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专业设置 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2016-03-07 12:37徐新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35期
关键词:技术人才自主招生社会需求

徐新星

摘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提倡,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高职院校如何立足眼下,改革新形势下的课程体系,尤其在自主招生的框架模式之内?需要在做好转型过渡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方向为导航,发展以应用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摸索出适应现代化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课程改革;社会需求;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94-02

Abstract: Local skills-based high-level university advocate, is the product conform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ities.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how now, reform the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especially in the self-enrollment mode? Do a good job on the basis of transition transition repositioning training objectives, adjustment Course System. Employment direction navigation, Cours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kill-based line. Worked out a modern adaptation of specific programs in Vocational Talents.

Key words: Skills-based high-level university; Self-enrollment; Curriculum Reform; Social needs; Technical personnel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其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为辅,面向就业市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到岗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因此,探索适宜学生接受的课程体系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障学生的优势就业,成为当前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新考验。

高职院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势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摆在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前的重大课题。

1 凝聚各方力量,做好过渡转型准备

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是优化的课程专业体系,高校除了要搞科研,建专业以外,还要发挥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利用现有资源服务社会。要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就要凝聚各方力量,促进专业建设,改善科研条件,最终达到转型的目的。其中,转型的根本还是专业学科的建设。专业的发展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内涵之源。在提升内涵的基础上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地方性”三个字,同时要求了我们必须以区域内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来调整专业课程,优化地方产业结构。

技能型大学是一个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宗旨在于革新技术,服务国家,发展社会职教体系,同时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发展。以此来改变高职院校近年来出现的办学定位不明,专业分类不清,职业特色不显,就业模式单一的局面。

高职院校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状态。办学体制和管理的模式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老一套,甚至是中专学校的更落后的模式。一直以来,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了办学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社会人才的需求脱节,尤其计算机类学科的科学研究,专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都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所培养的人才也因为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而出现结构性过剩。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打破现有办学体制的约束,积极考察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优化优化校企教育资源的设置,变“简”为“繁”,进一步挖掘高校的育人潜能。

2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人才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人才培养定位的确定,可以拉动办学方向的整体转型。

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务之急是要扭转一直以来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失业状态。建立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考虑实际教学实施的可行性,一味强调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已经不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二要增设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深度,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素质;三要深度推广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提前让学生体会“职场人”的生活,例如学生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入驻工厂或者企业实践,学校同时派遣老师辅助理论性教学。四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新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也可以邀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开展讲座,取得教学和生产双赢的效果。

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核心问题。一是要结合地方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课程和社会实践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加强人才的技能培养,跳出高校培养人才“闭门造车”的旧模式,开发以应用技能的发展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尤其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必须切实贯彻以就业方向为主旨的内涵建设,以3年为一个阶梯,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紧跟区域就业指标。

3 自主招生模式下,如何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首先要认清高职院校以实践为主,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方针。但要切忌“实践”独大,要调节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都是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在改革和调整的过程中,应注意合适的“度”。理论基础课在设置上不能任意的删减,以防出现任意性和盲从性。尤其是不能把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仅仅看做是简单的,机械性的技能操作训练。

具体就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而言,专业学生的来源已经全部是自主招生,在这种新形势下,必然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深入调整,顺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社会就业中,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处于尴尬的“夹缝”处境。用人单位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多,一个单位最多要求几个。而且要求毕业生既懂得企业管理,又可以进行数据库的操作和维护,高职教育的层次,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切换角度,从学生自主择业的角度看,可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但是专业对口率较低。纵观安徽地区的就业行情,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市场现状不容乐观。

1)企业对专业具体情况不甚了解,专业就业没有明确方向和定位。

2)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的计算机行业从业资格认证。

3)学生专业技能不专,就业对口率不高。

总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业优势不明显,就业面相对较宽,但和本专业匹配率较低。思量之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分析具体原因,从知识领域上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领域常规为三个部分,信息技术,组织与管理和系统理论与开发,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通常会尽可能多的包含所有的方面。事实上,这些知识点如果要全部囊括,对于高职学生,尤其对于自主招生的学生们来说,在三年的时间里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首先考虑的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数据库应用及其信息管理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将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教研室经过企业走访,电话调研以及相关毕业生的回访,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初步提出调整意见。考虑到课程体系的难易程度,毕业后社会的需求量,以及学科本身的发展前景,适当删减一些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易掌握,专业针对性不突出的课程,尝试引入新的适应性语言体系——例如Php。Php的引入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目前企业对Php使用比较广泛,分析中国现有的主流网站,技术点涉及Php语言的占整体比例的三分之一以上。

2)简单易学:Php几乎支持所有的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多种Web服务器,以脚本语言为主,通常嵌入在Html语言中,,语法简单,方便学习掌握,容易上手。

3)支持广泛的数据库:可操纵多种主流与非主流的数据库,执行代码速度较快,实际应用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与Php相关的Php+CMS,Php+Mysql,以及UI界面设计等系列课程,对自主招生的学生来说,这些课程需要的起点不高,更易于上手,与现有课程体系的契合度也较高,就业的岗位和方向也更加明确,不再是泛泛而为。最主要的一点,是php长远就业前景的优异性,人才缺口还比较大,安徽地区高达1:30的比例。当然这只是专业课程调整的初步意向,具体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调研再做商榷。

如何真正贯彻实施过程化课程改革,开发新形势下适宜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潜心研究设计,大胆探索实践,就一定能摸索出一套适应现代化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法。开发课程体系的职业附着力,激发学科专业的鲜活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晶.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教学研究,2009(5).

[2]孙忠梅,陈晔,林铿.基于“过程性考核”的本科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以深圳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王奇,叶文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9)-12.

[4]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

[5]陈志杰.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讨论[J].附件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6]段凤,段雪丽,王瑞峰.示范性高职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因[J]. 职教论坛,2012(23).

[7]覃肖华.高校学科综合教学体制的改革趋势[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猜你喜欢
技术人才自主招生社会需求
天津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能力测试现状研究
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探索
关于中高职对口衔接自主招生综合文化科考试复习有效性的思考
犯罪学人才培养体制变革初探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力培养与领袖气质养成
中职计算机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作用探析
自主招生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职校课例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