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能力、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以农业院校为例

2016-03-06 14:32杨军玉董建臻王亚南
关键词:创新能力主体意识

杨军玉,董建臻,王亚南

(河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以农业院校为例

杨军玉,董建臻,王亚南

(河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就大学生实践能力、主体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以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产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对主体意识培养的意义及培养途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了建议,从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保障和激励措施。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体意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81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对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然而我国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培养现状滞后于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具体表现在:实验课设置方面验证性试验多,缺少探索问题的主观性实验,缺少联系多门课程的综合实验,缺少应用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性较差[1];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主观能动性;在学校管理层面,课程设置没有注重能力培养,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理念在某些普通院校根深蒂固,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专业技能训练与科研技能培养的衔接错位;有的学校或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和社会需求方向错位,不能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2];培养过程中缺少创新的激励机制,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成长,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答案的模式,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大致相同[3],缺乏个性和创新,学生的思维定格在教师的条条框框之中,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缺乏;在评价体系方面没有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虽然也开始引起了重视,但在实施或措施方面还未成熟。怎样才能解决以上问题,作者通过对农业院校多年调查和实践考证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通过“三位一体”的路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农科院校可以采取以下培养过程。

(一)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培养实践能力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习者身心感知的基本阶段,学习者通过听觉、触觉、视觉、味觉等途径全方位感知,影响更全面,效果是课堂讲授所无法比拟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完成的。在实验课中通过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学到原理的同时,锻炼操作能力,一些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对仪器设备的兴趣,也可激发其学习欲望。课程实践内容方面可以考虑删减一些验证性实验数量,在某一章结束或课程结束前开展一些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打破课程界限,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在专业课程实验的基础上,打破课程的界限,开展一定数量的专业试验,由所学专业的各课程教师形成实验指导组,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能力培养实验,把不同课程实践内容进行整合。农业院校,在专业方向内各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以课程为单位独立开展自己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开拓思路,思考问题范围较窄,在解决生产问题时不能综合应用各课程知识,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更多的环境污染,因此开展这方面的实验在生产上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植物保护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可以把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及化学保护等多门课程综合起来形成一些综合试验,如针对小麦根部病害和麦蚜这两种主要的病虫害,让学生设计防控措施。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同学生或小组着眼点可能不同,设计方案可能五花八门,这正是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体现。一些学生是采用农业方法去设计,从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的栽培密度,化肥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去着手;另一些学生可能在减少劳动量,从化学保护方面去设计,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配药剂,采用合理的剂型和合理的施药时期和施药方法等方面着手,达到减少用工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另一些同学可能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从生物防治方面去设计,怎样保护天敌控制蚜虫,怎样喷施一些生物制剂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在这些专业实践能力的项目开展中,学生在设计这些实践项目时,会对以往知识进行回顾,会查询文献,开动脑筋,同时是一种小团队之间的竞争,具有挑战精神,完成实践项目具有成就感,这些都会激励他们去用心而作,符合青年的特点。为什么学生爱玩游戏,正是游戏过关的成就感,以及一关难于一关的挑战,使他们感兴趣,因而具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同时,这种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些人的个性和才能得以体现,也培养了学生对专业中各课程知识的综合利用,利于工作后和同事合作和相处,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打破专业限制,结合产业技术体系培养实践能力

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国家开展了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多种作物上建立了科研和生产一体的大工程。每个农业院校或多或少都有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具有相应研究室和试验站等。这些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是一个新知识、新技术、新制度的融合体,再广义的说它是一个集产业上游、中游、下游为一体的统一体,也是一个集产业、信息、经济、市场为一体的大的综合体,因此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优良场所。学生在这里经过6~10个月的实践,可了解到新的栽培制度、新的管理体系、新的技术方法,打破了自己的专业认识的局限性,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可锻炼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产业发展中去的能力,如农业机械的设计创新要适合产业的发展,喷雾器的设计要考虑作物的栽培方法、植株的高度,果树的喷药机械要考虑果树的整形方式,农药的残效期要考虑作物的兼作和收获时间等等。通过产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可了解自己的长项和不足,更有目的地学习自己欠缺的知识和锻炼自己欠缺的能力,了解产学需求,弄清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产业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适应产业发展。

