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霞
(长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11)
多元治理视角下的区域文化构建
任红霞
(长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11)
多元治理;区域文化;社会组织
区域文化是区域历史积淀的宝藏,其构建能够加强政治认同、加强文化安全意识、缓解道德冲突加剧;同时区域构建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多重力量;在区域文化构建中要注意继承发扬传统区域文化的优秀成分,抛弃落后过时的成分,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加强包容性。
区域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稀有宝藏,是人类作出价值选择的历史积淀,其对一个区域发展乃至国家和民族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文化是地区重要的发展基础,其本身蕴含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近年来,中国各地加大了对区域文化价值的挖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迅速传播,加之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期,一些文化毒瘤难免会流入我国,影响我国区域文化安全,所以区域文化构建的意义更加突出。
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对中国影响加深,中国出现了某种"价值观的迷误和失序",同时也凸显出区域文化在人们价值选择上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有序发展。
(一)加强政治认同
认同是人类生命意义的来源,它为个体行为和价值判断提供基本的参照,认同危机是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的首要表现。白鲁恂指出,向现代转型的国家存在六种危机,第一位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国家政治认同危机。"在大多数新的国家里,从部落到种姓、再到种族或语言集团等各种传统认同形式,都会与一种范围更大的民族国家认同的意识相冲突--认同危机也会涉及如何解决传统遗产与现代习俗的冲突问题,并且也涉及在地方性意识与世界惯例之间的两难抉择"。[1]对当代中国来说,人们在价值选择的表现首先是政治认同,具体表现在对政权合法性、执政合理性、政策合情性等方面的政治认同程度。它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体系的重组重建、多种文化的交流交融、意识形态的对话交锋等使得社会的政治认同逐渐式微,处于被冲击、淡化和消解的过程之中。对政治现象、执政行为、政策贯彻和政治价值的漠视和淡化,最终会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认同的实现。我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各地保留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各区域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挖掘文化的先进性,发扬本身拥有的传统文化优势,建构普遍性的区域文化,促进人们的积极参与,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有效结合,通过文化内在蕴含的感召力,认识到共同利益,加强人们的政治认同,从而拥护政府的主张,追随颁布的政策,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二)加强文化安全意识
事物本身具有两面性,开放的经济环境一方面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丰富了文化内容和形式,但另一方面也对主流文化造成了冲击,动摇价值体系的稳定,对我国文化安全造成冲击。区域文化与主流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碰撞中能够发挥独特性的优势,提升民族自信心,塑造民族精神品格,坚定价值观选择,融汇贯通中外文化。意识形态的安全是文化安全中的应有之义,区域文化通过本身的独特优势贯穿在主流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维护、宣传主流强势文化,将人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导向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认同。因此,在应对各种价值渗透、文化同化的过程中,坚定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信心,发扬区域文化的独特性、自主性,建设动态的、发展的、包容的区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安全和发展。
(三)缓解道德冲突加剧
"价值真空"和"道德失范"现象在当今社会成为一个显性的事实,处于传统和现代夹缝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其中价值失落感体现了现代道德示范作用的弱化,人们的价值目标的选择愈来愈世俗化,"金钱至上",权力崇拜,享乐主义充斥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价值选择的失范必然引起人际关系淡漠,社会幸福感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冲突四起。区域文化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能够唤起民族自觉意识,背负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责任,是人们的一种信仰,对道德品质的塑造有着先天的优势,有助于人们在面临两难抉择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环境与发展问题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大局出发作出崇高的价值选择,减少道德冲突[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过去的"全能性"政府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政府"一竿子插到底"的治理方式不能够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区域文化的构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发挥政府的领头羊作用,还要注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将各主体的协作治理纳入战略决策范围,才能有效构建区域文化。
(一)政府在区域文化构建中能够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提供合理的财政保障,起到协调和监督作用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社会发展的掌舵手,一直以来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但也表现出各种弊端。政府将政策制定和执行都握在手中,各部门职能划分不清,成本太高,效率低下,距离建设理想的"廉价政府"越来越远。构建区域文化,政府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简化职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制定明确的法律和相关政策。完善的政策法规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比如就文化的经济形态来说,政府可以提供给文化产业优惠政策,通过降低税率,鼓励当地企业和外来企业对本地文化投资,从而挖掘本区域文化的内在价值。政府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作为决策机构,它是政策输出和民声输入的信息中转站,可以借助本身的优势收集社会上企业和公民对文化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制定出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将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有机结合,适时调整战略,作出可行性安排,从而实现目标。一套完善的、权责分明的法律体系能够在构建区域文化的过程中减少阻碍,加强政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提升执行力,缓和政府与社会的矛盾。政府在简化转移职能的过程中,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鼓励非政府组织发展,简化一些繁琐的审批手续,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便利,增加区域文化构建的力量。
其次,提供合理的财政保障。区域文化的构建可以看做一块区域产业建设,要想发展成规模,拥有自己独特的品牌,除了发挥自身的优势之外,政府财政投入不可或缺。财政投入要注重投资结构和方式的结合,在投资结构方面,要突出重点,避免平均,不仅要加强物的资金投入,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强大公共设施要与先进的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人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投资方式选择上,除了政府单向投资拨款外,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周转困难,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建文化事业,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有助于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将奖励与补贴等形式融入到投资体系中,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尽量避免"人浮于事"。合理的财政投入为区域文化的构建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得文化事业向可持续的方向进步。
