思维;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场景,用传统方法来总结历史经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课程方案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全国各高校普遍面临着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事倍功半的共性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该课程所承担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这一尴尬现象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应从自身入手,通过整合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恰当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来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7(6):20.
[2] 王顺生.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88.
[3] 张建国.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36.
Building up the Efficient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lassroom
ZHANG Li,CHEN Rui-hua
(College of Marxism,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Abstract:“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the new course in China’s universities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istory in how to follow Marx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n the path to socialism, and in building up the efficient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by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course, and completing the teaching goal of the course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enses of the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start from their own aspects,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to adopt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efficient classroom.
Key words:Chinese Modern History;Efficient classroom;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6)04-0128-05
收稿日期:2015-12-08
作者简介:张丽(1964—),女,历史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陈瑞华(1991—),女,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