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智慧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后殖民主义观照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姜智慧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后殖民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特殊的视角,使翻译研究从此摆脱纯文本、纯语言的狭隘范围。从历史、社会、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全维度审视翻译,可凸显出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主体性、权利关系以及文化身份”。文章从后殖民主义的翻译观出发,研讨新闻翻译,探索新闻翻译中的解殖民策略。
后殖民主义;新闻翻译;解殖民
在全球化的今天,与日趋频繁的国际交流如影随形的是国际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每一个民族都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文化在国际社会占据一席之地并绽放长久的光芒。因此,新闻翻译在这种文化沟通与融合中就显得无比重要。新闻翻译直接或间接地构筑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影响一种民族文化在国际语境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直接导致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于是,之前的殖民地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与学者开始觉醒,自觉地反思本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在世界大文化体系中的认同与阐释,这样便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出现了诸如对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的探讨。在这种语境下,后殖民主义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时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的民族所进行的文化侵略和渗透,就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腾飞,中国的媒体在这种后殖民背景中,尽力地维护与宣传本民族的真实形象。新闻翻译是传播本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树立本民族伟大形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新闻翻译的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担负着与文化殖民抗争、争取本民族文化话语权的历史使命。
(一)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涵盖了社会、历史、政治与文化等多个范畴的多元文化理论。如果说“殖民主义”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所进行的主权、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掠夺,那么“后殖民主义”则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对殖民地甚至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所进行的文化、知识、语言以及意识形态的控制与侵略。学术界一般认为后殖民主义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而以1978年萨义德(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的问世为该理论成熟的标志。到了19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和理论家分别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视角关注,并汇入后殖民主义的批判思潮,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文化霸权的本质,进而关注东西方之间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话语权关系。
根据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son)的解释,后殖民主义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20世纪下半叶殖民地如何适应、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二是指欧洲殖民统治开始之后,殖民地文化如何适应、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三是指面对强势文化对对弱势文化的随意歪曲误读,若是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的过程,因此后殖民也包含了当代的政治跟文化的权利关系,即20世纪末期所有国家、社会和民族间的文化权利关系。后殖民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通过掠夺别国而积累起来的财富与经济的优势,企图对物质上处于边缘的国家进行文化操控,并有意识地输入欧洲人认可的意识形态,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达到支配这些国家的目的。他们认为别国的文化理所当然地低劣于欧洲的文化,应该臣服于欧洲的文化。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根据这一主义,欧洲是全球的中心,世界其他各地都是它的边缘,其本质就是一种“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的极端表现[1]。后殖民主义的实质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所进行的文化侵略与掠夺,主张消解中心、解构权威,否定传统的二元对立并取消中心与边缘的界限,反对文化帝国主义,认为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地位,不应该服从于某一种文化,倡导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多元文化并存共生并相互交融的新局面。后殖民主义呼吁所有处于经济边缘的国民都应该自觉地反对精神深处的被殖民化,要竭力维护自身的主体意识,捍卫自己民族文化的尊严。
(二)后殖民主义的翻译观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开始关注除文本之外一切影响翻译的外部因素。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目前翻译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后殖民主义翻译观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解构主义、多元系统论、描写翻译学、阐释学以及目的论,都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传统的翻译观单纯从文本本身去解释翻译这一复杂活动,而译本产生的外部制约条件却是后殖民主义翻译观所要关注的内容。后殖民主义翻译观是通过追问文本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历史、权利、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文本的翻译,重新书写历史。这种动态向前的过程正是传统结构主义翻译只重视静态文本字、词、句对应的盲点所在[2]。