要进行产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在毕业实习阶段采用自由报名的方式而不是分配的方式让一部分学生参加到产业的试验基地中锻炼,锻炼的时间可以3~5个月,这样学生可以参加自己更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实验基地的部分科研内容,让学生了解产业方向,了解生产中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在学校方面,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工厂、试验基地可以解决一些院校实习基地的不足。拓展一下思路,校地(企)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包括政府资助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也是一种未尝不可的形式,可有效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的距离[4]。

(四)利用好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一些学院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不一,对在科研实验室实习的学生要求严格,按照论文管理标准撰写论文,而对那些到生产或营销或推广部门的实习生要求放松,这些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写成工作总结,致使这些学生在实习中没有压力,不动脑筋。应该对这些学生也要布置论文,让其通过查资料、走访、问卷等形式获取一手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内容可以涉及到营销、社会需求、产业问题等方面。在实习阶段不能只做一个售货员、送货员或者工人,通过加强论文写作的要求,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善于总结、勤于思考的优良作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研究能力,而毕业实习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从论文的选题开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尝试各种调查方法,了解本领域研究最新前沿,考评各种研究方法,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积极参与实践和创新的基础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不再有监护人,说明具有了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已经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处于学习阶段,更是学习的主体,自己要组织好自己的学习。虽然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还处于包办阶段,但大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学生对教师不能产生依赖,这是很多学生需要转变的观念。增强了主体意识,势必在以后的学习中、工作中、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感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参与意识。学校和教师负责构建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环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意识形成后,自然责任感会增强,学生会主动学习,为自己、为家庭有所担当,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很快适应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势,会把主体意识带入到工作中。人只有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能驾驭世界的时候才能确证其主体性,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完善[5]。

(二)主体意识形成的途径

1.有意识地引入主体意识,让学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告诉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在学校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学习任务外,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和课程需要自主管理和主动学习来完成。

2.无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减少规划课程,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教师做的最多的是设置教学规划,完成教学任务,而不知道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学生主体意识不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缩小规划课程比例,增加“点餐”课程,同时增加教学资源。在每门课程中,缩小讲授的比重,增加自主性学习的比重,教师可事先设置好一些问题,在课堂中作为引导线,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紧张活泼的气氛。这样学生无意识地有了主体地位的感受,就有了主动学习的责任感、主动性。在农业院校,比如蔬菜栽培学的蔬菜育苗实验,以往是教师设计好统一的规程,如怎样处理种子,怎样配制营养土,怎样建造温床,怎样分苗等一系列过程,学生不动脑筋地照办就行。如果改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那么学生就会充分发挥主观意识,不同人会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一些方案可能比教师设计的规程更为合理,也有一些方案存在问题,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而且学生对于出现的问题会采取补救措施,对学生更是一种锻炼,最后不同的方案不同的结果,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3.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于社团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等,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某些活动,这些社团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强化平等意识

在学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授的主体,两个主体地位是平等的,目标是相同的。两者必须把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这些客体有机联系起来完成学习计划。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自古以来一直是教育活动的传道者,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的教育活动传递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在学习中日益形成依赖性思维,缺乏自我主体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会有创新意识,总认为服从于教师的安排就行,没有创新的机会。依从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思想的飞跃,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

三、把课程设置融入创新内容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突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另辟路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6]。

(一)创新意识培养

首先必须认识到创新意识是可以培养的,不是天生固有的。第一,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创新是国家一直提倡的,符合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创新对于社会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是生产力进步的源泉;第二,不仅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的价值,还要真正理解创新的本质和内涵,将创新的重要性与创新本质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第三,要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注重培养大学生对创新情绪的体验。

(二)加强互动

不管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师要和学生加强互动,引导学生在理论方面、方法方面、技术方面以及实验用具结构方面对现有情况进行思考,有哪些不足,是否需要改进。培养学生“找问题、挑毛病”的习惯,而不是墨守陈规、照搬硬套。并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时,引导学生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方向考虑问题[7],提升学生的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从思维方式上具备创新的潜质。

