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梅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副词“多半”释义与句法研究
李月梅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辞书中对“多半”词义归纳存在差异,拟从词义入手,从语义、语法两个层面考察其在日常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总结“多半”的搭配规律。现代汉语里,“多半”的搭配格式具体表现为:其他+多半+NP;其他+多半+是+(其他);(S小句)+多半+S小句。并就词义影响下的句类选择特征提出一些看法,期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副词;多半;释义;句法
《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等辞书中对“多半”的词义归纳存在差异。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依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LL语料库资源(以下简称“北大语料库”),从“多半”词义入手,从语义、语法两个层面考察其在日常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总结“多半”的搭配规律。
《说文·多部》:“多,重也。”《说文·半部》:“半,物中分也。”[1]
石文娟研究得出:“‘多半’是由动词‘多’和数词‘半’词汇化形成的;它最迟出现于唐朝,单独成词于宋代,并逐渐由数词虚化为语气副词。”[2]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多半”归纳为副词,义项有三:
“①表示某一数量内的半数以上;大部分;可儿化;②通常;③表示对情况的估计;很有可能。”[3]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将“多半”归纳为副词,义项有三:
“①表示某一范围中的大多数;②表示某种行为、动作,凡逢到那种条件,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前面总先把条件说出;③表示对情况的估计,含有揣测的意思。”[4]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未指出“多半”的词类类别,义项有二:“①超过半数;大半;②大概。”[5]
上述辞书对“多半”义项的归纳看似不同,实则共通。《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与《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的第一个义项基本相同,皆指“某一数量的半数以上”;末一个义项基本相同,皆指“表示对情况的估计;很有可能”。《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第二个义项解释得较详细,对《现代汉语八百词》第二个义项有所补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义项的概括最简略,是对《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第一、二义项的合并。三个义项中,“大部分”与“通常”是建立在说话者认为所描述的事物、行为、动作等状态是已知的;“大概”这一义项是建立在说话者认为所描述的事物、行为、动作等状态是未知的。第二义项与第三义项之间的差异在于,同样是说话者针对客观情况展开自己的估计与推断,当说话者有充分条件肯定所描述的事物、行为、动作等会呈现出何种状态,表达的是已知事件时,采用“通常”义,主观性较弱;当说话者并未具备充分条件肯定所描述的事物、行为、动作等会呈现出何种状态,只是主观性表达自己对情况的估计与揣测,表达的是未知事件时,采用“大概”义,主观性较强。如:
例(1)因为过渡的多半是住在附近的人,所以许多人都和他很熟识。(靳以《渡家》)
例(2)回来时,海上大风,晕船的一多半;可是呕吐过后个个脸色还都是笑的。(吴伯箫《海上鸥》)
例中“多半”等于“一多半”,指过渡的人或者晕船的人在数量上超过半数。这是作者通过亲身经历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是对已知事件的表达。
例(3)来重庆,他多半是住在白象街的作家书屋。有的说也罢,没的说也罢,他总要谈到夜里。(老舍《四位先生》)
例(4)梅腊妮道:“多半他们家没人在,说是上莫干山避暑去了。”(张爱玲《连环套》)
例(3)、(4)用“多半”表达人物针对现实情况的自身看法。例(3)角色者对先生是熟悉的,前面先把条件“先生来重庆”说出,对他而言,“住在白象街的作家书屋”是已知情况,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因此,“多半”是“通常”义。例(4)梅腊妮面对旁人的询问是推测之说,对她而言,“主人家上莫干山避暑”是未知情况,因此,“多半”是“大概”义。
现代汉语里,对于“多半”的搭配格式具体表现可以分析如下。
1.其他+多半+NP。
例(5)他可以借一本书,消消停停的在北平图书馆消磨多半天,而后到北海打个穿堂,出北海后门,顺便到什刹海看一眼。(老舍《四世同堂》)
例(6)我操典了他多半辈子,想不到今天他会反扑我这么一下!(赵树理《三里湾》)
这种格式中,“多半”作定语修饰后面名词性成分“天、辈子”,表明事物的数量“超过半数以上”,名词多带有量的特征。
2.其他+多半+是+(其他)。
V为“是”为最主要的情况:
例(7)最后,她又自己宽慰道:这多半是前天慧女士那番古怪闪烁的话引起来的。(茅盾《子夜》)
例(8)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梁遇春《途中》)
这种格式中,“多半”紧跟“是”再修饰后面独立小句或者谓语性部分,作状语,表示对行为或者现状的一种推测与估计。
“是”前置:
例(9)夜袭队?他们是多半在黑夜活动,大晌午头来弄这个?恐怕不一定。(冯志《敌后武工队》)
这种格式中,“多半”位于“是”后面作状语修饰谓语“在黑夜活动”,既可前指主语表示“大多数”,也可后指谓语表示他们“通常””在黑夜活动。
例(10)还不是为的办理不善,亏本停歇,结局多半跑到洋商手里去了。(茅盾《子夜》)
这种格式中,“多半”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是一种猜测与估计,表“大概”义。
