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推进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功能与路径

2016-03-06 01:55禹献云
关键词:省属协同区域

禹献云,周 青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省属高校推进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功能与路径

禹献云,周青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面向区域发展的目标,总结了省属高校在开展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分别是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协同创新所需的核心力量、满足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的知识需求、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阐述了省属高校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汇集创新要素推进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健全面向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队伍素质;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省属高校;协同创新;功能定位;实现路径;区域发展

协同创新是“2011计划”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构建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从而更新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服务于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作为“2011计划”的实施载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面向行业产业、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以及面向区域发展,其中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指的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心,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区域内企业的协同发展与合作,成为推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先导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表明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一、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的概念最早由彼得·葛洛提出,指的是具有自我激励属性的人员构成的网络小组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借助网络的思想与工具,开展思路、信息以及各自的工作状态的沟通交流[1]。随着我国“2011计划”的推进,国内很多学者相继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构建了协同创新是的研究框架,探讨了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与驱动机理[2-3],并进一步发展了协同创新的概念,提出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以及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2]。协同创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创新,也不完全是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问题,而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的功能界定问题[4]。可以说,协同创新是参与主体集聚融合、创新价值链和网络形成并拓展的开放系统[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高校、企业、科研中介等创新组织和要素合作共生并协同发展。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是指高校面向国家与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与模式,突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制度壁垒,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进一步发挥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通过加强系统内外部沟通、交流、合作,实现创新能力与效果的显著提升[6]。然而,当前省属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还未能完全发挥自身创新人才与创新资源的优势,还未能构建起突破创新主体之间壁垒的协同机制与模式等,这些不足极大地制约协同创新的推进,限制了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7]。

二、省属高校在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的功能

省属高校作为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参与主体,需承担贡献创新创业人才、满足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知识需求、成为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技术引领者与提供者[8]。

(一)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协同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省属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为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贡献核心力量。省属高校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竭诚服务于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甚至服务于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9]。省属高校应建立面向协同创新需求的人才培养调适机制,主动关注并吸纳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系统中其他创新主体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模等方面的合理建议与实际要求,并将这些合理的建议与要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从而实现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型”教学实践升级为“知识创新型”教学实践,培养更加符合协同创新要求的、具有“系统创新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并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二)积极挖掘高校科技创新优势,满足协同创新的知识需求

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国家原始创新动力和活力,只有夯实这个“地基”,才能矗起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厦”。区域发展要向高水平迈进,必须有基础研究支撑,而省属高校在面向区域发展的基础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代表地方基础研究水平,只有省属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上去了,才能更好满足区域发展对技术源泉的需要。省属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应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需求,特别是行业共性的技术需求,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努力创造原创性成果,成为推进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知识源泉。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省属高校的基础研究需围绕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着重支持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要加强面向科学前沿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进行战略性部署;要引领市场需求,培育更为完整、健全的产业链。

(三)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是高校在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中功能发挥的重要一环。省属高校通过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主动发挥高校自身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积极满足区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持续探索服务与推进协同创新的模式。其一,提升高校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区域发展的产业技术需求提供支撑。省属高校通过参与协同创新中心,以重大项目为平台汇聚区域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在战略层面保障产学研能够有效融合,从而使得高校产生的自主技术有用武之地,高校参与构建的技术标准能够接地气、满足产业发展需要,高校的基础研究能够积极推进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二,以国家政策为引导,通过政府支持、学校和研究机构配套、企业筹集等多种方式汇聚新资源、发展新技术,集中优势力量解决区域发展关键性技术难题。其三,探索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运行管理机制、反馈激励机制保障协同创新体系的可持续运转。与其他创新主体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最后,省属高校要肩负起协同创新中的牵头重任,与其他创新主体配合联动,探索能够满足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多样需求的多领域人才培养和跨学科科学研究发展模式,将省属高校打造成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三、省属高校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基于省属高校在面对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的三大功能定位,以管理协同理论为指导,从如何汇集创新要素、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素质以及科技成功转化三个方面探讨省属高校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汇集创新要素推进协同创新