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文化以及殖民文化的产物,是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帝国主义思想对第三世界以及原殖民地国家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西方强权文化文化和后殖民地文化在权利差异的语境中不对等的产物[3]。西方译者将他们认为优越于其他文化的强势文化显性或者隐性地注入在翻译的译文。在对待翻译文本的选择上,那种体现东方国家(泛指殖民地国家)阴弱、专制、感性、无声、贪欲、落后的文本常常成为西方译者的首选。不仅如此,西方译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典律(即目的语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等因素的集合),还对殖民地作品进行随意篡改[4]。勒菲弗尔[5]指出,社会、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一系列具体因素决定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译文当中。所以,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西方译者通常采用归化的方法,将原作中有关他国的文化精髓归化为自己本族的文化成分,植入自身的意识和观念,以此来满足本国读者的需要。在韦努蒂[6]看来,归化在英美的翻译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英美国家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而异化则是与这种霸权抗争的有力策略,意在通过突显原文的异质身份,并保护其不受译入文化的支配。
新闻报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宣传的工具。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化传播也不断深入,但这并没有让我们进入一个平等的文化融合时代。相反,国家间信息传播的不平衡加剧了文化传播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媒介帝国主义”出现[7]。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新闻传播领域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利用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介向世界各国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从而达到对他国的控制。媒介帝国主义不仅体现在传播的内容上,也反映在传播的数量上。目前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媒介帝国主义同时也反应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上,西方媒体很少采用第三世界的报道方式,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运用不带偏见的言。笔者对Time杂志2010年和2011年的每一期World/China栏目做过阅读调查,发现80%都是有关中国的经济发展泡沫、人权危机、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负面现象的报道,而且用词也很偏激。
我国的报刊新闻大都是编译国外的一手报道,作为新闻翻译工作者,在这种后殖民的语境中,就应该坚持坚定而鲜明的立场,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意识观,对国外媒体的一切报道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用自己的尺度去把握新闻事实的传播。如果一味地不加选择、忠实再现原文,那必然会导致作为“后殖民者”的我们对霸权殖民话语的默认,逐步丧失本民族的话语权。
解殖民是针对后殖民主义而言的,是反对后殖民主义、坚持民族立场、争取民族权利的一种抗争。根据罗宾逊(Robinson)[8]的定义:后殖民理论中的“解殖民(decolonization)是指解除殖民化的有害影响,特别是指解除殖民化状态下的民族自卑情结的渐进发展过程体现在翻译上,就表现为译者如何处理原文本的具体策略。新闻翻译通常要对原文作较大的修改,有时甚至打造出连内容都改变的目标文本。大部分的新闻翻译工作者在其翻译中采用编译的方法,以本国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对原文进行了有目的的处理,而不是照搬原文,一字一句地翻译,这在实质上也体现为一种“解殖民”的翻译。新闻翻译的解殖民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对外报道中的“解殖民”策略
在中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或者称为外宣报道)中,译者的任务不仅在于把中国发生的事情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全世界,还在于通过对外报道发表一种无形的观点,以影响世界舆论,表明中国的坚定立场与态度。例如:
中文报道:
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先进的E-P3侦察机飞到我国领空,冲向并撞毁我空军飞行员王伟所驾驶的正在执行任务的军用飞机,导致王伟光荣殉职。(《光明日报》2001-4-5)
英文报道:
Sino-US air crash talks set for toda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hold talks in Beijing today in hopes of settling a range of issues surrounding the April collision between an American reconnaissance plane and a Chinese fighter jet.(Shanghai Daily, April 18,2001)
US Ambassador gives “very sorry letter”
Joseph Prueher, US ambassador to China and the Key representative of the US Government for handling the incident of a US military reconnaissance plane ramming into and destroying a Chinese military aircraft...(China Daily, April 12,2001)
Sino-US talks conclude
After two days of negotiations regarding the ramming and destruction of a Chinese fighter jet by a US reconnaissance plane, the two sides have agreed to keep in contact and resolve the issue through diplomatic channels.(China Daily, April 20,2001)
当时国内的媒体称这一事件为“中美撞机事件”,其实质是美国侦察机蓄意撞击中国战斗机并导致其坠毁。就“冲向与撞毁”两个词语的翻译,如果把握不好,不利于中方对此事件立场的表述与宣传。上海日报的译文crash和collision在英语中都表示“a violent accident”[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New Edition):239]或者 “(instance of) one object or person striking against another”[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urth Edition):266]。这两个词给读者的印象是这次中美撞机事件纯属意外,而这并非事实的真相,因此英文报道是不充分的,没有清楚表达中方的立场。而China Daily则将“冲向并撞毁”翻译成ram和destroy,ram一词的含义为“to run or driveinto something very hard”[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New Edition):858]。 ramming into and destroying就成功地把美国侦察机的蓄意行为表达出来,还不带任何痕迹。译者的政治立场与观点隐含在新闻报道之中,这就让外国读者非常清楚地知晓美国侦察机的蓄意行为,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同时捍卫了中国的利益,谴责了美国军队的侵略行为。
由此看来,在汉译英的对外新闻报导中,词语的选择也成为解殖民的一种策略。新闻的翻译原则之一是“贴近事实的真相”,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了如指掌,清楚事实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内涵,将其不折不扣地体现在译文中,从而捍卫民族的利益,凸显民族的身份。
(二)对内报道中的“解殖民”策略
2009年3月8日,国内外媒体发表了有关美国海军的船只和中国船只的行动及其双方对领海概念的不同解读。美国国防部于3月9日首先发表声明,随即美国及西方各大媒体也尽力应和此立场,并将此事件的中文翻译放到互联网上。3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例行记者会上,对美国国防部的声明做出了反驳,指出:美方关于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的指责,严重违背事实的真相,中方不能接受。随后新华网和全国各大报章也做出相应的报道。