再次,做好协调与监督工作。政府在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型中,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范围难免会发生相交、冲突,完全由自身去协调解决问题难免会引发次生的社会矛盾,政府可以凭借在社会中所扮演的掌舵手角色,运用政治、经济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节利益冲突,促使社会中的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还在形成阶段,在这一体系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规范其他治理主体,预防潜在危险,监督其他主体的错误,及时纠正并给出建议,确保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能够以市场为导向,筹集社会资金,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区域文化的构建和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其原因在于文化蕴含的巨大价值,除了本身的学理性价值,经济价值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柱。美国的快餐文化,电影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英国的王室文化都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企业作为市场最重要的主体,通过公司性的管理方式及运作机制能够将文化的资源优势快速转换为经济优势。政府行政性的管理方式很难将文化产业与市场衔接,而企业则能够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市场规律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首先,区域文化的构建要突出传统特色,打开文化市场,实行"走出去"战略,首要任务就是注重文化品牌建设。企业通过市场调研等手段,抓住消费需求,在原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基础上通过创新,挖掘异质性文化,更新文化的表现形态,生产出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价值选择的产品。第二,打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牌后,企业利用媒体、跨区域合作等传播形式将区域文化向外推广,逐渐在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份额,品牌效应带来的经济利益转而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创新技术,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并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及时调整战略,增加品牌的包容性,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第三,文化的品牌要做大,除了利用传统的特色资源优势外,引进先进的科技,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软硬结合,有形资源结合无形资源,通过文化一个点辐射其他几个点,盘活经济运行轨道,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推动区域文化发展[3]。
其次,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光靠政府的单方面投资难以产生竞争力和长足发展,也会给政府带来相当大的财政负担,影响政府对其他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保障。企业则可以通过筹集社会资金,整合社会中的资源,促进社会中的资本流动,实现区域多元化发展。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经济形式,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蛋糕"做大了,人们分享的就大了,企业带动文化产业的进步有助于更好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而且,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增加人们经济收入,改变人们对文化观念,缓和社会矛盾,调动人们保护和建设区域文化的积极性。但在鼓励文化企业发展时,应该避免数量过多,注重科学技术,培养规模文化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有效链接,实现对区域文化的多元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新技术不断深入发展,各地交流更加便利,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政府负担明显加重,社会组织代表着各种利益群体,逐渐凸显成为新的社会主体。首先,社会组织代表的利益群体具有广泛性,它能够收集民意,将人们的利益诉求反映给政府,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促进了公民参与,将政府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政策的公信力,协调了社会利益冲突,加强了人们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可。另外,社会组织可以将政策真实地解读给群众,避免其他传播渠道对政策的歪曲,造成政府与群众之间的隔阂,从而在政府与群众之间建立起传达政策,反映民意的沟通渠道。其次,社会组织是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志愿服务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区域文化的构建需要多种力量实行"共建",官方的宣传必不可少,但社会组织最接近基层,通过志愿形式的宣传、教育将文化的价值理念传播到社会大众当中,激起人们建设区域文化的热情,推进区域文化发展。此外,社会组织通过发挥其组织优势,人力优势,将保护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分担政府治理压力,与政府、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对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构建[4]。
总之,构建区域文化,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决策机构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利用文化产业与市场规律结合挖掘文化的经济价值,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社会组织将社会基层诉求表达反映给政府,形成多元力量参与的模式。
为了构建能够加强政治认同,加强文化安全意识,缓解道德冲突加剧的区域文化,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情况下,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继承发扬传统区域文化的优秀成分,抛弃落后过时的成分,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指导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在价值,能够使人们铭记历史,通过历史荣誉感在社会大众彼此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推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由于传统文化在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基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互动中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作用,针对价值观选择的迷误,加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广泛宣传,教育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形象,从而真正起到规范指导,保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
其次,正确处理区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根据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区域文化的包容性建设,发挥本身独特的优势,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建设新型区域文化,增加区域文化的张力,扩大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外来文化本身相对于本区域文化的奇特性很容易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出现迷茫,只有发挥创新性思维,将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生性建构起来,并将这种共生性置于本区域特色文化的主导地位下,才能保证区域文化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1]白鲁恂.政治发展的诸方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7-128.
[2]陈建森.关于区域文化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的思考--以岭南文化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7-8.
[3]古广胜.区域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研究——以广东梅州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12):92.
[4]王芬.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10.
Region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Governance
REN Hong-x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China)
multi governance; regional culture; social organization
Regional culture is a treasure of regional historical heritage. Its construction can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identity and the awareness of cultural security, and ease moral conflicts. Meanwhile,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needs to play the role of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forms the multiple fo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what requires paying attention to is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compo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bandoning the backward decay components, strengthening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Marxism and appropriately handling th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inclusiveness.
2095-2708(2016)06-0005-04
G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