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勇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德兴小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林作勇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德兴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培养: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营造民主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组织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四是爱护、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在掌握和理解概念知识的基础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利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在解决问题时,能融会贯通,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想象力。
那么,在我们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教学计划安排与单元活动设计要有充分的弹性,要考虑学生有接受消化的可能,又必须有一定的难度。(3)启发式方法的实施应采取多种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既可通过老师讲授学习,又要通过“发现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师不应干涉太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创造想象可以在语境中启发,也可以在续写中启发。如,《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课文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跟随文字展开想象,勾画出日出、白云、江水、山川等各种景物,并给他们涂抹美丽的颜色,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们更加鲜活动人,充满生气,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主体,要求学生唯师命是从,学生只是接受知识信息的器械而已,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会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新课改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应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主动活跃、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条件,进行创造性思维。所以,课堂上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谁想谈谈……”“谁想说说……”“能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吗?”只有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能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校外去观察天空、白云、蚂蚁、树木、远山等,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有的山不长草木?”“为什么蚂蚁走得那么匆忙?”……在这样的氛围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保证教学程序正常的前提下,加强教师教学形式和学生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未尝不可。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学习的形式、师生对话的形式等。小组讨论,可以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也可以针对课文学生分小组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解答;自主学习,则以自学为主,在掌握、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题;师生对话,则要求围绕课文内容,教师与学生创设情境,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讲授《女娲补天》时,提出“天空为什么会塌下来?”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地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有的说因爆炸裂开的,有的说被妖怪捅下来的,有的说被太阳烧烤掉的……总之,有很多大胆的设想,当然有些是较确切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部分学生幼稚的创新思维呢?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问题有他们独特的思维。众多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要培养的也就是这样的求异思维,如果学生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导致新发现、新创造、新突破的结果。另外,我们也要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课时,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学生不理解课文而提出来的,也可能是学生对课文中某些情形的突发奇想,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处理呢?很多教师可能会不予理睬或让学生先记下来,我认为,应该尽可能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如果这一问题是学生的突发奇想,那么在学生脑中也可能会稍纵即逝,等到教师讲完课时,问题也消失了,所以,还是先解决为妙。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提一些较幼稚的问题,教师切不可取笑学生,也应禁止其他学生嘲笑,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提问题,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了。
比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问:“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来回答,而这个学生却反问我:“他们玩得漂亮的小玻璃珠是不是琥珀?”这是一个与课堂无关的问题,如果我说:“答非所问,你到底听课了没有?”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被破坏了。那时我是这样回答的:“你的答案很好,不过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后你回去研究一下,明天与老师分享答案好吗?”以后这个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所以,对于学生的独特想法,即使是一点点思想火光和怪诞想法,我们也要加以保护,并因势利导,只有在尊重、保护学生想法的教师面前,学生才能做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才能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
[1]黄定元.探索与创新[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12.
[2]钱正权.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
[3]杨再隋.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语文出版社,2001.
[4]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任长松.走向新理念[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