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迪晖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汉英词汇并行现象中的概念隐喻对比
赖迪晖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519090)
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两者差异极大,但由于人们认知与思维的方式存在共性,因此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并行现象十分普遍。而隐喻作为人类思考与认知、语义构建与扩展的重要工具,在词汇并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语言是思维的产物,研究某种语言的隐喻现象,实质上是研究该语言背后的隐喻思维方式。结合汉英双语的隐喻性词汇并行实例,对比归纳后发现,汉英双语的隐喻思维在词汇并行现象中呈现对等以及交叉的情况。
汉英词汇并行;概念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于1980年出版,作者Lakoff 和Johnson在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将隐喻研究从“语言表象”提升到“概念认知”层次,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思维以及概念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根据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形式(metaphorical expression),即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人类思维和行为基础的构成要素之一。人类的日常语言和行为都离不开隐喻,隐喻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无处不在。人类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通过不同的隐喻架构而成。在此前提下,本文基于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跨文化跨语言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对比了汉英双语词汇并行现象的隐喻思维。
我国著名翻译家谭载喜教授[1]在其著作《翻译学》一书中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语义内涵,将双语语义内涵划分为四大基本特征:词汇偶合(lexical coincidence)、词汇并行(lexical parallel)、词汇空缺(lexical vacancy)及词汇冲突(lexical conflict)。本文仅关注英汉词汇并行现象,以上其他三种现象在此不作表述。所谓词汇并行,即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因素影响下,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们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
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conceptualize)的工具。[2]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与思维的一种工具,其内在的工作机制是复杂的,是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的。Lakoff 和Johnson[3]用映射(mapping)来解释隐喻的工作机制,即隐喻意义从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单向映射。映射涉及的两个领域分别被称为“source domain(源领域)”和“target domain(目标域)”,映射将源领域的特征系统地反映至目标域。
Lakoff[3]将概念隐喻分成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方位隐喻以空间域作为源领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人在空间体验基础上形成空间概念,通过具体的空间概念的方位词语来思考及表达抽象的非空间概念,如“MORE IS UP, LESS IS DOWN”;结构隐喻将一种概念或事物的结构映射到另一种概念或事物上,如“ARGUMENT IS WAR”,“TIME IS MONEY”等;本体隐喻将实体和物质的特征映射到无形的、模糊的、抽象的事物或经验(喻指对象)上,以此对抽象或模糊的喻指对象进行指称、分类、范畴化、量化等,如“INFLATION IS ENTITY”。
汉英词汇并行中,两者的意义并非完全对应,体现在隐喻思维上,即映射域(源领域和目标域)存在差异性,喻义相同或相近,由此可分为两类情况:1.映射域不同,喻义重合;2.映射域不同,喻义相近。在这两类情况中,英汉表达中隐喻思维既存在着对等的情况,也存在交叉(不对等)的情况。下面对此分别举例展开描述:
1.隐喻思维对等。
(1)方位隐喻(汉语)——方位隐喻(英语)。
汉语英语他情绪高(涨)。Heisinhighspirits.他情绪低(落)。Heisinlowspirits.
“高”和“底”,“high”和“low”均属纵向空间维度词,英汉的表达在方位隐喻的表达结构和概念意义上存在相似之处。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高/低”都可以用来喻指人的情感体验,在度量情感时,“高(high)”表示积极,“低(low)”喻指消极。
(2)结构隐喻(汉语)——结构隐喻(英语)。
汉语英语陈腐的思想让我厌烦。Warmed-overthoughtsmakemesick.
汉语与英语均存在“思想是食物(THOUGHT IS FOOD)”的隐喻。上例中,“陈腐”凸显的是食物(源领域)腐坏的特征,喻指思想(目标域)落伍过时;“warmed-over”原指炒冷饭之意,喻指老生常谈的思想概念(目标域)。
(3)本体隐喻(汉语)——本体隐喻(英语)。
汉语英语她那傲慢的态度让我怒火中烧。Herinsolencemademybloodboil.
表示愤怒的一般隐喻的基础是ANGER IS HEAT(愤怒是热)。这又有两种情况。[4]一种是ANGER IS THE HEAT OF A FLUID IN A CONTAINER (愤怒是容器中的液体的热),另一种是ANGER IS FIRE(愤怒是火)。这是英语中关于愤怒的隐喻基础,而汉语则一般用“火”(怒火)与“气”(发脾气)作为隐喻基础喻指愤怒的情绪。
2.隐喻思维交叉。
(1)本体隐喻(汉语)——方位隐喻(英语)。
汉语英语用文火烹煮。Cookitoverhighheat.用武火烹煮。Cookitoverlowheat.
“文人”与“武士“作为源领域(source domain)的某些被凸显的特征(如文弱与强壮)被系统化地映射到“火”这一目标域(target domain)中。在英文例子中,“high“与”low“作为纵向空间维度词,在本例中表现的是类数值概念,喻指火的温度。[5]类数值量的隐喻义是从数值量的隐喻义映射过来的,即这种空间关系由数值尺度映射到类数值尺度,从较为抽象的非空间数值概念映射到更加抽象的类数值概念——程度和密度。在上例中,其映射过程体现为:
High / Low Temperature →
Heat with High / Low Temperature
(2)方位隐喻(汉语)——本体隐喻(英语)。
汉语英语政府规定存款利率的上限。Thegovernmentsetsaceilingondepositrates.
“up-down”隐喻可分成数类方位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汉语例句的根隐喻为“MORE IS UP;LESS IS DOWN”,“上限”中的方位词“上”指的是数量的增加,是上述的方位隐喻的体现,该词喻指数量增加的限度。在英语例句中,“ceiling”原意指天花板、顶棚等,为建筑用语。建筑物在建至一定的高度后须封顶,不可能无限地往上拔高,这是人们的具体体验。“ceiling”的实体概念投射到数量增加的限度这一抽象概念上,便形成了本体隐喻。
(3)结构隐喻(汉语)——本体隐喻(英语)。
他最近忙得团团转。Heisrecentlyasbusyasabee.
