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纪念与寄托
——宋代府名浅析

2016-03-07 05:10
东岳论丛 2016年4期
关键词:命名

周 玥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历史研究

传承、纪念与寄托
——宋代府名浅析

周玥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唐宋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建制出现新的发展,府成为了新的统县政区。宋代大量升州为府,对府名的确定往往很花心思,既遵循了中国古代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点。有的府名沿用了历史上的郡号和军额,有的府名使用了帝王年号,有的府则以所辖县名为名,还有一部分府的命名选取含义美好的词汇以寄托愿望。府名确定后会由地方官员或皇帝亲自题写并制成匾额和界碑,宣告四方,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出现对府名的更改,以适应特殊需求。府名文化是宋代府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值得关注。

宋代;府名;特点;纪念意义;美好寄托

唐宋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建制有了新的发展,府作为统县一级政区,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二月,唐玄宗改雍州京兆郡为京兆府,这是府成为政区名称的开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指出唐宋建府的特点:唐代“惟建都之地乃曰府”,“至宋,而大郡多升为府”①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66页。。府在宋代发展迅速,不仅设府的数目增多,而且设府范围也扩展到全国。政区建制的改变,伴随着具体地名的更改。唐、宋政府在升州为府之后,都会对新府赐予佳名,一来和原先的政区地名加以区别,二来也展示出政权对新府的重视。宋代的府名沿袭唐、五代的命名方式,在府前冠以两个字的美称。这两个字或有历史传统,或寄托美好涵义,其选定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涵义颇为讲究。而明清以后,则往往直接以“某州府”作为府的名称,直接点名府与原州之间的密切联系。

我国古代地名的命名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类:因山水命名;因方位地形命名;因物产命名;因祥瑞命名;因年号命名;因史迹人物命名;寄托美好愿望命名等。宋代府名也基本遵从了这些原则,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一、传承历史:郡号府名

宋代许多府的命名,沿用了当地的郡号。郡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通名,诞生于东周,一直沿用千年,直到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才被最终废除。

我国置郡最早期的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左传》中赵简子伐郑的誓词有“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②左丘明撰,杜预集解:《左传(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7页。一说,可见郡的地位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才超过县的。春秋时期关于郡只有少量记载,具体的设置和名称直到战国时才明确下来。战国时的郡名,有的一直沿袭到唐宋,并被用为府名。例如秦庄襄王所置的太原郡,因其地广大为“太”而地势高平为“原”得名。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就沿用了“太原”两字作为新府的府名。太原府在北宋曾一度被降为并州,嘉祐四年(1059年)在韩琦的建议下重新恢复为府,依旧以郡号“太原”命名。

秦汉时期是郡制发展的重要阶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事实上,秦郡的数目,很可能随着区划的扩张和变更,有所变动。而汉郡与诸侯王国并行,即所谓“郡国制”,汉武帝时代汉帝国的版图达到极盛,共有郡国109个之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州逐渐由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形成了“州-郡-县”的三级政区制,但因为该体制自身弊病较为严重,州、郡之间职责和统区不够明确,难以协调,所以隋文帝在代周之后“罢天下诸郡”,使得行政区划再次回到二级制。隋大业年间,唐天宝年间和至德年间,均有过改州为郡的尝试,但此时的州和郡已经不再是两级行政区划,而是同一行政区划的不同称谓而已。最终乾元元年,郡又改回为州,以后郡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再也没有重回历史舞台。

郡虽然在唐中叶以后不再作为国家行政区划中名称,但郡号作为古地名,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经过五代十国的混乱期,宋代的州县有所增减调整,其中有一部分州保持了旧有的郡号,但不作为正式地名,而是“仅在封爵如郡侯、郡公、郡王之类,或文人行文时,稍有使用”*周振鹤主编,李昌宪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宋代的爵位分为十二等,其中以宗室近亲身份来继承亲王爵位的,会被特旨封为郡王,宗室近亲多被封为郡公。除了备封之外,宋人使用郡号的主要场合就是在文学创作中了。诗词文章中使用郡号代指某地,一方面展示了作者的知识渊博,同时也令文字更加丰富多姿。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很多地方的郡号得以在郡制废除后仍为人们熟知。

由于郡号传承较久,能够体现地方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而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所以很多府在命名时都沿用或者化用了当地的郡号。唐、五代时期的京兆府、太原府和江陵府都是以郡号为府名的例子。

