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陈昕牛春娟郑海英马红霞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社会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理论性与应用性均很强。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社会心理学课程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虽然有人尝试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当中,但仍普遍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实践能力不强、缺少批判与反思精神、知识间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考核评价单一等问题。因此,笔者依据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在社会心理学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Flipped the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1]。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翻转课堂对改变我国教育模式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到转型期,新技术、新思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而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教学的载体,却一直处于高校工作和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缘[2]。翻转课堂的模式也很多,其中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具有直观、集中、便于组织等优点,被广泛采用[3]。笔者以“社会心理学”为例,讨论课程建设的一点思考与体会。
1教学理念与目标
1.1教学理念高等教育中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求,要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实践生活。若使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就必须将学习变为有意义学习,只有在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的转化才会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科的科学性、实效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课下知识获取,课上知识内化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强调学习过程的师生互动。基于问题式的学习,不仅仅要增加课堂互动交流有效性、还要创设授人以渔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1.2教学目标社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包括3个方面。在知识方面,主要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充分理解,并能建立知识间的关联性结构;能力方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性思维、项目管理、语言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运用社会心理学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方面,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并保持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在社会环境中更好地理解个体与他人的行为,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1.3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角色地位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既要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实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存在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的[1]。教师的角色定位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转变,他不仅仅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的协作者,还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推动者。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知识填灌的容器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构建者、发现者和改造者。教师不再拥有教室中的绝对权威,学生会被授权,与老师共享权力。
2教学准备
2.1教学平台的搭建若实现课堂的“翻转”,教学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既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足够的课堂外指导,还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记录,以便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因此在开课之前,教师需要在教学平台上完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材料、参考资源、评价方法等内容。教学信息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信息、教学进度等常规内容。教学进度应细化到每一次课内教学的内容、课外学习的要求等,便于师生双方对教学进度有直观的了解。教学材料包括授课知识的基本框架、讲稿、PPT及其他相关资源。在开课前仅提供授课知识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来进行完善补充,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完善知识框架来领会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讲稿与课件等可在每次课后1、2天内传至教学平台,这样可以防止学生不经思考就完成自己的知识概要,同时方便学生自己检验学习成果。
2.2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教学资源是学生课堂外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在开课前建立资源丰富的本学科的资源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添加新的研究成果及其他资源。资源库包括与教学相关的音视频、书刊、数据库及其他院校的有关资源的链接等,这些音视频分3部分。①本课程的微课。微课是目前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教学资源,其优点是视频短小,方便学生自定步调进行学习。但在微课制作上,也存在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讲课风格不一致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改革初期,不必把所有的知识点均制作成微课,这样虽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效果并不好。毕竟好的微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打磨与完善;而且每位教师由于研究专长不同,也应取长补短。在微课制作上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重难点及其做过较多思考的知识点制作成5~15分钟的视频,这样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上来。在视频的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音响效果生动、有活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其余的可以借用其他资源,如仅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中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获奖作品就有23件,此外还有国内外公开课和精品课等资源。这些资源基本可以满足学生课下学习的需求。②当今社会热点的音视频和与课程相关的影视片段,可作为分析、讨论之用。如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二胎政策、爱情电影中爱情的呈现等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其知识的转化。③其他数字资源,主要是反映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的学术文章、教师搜集到的电子书籍、推荐阅读及其他资源。这些为拓展学生课外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
2.3教学团队的建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精力,建立合理的教学团队就必不可少。教学团队至少包括2类人,主讲教师,负责整体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网络平台维护人员,负责课程的网络平台运行、辅助录制教学的音视频及后期制作。
3教学过程
3.1首次上课与分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基础。在首次见面中,要建立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并阐明教学要求。在第一次课程时,教师将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学习方法、评价方式。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交流等综合能力[4]。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等分成若干6~8人的学习小组,小组同学将在未来的学习中讨论、解决问题、完成小型研究。
3.2课前学习布置与指导高校需要培养学生能将理论转化为技能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更多探究式学习[5]。在后续的学习中,每次上课前每个学生需要观看指定的视频与书籍,同时推荐相关书籍;而学生小组则需要完成本章某个重点知识的相关文献及社会现象的查阅与收集工作,并要求做好整理分析以便在课上和同学一起分享。此外,每个小组还要在课程结束前共同完成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也就是学生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问题研究为导向,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择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作为这门课程的社会实践的作业内容。在这里,特别强调采用实验的方法,而非问卷调查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小组确定课题后,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来设计研究方案,经过3、4周的准备,将在课上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为避免出现责任分散,即小组的任务变成某个人的任务,汇报时将随机指定一个代表发言。
3.3课上知识检验与交流每次课上,教师拿出30分钟对本章的框架和重难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接着进行知识的分享,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成果展示、生生互评来丰富知识,而教师可采用笔答、提问、竞赛、答记者问、小组互考等方式,检验学生课下及课上知识的学习及理解程度,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讲解,不仅要注意横向知识融合(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纵向知识融合(课程章节之间相关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其应用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知识的转化。
在实验设计环节中,小组成员汇报结束后先由其他组成员来提问,小组可由任一成员回答,教师记录下每个学生的表现,根据其问题的关键程度、表现的积极性、回答的准确性、思维的严谨性等方面适当给予加分。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就研究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关注研究伦理的问题,因为是实验研究,研究者一定要注意实验可能对被试及实验助手产生的消极影响。每个小组都要对其他组的研究方案进行评分,老师则要对每组进行评价。课下老师将对每个组的课外研究进行辅导,启发学生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程结束前,每组还要再选派代表进行研究汇报,相当于研究答辩,流程与开题相同,只是最后老师点评的内容变成研究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小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实验方案,减少由于考虑不周密导致的失误。
3.4教学效果评价学业评价是检验教学与学习效果的有效工具,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因此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规与权重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维度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注重形成性而非积累性评价,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考虑课堂评价的情景专属性和连续性,以良好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元认知技能,即学生能熟练的对自身的思维与学习行为进行认真的思考。教师与学生共同从效果(学习成果、个体作业、小组作业、独立作业、期末测试)、能力(交流协作、信息处理、创新、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对学业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评价成绩权重相同,如果是有关知识范围、问题深度等的情况的作业,教师的权重会较大。
4学生的反馈与教学反思
通过这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改革前强,学生在最后个人总结中普遍反映虽然翻转课堂课下比较累,但是感觉很充实,觉得学习有了方向。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增加了同学间的了解,也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看到了生活中更多的心理现象。我们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学生共发表论文4篇,多篇论文在校大学生科技节中获奖。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①这种模式适合小班教学,人数太多,就会导致分组过多,小组分享及展示时会占用太多的时间而影响教学效果。②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提出研究方案时,可能会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老师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以便能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从而得出更科学准确的结论。而且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需要能提出既引起学生兴趣,又能体现知识特点的问题,这不仅需要老师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也需要能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这对老师来讲都是不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东杰, 戴伟芬.美国“颠倒课堂”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5):42-45
[2]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2):62-69
[3]聂秀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税收筹划与税务会计实训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2014,(11):54-57
[4]孙帙,李哲,张海.构建课堂·学校·地域·国际的协作学习场--日本协作学习教学实践案例介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98-102
[5]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岳静玲编辑)
[文章编号]2095-2694(2016)02-142-03
[中图分类号]R 64
[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陈昕(1979-),女,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化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