在“多半”的诸多用法搭配中,“是”字句独树一帜。
“多半”作为状语时,存在着“其他+多半+是+其他”与“其他+是+多半+其他”的对称性句式结构,即在同一个句子中,判断动词“是”可前可后,在合乎语法要求的基础上,不会对句义产生影响,细微的差别在于,当“是”位于“多半”之前,可加深人物的说话语气,起到强调作用。
例(11)又如古代社会的冠礼,多半是用仪式来表示成年人在社会里应尽的义务。(许地山《礼俗与民生》)
例(12)其实只记住这些名词便够谈话的了,动词是多半可以用手势帮忙的。(老舍《猫城记》)
例(11)“多半”表示古代的冠礼“通常”能起到什么作用。例(12)“多半”表明作者认为生活中人们“大概”靠手势就能自如谈话,是他的一种主观性推测。“是”可前可后,前置时起到强调的作用。
当“多半”或者“是”后面修饰的为名词性句法成分时,句式“其他+多半+是+其他”与“其他+是+多半+其他”会失去对称性,这时不能改变“是”的位置。如:
例(13)对不起,我觉得你在分析的似乎只是半个鄙人,也许是多半个。(《读书》)
例(14)到了池边,北岸上一座神殿,南西东三面全是唱鼓书的茶棚,唱的多半是梨花大鼓,一声“哟”要拉长几分钟,猛听颇像产科医院的病室。(老舍《趵突泉的欣赏》)
3.(S小句)+多半+S小句。
例(15)我看见,一条壕沟里有三千多口死尸,多半是妇女小孩!
例(16)多半他们家没人在,说是上莫干山避暑去了。(张爱玲《连环套》)
例(17)多半他准备先声夺人……摔上两件东西。(张爱玲《金锁记》)
这种格式中,“多半”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小句,表“大概”义,是对发生事件的推测。
结合以上示例发现,“多半”的语义指向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当“多半”作定语时,语义指向为单指,一般指向名词中心或主语;当“多半”作状语且位于小句开头时,语义指向为单指,一般指向其后的小句谓语性部分;当“多半”作状语时,多存在语义双指的现象;所谓双指,是说“多半”既可前指名词中心或主语,又可指向其后的谓语。
有些情况下,“多半”只能后指,原因在于,这些句子的主语在意念上表示单指,不能再分为其他的部分。
句子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根据表达功能和用途分出的类是语气类。从表达的语气看,汉语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感叹句四类。
人们利用“多半”构建的语气句类,可以帮助传递推测的陈述。如:
例(18)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鲁迅《野草》)
例(19)可是前天我看见一个绿衣的邮差骑着车,载着一个小老太大,多半是他母亲吧?(张爱玲《道路以目》)
例(20)白嘉轩急了:“不是我姐夫劝退方巡抚,你多半都成了乱葬坟里的野鬼!你们现在官儿坐稳了,用不着人了是不是?”(陈忠实《白鹿原》)
例(18)、(19)、(20)分别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多半”一般能出现于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不能出现于祈使句。通过对“北大语料库”的检索,“多半”出现于陈述句中1829次、疑问句中11次、感叹句中19次、祈使句中没有用例。
“多半”在语境中多是对客观存在展开具体描述或者做出主观性的推测与估计,与之相对应,陈述句的作用是叙述一件事实;疑问句具有疑问语调,表示提问;感叹句带有浓厚的感情,这些特点与作用和“多半”的语义具有内在和谐性,不会产生冲突。相反,祈使句是指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事的句子,通常指令类词语可用于祈使句,“多半”不属于指令类词语,因而不能进入祈使句。
[1](汉)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2011.
[2]石文娟.“大半”和“多半”共时比较与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05.
[5]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6]高松.副词“多半(儿)”的语义指向[J].现代语文,2009.
Class No.:H1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Interpretation and Syntax Structure of the Adverb "Duoban"in Chinese
Li Yuemei
(Faculty of Art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China)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adverb "duoban" in the dictionar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word and the daily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and grammar aspects in order to sum up the collocation law of "duoban" in Chinese .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the collocation formats of “duoban” are as follows: the other + “duoban”+NP; the other +“duoban” +is+the other; ( S1 )+ “duoban” +S2. And the choice of sentence patter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ord meaning interpretation are presented.
adverb;Duoban in Chinese;interpretation;syntax
李月梅,硕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词汇学与辞书学。
1672-6758(2016)06-0141-3
H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