北宋时沿用郡号为府名的情况依旧盛行,延安府、河间府、遂宁府、济南府、平阳府、寿春府、东平府和襄阳府等八个府的府名都与当地郡号相同。其中寿春府是宋仁宗赵祯任寿春郡王时的潜邸寿州,延安府是宋哲宗赵煦为延安郡王时的潜邸延州,遂宁府是宋徽宗赵佶为遂宁郡王时的潜邸遂州。这三个府使用郡号作为府名,可以清楚地展现出当地与帝王履历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突出宋代以帝王潜邸为府的设府理念。作为宋神宗赵顼任郡王时潜邸的陈州虽然没有直接沿用“淮阳”为府名,但府名“淮宁”可以看作是郡号的化用。其他几个采取郡号命名的府均有悠久历史,其郡号多表示山川地理方位(如河间、济南、襄阳)。新府用旧郡号来命名,强调了地方的历史沿革,虽然是新名,却不至于有陌生感,容易被接受。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宋孝宗任普安郡王时的潜邸剑州升府,府名并没有依照北宋惯例被定为“普安”,而是定名隆庆府。事实上,整个南宋一百五十年间,直接沿用郡号的府名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方面是由于郡号在宋代的使用度下降而被逐渐忽略,同时也与北宋末年新赐郡号泛滥的情况有一定关系。宋徽宗在位期间,大规模为全国所有无郡号的州、府赐赠郡号,有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州名和郡号一一对应的完整体系。新赐郡号的举动一来满足了宋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崇尚浮夸的心理,二来也为赵氏宗室的册封增添了选择空间。但新郡号因为缺乏足够的历史沉淀和实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广泛程度上的认可。南宋时中央政府弃用郡号作为府名,也是考虑到大量新郡号的存在无法为新府增加辨识度和历史内涵而做出的决定。

沿用或化用郡号的这一类府名,因为历史悠久,广为人知,所以被较高频率地使用。很多郡号以府名的形式在元明清保持下去,一直成为现今还在应用的行政区划名称。

二、标识规格:军额府名

宋代州在规格上有着两套等级划分的标准:其一是以户口为基准的划分体系,共辅、雄、望、紧、上、中、中下和下八等;其二是所谓“节度体系”,分成节度、团练、防御和军事(又称刺史州)四等。节度州是“节度体系”中的最高一级,其来源与唐代的方镇制度息息相关。宋代由于文臣知州已经形成制度,节度使逐渐不赴本州任职,而蜕变成为了武臣的迁转阶官。虽然节度使的职能已经架空,但节度军额仍被保留下来,成为宋代州府地名和等级标识的一部分。宋代府在设置时,对于原州的“节度体系”规格有一定要求,但对户口的数额并没有严格规定。

洪迈在讨论宋代设府时,称本朝“固未有称府而不为节度者。”*②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73页,第773页。可见按照规定,只有节度州才能够升为府。但他随后又指出:

“比年以来,升蜀州为崇庆府,剑州为隆庆府,恭州为重庆府,嘉州为嘉定府,秀州为嘉兴府,英州为英德府。蜀、剑既有崇庆、普安军之额,而恭、嘉以下独未然,故幕职官仍云某府军事判官、推官,大与府不相称,皆有司之失也。信阳军一小垒耳,而司户参军衔内带兼节推,尤为可笑。顷在中都时,每为天官主者言之,云亦不必白朝廷,只本案检举改正申知足矣。乃曰:‘久例如此。’竟相承到今。文安公尝为左选侍郎,是时,未知此也。”②

可见,对于升府州规格限制的执行情况,从北宋到南宋有着一个逐步放松的过程。北宋时,节度州升府的制度执行较为严格,凡是具备升府条件的州,如果尚不是节度州,就会首先赐予军号,升格为节度州,然后再进而升府。例如齐州最早为防御州,宋英宗因为曾任过齐州防御使,故而在治平二年(1065年)十一月建齐州为兴德军节度。到了宋徽宗时,才将齐州升为济南府。赵州作为“国姓所出之地”*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3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99页。,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因而升为庆源府。但赵州原本的规格只是军事州,地位太低,所以其升府的过程经历了整整十五年时间:在崇宁四年(1105年)先赐军额升为节度州,接着在大观三年(1109年)又升成大藩,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才正式升成府。随着宋高宗南渡以后,国家的典礼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原先的规定得不到严格执行了。南宋有大量非节度州被直接升为府,有些虽然后来又补赐节度军额,但已是在多年以后了。例如嘉州升为嘉定府是在庆元元年(1191年),但直到开禧元年(1205年)才被升为嘉庆军节度。甚至有的府直到南宋灭亡,仍然没有带节度军额。

