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径和发展现状研究

2016-03-07 07:50张从容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张从容,李 哲(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径和发展现状研究

张从容,李 哲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文献,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文化建设的理论纲领。以《讲话》理论为指导, 70年来中国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取得了大发展大繁荣。探寻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与发展现状,我们欣喜地看到,70年来中国文化发展始终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文化为人民作为根本宗旨;并跟随时代的脚步调整文化发展策略,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发展道路。《讲话》对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之梦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文化;发展路径;发展现状

李哲(1990—),女,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文艺学研究。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从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历史。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艺以及延安文艺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文艺的创作源泉等根本性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科学、系统地阐释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论体系,使《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7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前行与发展,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讲话》理论为指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完善《讲话》理论,进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理论的今天,深入探讨70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径与发展现状,对实现文化强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的发展

70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径之一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讲话》开创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构建了指引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理论,以此为起点,党的历代领导人和领导集体,总是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在《讲话》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有力地引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讲话》不仅创造性地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文艺观,对马克思的文艺实践论、文艺人民论等核心理论做了科学、系统地阐发,还深刻论述了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创新等重要问题,对当时的文艺创作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工作作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文艺号角作用,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的斗志,使文化工作对中国革命斗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面对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了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的《祝词》,重申了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深入阐释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同时,指明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阐明文艺工作者需要担当的历史责任的同时,他还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殷切的希望。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标志着我国文艺事业步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一环,并以此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助推器。江泽民同志2001年12月18日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是继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和邓小平同志的《祝词》后,发表的又一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讲话中不仅总结了二十世纪的历史,更对新世纪文化建设的重任予以深刻阐释。讲话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焕发出他们积极从事文艺工作的极大热情,在这一阶段,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被创作出来,这些作品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进步精神,充分发挥了文艺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巨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努力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均发表了重要讲话,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角度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阐述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党领导的文化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文化建设的定位更高、更准。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坚持”指引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方向。

这些不同时期的关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最新理论,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

70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径之二就是坚定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讲话》作为特定时期的党的文化纲领性文件,其内容的阶级倾向性和政治导向性不容置疑,即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至此,《讲话》所指出的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权问题、文化发展的政治倾向问题被正式以政治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影响至今。

(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他认为“文化领导权”就是指“在市民社会中,一个社会集团在文化伦理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3]葛兰西认为一个政党只有掌握了文化领导权,并以此向大众传播一种得到人民普遍认可文化价值观使其形成文化自觉,才能由此获得维护和巩固其政权的合法性。毛泽东深谙文化在革命运动以及政权巩固中的重要作用,他在《讲话》中表明的观点揭示出一个成熟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他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思想。毛泽东的论断表明了文艺工作的政治性,一定区域内的文艺活动必然代表其所属政权的阶级属性,在他看来,文艺作为一种软力量具有军队和战争不可比拟的强大作用,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政党若要传递自我价值取向、发挥文艺的特殊作用为我所用,前提同时也是必要条件就是必须掌握相应的文化领导权。毛泽东的文化领导权观念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上绝对领导地位,用统一的文艺价值观完成了知识分子的培养改造,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始终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使党的文化价值观在人民的生活中得到普遍认可和践行,确立并巩固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上的领导和政治上的合法性。

(二)坚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孕育出世人称道的先进文化,而先进文化则是人类精神文明世界的载体。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传承和融合的结晶,是中国人民普遍认可与推崇的文化价值观。《讲话》发表后,“文化”在革命斗争、政权巩固、团结群众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与国家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着高度的同质性。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文化发展作为治国兴邦的重要手段,不断根据党在各个阶段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情进行文化发展战略改革,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在多年来的发展建设中,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讲话》发表七十多年的历史来看,中国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决定国家发展方向的重大事件,分别颁行了别具时代气息的文化发展策略,虽然这些文化策略的内容不同,但全部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的科学的战略决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灵魂,以发展社会主义为根本旨归,都坚定不移的沿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当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并不能一帆风顺,在国家政策转变的背后都面临着新旧文化思维的冲击,如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冲击、封建思想残余和新思想的碰撞、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对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抵制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不动摇,从七届二中全会时期发扬“两个务必”的工作作风到中共八大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坚持邓小平理论到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都在用社会主义的一元化的思想精髓引领多元化的文化现象,牢牢掌握我国文化领域的决定权、话语权、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普遍认可。