(三)榜样示范

聘请一些知名人士、成功人士介绍自己的创业、创新经历,用这些典型的示例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形式

一是通过现有课程加强创新能力训练。能力培养方面,前面提出了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产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路线。在这个路线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把创新思维能力融入到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每一步的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找问题,找解决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商讨解决的办法,在各个环节形成一种激发学生创新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创新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课程实践阶段,可以以兴趣组的形式组织创新性试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点是不同的,可以据此设立多个兴趣小组,除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探索一些创新性试验,自己设计试验目的、试验步骤、试验用具等,指导教师指出设计的合理性和错误之处。而以往是教师把本次试验用品摆放到学生面前,并把实验步骤抄写在黑板上,学生不会动脑筋,只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步骤去操作,其中的原因也懒得去思考,实习过程完全是一种运行固定程序的机械过程。二是组建创新团队开展创新竞赛活动,制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从选题、撰写项目书、实施实验以及申报成果等过程中得到锻炼[8],教师对项目的实际意义、创新性、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综合评价。

四、在管理方面加强保证措施,改革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改革评价结构是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在学校层面,为了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与激励机制方面要予以改革。这样可以体现对个性发展的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可以从以下方面试点。

1.为自主学习设立学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些内容是本专业大纲所具有或没有的,比如农科院校的学生对专利写作感兴趣,可以采取自学的方式学习,学习时间和途径自己掌握,学校只组织考试即可,考试通过给予一定学分。这样的学分设置不会泯灭兴趣。这些兴趣以后可能成为工作中的创新点。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按自己的兴趣研究的空间,使这些学生在这些感兴趣的方向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学生在其感兴趣的事物上会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就为以后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2.把实验课(实践课)和理论课分开单独设立学分。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提高认识,不能把实验课和实习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要把实践能力培养上升到理论教学同等高度。实验课单独设立学分是一个有利于促进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措施。一些学生背诵能力差,理论考试可能成绩差,但实践动手能力可能很强,把实验课单独设置学分照顾了这些学生,对这些学生也是一种鼓励机制,对他们的动手能力是一种肯定。现在大学生的理论课比较多,容易把实验课实践能力培养淡化。考试如果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自然就把课本知识作为重点,无从谈到实践的重要性,因此考核评价结构要重建。

3.把创新能力纳入学分。比如把学生课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明创造能力纳入学分。可适当设立创新基金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个性,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在课程实验和专业实践中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的创新,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即使是失败的实验,学生也能从中获得许多知识。鼓励创新,不必在乎失败。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设计应给予学分鼓励。

(二)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让优秀教师指导实践教学,适当引入企业师资

多数学校只是刚入职的教师带实践课,而这些教师经验少,对市场、对学科前沿了解不足。为此,应该改变教授只课堂讲授不指导试验(实验)课程的现象,改变在毕业实习中以研究生带本科生的现状。应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地位,让他们把精力用在实践教学上,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中的能动地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并可试点和企业合作,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可以让一部分院系和相关企业的发明家建立联系,让这些发明家参与学生的创新课的指导。

[1]温静,张斌,尹秀玲,等.提高普通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5-17.

[2]万光玲,王慧.论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重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95-98.

[3]郭泰林,宋河梁,梁韵.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性实验指导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11-213.

[4]何万国,程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345-348.

[5]刘缨瑛,夏拥军.无意识教育渗透下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1(4):86-89.

[6]李明珍,曲长生.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7(3):197-199.

[7]杨秋宁.试论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4(9):62-63.

[8]陈鹏,李亚,纪婧.依托实验课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32-34,37.

(编辑:杨建肖)

2016-01-06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植物保护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植物保护专业试点;河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依托产业技术体系试验基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编号:2012-A1)。

杨军玉(1968-),男,河北博野人,硕士,高级实验师,从事实验教学和数字化教育研究。

G642

A

1008-6927(2016)03-0099-05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主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