总体而言,拥有节度军额的府占宋代新府中的多数,所以节度军额也成为了宋代府名的一个重要来源。节度规格因为与当地军事地位有关,故而在命名军额时往往偏重于词义,或显示武力强劲,或期望边防稳固,经常使用的有“镇”“平”“宁”“定”“武”“安”等字眼。直接套用原州的节度军额为新府命名,同样始于唐代。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升岐州为凤翔府,而“凤翔”二字便是岐州的节度军额。有趣的是,“凤翔”作为军额名并没有侧重于尚武寓意,而是根据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女弄玉和其夫萧史乘凤凰飞升的典故而来。

宋初节度州的设置基本沿袭唐和五代的旧制,军额名称也没有太大变化,只有部分因为避讳等原因而进行了调整。宋太宗于公元976年即位后,进行过一次相对大规模的改名活动:

“有司言官阶、州县名与御名下字同者,皆改之。彰义军为彰化军,义成军为武成军,保义军为保平军,感义军为感德军,义武军为定武军,昭义军为昭德军,崇义军为崇信军,归义军为归化军,大义军为大顺军,义州为仪州,南义州为南仪州,义阳军为信阳军。”*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3页。

这次改名中,原有州县名和军额中的“义”字都用其他字眼了进行替代。但纵观宋代历史,类似规模的改名活动并不多。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先后将自己曾任节度使的昭德军和彰信军改名为隆德军和兴仁军,而在不久后的崇宁三年(1104年)又把“隆德”和“兴仁”作为两地升府后的府名,而军额则恢复如旧。因此可以将徽宗这次更改军额看作升府赐名的前奏。

另外,有一些唐和五代的非节度州在宋代被升为节镇。这些州有的因为军事上地位重要且有大量驻军,需要提高等第以适应防卫体系,如宋夏边防重地陕西路的熙州、庆州、渭州等。而另外一部分州则是皇帝潜藩封地,为了符合升府的资格,而先特赐节度军额,再进一步升府。后一种情况下,先赐的军额就会被直接作为后来的府名。以颍州为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将自己昔日为颍王时的封地颍州升为节度州,赐军额“顺昌”,到了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将颍州升府,命名与前赐军额相同,即为“顺昌府”。南宋的崇庆府和安庆府也是以此次序而得名的。

不过,由于南宋时“非节度州不能升府”的规定已经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出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地名现象,即因为某些府在设立时尚不是节度州,后来再升为节镇时所赐的军额是根据府名而来。典型的例子是宝庆府:邵州于1225年升为宝庆府,其命名原则是下文所要介绍的以年号命名,而时隔二十多年后宝庆府升为节度,所赐军额亦为“宝庆”。

三、兴元故事:年号府名

以皇帝年号作为地名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较为特殊的地名命名方式,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纪念意义。最早的年号地名是东汉建安年间所设的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其后在三国、南齐和北魏时都有类似地名出现。而这一命名方式在唐代颇为盛行,有学者统计,“有唐一代共有77个年号,其中13个年号曾14次用于地名上”*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页。。早期以年号为名的行政区大多是县,而唐代兴元府的设置和定名则肇始了宋代年号府名的使用。

兴元府原为唐代梁州,是唐德宗躲避朱泚之乱时的驻跸之地,在朱泚之乱平定之后,由当地官员和百姓上表请求升府。梁州升府的时间是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六月,而“兴元”正是唐德宗回京之后所改的年号,以“兴元”为府名,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举措。宋代第一个以年号为名的府是绍兴府,原为越州,其升府的原因和兴元府十分相似:

“建炎三年十月庚申,车驾自杭州巡幸,御楼船渡浙江。壬辰,幸越州。四年,四月癸未御舟自温、台回,驻跸越州。明年正月一日改元绍兴。越州官吏、军民、僧道上表乞赐府额。昔唐德宗以兴元元年巡幸梁州,改梁州为兴元府。于是朝廷用兴元故事,改越州为绍兴府。初车驾幸扬州,驻跸逾年,又尝经郊祀。然未尝建为府。则绍兴盖特恩也。”*③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718页,第6718页。