三、坚持文化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70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径之三就是始终坚持文化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在《讲话》的引言部分,毛泽东提出了会议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他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857对此,毛泽东也给出了回答“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4]855《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为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灵感来源与创作目的,充分肯定了文艺表现人民精神的作用,从世界观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根据《讲话》精神,解放区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工农兵文艺”热潮,知识分子开始走进农村,走近百姓,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以“为人民”为根本宗旨进行文学创作,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

而“为人民”的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文艺领域,它的意义被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文化领域。70多年来,“文化为人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宗旨。继《讲话》后,毛泽东在1945年4月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中首次正式提出“为人民”的“文化观”。中国革命胜利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对人民政府文化教育事业的工作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这里国家以根本大法的名义规定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就使“文化为民”的理念从观念形态上升到法律,具有真实可考的法律效力。毛泽东用他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答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问题。也为后来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后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要是我党践行“文化为民”思想的新延伸。在这一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把培育和造就新时期“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依据,无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文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文化为民”思想深深地包含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文化内核中,也是其本质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了党章,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文化为民”在“以人为本”的理念里得到完美诠释,文化发展的前提是“以人为本”,文化发展的依托和目的都是为了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的提出了“中国梦”的观点,充满着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务实的思想作风。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释“中国梦”,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

总结《讲话》发表70多年的文化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发展始终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用人民素质的成长带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以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国的形成。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在国家的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必将坚守文化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团结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面对时代发展及时调整文化发展策略

70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径之四就是面对时代发展及时调整文化发展策略。自《讲话》发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党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策略的革新。历史是不断向前的,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根基不动摇,毫不避讳的进行文化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扬弃,依据时代的变革提出最具时代特色的文化发展策略。任何成就的取得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说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其文化发展策略的演变史,无论是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探索,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改革,江泽民对文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以及胡锦涛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拓展,还是习近平对文化发展的战略深化,我党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都是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所做的科学的阶段性战略决策。

(一)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探索

毛泽东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武装全党,并把它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文化发展战略思路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据文化阵线。如前文所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决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即“文化为人民服务”,这就指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毛泽东文化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一环。后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又明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认为这个方针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从此,“双百”方针的地位得以确定。这一方针是在国家经济、文化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的状况下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表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另外,与《讲话》相对应,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形成了著名的“二为”方针,“二为”方针指明了我党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文化发展方向。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战略方针,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坚持取精去粕的原则,形成了系统性的文化思路,奠定了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战略改革

文革结束后,面对“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中国文化发展现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功过,重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战略指导地位。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文化发展策略进行了新的开拓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对文化发展的战略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将毛泽东时期的“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战略方向转变为文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1979年9月,叶剑英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代表党中央进一步重申了这一思想,认为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号召人们“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6]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他重申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与经济富强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开拓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三)江泽民的文化发展战略格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清晰的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立足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迫切,成为党在这一时期进行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也显示出很多问题和困难。面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不法分子对于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抨击,江泽民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这一思想,深化了党的执政理念的认知,赋予了中国先进文化以新的内涵,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四)胡锦涛的文化建设战略拓展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面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格局呈现出的新态势,清醒的分析这一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的文化结构的转变,并根据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有的放矢的制定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实现了新时期文化战略的新拓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9]这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情为依据得出的科学化理论结晶,也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战略思想。从以上战略观念来看,“科学发展观”是综合几十年来党的文化发展路线和当下的社会情况所做的科学规划,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特点的,也是我国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党对文化发展新的认识和思考,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新高度。

在新的文化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中国的各项事业得以顺利的发展。

(五)习近平对文化发展的战略深化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文化竞争局势,以及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我国文化发展格局面临新局面。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精神,推进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想,无疑是习近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深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又一伟大构想。它唤起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共同理想,传递着举国上下团结奋进、共同圆梦的正能量,代表着人民的心声,用“中国梦”来鞭策国人为了梦想而努力。中国的梦也是世界的梦,习近平在对外出访时,多次提到“中国梦”,同时也谈及“他国梦”、“世界梦”,拉近了与世界友国的心理距离,是软外交的重要举措。同时,在这一阶段,我党加大廉政建设的力度,肃清党内污浊毒瘤,传递“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的反腐倡廉新口号,将“依法治国”切实落到实处,显示了从严治党的决心,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习近平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强调要毫不动摇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大力度推行社会主义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接下来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并以此带动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正在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稳步前进,针对国内人民文化需求扩大,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形势,习近平所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可行的、成熟的,是在以往基础上的一次战略深化。

