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与提升对策

2016-03-05 07:16于建营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道德教育信念

马 莹,于建营

(1.咸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2.咸阳高新一中,陕西 咸阳 712000)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与提升对策

马 莹1,于建营2

(1.咸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2.咸阳高新一中,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小学教师的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对于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经对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教师普遍认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具备关于学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知识,但缺乏道德教育实践所需理性信念。以上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我国偏重“私德”的传统道德教育影响、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中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不足等几个方面,据此对教师教育及相关管理与评价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公民道德教育;教师信念;教师教育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点。其中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教师自身以及课程和教学等与教学相关因素的认识、情感与评价。[1]教师信念现状调查是把握教师信念水平的有力途径,能够为教师教育提供依据,使其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信念水平。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旨在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我国公民素质。[2]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中小学教育是影响身心发展尤其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中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无疑是从根本上推进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教师作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其所持有的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儿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态度与做法,决定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因而,了解教育实施者的道德教育信念现状,探寻提高教师道德教育信念水平的具体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省基础教育及其教师发展状况居全国中等水平,因此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的构成

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道德教育研究逐渐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偏重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内容、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对于学校道德教育实施者未给予特别关注。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教师信念状况研究,如周兆透等[3-5]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学科教学信念,而对于教育实践中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状况未有足够涉及。

基于对教师信念基本概念及其内涵的把握,研究者认为,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实践当中对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对象、教师自身在道德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道德教育实施的具体策略等相关因素的认识、情感与评价。就学校道德教育活动而言,教师在能够高度认同或确信学校道德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发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价值的情况下,才会从内心重视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并将其作为检验和促进自身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教师道德教育信念发展的基础;为了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发展,教师需要熟知自己所教学段学生道德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点,明确不同学段学生道德发展目标,从而准确判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道德引导措施,这是教师能够进行有效教育决策的前提;道德教育活动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所选择和使用的教育方式和策略的适恰程度,因而教师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方式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判断也是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上述分析,一个具备完善道德教育信念的教师,应该在三个方面具备科学完善的认识:教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判断;教师对各阶段学生道德发展规律与道德成长目标的认识;教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方式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判断。这三个方面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存在问题,都会影响教师道德教育行为的针对性、力度与效果。

2 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与成因分析

2.1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及存在问题

围绕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应涉及的两个方面(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有代表性的个人访谈。综合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数据,可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的公民道德教育信念总体状况相对于道德教育实践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普遍认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对于道德教育之个体功能认同度相对其社会功能的认同度偏低。

(2)部分教师尤其是初中教师,对于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及自身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与重要责任认识不足,且自我效能感相对偏低。

(3)教师缺乏对各学段学生道德发展层次目标的关注与清晰认识。

(4)很多教师对新型公民道德教育之意义与内涵、目标与任务缺乏足够了解与理解。部分教师的公民道德教育敏感性与教育意识不足。

(5)教师具备关于学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知识,但对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规律与促进不同年龄段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

(6)教师对于提高自身德育水平有一定需求,但不懂得如何获取相关学习资源。

总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德育及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具备一定的直觉信念,足以使其认同国家的学校德育目标,愿意承担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责任。但因其缺乏足够的理性信念,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偏低,导致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出现不自觉的逃避心理,对学校道德教育成效会有较大消极影响,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势必形成一定的障碍。

2.2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形成,一般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国家和社会道德教育传统;二是自身所接受的职前教师教育;三是职业经历及职后教师教育。第一方面影响教师相关直觉信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影响教师相关理性信念的形成,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会决定教师的信念状态与水平。

2.2.1我国道德教育传统的影响

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种,不可避免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与公民道德教育成功国家比较,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历史与传统极为薄弱,对教师相关直觉信念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我国道德教育传统相对西方偏于私德教育,即私人生活中道德规范的教育。“学校教育偏重私德而轻视公德,从私德外推公德,致使公德教育降解为私德教育。”[6]这种教育阻碍了以公民权责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内容的普及与内化。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受多种文化冲击,公民多元价值观交汇,影响了大众对于公民道德教育之个体功能的理解与认可程度,从而造成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不一致,增大了教师在此方面的教育难度,此种状况对于教师公民道德教育的自我效能感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

2.2.2教师的职前教育影响

教师职前教育是塑造教师理性信念的起始阶段,对教师以后发展有着奠基性的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帮助教师建立科学完善的道德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不能推脱的责任。从目前现状看,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在此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职前教师教育未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理论上讲,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师范生进行道德教育信念培育应当成为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师范生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是教师职前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很多为地方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师范院校中未将专门的德育原理及其实践方法开设为必修课。一般只在《教育学》课程中包含部分德育基本知识。除此之外,未有涉及公民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或相关活动,这样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薄弱甚至缺失就不可避免。通过访谈发现,初中教师道德教育效能感低下,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少道德教育相关理论引导,不能够科学认识初中阶段学生道德发展心理特点与规律,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与策略,教育学生效果不佳,产生无力与无助感,最终导致其道德教育的自我效能感低下,甚至开始出现逃避责任的不良心理。