在汉语语境中,人生作为源领域,其中的某些特征被凸显,被系统化地映射到陀螺这一目标域中,从而构成“人生是陀螺”的结构隐喻,并引出一系列结构表达式:
少年是刚起步的陀螺,头重脚轻,左摇右摆。
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劳碌中度过,从不止息。
人生是一只旋转的木陀螺,终究会有倒地的那一刻。
他忙得团团转。
由此,上例中“忙得团团转”的表达,以陀螺旋转的状态,喻指人奔波忙碌的状态,体现上述“人生是陀螺”的结构隐喻。
英语中有大量的动物隐喻,如wolf down(狼吞虎咽、a 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敌人)等。动物隐喻用于喻指人或与人相关的事物,动物为源领域,人为目标域,动物的习性与特征被映射到人或者与人相关的事物上。如本例中的“as busy as a bee”即是将西方人对蜜蜂特征的认知特点——忙碌——映射到人的身上,喻指人的忙碌状态。
(4)本体隐喻(汉语)——结构隐喻(英语)。
汉语英语我吸取教训。Ilearnalesson.
吸取,原意指使用嘴、鼻直接或通过管道吸入液体、气体等。在汉语例句中,抽象概念“教训”被比喻为可吸入人体的液体、气体等实体概念,构成语义冲突,属于本体隐喻。而英语例句中,“Learn a lesson ”则属结构隐喻。此例中暗含一系列的构成该隐喻的结构,描述如下:
Experience is a lesson.
Life is such a great teacher that I am growing more and more experienced.
The mistake I made taught me a lot.
I am enlightened from other’s experience.
“上课”的某部分特征(教师、学生、授课、授课内容、学生学到知识或技能)凸显,并且被系统化地映射到“吸取教训”中,需要注意的是,learn a lesson 的隐喻显然是基于学生的视角,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即吸取教训者(学生)获得教训(知识或技能)。
(5)结构隐喻(汉语)——方位隐喻(英语)。
中国经济正在好转。China’economyisupturning.
“经济是病人”是经济语篇中常见的结构隐喻,人的身心健康状况都可用于喻指经济的发展态势,见如下结构表达式:
当地经济萎靡不振。
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经济正在逐渐复苏。
我们要追求经济的健康发展。
“好转”指病人的病情减轻,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蕴含的意义在于“由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变”,后被用于喻指经济衰退后的恢复或者增长。因此,汉语例句中“经济好转”正体现了上述结构隐喻。
按照Lakoff & Johnson的观点,up-down方位隐喻可引出数个隐喻概念,其中包括:“GOOD IS UP;BAD IS DOWN”,其依据是:描述人或事物的好的方面往往都是与“UP”相关的词语,如:“high-quality”“income rising”“superior”等。英语例句中, “upturn”原意指事物由下往上的运动轨迹,映射至非空间概念,喻指事物回升、向上的态势。在本例中表达“经济运行态势回升”之意。
(6)方位隐喻(汉语)——结构隐喻(英语)。
汉语英语他非常奋发向上。Hehasastrongdesiretoadvance.
正如上例所述,描述人或事物的好的方面往往都是与“up”相关的词语,英汉在此方面存在高度的相似性,汉语例句中“向上”以空间概念投射非空间概念,喻指人追求上进的心理状态。
“LIFE IS A VOYAGE”是一个典型的结构隐喻,VOYAGE为源域,而LIFE 则为目标域。源域的结构特征被系统化地映射到了目标域中,即:
LIFE(目标域) VOYAGE(源域)
起点起点
目标指南针
人生导师灯塔
经历坎坷经历风浪
不断进取往前驶进
终点或实现理想抵达彼岸
因此,该结构隐喻可产生如下表达式:
I have a new start in life.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He is a beacon guiding me to success.
We have gone through ups and downs.
He is making progress.
You can reach any goal if you want to.
因此,英语例句中的“advance(前进)”体现了人生进取的状态,是源域(VOAGE)的特征映射至目标域的结果。
本文基于Lakoff & Johnson 划分的三类概念隐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以汉英词汇并行现象作为前提,对比汉英词汇并行中的隐喻思维。三类概念隐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在汉英词汇并行现象中呈对等与交叉的分布状态,其中有3类对等的结构及6类交叉的结构,穷尽了三类隐喻在汉英词汇并行中的9种排列情况(3*3=9),体现了汉语与英语在隐喻思维方面的相似性和异质性。
[1]谭载喜. 翻译学[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Lakoff, G &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4]林书武. “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 [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2):9-13.
[5]刘颖. 英汉纵向空间维度词认知隐喻的对比——以“高/低,high/low”为例 [J]. 开封大学学报,2012 (1):45-48.
Class No.:H0-0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Comparis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Lexical Parallel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Lai Dihui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90,China)
Chinese falls into the Sino-Tibetan family, while English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Chinese speakers and English speakers share a lot in common in terms of cognitive and thinking ways, thus leading to a widely ubiquitous lexical parallel phenomen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tool of human to think and cognize as well as semantic structure and extens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exical parallel phenomenon.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produce various languages. Thus studying linguistically metaphorical phenomena is to find out the way of metaphorical thoughts. By comparing and generalizing some typically metaphorical lexical parallel phenomena, metaphorical thoughts are presented as equal and intersected in lexical parallel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lexical parallel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conceptual metaphor; structural metaphors;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ontological metaphors
赖迪晖,硕士,助教,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学、认知语言学。
1672-6758(2016)06-0135-3
H0-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