五、坚持走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70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径之五就是坚持走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先进的文明铸就了伟大的国度,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充满冲突、整合、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史,即便是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中也从不会出现文化的断裂,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化发展史印证着中国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当我们将目光投放到世界大背景下,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的制定、文化习俗的形成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其邦交国家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优秀经验的借鉴,中国从不避讳科学合理的“拿来主义”。当然,要寻求文化的长足发展还要有在继承与借鉴基础上的创新,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决定了它未来发展的高度,科技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强烈推崇的文化策略。

在《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4]855“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4]860他崇尚文学的“继承”与“借鉴”,这样的指导原则为当时解放区作家的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并以此为鉴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而后,继承与借鉴的原则又被拓展到文化领域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根基,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回顾中国70多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皆源于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到,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都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对传统道德观“仁、义、礼、智、信”的理论拓展和现实延伸,在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前提下赋予她更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社会主义新道德。

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经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策略。放眼全球,不同体制、不同性质的国家共同构成了地球村,虽然国体不同,但是先进文化却可以共享。早在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发展开始借鉴苏联模式,虽然由于体制因素、国情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文化发展模式在选择与运行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但这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很重要的启示,也告诉我们要合理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自由开放的市场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当国际竞争由单纯的经济竞赛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被提到空前的位置,从近几年世界大国持续发展的势头来看,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并以此来促进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通过政府有计划的出台行政政策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借鉴以上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转移经济发展目光,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放宽以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等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从政策上、经济上予以大力支持。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正在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遵循扬弃的原则,吸收借鉴合理、先进的东西,摒弃非科学、不合理的成分,用科学合理的借鉴带来文化发展效果的最大化。

有了继承和借鉴,接下来必然需要创新,创新是决定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的文化发展不只是继承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创新性。毛泽东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党的十六大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0]创新精神自改革开放起就被纳入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体系中,新时期我国所有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和经验的创新,无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亦或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以及中国梦的提出等都体现了创新性。创新是一个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说继承与借鉴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弘扬创新精神才能使我们更好的结合新的国情创造新的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才能降低对他国先进科技的依附性,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变文化大国为真正的文化强国。

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其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是经过时间的积淀、文明的传承、价值的扬弃而形成的一种历久弥新的意识形态。《讲话》发表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坚持走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实践的检验与见证下,“继承、借鉴、创新”已经成为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不二法则。就目前来看,这一文化发展道路继续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必将长期指导我国文化的发展。

六、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70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路径之六是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是实现国家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讲话》就是我党在文化领域开展的一场深刻变革。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体制形成于建国后计划经济的国情之下,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取代墨守成规的计划经济,经济重心实现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我国的文化体制也随之发生变革,由此,我国的文化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向下,在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国情下进行了稳步改革,变政府一把抓为政企共建,实现了文化事业发展的转型,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文化体制改革路径

第一阶段(1978—1992)

建国后,我国借鉴苏联发展的经验,形成了政府全面干预的文化体制,资源配置完全靠政府行政性推行,这种文化体制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状况下有利于迅速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实现国家文化生产能力的恢复和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在全国城市的建设。随着文化发展的深入,这种政府垄断性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很大的弊端,文化事业行政化路线造成文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严重缺乏发展后劲,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开放后,一场经济体制的大变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唤醒了政府垄断下死气沉沉的文化事业,文化建设也可以在市场的调配下自主发展,1980年2月文化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提出要“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这样国家统包统管的旧模式被打破,“市场”被成功引入文化发展领域,逐渐开展文化艺术的有偿服务以及“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实行艺术表演团体的“双轨制”发展,这些改革措施成功开创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河,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第二阶段(1992—2002)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11]在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确立“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12]“文化产业”的概念被第一次明确写入了中央文件,对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一时期,许多大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建立,以多媒体经营、跨地区经营等新颖独特的经营方式为契机,实现并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市场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形成了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国家保证重点的文化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国家直属的艺术团体的内部改革也在大刀阔斧的进行中。

第三阶段(2002至今)

十六大以后,我国全面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在改革的目的和实施重点上稳中求变,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阐述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时,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文化领域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要求二者在文化领域内协调发展。遵循十六大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议,我国实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国内部分省市建立综合性试点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城市,以区域性的先行城市为示范带动全局性的整体改革,实现由特性到众性的推广。同时,颁行多项文件分别从税收、融资、工商管理等方面保证改革试点的顺利进行。在改革过程中,转变了以往我国文化投融资过分依赖政府的现象,不断吸纳民间资本与外资资本,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完成大型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如2004年1月16日,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成立。随后,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中实现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造”,文化产业化模式形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一阶段,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发展后劲成为各国间决之高下的重要着力点,被纳入区域经济争夺的战略布局中。当信息化时代来临,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与科技、经济的结合,进一步推进了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文化发展局势,不断吸取改革经验,探索改革的新道路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如前文所述,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文化领域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我国文化发展更加细分化、产业化。通俗的来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经营方式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典型的文化事业是由政府掌握领导权与所有权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如广播电视台、图书馆、博物馆等。当然,其他一些私人所有的非营利性的社会文化服务组织也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而文化产业是从我国早期的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的,以加工生产文化产品来谋取经济效益的文化组织机构,其经营权大多掌握在资本持有者手中,如影视公司、动漫公司等。