第二,职前教师教育未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为师范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反思指导。杜威认为,教育实习最根本的作用是促进主体的实践反思。台湾研究者曾经对实习教师信念改变的影响因素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习辅导教师的信念是影响实习教师信念的重要因素[7]。在很多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大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指导。面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问题,很多指导教师的教育示范作用也不容乐观。研究者在数次的实习生座谈会中了解到,很多实习生经过教育实习之后,开始怀疑“教育是爱的艺术”这一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原因是看到实习班级中不守规矩的学生“只认厉害的、能够对其产生威吓的老师,好好讲道理不管用”。他们不懂得“讲道理”本身只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不是一种完全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也没有意识去对教师运用“恐吓”手段产生的教育后果进行理性思考。这一现象本身也反映了实习生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反思意识与能力的缺乏。在实习生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欠缺两种不利条件的影响下,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不完善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另外,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应达到一定的高度,而我国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在学生道德修养方面并未体现出比其他院校更为具体严格的标准要求与相应措施。在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缺乏实效性的大环境中,师范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也会直接对其公民道德教育信念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2.2.3教师的职后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对教师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内容及其相关培训,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相关理性信念的发展。目前,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及教师培训还存在以下不利于教师相关信念发展的因素: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系统化与具体化程度欠缺。“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不是通过建立德育目标系统,经由德育总体目标到课程目标,而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8]我国中小学一直都开设有思想道德类的课程,但缺乏与之相一致的系统化的德育目标。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小学校的很多道德教育活动,并不是自觉自发开展,而是为了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临时性任务,这些任务很多出于顺应一时的政治形势。虽然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是利国利民、应当大力提倡的教育份内之事,但以此种方式开展的活动对于学校与教师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道德教育任务总是来自于外界的行政命令,且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使学校和教师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观念:道德教育活动不是学校教育原本应有的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而是外界形势带来的额外负担。在缺乏固有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传统,也缺乏具体教育目标导引的情形之下,中小学教师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特点缺乏清楚的认识、相关信念强度欠缺就成为一种必然。

第二,教师职后教育缺乏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专门、专业的培训。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从事教育实践以后进一步为教师提供其所必需的知识信念补充。这种教育须建立在教师教育机构对于教师具体的实践需求进行评估的基础之上。早在1999年就有学者指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重视轰轰烈烈的集体活动,忽视默默无闻的个人修养;道德教育中道理传授得多,情感培养得少,而且缺少美育的辅助。另外“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同时道德教育的教师也疏忽对道德教育规律地掌握。”[9]如今在学界对国外先进道德教育理论介绍颇为丰富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对于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依然未有明显提高。教师反映,他们每年都要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但很少有专门针对学校道德教育或者公民道德教育的知识技能培训。在参与班级管理或班主任工作有关的培训中,能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推广与介绍。这类培训的内容因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普遍适用性,难以对完善与提升教师道德教育的理性信念起到根本作用。这会造成教师对“道德教育不重要”或者“道德教育不需要科学知识与方法”的信息暗示,也造成了教师缺乏道德教育科学知识与方法的事实。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在学生德育方面要承担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未能获得专门的培训,十分不利于教师相关理性信念的健康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公民道德素养,改善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的直觉信念。师范生与在职教师是即将或者已经承担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主体,其自身公民道德素养直接影响道德教育信念可以到达的高度,直接影响其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直觉部分的品质。因而,必须加强面向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公民道德教育成效,切实提高其公民道德素养。

(2)增加教师职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教师道德教育理性信念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具备完善的理性信念,首先需要其具备相关的科学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践体验与反思。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对其职后理性信念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3)依据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制定与中小学生生活相契合的具体、可测、系统化的公民道德发展阶段目标。教育目标越是具体、可测,其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性就会越强;教育目标的系统化程度将决定其对于教育实践之连贯性与有效性的支持力度。如前所述,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目标还嫌抽象与笼统,且缺少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道德发展特点的阶段性与连贯性的可观测目标,这应当成为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与研究机构必须加大力度去完成的重要任务。

(4)增加教师职后培训中的道德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提高其道德教育技能,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目前我国大多中小学教师在其接受职前教育期间都未获得足够专门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从事公民道德教育所需的理性信念与实践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弥补,也应当成为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5)增强教育管理部门依据现有教育目标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估的能力,以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做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促进中小学教师公民道德教育信念的正确发展。学生的公民道德水平发展状况评价无法用完全量化的办法进行,所以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来进行,指导与引导学校道德教育,在实践当中促进教师道德教育信念正向发展。

[1]Pajares P R.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rch:cleaning up a massy construct[J].Review ofEducational Research,1992,62(3):307-322.

[2]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J].国务院公报,2001(32):4-9.

[3]周兆透.关于高师院校数学教师信念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4]姜美玲.课程改革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对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叙事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7):91-99.

[5]林静.中学科学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6]黄向阳.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兼析我国公德教育的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8(9):48-52.

[7]朱苑瑜,叶玉珠.实习教师信念改变的影响因素之探讨[J].台北师大学报,2003(1):23-26.

[8]胡斌武.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与走向[J].教育导刊,2005(12):11-13.

[9]陈升.论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道德与文明,1999(5):29-33.

Analysis of Teachers’Citizen Moral Education Belief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nxi Province

MAYing1,YU Jianyi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2.Xianyang Gaoxin Middleschool,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

Teachers’citizen moral education belief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itize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citizen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According to the survey,the condition of teachers’belief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itizen moral education are not satisfacto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ers’beliefs,the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on moral education,while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improve the evaluating standard of moral education.

citizen moral education;teachers’belief;teacher education

G451.6

A

1672-2914(2016)02-0096-04

2015-12-06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M08);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12XSYK058)。

马莹(1972—),女,陕西淳化县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学基本理论与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道德教育信念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为了信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发光的信念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信念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