英文报道:
[Pentagon Statement]On March 8, 2009,five Chinese vessels shadowed and aggressively maneuvered in dangerously close proximity to USNS Impeccable, in an apparent coordinated effort to harass the U.S. ocean surveillance ship while it was conducting routine operations in international waters.(Foxnews 2009-3-9)
中文报道:
据美国国防部给美联社的声明称:“3月8日,距离中国海南岛75英里(约120公里)的水域,5艘中国船‘挑衅性地接近’美国海军的‘无瑕’号海洋调查船,‘骚扰’正在‘国际水域’执行‘例行任务’的美军海洋调查船。”(新华网2009-3-15)
五角大楼的英文声明中,aggressively,maneuvered,dangerously,harass等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清楚地表明了美国的立场,对中国船只的“故意骚扰行为”进行了无情的谴责,而routine operations 和international waters则更加让读者觉得美国军舰的无辜。
中文报道基本是美国五角大楼声明的“忠实翻译”,却对诸如‘挑衅性地接近’、‘骚扰’等挑衅性词语以及‘国际水域’、‘例行任务’等扭曲事实的词语加上了引号,明确地向读者表明了译者对这些报道的否定,对美国国防部的声明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传达了中国的立场。
从以上两个翻译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新闻报道,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烙印,译者对原文所做的适当调整与解读,从后殖民的角度来看,属于“解殖民”的翻译策略。“解殖民”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实现译文的社会功能,对于新闻语篇翻译而言,这种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语篇译文对内、对外宣传的政治目的,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着眼于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的功能,关注译语本土文化环境和读者期待,注重中西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后殖民主义时期,强势文化企图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弱势文化,而弱势文化则奋力抗争,力争使自己在全球化语境中占据一席之地。翻译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与侵略的一种有力的武器,译者通过在译文中植入自己本民族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对弱小民族的读者进行一种无声、隐形的宣传与熏陶,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且默认西方的意识与观念,进而成为强国的附属。然而,在后殖民的语境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其他弱小民族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无形的文化殖民现象与行为,并对之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回应与反击。这些民族的译者也正借助翻译进行着解殖民的努力,他们在译文中尽力凸显自己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为传播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做出了贡献。新闻报刊,作为政治的“喉舌”或“文化”的窗口,集中体现了国家与民族的“权力”和“意志”,因而是一国为本国争取政治利益和对外进行政策与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工具。新闻翻译,向来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因此,作为新闻翻译的译者,在翻译中就要具有敏感的政治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译文的功能为导向,关注目的语文化中的读者期待视野,注重中西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差异,利用解殖民的翻译策略,使新闻翻译成为争取民族立场和地位的有力武器。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全球化时代,新闻翻译工作者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不偏不倚,使自己的译本能够促进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后殖民的翻译理论从意识形态出发,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切隐藏在文本背后、语言之外却始终主导着新闻翻译的诸多因素,为新闻翻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对促进新闻翻译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1]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4):3-8.
[2]银河,文军.后殖民语境中思翻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1):63-66.
[3]李丽娟.后殖民主义翻译对中国的文化渗透[J].文史研究,2008(2):56-59.
[4]杨司桂.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实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76-79.
[5]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149.
[6]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34.
[7]白贵,毛浩.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媒介帝国主义及其启示[J].百家争鸣,2009(1):17-18.
[8]Robinson D.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115.
An Investigation of New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of Post-colonialism
JIANG Zhi-hui
(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Post-colonial theory with its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riticism guides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to a more general context of social politics, culture and ideology so that translation is granted with mor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meaning.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ost-colonialism,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egies of decolonization in news translation.
post-colonialism; news translation; decolonization
10.13954/j.cnki.hduss.2016.04.011
2015-10-30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NDJC028YB);浙江省教育厅课题(GK120801210028)
姜智慧(1975-),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
H159
B
1001-9146(2016)04-0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