由于我国90年代中期及以前实行政府集约为主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发展以文化事业的导向为主,因此,相对于文化产业来讲,文化事业具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及发展基础。文化产业是从文化事业乃至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新兴的文化发展模式,具有发展潜力大、发展后劲足的特点,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近年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文化发展条例并根据发展实际展开文化建设的新举措,从政策上和产业发展上保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

(1)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造”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行转变了以往文化事业的经营模式,市场的介入为中规中矩的政府文化事业添加了活力素,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下,许多文化机构纷纷转变发展模式,进行“转企改造”,实行股份制改革,转变了依赖政府的融资渠道,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成立集团化的文化企业,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经营文化产业。

(2)文化基础设施完善

我国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带动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经济支持,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国民素质和精神需求的角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促进了人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国民对于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的渴求度,代表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需求迫切。基于以上,我国每年财政支出专门款项用于国家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大型文化项目的扩建及整修工作,用以保证我国民众的精神文明需求。

(3)“事业”与“产业”互利共赢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不是互不干涉、割裂开来的,相反,二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其中交叉重叠的地方不少,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很好的互利共赢。如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制播分离”制度,电视台是隶属于国家广电总局管辖范围内的文化事业单位,近年来,考虑到节目制作成本以及节目效益等因素,电视台果断实行“制播分离”制度,即转让电视节目的制作权给有实力的私营传媒机构,电视台通过向其购买版权而播放节目。这样既改变了原有事业单位机构繁冗、效率低下、政府财政开支庞大的弊端,又为隶属于文化产业的传媒机构带来了经济效益,实现了互利共赢。

我国文化的总体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事业为基础,同时更需要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用文化产业带动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以此来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武器。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如船之风帆,缺一不可,事业为产业领航,产业为事业加油,两者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实现文化强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代中国人的最高梦想,也是党和政府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这一梦想与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用经济实力打好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同时,更要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来确保上层建筑的稳固。当前的国际竞争格局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成为衡量国家地位的重要依据,未来的世界是知识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力量的角逐,谁拥有了科技谁就拥有了世界,用“文化”强国是跻身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作为领导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全党全民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讲话》是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文化改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文化改革正确指导中国人民的抗争并实现中国的解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后的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不动摇,积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能量。当“文化强国梦”被赋予国家战略规划和目标的意义之后,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文化复兴梦从虚无缥缈的梦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现实目标。“文化强国梦”要求我们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全党,用文化的兴旺壮大国力,这是对文化强国战略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建构和实施。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3]深刻阐释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阐释了“文化强国梦”的战略高度。

当今中国正处在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文化建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因此,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向前的发展势头,把科技创新和文化体制创新结合起来让其成为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用先进文化作为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变文化大国为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2.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 [意] 葛兰西.葛兰西文选(1916-193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21.

[4]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55, 857,860.

[5] 习近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EB/OL].[2013-03-17]http://www.xinhuaet.com.

[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64.

[7]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18.

[8]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9] 第十六届三中全会[EB/OL].(2013-11-28)http:/www.scio,gov.cn.

[10]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92-10-21.

[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N].人民日报,2000-10-19.

[1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9.

A Study of Chinese Cultural Path with Status since Talks at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on its 70thAnniversary

ZHANG Cong-rong, LI Zhe
(Liberal Arts College ,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Abstract:Talks at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is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more importantly, tha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ing Chinese people to carry out cultural construction. Guided by the theory,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moving forwar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in past 70 years, and has achieved great prosperity. By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status of Chinese culture, it can be seen that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always firm socialist culture developmen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past 70 years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by adjusting to cultural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the era, and by exploring the cultural system reform and by adhering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combining the inherit,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with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the dream of the China.

Key words:Talks at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path; development status

中图分类号:I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6)04-0047 -10

收稿日期:2015-11-1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70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研究(L12AWJ001)

作者简介:张从容(1962—),女,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