越州升府属于特恩,而其命名“用兴元故事”③,可见兴元府府名的纪念意义在宋代同样得到认可。

宋代的年号府名集中出现于南宋时期,在绍兴府之后,又先后有隆兴府、庆元府、宝庆府和咸淳府四例。这四个府分别是宋孝宗、宋宁宗、宋理宗和宋度宗的藩邸封地,而作为府名的年号则基本上都是帝王登基时所建年号。年号府名具有纪念意义,同时也最能够强调和体现府与帝王之间的紧密联系。毕竟皇子所能得到的封号和封地往往有很多,但能够以年号命名的府却只有其中之一。

宋孝宗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壬子改镇南军节度。第二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六月受禅即位。登基后,宋孝宗的第一个年号是“隆兴”,寓意国力兴隆。而洪州是孝宗作为皇太子时的建节之地,顺理成章在隆兴元年(1163年)升府,并以当时年号“隆兴”为名。宋宁宗即位于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十一月改初封地明州为庆元府,而次年即改元“庆元”。这里“庆元”二字作为年号显然早已议定妥当,只是因为尚未到岁首,所以先用于府的命名,随后才正式成为年号。宝庆府的设置是在宋理宗即位改元宝庆之后,原为宋理宗的初封地邵州。相对而言,咸淳府的命名则有一番波折。

《景定严州续志》中保存有咸淳元年(1265年)的建府省札,讨论了宋度宗即位后潜邸建府的府名确定情况:

“都司还房门下中书后省状:照对两省准尚书省札子,勘会温、严、宜、忠州,系今上皇帝潛藩之地,合升府额,须议指挥。三省同奉圣旨,令中书门下省日下拟定,申尚书省等。今开具下项:一、温州。本州有永嘉县,系前代年号,今欲用绍兴、隆兴、庆元、宝庆典故,以初元为府号,欲拟升咸淳府;一、严州。本州有建德县,今欲拟升建德府;一、宜州。本州系庆远军节度,今欲拟升庆远府;一、忠州。本州有龙渠县,今欲拟升兴龙府。伏候指挥施行。申闻事。照得后省所申:温、严、宜、忠四州,系今上皇帝潛藩之地,合升府额,内严州拟升为建德府,宜州拟升为庆元府,嘉名已称。第温州元拟为咸淳府,近郡称谓稍生;忠州元拟升兴龙府,所称尤觉未妥。今欲将温州改升为瑞安府;忠州却作为咸淳府。八月六日,奉圣旨依。右札付建德府。咸淳元年月日押。”*郑瑶等:《景定严州续志》,《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353-4354页。

由省札可知,当时最初议定以年号“咸淳”为名的,是宋度宗初为刺史时的封地温州。而经过官员的复议,认为“温州元拟为咸淳府,近郡称谓稍生”,于是改温州为瑞安府,而把“咸淳”二字赐名给忠州,也就是度宗封王之地。初拟温州改府后以年号命名,原无可厚非,因为宋宁宗和宋理宗时都是以即位年号作为初封地的府名,有一定规律性可循。而复议后改名的理由是“近郡称谓稍生”,似与温州当地语言的发音有关,属于根据府名应用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调整。

年号府名基本贯彻了南宋历史,除了两个流亡小皇帝以外,只有在位时间较短的宋光宗和面临亡国的宋端宗没有用年号作为府名。但年号府名由于有着较强的时代性,其意义随着朝代更迭而消减,很少能够一直流传下去。南宋这五个以年号命名的府,唯有绍兴府经过历史洗礼,成为后代沿用的地名。

四、赐予佳名:其他府名

上文所引的《升建德府省札》显示出南宋时确立新府后议定府名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中书门下省初拟府名,尚书省复议府名和下达正式公文确定府名。温州、严州、宜州、忠州四个州升府后的命名方式正好是南宋时期命名新府的几个主要方式:用军额命名、用年号命名、用所辖县名命名和复合词义命名。前面两种命名方式本文已经做过介绍,下面要对另外两种府名加以论述。

用原州所管辖的县名作为建府之后新名是南宋建府赐名的新办法之一,最早应用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1年)时所建嘉兴府,而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时所建的两个新府:建德府和瑞安府,都采用了辖下县名作为府名。