省属高校应加速构建既满足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重大需求又适应科技创新客观规律的科研投入保障机制、科研成果产出评价机制以及科技创新活动收益分配机制,等。并通过大力推进省属高校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变为以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实现高校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从“个体、封闭、分割”向“流动、开放、协同”转变;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从“孤立、散乱”转变为“汇聚、融合”[10]。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以包含省属高校在内的多方创新主体共同出资创立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平台,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理事会;建立吸纳来自各个领域专家的特聘研究员制度,提高对协同创新推进的指导能力;形成基于任务的跨单位协同团队,使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协同运作”。针对性地制订包含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协同模式、经费支持与使用、人员管理、团队建设、评估激励等在内的系列专门制度,破除现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局限。在管理体制上,行政管理实现股东大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技术管理实现理事会领导下的秘书长负责制,运行机制上推行协同创新的信息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上注重构建引进与培养并重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在协同模式上明确成员单位代表处的协调合作机制、绩效评估和竞争激励联动机制。

(二)健全面向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创新人才队伍素质

推进省属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创新人才队伍的素质,需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区域发展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定位,构建起层次明晰、与区域发展人才需求紧密衔接的能够有效推进优秀创新人才素质培育与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牵头作用,构建起以学科与团队的领军人物为核心、以项目团队或者科研团队为依托、以重点或重大项目为载体的学术团队组织模式。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推进,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学科团队领军人物,挖掘并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基础与能力以及科研潜力的青年科研骨干与学术带头人,从而有效提升省属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推动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多学科之间的集成发展,从而构建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省属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培养的素质。

省属高校在推进学生培养工作时,一是以规划引领增强省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等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制定专项的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提升技能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规模。二是实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的优势,引导对本专业兴趣浓厚、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进入科研课题研究团队,并为其配备专门导师进行课题研究指导。三是推进省属高校实践基地与平台的建设,积极搭建并持续完善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科技园等平台,探寻与高技术企业以及其他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之间创新型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连接教学环节与社会生产实践环节,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实现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的理论基础与社会实践技能。

(三)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省属高校肩负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就要转变“以自我资源为中心、以自我能力为抓手、以自我意愿为导向”的惯性思维,基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重大需求,深入研究并寻求解决急需突破的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难题,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基础与创新能力,分析面临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功能定位,确定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思路[11]。

省属高校首先应当鼓励高校师生在开展科研活动坚持以创新为导向,主动加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生产效率与生产力的提升之间的对接。其次应当鼓励高校教师采取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以及通过利用技术成果直接创办或入股新公司等具体形式将能够满足区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等需求的科技成果市场以及产业进行转化。再次,积极引导并协助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与创新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构建起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成果与市场的连接机制,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到高校的具体工作中来。同时,建立并完善省属高校科技与创新成果获取收益的分配模式与机制,积极吸取企业在市场端与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积累与知识养分,加快推进高校的科研水平的提升、持续提高高校科研的效率。此外,省属高校还应构建并完善激励高校师生进行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与网络交易平台,设置专门针对区域发展社会服务的协调部门,提高高校社会服务工作过程中院系或者教师直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效率,并将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纳入教师的评价考核标准中去,从而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市场积累、生产制造技术以及工业流程的有效对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与资源的转化,实现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系统内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

四、总结

“2011计划”的实施为省属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推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服务区域与社会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省属高校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之间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天然联系,更是对省属高校提出了全面的要求。省属高校需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契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突破自身与协同创新系统中其他主体之间的制度与管理壁垒;全面建设并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健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区域发展过程中对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要求;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持续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16-19.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2012,31(8):6-11.

[4]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5-12.

[5]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4-11.

[6]张晋虹,肖轲,欧一智.省属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思考[J].科技广场,2012(12):39-43.

[7]谢鸿全,周小波,高大海.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中的角色与功能——基于西南科技大学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4(11):43-46.

[8]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7):9-11,13.

[9]黄湖滨.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5):16-19.

[10]乔元正.教育与政治场域中大学、政府关系的冲突与融合[J].高等教育管理,2012,6(4):43-47.

[11]明炬.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过程常见的几个问题——以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类型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2-13.

On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in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YU Xian-yun, ZHOU Qing

(SchoolofManagement,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Based on the goa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function orienta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hich i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to meet the knowledge need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o become the booster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then, it elaborat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taken by the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deepening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accumulating the innovative essential factor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a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ly the quality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or the major needs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unction orient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regional development

10.13954/j.cnki.hduss.2016.04.005

2015-12-2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NDJC024YB);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50834M16)

禹献云(1984-),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知识管理、技术创新管理.

F204

B

1001-9146(2016)04-0028-04

猜你喜欢
省属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属出资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