嘉兴府的命名直接冠用了秀州倚郭县嘉兴县的县名。倚郭县作为本地治所所在,对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县名被用为府名,正是这种重要性的体现。嘉兴地区置县始于秦朝,其县名由“由拳”改名“禾兴”并最终定名为“嘉兴”二字,时间在三国时期。秀州升为嘉兴府,是宋宁宗对祖父宋孝宗出生地的追封,这是宋宁宗登基后通过标榜孝道来稳定民心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宋光宗拒绝为父亲主持葬礼这一不孝行为而导致的朝野上下混乱局面,亟待新任统治者来改善。因此,宋宁宗建秀州为府的举动足以昭告天下,重新建立帝王政治中的孝道精神。据《宋史》记载,赵子偁的夫人张氏“以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青杉闸之官舍”*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5页。。赵子偁是秦王赵德芳的后代,在建炎年间任秀州嘉兴县的县丞。青杉闸即杉青闸,是嘉兴县北运河水闸。可以说,嘉兴县才是宋孝宗的确切出生地。用该县的县名为新府府名,既考虑到了该县县名的历史传承性和代表性,同时更彰显了该县对宋孝宗本人的纪念价值,是非常符合当时宋宁宗建府目的的。

建德府和瑞安府定名时经过了中书门下和尚书省的反复讨论。瑞安府原为温州,是刺史州,其府治所在是永嘉县。温州在建炎三年罢军额,而原有郡号和倚郭县名都是“永嘉”,虽然寓意祥和,但与西晋时晋怀帝曾用过的年号相同。所以一开始中书门下省给出的命名的意见是以年号“咸淳”作为府名,既避免新府名中出现过往王朝的年号,同时也能与“永嘉”相映成趣。但经过复议之后,“咸淳”这一年号名因“近郡称谓稍生”而被否决,府名经过重新选择后使用了原州所辖的另一个紧县瑞安县的名字。温州辖下四县,其中乐清县为上县,规格最低,缺乏代表性,而平阳县的县名“平阳”二字已经是北宋晋州升府后的府名,故而均不适合作为新府名。在这种情况下,用“瑞安”做府名,是最为恰当的选择。

以县名做为府名的方式更加突出府与县之间的统辖与附属关系,是对原有地名应用的扩大,具有标识意义。而宋代统县一级政区中府的地位重于州、军、监是当时人的共识,故而成为府名对于原有地名的影响力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从而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至今,建德、嘉兴和瑞安作为地名,都依然保留在当代中国的版图上。

忠州原议的府名“兴龙”是复合词义府名,即组成府名的字分别有所指代,同时又组合出一个美好含义。“兴龙”这一府名中,忠州龙渠县的“龙”字成为了地区的指代,但龙渠县只是忠州在南宋后增置的一个县,拿来指代忠州显然不够有代表性,因此复议官员称“所称尤觉未妥”,否决了初拟结果。虽然忠州最终采取了以年号命名的方式,但复合词义府名在宋代并不少见。例如颍昌府的命名,“颍”字得名于颍河,而“昌”字则可以联想到许州的郡号“许昌”,两个字结合寓示了对地方繁荣昌盛的期许。同庆府的“同”字源于成州的郡号“同谷”,而“庆”字源于升府时年号“宝庆”,两字连用取意普天同庆。

中国古代帝制时期在地名的选择上往往寄托了帝王和朝廷对政权稳固和地方安定的良好意愿。府在宋代作为与帝王基业紧密相关的一级行政区划,其名称在用字选择上更加讲究。除了明显带有双重复合的词义府名外,宋代政府还会选取一些较有深意的词汇或字眼为新府命名,以传达建府的纪念意义和国家的美好愿景。宋州作为宋太祖的龙兴之地,得名“应天府”,表达了宋太祖登基建宋是应天顺命的意味。赵州因为州名与国姓相同而先后被赐予“庆源”二字作为节度军额和府名,所庆贺的正是赵姓成为天下一统的事实。纵观南宋所建新府,府名中最常出现的字眼是表达美好祝愿的“庆”“福”“兴”等。而标榜帝王品行的“德”字,也反复出现在府名中。

五、题额与更名

确定府名之后,地方政府在衙署以及城门等处题写新名,以标明当地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府名的题写一般由当地官员负责完成。由于府额的题写并没有具体格式规范,所以会产生争议。《嘉泰会稽志》中指出,越州在绍兴元年(1131年)十月升为绍兴府后,由地方官吴说撰写了府额:“州额初题越州大都督府,既赐府额,当题云绍兴大都督府。而右朝奉大夫吴说乃题云大都督绍兴府。议者或非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第6718页。宋代承袭了一部分唐代的都督府号,作为地方行政等级的标志之一,其中越州是大都督府。“绍兴”是新赐的地名,用以取代原有的地名越州,故而“绍兴大都督府”这一提名方式更加符合逻辑。吴说的题写方式则突出了“绍兴府”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府”作为统县一级行政区划,已经较都督府、藩府体系更加为人们所熟知。

府名的字体同样没有统一的规定。庆元府在宝祐五年(1257年)时,由吴潜重新题写的府额,“八法端严,九鼎镇重”*梅应发,刘锡撰:《开庆四明续志》,《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31页。,应为楷书。而据范成大编定的《绍定吴郡志》记载,平江府谯楼上的府额是篆书而成:“谯楼。绍兴二年郡守席益鸠工,三年郡守李擢成之。二十年,郡守徐兢篆平江府额。”*范成大纂修:《绍定吴郡志》,《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23页。

府名除了题写在匾额上之外,也会通过立碑刻石的方式加以标识和保存。瑞安知府江万顷在升府当年即“立石刻府名于郡治”*汤日昭、王光蕴纂修:《万历温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98页。;而明代整理四川地区碑刻古迹时,记载“忠州皇华洲有宋咸淳府废基石刻”*杜应芳:《补续全蜀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第167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5页。。

皇帝本人也会亲自为部分府题写新府额。宋徽宗时,广东转运判官燕瑛针对已升府的端州“府城规模未至宏状”这一状况,向徽宗请命,“欲望亲洒宸翰,特改见今军府额,赐以美名”*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7-14,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第7431页。。燕瑛希望宋徽宗亲笔撰写的府额可以带动当地府城的营建。而宋徽宗在大观二年(1108年)升瀛洲为河间府时,同样钦赐御笔,书写了军额和府名。宋徽宗本人在书法上具有相当造诣,独创瘦金体,由他本人撰写的手诏多被地方政府制成石刻御碑加以保存。皇帝亲自题写的府名,与手诏御碑一样,能够进一步拉进帝王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提升当地官员和百姓由于建府而产生的自豪感。

宋代府名在确定后很少再进行变更,但仍有肇庆(兴庆)府、江宁(建康)府和江陵(荆南)府三例,其更名背后经过各种权衡与考虑。

关于端州是否曾在政和三年(1113年)升为兴庆府并又改名“肇庆”存在两说,根据鲁延召先生的考证,大概可以确认端州升府在政和三年而改名在政和八年(1118年)*鲁延召:《“岭南第一府”——北宋端州升兴庆府考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4卷第1辑,第53-59页。。端州升府初名“兴庆”,乃是沿用当时端州的节度军额。但西夏所建国都亦名“兴庆府”,作为宋徽宗潜邸的端州升府后与之同名,显然不太妥当。故而将原定府名和军额中的“兴”字改为了“肇”字,意思相近,都表示初始,意味将来的蓬勃发展。肇庆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江宁府改名的时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建炎三年五月九日,诏江宁府改为建康府。”*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6-24,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417页。当时宋高宗正驻跸于此,故而为之改易佳名,其象征意义和驻跸地升府相似。江宁府在三国时名为“建业(邺)”,后因避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改为“建康”,东晋和南朝一直延用,也是当地的节度军额名。这次改名相当于将府名从郡名换成了军额。有了这一先例之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把江陵府“还为荆南府”*脱脱等:《宋史》,第2193页。,和建康府一样,采用军额取代旧府名。根据洪迈所载:“荆州,军额曰荆南,府曰江陵,而守臣则曰‘知荆南’,通判曰‘通判荆南’,自余掾幕县官则曰‘江陵府’。”*⑤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8页,第48页。可见江陵府在改名之前,一直存在军额和府名混用的现象。所以这次改名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府名和军额在使用上取得统一。然而这一更改并没有持续太久时间,荆南府又恢复成江陵府,可见更改府名想要得到认可并不容易。不过,经过两次更改之后,江陵府的知府、通判及幕职官员的官名终于达成了一致,“始尽以‘江陵’为称”⑤。

宋代府名确定的方式,北宋与南宋存在一定区别。总体而言,北宋更多采取该地区原先的郡号或者军额来命名该府,而南宋则基本放弃了郡号命名的方法,而以军额、年号和所辖县的县名来命名新府。除了这些命名方式以外,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出现了许多词义寓意美好的府名。宋代建府赐名是当时行政区划变革的标志,是我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府名丰富了我国的地名文化,同时对后世地名的发展沿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责任编辑:王戎]

周玥(1987-),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K244

A

1003-8353(2016)04-0090-07

猜你喜欢
命名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小行星是怎么命名的等
中药命名拾趣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